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34例伴有垂直眼位的共同性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就其垂直眼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纯水平肌手术后,垂直斜明显减少,其减小量与术前垂直斜视度有关,与斜视类型,斜视角,手术眼别及融合力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术后垂直眼位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68只眼)术前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斜视22例(32只眼),外斜视26例(36只眼),患者均行缩短及水平后徒手术,未行垂直肌及水平肌垂直移位手术。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垂直眼位的变化。结果内斜视患者术前平均垂直斜视角为(7.10±2.12)°,术后平均垂直斜视角为(3.45±1.24)°,垂直斜视角减少量为(3.82±1.04)°,手术前后垂直斜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外斜视患者术前平均垂直斜视角为(7.05±2.09)°,术后平均垂直斜视角为(2.52±1.22)°,垂直斜视角减少量为(4.52±1.12)°,手术前后垂直斜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内外斜视患者术后垂直斜角减少量与术前垂直斜角大小均呈正相关( P <0.05)。内、外斜视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与视盘几何中心相对角度( FDA)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行水平肌手术治疗后能改善垂直眼位,且改善效果与患者术前垂直斜视角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林珊  许泽骏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1000-1001
目的:观察水平肌肉移位术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矫正效果。 方法:总结7例9眼间歇性外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病例,手术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对水平肌肉止端垂直移位,矫正并存的小度数垂直斜视;术后随访3~18(平均6)mo,观察其疗效。 结果: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垂直眼位也得到满意矫正,5例7眼患者垂直眼位消失,1例1眼患者术后由R/L8变成R/L2,1例1眼患者术后由原来R/L6变成L/R2。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A-V现象,无复视,无代偿头位。 结论:在解决水平斜的同时进行水平肌肉垂直移位可兼顾到小度数垂直斜的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单纯水平肌手术后共同性水平斜视伴轻度垂直斜视患者的垂直眼位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至12月的住院患者共19例.术前水平斜视伴轻度垂直斜视(≤10△)的患者,眼底照相未见明显旋转斜视,手术只行水平肌后徙和缩短手术,未做水平肌的垂直移位,未行垂直肌手术.随访3~12月,观察垂直眼位的变化.结果 (1)内斜视伴垂直斜视者7例,术前垂直斜视角4~10△.平均(7.10±02.15)△.术后垂直斜视角0~4△,平均(3.67±1.25)△,与术前比,降低2△~5△,平均降低(4.01±1.00)△.术后垂直斜视角比术前有降低者6例,占85.71%.手术前后的垂直斜视角比较,t =6.928,P=0.020.(2)外斜视伴垂直斜视12例,术前垂直斜视角3~10△,平均(6.91±3.09)△.术后垂直斜视角0-5△,平均(2.36±3.64)△,垂直斜视角减少1△~7△,平均(4.18±2.86)△.术后垂直斜视角比术前有降低者10例,占83.33%.手术前后的垂直斜视角比较,t=2.371,P=0.039.(3)垂直斜视角的减少量与术前垂直斜视角的大小成正相关,x2=0.023,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0.675.结论 水平斜视伴有小度数垂直斜视的患者,单纯水平肌手术后对垂直眼位有一定改善,且术前垂直斜视角越大,术后垂直斜视角的减少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通过对3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儿眼位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得出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的度数,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斜视矫正手术方案。结果先天性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病人多有代偿头位。本组病人水平斜视15°~45°,合并单眼下斜肌亢进27例,双眼下斜肌亢进11例,全部病人在手术后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得到矫正。结论早期手术可使病人尽快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改善和矫正代偿头位。  相似文献   

6.
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垂直斜视病例43例,其中麻痹性斜视33例,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2例。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及同视机检查垂直和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3△~60△,水平斜视角10△~70△,作牵拉试验和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手术一期完成31例,二期手术12例。手术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斜肌麻痹26例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5例行下斜肌和垂直直肌手术。1例上直肌麻痹行对侧眼下斜肌后退术,另1例行同侧眼下直肌后退术。8例DVD均采用一眼或双眼上直肌等量或不等量后退,后退量为6~9mm,合并下斜肌亢进的同时作下斜肌减弱术,其中1例行下斜肌转位术。2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行下直肌后退术。结果40例病人第一眼位正位,复视消失。2例DVD患者术后明显改善,1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术后垂直斜视8△。结论垂直斜视的手术起点是垂直斜度大于10△,在斜度最大视野内起作用的肌肉上手术,垂直斜视矫正应保证正前方及前下方注视野,手术宜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垂直斜视手术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对每一眼位无垂直斜视或垂直斜角小于10^△且合并有下斜肌亢进者,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2.手术一般选择在高位眼、非注视眼和麻痹眼上进行;3.对单侧或双侧上斜肌麻痹患者如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在大于15^△至35^△之间时,只有在对侧眼无上转受限,才可在一眼上行双上转肌减弱术;4.垂直斜视合并大角度水平斜视者手术应分次做,第一次在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时同时做不定量的下斜肌手术。结果:29例获得双眼正位,其中11例获得功能治愈;未获得矫正的2例,1例为垂直斜视合并内斜,术后近期正位,6周随访时仍内斜15^△并出现头位,另1例术后2周仍下斜视10^△一15^△。结论:上述手术方法对治疗垂直斜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吴葆健  付晶  洪洁  王京辉  孙省利  褚航  阎丽 《眼科》2020,29(2):133-137
目的 对比分析同视机法与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知觉眼位检查法检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主观斜视角的差别。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55例。方法 用同视机检测患者的远距离主观斜视角,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知觉眼位检查方法检测间患者的中距离主观斜视角。主要指标 水平主观斜视角和垂直主观斜视角。结果 同视机检查水平主观斜视角平均值为(-8.85±5.39)°,垂直眼位偏斜平均值为(2.13±1.33)°;知觉眼位检查水平主观斜视角平均值为(287.41±220.80)像素(1°=53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平均值为(25.06±33.95)像素。水平主观斜视角的检出率,知觉眼位检查(84.79%,301/355)高于同视机检查(63.10%,224/355)(χ2=51.115,P=0.000);垂直眼位偏斜的检出率,知觉眼位检查(82.82%,294/355)高于同视机检查(6.44%,23/355)(χ2=267.033,P=0.000)。同视机检查23例存在垂直眼位偏斜的患者,其水平主观斜视角为(-10.48±3.19)°,其垂直主观斜视角为(2.13±1.33)°,两者之间不呈线性相关(r=-0.211,P=0.335)。知觉眼位检查294例存在垂直眼位偏斜的患者,其水平主观斜视角为(291.05±220.43)像素,垂直主观斜视角为(25.06±33.95)像素,两者之间呈线性相关(r=0.406,P=0.000)。206例患者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出了水平主观斜视角,同视机检查为(-8.84±5.31)°,知觉眼位检查为(296.14±222.19)像素,两者之间呈线性相关(r=-0.301,P=0.000)。22例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出垂直眼位偏斜,同视机检查为(2.09±1.34)°,知觉眼位检查为(42.95±40.88)像素,两者之间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119,P=0.598)。结论 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同视机法与知觉眼位主观斜视角检查法均能反映患者双眼分视状态下水平方向的眼位偏斜状态;知觉眼位检查法在垂直方向的眼位偏斜检出率明显高于同视机法;垂直方向的知觉眼位偏斜随着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斜的增加而增大。知觉眼位检查法是一种更灵敏精确地反映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位偏斜状态的检查方法。(眼科, 2020, 29: 133-137)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和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比较,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知觉眼位的情况和意义。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17年2-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别用同视机检测其主观斜视角和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测其知觉眼位,将同时具备以上2项检测结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水平方向眼位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统计同视机主观斜视角在垂直方向眼位偏斜的检出率,对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未检出垂直偏斜者分析其垂直知觉眼位的分布情况;对水平和垂直知觉眼位进行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被纳入研究。在水平方向,主观斜视角为(-8.1±5.3)°,知觉眼位偏移值为(332±233)像素,同视机主观斜视角越向外偏移,水平方向的知觉眼位偏移越大(r=-0.383,P<0.001)。在垂直方向,3例(2.5%)同视机检测到眼位偏斜,117例未检测出垂直眼位偏斜者中有113例(94.2%)可检测出不同程度的知觉眼位偏差,为(22±29)像素,其中67.5%(81/120)≤26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在0.5°以内),有82.5%(99/120)≤53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在1°以内)。120例患者垂直方向知觉眼位偏移为(24±32)像素,它与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移呈线性相关关系(r=0.373,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垂直知觉眼位偏移=6.403+0.052×水平知觉眼位偏移(F=19.093,P<0.001)。结论:同视机主观斜视角与知觉眼位偏移均能反映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分视状态下水平方向的眼位偏斜状态;知觉眼位检查在垂直方向的眼位偏斜检出率明显高于同视机;垂直方向的知觉眼位偏斜随着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斜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知觉性外斜视伴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单眼跷跷板样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王京辉  傅涛 《眼科》2011,20(3):199-202
目的报告一类知觉性外斜视伴有下转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8例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上斜肌亢进及下直肌力弱者。方法对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主要指标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检查等。结果本类型斜视有发病年龄早的特点。健眼视力良好,患眼视力≤0.1,不能注视。第一眼位表现患眼大角度外斜视,或外上、外下斜视。第二眼位患眼内转时下斜视,外转时上斜视。大部分伴有A征。双眼水平运动时患眼内转时下转,表现上斜肌亢进,外转时上转,表现下直肌力弱的单眼跷跷板样运动,双眼左下转、右下转时患眼下直肌力弱,上斜肌亢进更显著。患眼多伴有内旋斜视。治疗以矫正水平斜视为主,对伴有的垂直斜视可酌情矫正。结论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与一般的知觉性外斜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应单独提出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斜视患儿知觉眼位、眼球注视运动和眼球扫视运动之间及其与阅读障碍量表评分之间的 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6年级斜视 患儿共24例作为斜视组,同期门诊就诊的正常对照组14例。采用视感知觉检查系统评估知觉眼位 偏移,Tobii Eye Tracker 5评估注视和扫视功能,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CC)进行阅读障碍程度 评测。组间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 差异性比较;水平和垂直方向知觉眼位偏移、注视偏移、扫视偏移与阅读障碍量表得分间的关系采 用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并对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斜视 组知觉眼位明显偏移(P<0.001)。正常组水平扫视与垂直扫视呈较强正相关(r=0.81,P<0.001),斜 视组呈中等正相关(r=0.64,P=0.001),且垂直扫视眼位偏移随着水平扫视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2 组水平注视与水平扫视呈中等正相关(正常组r=0.64,斜视组r=0.69,均P<0.05),且水平扫视眼位偏 移随着水平注视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在斜视组中水平与垂直知觉眼位、水平注视与垂直注视、水 平知觉眼位与水平注视、水平注视与垂直扫视、DCCC视知觉障碍分量表与垂直扫视呈中等正相关 (r=0.70、0.66、 0.52、0.43、0.47,均P<0.05),且垂直知觉眼位偏移随着水平知觉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 视知觉障碍量表得分随着垂直扫视眼位偏移增加而增大。结论:水平扫视和垂直扫视在眼位正常和 眼位偏斜情况下均存在正相关性;知觉眼位偏移使水平注视、水平扫视和垂直扫视彼此间存在更为 明显的相互影响。在阅读障碍儿童、斜视儿童和正常儿童中均发现扫视运动的异常,本研究发现扫 视垂直方向移位与DCCC分量表中的视知觉障碍分量表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提示扫视功能可能可 以作为评估儿童阅读能力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状况。方法对48例V型斜视按下斜肌功能状况分为四组:Ⅰ组V型外斜视伴有下斜视肌功能亢进17例;Ⅱ组V型外斜视无明显下斜肌功能亢进10例; Ⅲ组V型内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14例;Ⅳ组V型内斜视无明显下斜肌亢进7例;对Ⅰ组和Ⅲ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单(双)侧下斜肌后徙术,对Ⅱ和Ⅳ组行内外斜视矫正同时行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术。结果Ⅰ组患者术后原在位眼位-8△-+3△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4△。Ⅱ组原在位眼位-10△-+5△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8△。Ⅲ组原在位眼位-4△-+6△向上与向下注视时斜视角≤4△。Ⅳ组原在位眼位-5△-+10△,向上与向下斜视角差为7△。结论采用两种术式矫正V型斜视疗效确切,下斜肌后徙较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效果明显,并且有希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 35例A型斜视患者,依据是否有上斜肌亢进、亢进程度及双眼单视功能状况,行上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原在位水平斜视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结果 35例A型斜视患者中,13例行上斜肌减弱术,22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上斜肌亢进为A型斜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斜肌减弱术及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是矫正A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在上斜肌亢进明显时,前者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5例水平斜视患者眼位检查过程中发现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经单纯水平斜视矫正手术后,水平斜视矫正效果满意,其中两例术后DVD 完全消失,一例DVD 度数明显减轻,1例转为交替性上隐斜,1例DVD 无明显变化。我们认为在水平斜视检查中应注意有无DVD 存在,水平斜视合并DVD 患者应先矫正水平斜视。  相似文献   

15.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及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痹性斜视的发病率较高 ,现将我院眼肌病科资料较完整的住院患者 2 93例 ,对其临床及手术等问题进行回顾性总结 ,分析于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2 93例麻痹性斜视患者 ,其中双眼发病 9例 (上斜肌麻痹 7例 ,外展神经麻痹 2例 ) ,单眼发病 2 84例。男性 175例 ,女性 118例。手术年龄 3~ 6 3岁 ,平均年龄 2 0 .84岁 (垂直斜视 19.52岁 ,水平斜视2 4 .31岁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全身及化验检查 ,12岁以下者 1%阿托品散瞳检影 ,矫正屈光不正 ,进行眼位、眼运动、视镜、同视机等眼肌专科检查。二、斜视类型及斜视度 :麻痹性斜视分垂直斜…  相似文献   

16.
A型斜视伴上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斜肌功能过强常合并A型斜视。我们报告10例,其中A型外斜9例,A型内斜1例。10例(14只眼)均行上斜肌断腱术合并水平及垂直斜视手术,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0 ̄△),A型斜视矫正,上斜肌功能过强改善,无双眼视患者和异常视网膜对应者。上斜肌功能过强且≥20 ̄△A征患者,行上斜肌断腱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水平肌移位量与矫正垂直斜视度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58例(80眼)诊断为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者施行水平肌移位术,在做内外直肌手术时,在后徙或缩短的同时将其附着点向上或向下移位0结果 j.5g例(,80眼)中有36例(47眼),行内外直肌止端上下移位量5~7 mm,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4.58°±0.78°;22例(33眼)移位小于3mm,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75°±0.46°;10例(15眼),未行内外直肌移位,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25°±0.36°.结论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效果佳,而且水平肌移位量不少于5m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103只眼)水平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者,在行内、外直肌缩短或徙后手术同时,将附着点上下移位。结果 56例(103只眼)中,30例垂直斜度5-7△,将单眼水平直肌垂直移位5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5.78±0.57△,疗效较好。21例垂直斜度8-20△将水平直肌垂直上下移位6-7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6.69±0.91△,其中6例垂直斜度15-20△,欠矫。5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者,垂直斜度为7-20△,将双眼外直肌徙后并同时向上移位6-7mm,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水平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及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王玉,张晗,张绍光A-V综合征是一种垂直非共同性水平斜视,为一种亚型的水平斜视。本征在水平斜视中较为常见,占30%左右,其中V型内斜发病率最高。该征多数是由于斜肌功能异常或眼外肌的附着点异常所致,所以治疗时单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第一眼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眼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