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三仁汤是清·吴鞠通所创,为治疗湿温而设。有宣肺畅中、清热利湿之功。具有清热而不凉,化湿而不燥之妙。笔者师鞠通之法辨证扩大治疗以下数证,收捷效,兹举例于后。一、失眠张某,男,47岁,干部。1979年8月10日初诊。失眠三年,精神萎靡,心烦不安,头晕昏沉。常服养血安神剂,终不见效。询之口干欲饮,饮后腹胀、口干益甚,溲少心悸、脉濡数,舌胖质红、苔白润。证乃湿热上扰心神。拟三仁汤加远志12克,熟枣仁30克。服三剂后复诊,腹胀口干消除,入眠安然,继服六剂以固效,随访四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三仁汤临床治验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民  阚金芬 《陕西中医》1995,16(4):178-178
<正>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用来治疗时令之温热病的主要方剂。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笔者临床除用以治疗时令病外,还广泛用于治疗内科杂证。现择录临床验案于后。 1 乙型肝炎案 刘某,女,22岁,1992年8月12日初诊,患者于2年前经某医院诊为乙型肝炎。经用猪苓多糖药效不明显。现全身疲乏、上腹部闷痛、纳差、全身关节酸痛。化验肝  相似文献   

3.
三仁汤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琴 《四川中医》2002,20(2):58-59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全方集宣上,畅中,渗下之法为一体,主治邪恋气分证。临证谨守其机,用以治疗口腔溃疡,化疗恶阻,眩晕,闭经等,均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三仁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支饮(渗出性胸膜炎):卓某、女、32岁。夏令感受暑湿,经治无效。症见:微寒发热,头目眩晕,神疲懒言,肢倦脚重,胸腹胀闷,气喘咳嗽,痰白多沫,渴不喜饮,右胸疼痛,平卧为甚,苔白厚腻,脉缓无力。X线提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此乃湿热,当以清下利湿之三仁汤加减,以达上、宣中、渗下。处方:杏仁10克、苡仁20克、白蔻仁6克、厚朴6克、半夏12克、莱菔子10克、滑石6克、北沙参12克、佩兰8克。服上药3剂后,诸症大减,苔已转薄白,脉较有力。复遵上法,并进逐水攻邪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处方: 杏仁6克、白蔻仁4克、苡仁15克、厚朴  相似文献   

5.
三仁汤为清代名医王孟英所创,是清热化湿的一首良方。临床只要辨证准确,每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现举案例如下。精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梁××,男,工人,35岁。初诊于1987年7月8日。自述小腹隐痛,小便混浊如米泔水一年余,伴尿道灼热,排尿不畅,头晕乏力,失眠健忘,纳食呆滞,口粘且苦,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濡。肛诊:前列腺增大且硬,压痛(+)。前列腺液常规:脓球(++)。诊为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属精浊,下焦湿热壅滞,清浊不分,方以三仁汤化裁;藿香10克,叩仁10克,苡仁15克,半夏9克,竹叶10克,厚朴10克,滑石30克,栀子6克,瞿麦15克,服5剂后诸  相似文献   

6.
三仁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竹叶、滑石等八味药物组成。鞠通立方  相似文献   

7.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通草、竹叶、滑石及半夏组成。功能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笔者临床运用此方化裁治疗湿热证,均获满意疗效。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仁汤为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方。其药物组成为: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米、半夏。原方治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笔者根据该方苦辛淡渗,化湿利湿的作用,临床上不仅用于湿温初起,而且还扩大应用于其他湿邪为患之证,如挟湿感冒,水肿等,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孙玉信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张磊主任医师的高徒,熟读《温病条辨》,深领三仁汤方义,临证善于把握三焦辨证论治要领,灵活运用三仁汤治疗内科杂证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吾师尚炽昌教授,临证凡数十年,用药以精、当、灵、验著称,对三仁汤之运用,有其独到经验。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方由杏仁、白仁、生薏仁、飞滑石、白通草、厚朴、半夏、竹叶八味药组成,甘澜水煎服。 本方吴鞠通用于治疗“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而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的湿温证。尚师认为,本证由温邪留恋气分所致。湿邪伤人,留恋气分,蕴郁不达,常可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宣降不畅,中焦脾气运化受阻,下焦肾气分化不利,乃见上述诸证。此时虽头痛恶寒,不可发  相似文献   

11.
王玉英  李有先 《光明中医》2013,(7):1458-1460
三仁汤一方出自《温病条辨》,其药物组成为: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笔者临证常灵活运用此方化裁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典型病例1.1嗜睡闫某,男,45岁,2012年6月20日初诊  相似文献   

12.
吴观之运用三仁汤的经验北京工人疗养院(100041)吕启珍吴现之老师系北京永外医院名老中医,业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笔者有宰随吴老临证十余年,获益良多。尤其对吴老师运用三仁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证体会较深。...  相似文献   

13.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总结叶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成《温病条辨》,其中三仁汤就是他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根据吴氏《温病条辨》原文,三仁汤适用于“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的湿温初起,湿热留恋气分之证。但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杨森 《河南中医》2006,26(2):65-66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原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或暑温挟湿,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濡等证。笔者临床辨证用治某些疑难杂症,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1头痛吴某,女,41岁,2003年11月25日初诊。患左侧偏头痛3 a余,经  相似文献   

15.
古方三仁汤为清·吴鞠通所创立治疗外感热病中湿温病的著名代表方剂。本文作者从本方的组成与方义及其临床运用,并例举三仁汤加减治疗肾盂肾炎、无名发热、肠伤寒、急性肾小球肾炎、黄疸、妊娠呕吐、泄泻、阳痿、胆道蛔虫症、头汗等均由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疾病的临床病案,以示三仁汤临床运用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6.
房定亚教授善用三仁汤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各种疑难杂症。三仁汤是清代名医吴鞠通继承发扬叶天士经验而成的著名方剂,是治疗湿热内蕴证的经典方剂,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本方宣上、畅中、渗下,畅达三焦,对于各种疾病属于湿热内蕴证的均可使用。本文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明原因发热、自汗、慢性便秘四个医案介绍了房教授使用三仁汤的经验,并介绍了三仁汤和二陈汤、小柴胡汤、枳术丸合方使用的方法。三仁汤与二陈汤合方适合湿热内蕴合并痰湿内阻证;三仁汤合小柴胡汤适合湿热内蕴合并少阳郁热证;三仁汤合枳术丸适合湿热内蕴合并脾虚便秘。  相似文献   

17.
三仁汤眼科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仁汤系清·吴瑭所拟方 ,原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 ,邪在气分 ,湿重于热的病证。该方既可宣畅气机 ,醒脾运土 ,又可渗利湿邪 ,导热下移 ,实为治疗湿邪挟热为患的良方。笔者对其适加化裁 ,运用于有明显湿邪的眼科多种病症 ,疗效颇佳 ,兹撷四案 ,以飨同道。1 春季结膜炎李某 ,男 ,2 3岁。 1 987年 8月 1 2日初诊。双眼奇痒反复 9年余。眼痒每于春夏诱作或加重 ,羞明畏风怕热 ,眵泪多且呈胶粘丝状 ,色灰白半透明。曾赴多家省市医院就医 ,诊为春季结膜炎 ,西医予抗炎、抗过敏治疗 ;中医以祛风止痒、清肝明目、活血凉血等治疗 ,效果时好时差。近…  相似文献   

18.
高宏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4):250-250
三仁汤为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之证 ,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因湿热中阻所致诸疾 ,疗效尚佳 ,此举一二。1 便秘女 ,2 6岁。便秘反复发作 6年 ,曾服泻下、润肠剂 ,停药则发 ,遂来就诊。症见“大便 4~ 6日一行 ,艰涩难下 ,口中粘腻 ,食之无味 ,身困乏力 ,胸脘满闷 ,舌质淡红 ,苔腻微黄 ,脉濡细 ,证属湿热中阻 ,以三仁汤化裁治疗。处方 :杏仁、白豆蔻各 1 0 g,薏苡仁2 0 g,砂仁 3g,半夏、厚朴、木通、苍术、滑石各 1 0 g,枳壳 1 5g,甘草 3g。水煎服 ,日 1剂。随证加减 ,服药 1 8剂 ,诸症皆消 ,随访年余 ,未发。按 :患者因湿热中阻 ,脾失…  相似文献   

19.
张道宗老中医临床喜用“三仁汤”,临证多与三焦辨证相结合,灵活将本方化裁,收效颇佳。本文阐述了“三仁汤”的方证认识和运用特点,并列举典型病案,旨在突出“三仁汤”之妙用。  相似文献   

20.
马春芬 《陕西中医》2001,22(11):690-69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功能宣畅气机 ,清利湿热。原治湿温初起 ,邪在气分 ,或暑温挟湿 ,午后身热 ,舌白不渴 ,脉濡。笔者近年在临床上将三仁汤用治其他疾病 ,收效颇佳 ,兹举例如下。   1 口 渴 葛某 ,女 ,5 2岁 ,1 997年 8月 6日初诊。患口干渴 ,口燥 3月余。近 1个月来口燥加剧 ,入夜尤甚 ,虽饮水亦不能缓解。曾在省人民医院请中医诊治 ,屡服“知柏地黄丸”及维生素 B6等中西药 ,均不见效。诊见 :面色萎黄 ,声音嘶哑 ,舌苔微黄而浊腻 ,脉濡缓。证属脾虚不运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