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静 《河南中医》2003,23(2):49-50
慢性肝炎为现代医学名词 ,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炎性疾病 ,其病程至少超过一般急性肝炎从发病到恢复的时间 (约 3月 ) ,通常指病程在半年以上者。根据临床表现、化验结果 ,特别是组织病理特征 ,主要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中医无直接相对应的病名 ,一般可归入中医的“黄疸”、“胁痛”、“积聚”等内科病中。根据临床经验可分为 :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血瘀等证型 ,血瘀型常与肝肾阴虚型同时并见 ,可见于肝脾不调型及肝胆湿热型 ,故不做为专一证型论述。1 肝脾不调型症状 :食欲不振 ,厌油腻 ,倦怠乏力 …  相似文献   

2.
王灵聪 《国医论坛》2007,22(1):51-53
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复杂,证候多变,迄今仍无统一的中医病名.但参考有关文献,并依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关的疾病多具有"瘀血"、"积"的特征,所以可以认为肝纤维化当属中医"积证"范畴.但多数医家认为其应属"积聚"之"积证".1997年在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慢性肝炎与肝硬变分别与中医之"肝着"和"肝积"对应,而肝纤维化又与前两者不可分割,故肝纤维化仍属"肝积"之症[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方法:选取19例恶性肿瘤伴有黄疸症状的患者,调查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型、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胆红素、预后情况等。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特点。结果:19例患者辨证分为7种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证""湿热困脾证,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血瘀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血瘀内结证"及"肝郁脾虚,湿热困脾证"。肿瘤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型高于其他证型。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气虚,气滞是肿瘤患者合并黄疸之主要病性证素。患者病性分布为虚实夹杂。结论:肿瘤合并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郁脾虚证;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气滞。  相似文献   

4.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脂肪肝,肝硬化属于祖国医学“症积”、“臌胀”、“黄疸”等病范围。多因长期嗜酒、多食厚腻或继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如肝炎、血吸虫病、久泻、久痢等,而致湿热久郁,肝脾两伤,日久则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相搏结,形成症积、臌胀。由于郁热可耗伤肝肾之阴,湿邪每易损伤脾肾之阳,所以本病牵延日久则常见本虚标实之候。笔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组方研究,制备了,肝宝胶囊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夜啼是儿科常见病种,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中医治疗夜啼的历史悠久,常从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3个角度进行论治。亦可从肝脾角度出发,以安魂静脾法治疗肝魂不位证、脾不主静证小儿夜啼。现从夜啼病鉴别、中医治疗夜啼历史源流、从肝脾论治小儿夜啼机理、治疗验案四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学中“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均可归为中医“肝积”范畴,临床病因见于正气内虚、情志内伤、服药不当、饮食不洁等。关幼波认为肝积病机关键为正不抗邪,虚损生积。临证围绕“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和“审证必求因,气血为主题”特色学术理论,以“气血辨证”和“中州理论”双重视角分析疾病,指出治病求本必当以补为要,治疗原则为益气健脾畅中,使正气得盛,疾病趋之向愈。组方以大量生黄芪为君,调气和血,中宫得立,固本清源,正复邪祛。  相似文献   

8.
王国玮 《北京中医》2006,25(9):540-542
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称之为肝病,此病患者多表现有肝、胆、脾、胃等脏腑证候,如肝胆不畅、肝胃不和、湿热内阻,抑或寒湿郁阻等征象。有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甚至病情恶化,还可出现肝脾同病、肝肾同病等证,病有新久,证有虚实,内脏相关,气血互生,可以两脏同病,也可以多脏腑乃至气血同病,其中肝脏的功能盛衰至关重要。从生理功能讲,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其核心功能在疏泄,由于肝失疏泄导致发病,人一旦发病又会导致肝之疏泄无能,故治疗用药之时,务令肝之气机通畅,促使肝之疏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回顾古代文献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认识,本文提出了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特点,选择酒精性肝病代偿期相对应的“酒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医籍中有关治疗“酒癖”的专方53首,分析其主症及治则,得出结论:酒精性肝病属中医“伤酒”、“胁痛”、“黄疸”、“酒癖”、“酒臌”范畴,病变部位在肝、脾、肾,以脾虚湿阻、肝脾不和、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而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典籍中虽没有脂肪肝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和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可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胁痛”、“痰浊”、“肥气”、“臌胀”、“肝癖”等范畴。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饮酒无度,在内则责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蕴积脾胃,痰浊(湿)内  相似文献   

11.
一、对慢性肝炎的病理方面的体会慢性肝炎,中医虽然没有这个病名,但有关”胁痛”、“痞气”的证候是有相近似之处。其病理方面则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叙述。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理已有很丰富的知识,可供我们学习。但从中医的理论来看,本病的病机主要与肝脾两脏关系至为密切。须知肝病与脾病是互有联系的。从临床观察,本病开始多属脾胃见症,以后逐步出现肝的见症。这可认为起病于脾,寄病于肝。由于脾湿胃热交蒸,而致气郁血瘀,血既瘀热,则主藏血的肝脏受累而生病,乃是必然之  相似文献   

12.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脾胃病的中医证型临床上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等。随着辨证规范化研究的进展,脾胃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专家学者结合临床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62-1166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特点。方法:对20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检测血脂、BMI、腰臀比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代谢综合征基本证素为湿,痰,气滞,血瘀;肾,肝,脾;阴虚,气虚,阳虚,津亏;血脂与中医证素脾、湿、痰呈相关性,腰臀比、BMI与中医证素脾、肝、肾、痰、湿相关,生活质量量表与中医证素脾、肝、肾,气滞、血瘀,气虚、津亏、阴虚、阳虚均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病位证素以脾、肝、肾有关,病性证素以痰、湿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6.
慢性前列腺炎性不育症的基本病机及治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炎性不育属于中医“精浊”、“不育”范畴,根据其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认为该病的脏腑定位在肝肾,病机特点是“肝实肾虚”。肝经湿热、肝经气滞、肝脉瘀阻是其实证的基本病机,肾气亏虚是其虚证的基本病机,浊瘀阻滞是其治疗棘手的癌结所在,“泻肝补肾”是其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文献的证候分布规律,归纳临床常见证型及证候要素,进一步阐释病因病机。方法:检索CNKI(中国知网) 2006—2016年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构成的主要证型分别为气滞痰浊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占所有证型比例的75. 33%;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湿、瘀、阴虚、热、气虚、阳虚,占病性证素比例的90. 1%;病位证素主要为肝、脾、肾,占病位证素比例的84%,其中与肝相关的证候最多,为30%。结论:糖脂代谢相关疾病证候类型以气滞痰浊证最多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夹杂,主要以气滞、痰、湿、阴虚、热为主;主要病位依次为肝、脾、肾。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月经后期与肝、肾、脾等脏腑密切相关,其病因无外乎“虚”、“实”两方面。其中虚证主要包括肾虚证、血虚证、虚寒证,实证主要有实寒证、气滞证与痰湿证。分析近年来中医治疗月经后期的相关文献,根据不同证型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月经后期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调脂宜从肝脾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血脂异常在病机方面属“痰浊”、“血瘀”范畴,生理上与中医之膏脂相类似,属津液之范畴,肝脾功能的正常是血脂正常代谢的重要条件,脾“化”的相对不足是血脂代谢异常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是血脂代谢失常的重要因素,治疗的根本在于截断血脂失调的源头,或者扭转已有的病理趋势,使其不再发生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0.
王天龙  余滟钧 《陕西中医》2000,21(6):258-259
通过200例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在胃脘痛中肝胃气滞为主要证型,约占34%,情志所伤是肝胃气滞证的主要病因。在本证演变发展过程中,因肝胃气滞累及胆病,而出现湿热蕴胆,胆汁逆行入胃,临床应重视胃病治肝,肝胃气滞从肝论治。在具体治疗中,若肝胃同病,应刚柔相济;胆胃同病,应疏利清泄;若病及于脾,应治兼健中为基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