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感性精神障碍社会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碍衰退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5 4例病人作随访 ,分析缓解状态与临床特征 ,采用社会功能残疾量表评定衰退。结果  (1)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欠佳的比例为 2 4 %(6 1/ 2 5 4 ) ;(2 )残疾衰退、维持用药时间与住院次数呈负相关 (P <0 0 5 ) ,复发次数与预后呈负相关 (P <0 0 5 ) ,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部分情感性障碍为慢性衰退表现 ,需要社会支持和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26例住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做了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3树脂摄取比值(RUR)和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的对照观察,其中躁狂发作19例,抑郁发作7例。同时以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应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躁狂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治疗前后的T4(142±40和131±37mmol/L)、FT4I(10.6±3.4和10.5±3.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1±22,8.3±2.4mmol/L)。治疗前7例躁狂发作患者的T3(1.09±0.16mmol/L)低于正常组(2.0±0.5mmol/L);抑郁发作的T4(179±31mmol/L)、FT4I(12.5±4.5mmol/L)治疗前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均恢复到正常范围,BRMS和HAMD评分也随之明显下降。结论提示某些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改变与症状的消长有关,甲状腺素异常是继发于情绪障碍,这种类型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具有某种生物学异常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5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同年龄的临床特征比较发现,30岁后者发病者前多有诱因,自杀观念,躯体症状,生物性症状及神经症性症状出现频度较高,抑郁发作时多呈激越型表现。而30岁前发病者抑郁发作时多呈迟钝亚型,躁狂发作时的暴力行为较多,认为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中,要重视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睡眠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对10例躁狂中层得、10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进行全夜测试,并与16名正常受试者进行对照。结果 与对组相比,抑郁症组睡眠脑电图改变主要有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等;躁狂症组实际睡眠时间秒,睡眠效率下降。两组比较,抑郁症组比躁狂症组REM潜伏期更短。而躁狂症组比抑郁症组实际睡眠时间更少。结论 睡眠脑电图中的REM指标有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5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SOD含量(ng/mg血红蛋白),并对其中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12周治疗后再次测定SOD;同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ech-Rafaelson躁狂量表(BRMS)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患者的血SOD含量分别为1077±420、1044±2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79±237),P<0.01.抑郁症组SOD含量为701±267,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病程<5年患者的SOD含量(1105±451)与≥5年组SOD含量(1035±346)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12周治疗后的血SOD含量(627±217)低于治疗前(1009±364),P<0.01.结论血SOD含量的增高也许能够反映精神疾病的存在,但不能有效区别是何种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6.
内科住院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目的了解综合医疗机构患者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方法对综合医院内科41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亚临床抑郁性障碍和焦虑性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3.7%和34.8%,重性抑郁症、心境恶劣、惊恐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6%、2.4%、1.2%和1.0%;内科医师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仅为10.5%。结论在综合医疗机构患者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高,应重视对其研究,并提高综合科医师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30例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30例住院治疗的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单相患者5例,双相患者25例,其中4例诊断为快速循环型,临床症状与成人基本相似。43.33%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疗效和学业优秀、业余爱好、外向性格及阳性家族史呈正相关,并就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对出院8年的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6.2%的病例(19例)发生过自杀,其中27%(7例次)的自杀发生在出院后1年内。自杀危险因素有女性、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和自杀未遂史;住院与自杀呈负相关,并分别与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和频繁发作呈负交互作用。结论对于出院早期、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预防,住院不失为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反复发作躁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对照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资料与方法本文资料来源于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的住院患者 ,其中反复发作躁狂症共 32例 (Ⅰ组 ) ,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 32例 (Ⅱ组 ) ,两组病例均符合CCMD- 2 -R中相应的诊断标准 ,并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对照分析。2 结  果2 .1 一般资料 在Ⅰ组中男性 12例少于Ⅱ组 2 3例 (χ2 =7.6 5 ,P <0 .0 5 )。发病年龄Ⅰ组为 (2 3.2 8± 8.91)岁 ,Ⅱ组为(2 5 .34± 10 .0 1)岁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2 .0 6 …  相似文献   

10.
报告22例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发现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年龄为12-14岁,未见有10岁以下发病者,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外向性格发病多。59%的患儿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其临床症状以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典型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表现“三高三低”症状,但躁狂发作时有15.8%具有“分裂性”症状,抑郁发作时有28.6%具有“分裂性”症状,因此不能认为“分裂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专有症状”。  相似文献   

11.
A genetic study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irst and second degree relatives of 99 probands with affective disorders (49 unipolar and 50 bipolar subjects) were studied. The high risk values obtained for affective disorders were shown to be compatible with those found by other authors, although the prevalence of the illness in the population of Lombardy appears to be much lower than in other countries. Very low rates of suicide and alcoholism were found in our sample. Data obtained by analysis of the affected pairs of relatives rule out the hypothesis of a dominant X-linked gene if the bipolar and the unipolar forms are considered genetically separated entities. Results compatible with a polygenic condition, partially shared by bipolar patients, were found using Slater's and Smith & Falconer's methods. Our data, however, cannot rule out the dominant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2.
情感性精神障碍遗传学家系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效应。方法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的102个先证者家系登门调查。结果共调查先证者一、二级亲属4898人。102个先证者家系精神障碍的阳性率为58.8%,其中情感性精神障碍同病率为85.0%,遗传率加权平均值为106.3%±2.4%,高发家系为150.7%±14.8%。结论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遗传方式可能是具有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及动物接触史,以进一步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情感障碍患者(各600例)血清弓形虫免疫球蛋白(Ig)G、IgM抗体水平,并调查动物接触史。结果 (1)精神分裂症组IgG抗体阳性率为13.7%,高于情感障碍组[6.7%,P〈0.01;比值比(OR)=2.22];两组IgM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精神分裂症组,母孕期居住于农村(401例,66.8%;χ^2=21.72,OR=1.74)、母孕期家中养狗(89例,14.8%;χ^2=13.85,OR=2.00)和养猫(57例,9.5%;χ^2=21.63,OR=3.39)的比例、13岁前居住于农村的患者比例(394例,65.7%;χ^2=28.34,OR=1.88)均高于情感障碍组(分别为53.7%,8.0%,3.0%,50.5%;P〈0.01)。在精神分裂症组和情感障碍组母孕期家中养狗的患者中,母孕期居住于农村的比例(分别为17.2%和10.8%)均高于不居住于农村的比例(分别为9.8%和3.5%,P〈0.05和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IgG阳性率及动物接触史与情感障碍患者不同;既往弓形虫感染史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单相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级亲属同病者均集中在母系。提示两者可能属异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情感性障碍的预后与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情感性障碍的预后关系。方法对符合CCMD—2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男性45例,女性72例患者进行出院后第7、8年后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复发率、复发时间、再住院率、再住院时间、再住院次数、慢性化、死亡、GAS评分、SDSS总分、结局状况等无性别差异。结论仅提示女性有更高的复发次数及自杀率外,其他方面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应用家族史法对55例混合家系的各级亲属2134人进行详细的调查记录。分三组进行分析。结果 (1)精神分裂症为先证者组,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与1993年全国七地区调查精神分裂症的群体患病率0.655%比较,P>0.05,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一级亲属患病率为4.79%,各群体比较,P<0.05。各级亲属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3.78%,与1992年全国七地区调查情感障碍的群体患病0.083%比较,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一级亲属患病率为17.96%。(2)情感障碍为先证者组,各级亲属情感障碍患者率为1.234%,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为4.76%。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3.67%,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率为12.24%。(3)混合组,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2.27%,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率为9.44%。结论 混合家系中,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患病率越高;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在遗传传递上可能具有交叉性。  相似文献   

17.
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强迫症等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异性因素。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中文版,对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的35例社交恐怖症患者进行调查,并分别与25例强迫症组、30例非社交恐怖症和强迫症的神经症组和3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评价其父母对他们惩罚较多(P<0.05~0.01)。其他两组神经症患者仅母亲惩罚因子分高(P<0.05),而社交恐怖症患者的母亲惩罚因子分高于其他两组神经症患者(P<0.05),仅与强迫症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父母的惩罚在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同亚型的预后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出院8年后的随访调查,并将其分为单相抑郁症(25例)、双相非混合/快速循环型(66例)和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26例)3组。结果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的复发、自杀和慢性化的发生率均高于其它两组,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其它两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高于其它两组。结局评定显示,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最差,双相非混合/快速循环型一般,单相抑郁症最好。结论提示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是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较差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