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根据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之间的关联,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组,应用回顾性分析,将参与本次实验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临床影像资料(前后对比X线侧位片T1倾斜角、C2~7 Cobb's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胸椎入射角、颈椎斜率...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机理及其相关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机理及其相关的实验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软骨终板退变较椎间盘退变为早,异常应力尤其是累积性损伤是软骨终板退变的主要原因,进行脊柱的稳定性重建以消除或减轻软骨终板的异常应力是缓解软骨终板退变及其修复转归的关键.结论:对于软骨终板退变的阻止、修复及逆转,首先应进行脊柱的稳定性重建,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各种因子的干预和有效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4):372-375
目的:探讨椎体骨密度(BMD)及终板微循环变化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行常规核磁共振检查(MRI)以及DXA的患者的临床与医学影像资料。记录椎体骨密度、终板ADC;用IVIM图像获得相关参数:慢速扩散系数(D)、快速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行Kolmogorov-Smimov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相关参数的差异性,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上位和下位终板D*值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Ⅴ级的椎间盘ADC值低于Ⅰ级、Ⅱ级和Ⅳ级,Ⅲ级的上位终板D*值高于Ⅰ级和Ⅳ级,Ⅴ级的上位终板f均高于Ⅰ~Ⅳ级,椎间盘退变Ⅴ级的下位终板f高于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参数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密度不同终板的灌注水平不同。不同退变等级的椎间盘灌注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4.
营养供应障碍是椎间盘退变的原因之一。椎体终板是椎间盘营养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变化对椎间盘营养通路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椎体终板结构对揭示椎间盘营养供应障碍的原因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椎体终板与椎间盘营养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这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正常和退变模型大鼠颈椎间盘的基因表达谱 ,分析大鼠颈椎间盘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 方法 :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 ,从造模后 5个月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中抽提 m RNA ,经逆转录分别用 cy3、cy5荧光标记 ,获得两组动物椎间盘 c DNA的探针 ,再与 5 12 c 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 ,结果由激光扫描仪扫描并用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标准化处理、ratio值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 18条表达有差异的基因 ,11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 (ratio<0 .4 ) ,其中细胞信号转导类有 4条 ;7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 (ratio>2 .5 )。这些基因在颈椎间盘退变的表达模式与其他的报道类似。 结论 :退变大鼠椎间盘基因表达的调节发生变化 ,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参与了椎间盘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溶髓方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中椎间盘组织形态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wistar大鼠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空白组做假手术,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1周开始灌胃,实验组给予溶髓方汤剂,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喂药1个月,分别于术后9周、18周、36周处死两组动物,取下包含上下椎体的椎间盘。颈椎间盘按Thompson椎间盘退变病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评定。分离软骨终板和椎间盘,做椎间盘HE染色和软骨终板TUNEL染色,观察病理切片,并通过TUENL检测法计算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率。[结果]术后18、36周时,对照组和实验组软骨终板凋亡细胞较术后9周明显增加(P0.05),其中对照组较实验组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多,两组细胞凋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出现椎间盘及软骨终板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形态变化的退变情况,但对照组的退变情况更明显。[结论]终板细胞凋亡是椎间盘发生退变的重要原因。溶髓方可以抑制软骨终板凋亡细胞的增加,减慢软骨终板细胞的凋亡速度,延缓椎间盘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临床表现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0年6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358例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和MRI表现.结果 358例患者中共累及终板862个,按照Modic类型进行划分,其中Ⅰ型累及488个,占56.6%;Ⅱ型累及84个,占9.7%;Ⅲ型累及290个,占33.7%;单个累及38例,占10.6%,多发累及320例,占89.4%,而且容易发生在下腰段.结论通过分析低场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脊柱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各期的信号特点,能够清晰地看到病灶的所在位置,进行准确地类型划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为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患者长期过高或过低压力负荷都可作为IDD病因之一([1])。有报道表明,软骨终板发生钙化所引发椎间盘营养物质供应下降可能为启动IDD的关键性因素。而椎间盘在老化或营养物质供应异常时,由椎间盘细胞所合成的部分细胞因子对细胞活性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产生一定影响([1])。有报道表明,软骨终板发生钙化所引发椎间盘营养物质供应下降可能为启动IDD的关键性因素。而椎间盘在老化或营养物质供应异常时,由椎间盘细胞所合成的部分细胞因子对细胞活性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产生一定影响([2]),最终 相似文献
9.
退变颈椎间盘致炎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检测退变颈椎间盘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含量变化,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颈椎病的发生机制。方法: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与对照组2组,每组再分3个月和8个月2个观察亚组。切除造模组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兔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术后3个月和8个月时分别处死动物,取颈椎间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测定其中组织胺、5-羟色胺、PGE2和6-酮-PGF1α含量。结果:造模组动物颈椎间盘中4种炎症介质含量均明显高于相应观察点的对照组;而造模组动物术后8个月的颈椎间盘中4种炎症介质含量均与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是致炎的,退变颈椎间盘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直接参与颈椎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细胞凋亡与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Kerr等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随后的研究证实,细胞凋亡在机体发育和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退行性疾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下机体某些器官的功能过早减退,组织学上表现为特定器官内功能细胞的数量减少。有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参与了骨性关节炎等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目前公认,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椎间盘退变。本文对细胞凋亡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量胸腰段椎体终板的凹陷参数并探讨其对人工椎体端面形态改良的意义.方法 选取65位成年人胸腹部C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根据年龄(>40或≤40岁)及性别将被检测者分为4组.在正中矢状面及特定冠状面上测量T10下至L3上终板矢状面凹陷角(SCA)、凹陷区域位置(LCR)及冠状面凹陷角(CCA),比较其差异.结果 各年龄及性别组间凹陷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0下至L3上终板中,SCA介于162.5°~163.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终板LCR最小值42.5%,最大值44.2%(P>0.05);CCA介于170.9°~175.7°之间,各椎体上终板CCA均大于下终板(T11为0.6°,P>0.05;T12为2.7°,P<0.000 1;L1为2.3°,P<0.002;L2为4.2°,P<0.000 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 可为人工椎体端面形态的改良提供初步数据,以上参数在设计和安放人工椎体时应被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颈椎CT扫描技术对中国东北地区成年人颈椎终板的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为设计适合中国人的人造颈间盘提供准确的形态学依据。 方法:通过颈椎CT扫描获取80名健康成人的颈部CT影像学资料。利用CT影像测量技术,分别测量颈3椎骨(C3)至颈7椎骨(C7)的上终板长(APLu)、上终板宽(CMLu)、下终板长(APLl)和下终板宽(CMLl)参数,并对每个参数进行性别比较和不同颈椎节段的比较。 结果: APLu、CMLu、APLl和CMLl的参数值随颈椎节段的下降而不断增大(PAPLu=0.023,PCMLu=0.007,PAPLl=0.035,PCMLl<0.001);各参数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获得的参数值与已报道的其他国家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为设计适合中国人的人造颈间盘提供了准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椎体终板软骨细胞凋亡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体软骨终板内软骨细胞凋亡和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40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阻断椎体软骨终板营养途径的方法制作椎间盘退变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4周和8周,每组各处死10只动物,切取软骨终板和相应的椎间盘组织.TUNEL法检测终板软骨细胞的凋亡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椎间盘内Ⅱ型胶原阳性细胞数,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软骨终板内凋亡的软骨细胞在4周、8周时分别为9.9±O.88个/视野和12.4±0.71个/视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4周、8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术后4周和8周终板软骨细胞凋亡与Ⅱ型胶原表达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82(均P<0.05),表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凋亡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存在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 阻断椎体软骨终板营养途径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椎体终板软骨细胞凋亡增加可导致椎问盘内Ⅱ型胶原表达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观察人正常颈椎椎体和退变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的形态及表征.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49例颈椎骨折、脱位(19例)及颈椎病(30例)患者术中取出的颈椎终板软骨,用酶消化法分别分离培养人正常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对照组)和退变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颈椎病组);用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甲苯蓝染色及反转录-PCR(RT-PCR)法对终板软骨细胞进行鉴定;RT-PCR法检测终板软骨细胞特征性基因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特征性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Ⅰ型胶原,其生长情况及细胞表型类似于关节软骨细胞.对照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多角形为主,增殖速度较快;而颈椎病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梭形为主,细胞增殖速度较慢.颈椎病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蛋白多糖基因(0.695 ±0.052)和Ⅱ型胶原基因(0.726 ±0.035)均低于对照组(0.950±0.032、0.907±0.078,t=7.263、3.681,P=0.002、0.021),Ⅰ型胶原基因则高于对照组(0.795±0.028比0.552±0.070,t=-5.560,P=0.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为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细胞学基础,解决了以前一直以动物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ANKH蛋白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差异,探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理。方法:将我科2008年5月~2009年2月手术取出的颈椎骨折或脱位和颈椎病患者的新鲜颈椎软骨终板标本40例,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13例),其中对照组经MRI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无椎间盘退变的软骨终板标本,实验组经MRI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椎间盘退变的软骨终板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检测ANKH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并将其结果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NKH蛋白在实验组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为(21.24±2.04)%,与对照组软骨细胞中ANKH表达的阳性细胞数(39.18±1.96)%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ANKH蛋白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颈椎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调节ANKH蛋白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有可能会遏制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MRI评价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椎体终板损伤和骨折椎体邻近间盘损伤的关系,为OVCF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行椎体成型术的66例(76个骨折椎体)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通过MRI评估患者骨折椎体终板和骨折椎体邻近间盘的损伤情况。 结果:76个骨折椎体中57个椎体有终板损伤(75%)。57个有终板损伤的骨折椎体中27个椎体只有上终板损伤(47%),22个椎体同时有上下终板损伤(39%
),8个椎体只有下终板损伤(14%)。76个骨折椎体中48个椎体有邻近间盘损伤(63%)。48个有邻近间盘损伤的骨折椎体中22个间盘损伤位于骨折椎体上方(45%),19个骨折椎体同时有上下间盘损伤(40%),7个间盘损伤位于骨折椎体下方(15%)。结论:骨折椎体终板损伤与邻近椎间盘损伤有密切关联,提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重视骨折椎体的终板损伤及邻近间盘损伤。 相似文献
),8个椎体只有下终板损伤(14%)。76个骨折椎体中48个椎体有邻近间盘损伤(63%)。48个有邻近间盘损伤的骨折椎体中22个间盘损伤位于骨折椎体上方(45%),19个骨折椎体同时有上下间盘损伤(40%),7个间盘损伤位于骨折椎体下方(15%)。结论:骨折椎体终板损伤与邻近椎间盘损伤有密切关联,提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重视骨折椎体的终板损伤及邻近间盘损伤。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可以引起一系列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脊柱不稳、神经根病变和脊髓病变等,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Miller等[1]通过尸检研究显示IVDD发生率很高,83%~95%的成人存在IVD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NF、TNFR、sTNFRS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变化规律与坐骨神经疼痛的相关性以及与退变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椎间盘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TNF-β以及sTNFR1,sTNFR2的浓度;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方法(RT-PCR)法检测靶细胞膜表面TNFR1/R2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测定的TNF-α/β及sTNFR1/R2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病人临床的评分结果与实验组标本表达成正相关性;实验组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TNF-α/β及sTNFRl/R2和TNFRl/R2mRNA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的TNF、TNFR、sTNFRS的含量高于正常的椎间盘组织、说明他们参与了椎间盘的退变;同时,也说明TNF、TNFR、sTNFRS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不对称性与颈椎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12月从茂名市人民医院病案室中查找到60例住院治疗的C4-5椎体滑脱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从体检资料库中寻查到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体检无颈椎疾患的人员66名作为对照组,对住院号、X线号以及MRI号进行登记筛查,调阅其影像资料及病例资料,进行测量记录。结果观察组中C4和C5椎体右侧和左侧的小关节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4、C5小关节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3、C6小关节角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小关节不对称性对颈椎退变程度有明显影响,其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