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CT简易定位下 ,锥颅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在内科治疗基础上 ,对 89例高血压脑出血结合头颅CT定位 ,行锥颅血肿抽吸治疗 ,并与 71例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结果术后 2 0天及 6个月治疗组生存率 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锥颅抽吸血肿是一种简易有效 安全实用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锥钻颅抽吸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CT定位后,局麻下手锥颅骨钻空,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术后配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结果基本治愈9例(16.07%),显效29例(51.79%),有效12例(21.43%),无效6例(10.71%),总有效率迭89.29%。结论手锥钻颅抽吸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总有效率高,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3.
王美萍 《现代护理》1998,4(12):28-28
为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颅内血肿的治疗新方法,对9例经CT检查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CT片定位,锥颅抽吸血加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脑出血。结果,8例均获得良好效果,死亡1例,CT定位锥颅抽吸尿激酶注入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较好,植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锥颅血 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的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42例,并与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的51例对比分析。结果:手术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保守组(P<0.01),日常生活能力(ADL Ⅰ~Ⅲ)比较,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组(P<0.01)。结论:锥颅血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的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创伤小,适应症广泛,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头颅CT片定位。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粉碎针,在电钻带动下锥颅、置管、抽吸、血肿冲洗,最后注入血肿液化剂,直至血肿大部分清除后拔出穿刺针。结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年龄为42~82岁,出血量15-85ml,存活29例,死亡率占19.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张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头颅CT证实的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张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起病后8~72小时内可出现颅内血肿的扩张,导致致死性临床症状的恶化。及时头颅CT复查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常规内科保守治疗不能降低死亡率,经皮钻颅血肿穿刺抽吸术疗效显著。结论:结合临床及头颅CT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血肿扩张,经皮钻颅血肿穿刺抽吸术有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在急诊抢救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应用锥颅引流术及锥颅后行开颅手术的134例(治疗组)与非手术内科保守治疗的87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根据CT定位确定穿刺点、脑出血量、是否合并脑疝等选择单纯锥颅术或锥颅后行开颅手术的术式,血肿量<30 mL单行锥颅引流术,血肿量>30 mL并有脑中线移位>5 mm者,锥颅后再行开颅手术;对照组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人生存率、出院时ADL ⅠⅡ级生活能力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对急诊抢救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愈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CT定位锥孔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对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8d之内进行CT定位锥孔穿刺抽吸血肿,必要时注入尿激酶后,再分次抽吸。结果:本组治疗有效率达85.39%,在病后72h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3d之后(P<0.01),本法尤其适用于病情Ⅰ~Ⅲ级的患者。结论:CT定位锥孔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CT指导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颅抽吸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对影响锥颅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1日-2002年6月1日我院病案首页数据库中所有CT指导下行锥颅抽吸治疗的基底节出血病例以及同期符合锥颅抽吸治疗手术指征而行内科保守治疗的基底节出血患者。在患者出血后30d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多元判别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锥颅抽吸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出血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表明,两组患者在死亡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单因素检验表明锥颅手术时间为影响脑出血锥颅抽吸治疗患者30d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但多元逐逐步判断别分析显示脑出血后锥颅时间并不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CT指导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颅抽吸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优于内科保守治疗,脑出血后锥颅治疗时间可能对患者预后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根本措施在于促进血肿尽快吸收或清除,控制脑水肿减轻或逆转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目前临床上尚缺乏促进血肿迅速溶解吸收的有效药物,基本上属于对症治疗,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以及立体定位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先后开展了锥颅血肿抽吸术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等先进技术。我院从2003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8例,其创伤小,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原因。方法:对1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血肿引流术,其中10例血液破人脑室的合并腰穿脑脊液排放治疗。结果:术后1天死亡3例,2天死亡5例。5天死亡4例,7天死亡2例。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合并腰穿脑脊液排放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应掌握手术适应症。注意手术方法,以及手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大连医学院开展的简易定向钻颅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同时术中血肿腔加以冲洗。对治疗病例进行分析后,认为此法简单易行,损伤性小,能达到清除脑内血肿的目的,适应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附4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艾  黄承光  周跃 《临床医学》2005,25(6):14-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三种于术方法。方法选择GCS在5~12分,原发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出血并有严重偏瘫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8例,采取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立体定向穿刺引流三种手术方法。结果1月后GCS在11分以上者39例。3月后GOS在3级以上者为26例,半年后GOS在3级以上二者39例,3例死亡。结论小骨窗开颅和CT立体定向穿刺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者,骨瓣开颅适用于病情较重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导航系统引导多靶点穿刺与CT定位单靶点穿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9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神经导航系统组46例,多靶点穿刺抽吸脑内血肿;CT定位组52例,根据CT片直接穿刺、抽吸血肿。术后随访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引流天数、术中血肿抽吸率、住院天数和GO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多靶点技术微创穿刺抽吸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CT定位单靶点穿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微创治疗+醒脑静)和对照组(微创治疗),各30例,两组均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另加用醒脑静20mL/d静滴,共14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治疗组显效率(50%)和有效率(76.7%)均优于对照组(23.3%,46.7%),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后NDS减少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术.能明显提高有效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应用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中术后存活22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血肿抽吸引流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再出血原因,评价该治疗方法。方法 比较41例血肿大于35ml基底节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与79例保守治疗相同标准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率较保守组高,一周内死亡率两者无差异,一月内死亡率较保守组低(P<0.05),平均住院日缩短(P<0.01)。结论 再出血是血肿抽吸引流的主要死亡原因,但该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统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手术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86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40例)和开颅手术组(46例),开颅手术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基底节区HICH患者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近期与远期疗效和病死率。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的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P 0.01);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的28.3%(P 0.05);神经内镜组患者近期疗效良好率为90.0%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0.9%(P 0.01);神经内镜组患者远期疗效良好率为92.5%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3.0%(P 0.01);开颅手术组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6.5%;神经内镜组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5.0%;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可以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提升近期与远期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均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预后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64例患者中,死亡4例,病死率为6.25%;ADL分级法评定其患者预后,优秀率为73.4%。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机、血肿量、血肿位置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减压充分、出血量少、创伤轻微的优点,早期手术、血肿量小、血肿位置为内囊前肢型及外囊型者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