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钰  杨俊山  孙广新  周虎 《河北医药》2010,32(3):280-282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时是否存在脾动脉盗血及手术前后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该类患者是否行脾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5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6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试验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前根据脾功能亢进状况分为轻度脾亢组(28例)和中重度脾亢组(41例),采用TOSHIBAaplio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清晨空腹进行检查。常规检查肝胆脾情况,测量门静脉、脾动脉及肝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包括平均流速V、血流量F)。结果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高压组血流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中重度脾亢组肝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重度脾亢组患者脾动脉内径、平均流速及血流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1)。中重度脾亢患者脾切除后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门静脉血流增加,肝动脉血流量减少,脾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中重度脾亢时存在脾动脉盗血,脾切除后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董胜利  昝松波 《医药世界》2010,(10):1306-1307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经皮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部分分支进行栓塞,观察术后血常规、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变化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术后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增加(P〈0.01);术后6个月门静脉内径明显缩小(P〈0.01)。术后3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4例有胸腔积液,对症处理后全部缓解。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明波  张红宇  路永良  梁建飞 《河北医药》2011,33(15):2339-2339
控制出血是临床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目的。既往的文献虽然肯定了该疗法对脾功能亢进的确切疗效,而对于控制门静脉高压的疗效观察和血液动力学研究报道甚少。本文对9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保证恒定栓塞面积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着重观察该治疗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以肝硬化和脑基底节变性为主的一种疾病。肝内铜的进行性积聚引起肝硬变、继发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目前公认的肝豆状核变性所引起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是手术脾切除加围手术期药物驱铜治疗。应用睥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所引起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我院神经内科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脾动脉栓塞术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华宇  王明波  刘吉祥  杨军  贡贵英 《河北医药》2009,31(13):1571-1572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和控制门静脉高压的疗效。方法52例肝硬化患者均采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术中相对固定栓塞面积。术前、栓塞后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门静脉主干的静脉血流频谱;术后复查上消化道造影、血象的改变及肝功能损害的程度等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的栓塞面积控制在60%~80%,随访1~6个月,血象改善明显(P(0.01);术前、栓塞后多普勒彩色超声比较门静脉主干的静脉血流频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栓塞后3个月门静脉主干的静脉血流频谱无明显变化(P(0.05);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有不同程度的缓解(P(0.05);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保证恒定栓塞面积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以达到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目的,且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术式。方法 采用经腹脾大部分切除脾大网膜肺固定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腹水消退,肝功能明显改善,保留脾脏功能良好。结论 结果提示经腹脾大部分切除大网膜肺固定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自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保脾手术。方法 采用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腹水消退,肝功能明显改善,保留脾脏功能良好。结论 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保留脾脏的术式。方法对3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采用保留脾脏下极的脾大部切除,残脾去浆膜与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腹水消退,肝功明显改善,经B型超声、CT、免疫功能监测等证实保留脾脏吞噬功能良好,无脾亢复发。结论保留脾下极脾大部切除残脾与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是一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保留脾脏功能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致命.笔者分析了我院1998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的患者226例,并探讨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术前及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1~4年,观察术前与术后血常规、脾脏体积、门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肝功能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脾脏逐渐缩小,6个月内明显缩小( P<0.01)。门脉内径缩小,术后不同时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无影响。83例术后有左上腹疼痛、发热,10例出现胸、腹水,5例出现左侧肺炎。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可显著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不影响肝功能,延长生存期,远期效果显著且稳定,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山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83-2984
脾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是用于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方法[1-3].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是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但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的患者术后较多见,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1.8%,国内报道为8.5%~11.8%[4].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腹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故易误诊[5-6].因此现就近两年来所收治的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唐敏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2):155-156
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或脾亢,常导致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程中断并最终影响肝癌的治疗效果。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最新方法,它与TACE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既安全又有效。加强双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取代传统的脾切除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收集12例被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CT或B超确诊为脾肿大,外周血象三系血细胞减少,采用改良Seldinging技术,经导管动脉栓塞部分脾动脉,术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脾脏厚度、脾动脉血流量、脾及门静脉宽度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有11例成功进行了部分脾动脉栓塞,栓塞范围为40%~80%,术后外周血血小板及白细胞明显增高,脾动脉血流量降低明显,脾及门静脉宽度减小,术后常见左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均好转。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并发的脾功能亢进能有效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是一种损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快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远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SE)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720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脾亢患者行PSE,观察其1~5年病死率及其死亡原因,对生存期达5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600例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血象、脾脏大小、并发症等变化。结果PSE后消化道出血次数和量明显减少;术后不同时期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红细胞术前、术后变化不大(P〉0.05);术后2个月脾脏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P〈0.01)。结论PSE可明显改善脾亢症状,降低门脉压力,减少消化道出血机会,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疗效,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PHT)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脾动脉结扎术(SAL)间的关系,为应用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我们动态观测血清中超氧化物睦化酶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静脉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显著,脾动脉结扎组在术后2周、4周时期明显降低,结论:脾动脉结扎术术后能改善脾脏功能,脾脏抗氧化损伤能力增强,我们建议在治疗门脉高压症时,保留脾脏,方法为脾动脉结扎术。  相似文献   

16.
崔建东  李涛  王宝利 《河北医药》2010,32(19):2694-2695
目的观察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2例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接受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术后3、7、30d和6个月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腹痛、恶心、食欲下降,出现胸水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6月-2002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共行脾切除65例,其中外伤性脾破裂5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6例,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周围韧带、脾蒂解剖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1年146例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采用脾周围韧带及二级脾蒂解剖脾切除术并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46例病例成功施行二级脾蒂解剖脾切除术。手术后切口无感染,没有出现出血和膈下积液;胃壁、胰尾未损伤,围手术期,没有门静脉血栓形成。腹水形成16例(10.88%),肺部感染2例(1.36%),脾热7例(4.76%),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脾周围韧带及二级脾蒂解剖脾脏切除术可有效减少门静脉高压症巨脾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龚先贵  范新萍  吴红 《江西医药》2010,45(7):654-655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脾静脉血栓的成因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并发脾静脉系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病人36例,脾静脉血栓发生5例,约7.2%。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经早期口服双嘧达莫、拜阿司匹林,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治疗,随诊3~6个月,血栓无进一步发展或消失,也未引起相应其它并发症。结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脾静脉系统血栓有一定发病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脾切除术、脾动脉结扎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间的关系,探讨脾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OPSI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大鼠被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10只)、实验对照组(10只)、脾切除组(30只)、脾动脉结扎组(30只)。后三组建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各组经实验处理后,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3天、7天、14天、)检测静脉血浆血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术后14天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观察术后4周内各组死亡率;行光病理学检查。在联想电脑上采用“SPSS for Windows”软件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血浆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1);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组术后3天、7天、14天血浆TNFα水平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脾动脉结扎组TNFα水平虽比实验对照组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对照组血浆NOS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浆水平与NOS活性显著正相关(P<0.01,r=0.946);脾动脉结扎组NOS活性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及脾切除组(P<0.01)。脾动脉结扎组光镜观察发现脾实质轻度充血,少量散在出血灶,细胞间胶原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