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CT诊断少见纵隔肿瘤的价值。方法9例病例均行普通X线正侧位或斜位照片,CT扫描均为平扫,层厚为10mm。结果9例都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脂肪肉瘤2例,多发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胸腺类癌1例,内胚窦瘤2例)。结论X线、CT可做出纵隔肿瘤的定位诊断,CT对纵隔肿瘤的内部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的进一步判断更具意义。但X线、CT对一些肿瘤的定性诊断仍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23例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肺部转移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肺转移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将影像学表现分为五型:(1)单发结节型3例;(2)多发结节型15例;(3)粟粒结节型3例;(4)淋巴结肿大型4例;(5)胸膜转移型6例。结论 传统X线与胸部CT检查均为诊断肺转移瘤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后者对0.5cm以下病灶的检出率以及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膜转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俭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例,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胸壁肿瘤病例35例,其中胸壁骨肿瘤11例,软组织肿瘤24例;良性25例,恶性10例.35例均摄有胸部正侧位片,17例行CT增强扫描,对全部病例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胸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为(1)明确肿块是否来源于胸壁;(2)明确肿块来自于胸壁软组织抑或胸壁骨组织;(3)明确肿块是良性抑或恶性;(4)肿瘤组织学分类诊断.将该组疾病影像学表现分为Ⅵ型,分型对肿块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结论综合分析X线与CT表现,不仅可对大多数胸壁肿瘤进行精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而且尚可对大部分胸壁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血管瘤等作出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倒,CT检查对纵隔肿癌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竹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7例小儿纵隔肿瘤的X线与CT检查结果,重点讨论胸部平片与CT检查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7例患儿的年龄为11个月~14岁,全部做了胸部X线平片及CT扫描检查,并均经临床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结果:X线胸部平片对纵隔肿瘤的检出率为14/17,其中定性诊断的符合率为57.1%;CT检查的检出率为17/17,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2.4%。结论:胸部X线平片作为初步筛选的常规检查是必要的,能够显示大多数纵隔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但对显示隐藏于纵隔内的较小肿瘤以及肿瘤的内部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而CT检查对显示病灶细节及肿瘤周围结构更具优势。因此,X线平片发现纵隔肿块需进一步做CT检查,以尽可能地做出定性诊断,对具有临床表现、B超或胸部检查可疑的患者,也应作CT扫描,以提高检出率,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平片右上纵隔增宽的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或CT增强扫描、心脏超声证实的右上纵隔增宽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和CT平扫,其中5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6例;侵袭性胸腺瘤致上腔静脉综合征2例;胸内甲状腺肿瘤2例;升主动脉或无名动脉迂曲14例;胸主动脉瘤3例;肺动脉狭窄致主肺动脉扩张1例;右位主动脉弓2例;淋巴瘤4例;右肺纵隔型肺癌16例;隐匿型肺癌2例;食管下段癌致胸上段食管明显扩张2例;食管异物继发上纵隔脓肿2例。经CT平扫 增强扫描、手术、病理、心脏超声证实病例数分别为33、10、12、1例。结论CT扫描是诊断右上纵隔增宽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9.
骶骨原发性肿瘤的X线与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骶骨原发性肿瘤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 10例骶骨原发性肿瘤 ,其中脊索瘤 5例 ,骨巨细胞瘤 2例 ,软骨肉瘤 2例 ,神经鞘瘤 1例。结果  (1)脊索瘤常累及S3~ 5,有中央性肿块 ,平片与CT为溶骨性骨质破坏 ,瘤内有残余骨嵴和钙化 ;(2 )骨巨细胞瘤常累及S1~ 3,呈膨胀性骨质破坏 ,好发于青年人 ;(3 )软骨肉瘤 ,神经鞘瘤X线和CT上各有特点。本组 1例软骨肉瘤从S1~ 3骨质破坏 ,并向盆腔内长出一巨大肿块。结论 X线平片与CT结合 ,有助于骶骨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巨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巨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影像学检查的效能。方法 :从透视胸片、B超、CT及SPECT四个方面分析了 15例病例。结果 :(1)X线纵隔七分区法定位 10例定性正确。 (2 )CT对纵隔肿瘤和它与临近组织的关系显示最好。 (3)B超能清晰分辨实性和囊性肿瘤。 (4)SPECT可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结论 :巨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 (1)在侧位胸片上以 7分区法定位 ,肿瘤占据部位超过 1个分区以上。 (2 )肿瘤的平均直径在 6cm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纵隔区域肿瘤的CT征象,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纵隔常见肿瘤的CT表现,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及神经源肿瘤。所有患者均经CT平扫检查,35例增强扫描。结果定位正确者40例(95%),定性正确者37例(88%)。结论上纵隔内肿瘤种类较多,CT诊断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均较高,可作为上纵隔肿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胸腺瘤的CT和平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X线和CT表现 ,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8例非侵袭性胸腺瘤 ,胸片仅发现 15例 ,CT扫描 10例 ,均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12例侵袭性胸腺瘤 ,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CT显示纵隔胸膜受侵 3例 ,心包受侵 2例 ,大血管结构受侵 2例 ,胸膜种植 3例 ,胸腔积液 2例 ,腹腔受侵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各 1例 ;胸片仅能显示 1例肿瘤侵犯纵隔胸膜和 1例胸膜种植。结论 CT扫描在胸腺瘤的发现和判别侵袭性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并且是可靠预测胸腺瘤侵袭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前纵隔病变的CT引导经皮切割针穿刺--非经胸骨的活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非经胸骨的前纵隔病灶切割针穿刺的方法、技术、临床价值及其并发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1年间共对39例前纵隔病变行CT引导下的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所用穿刺针为16、18、19和20G自动芯状活检枪。所有病例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并发症。结果:35例得到病理诊断。包括淋巴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腺癌2例,鳞癌2例,低分化癌1例),恶性肿瘤(未能分型)5例,胸腺瘤4例,腺癌、鳞癌、胸内甲状腺、结核、结节病各2例,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小圆细胞瘤、Castleman‘s病、纵隔血肿各1例。失败4例,原因为切割组织太少(2例),肿瘤液化坏死(1例)和抽吸物为血液(1例)。随后确诊为淋巴瘤3例,另1例颈部活检为转移性低分化癌,系假阴性。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3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气肿2例。准确率为89.7%(35/39),假阴性率为10.3%(4/39),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7/39)。结论:CT引导下非经胸骨的经皮前纵隔穿刺适用于前纵隔各个部位的病灶,是一种较经胸骨活检更简便和安全的定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前纵隔肿瘤73例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循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673-167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经病理证实的常见前纵隔肿瘤(37例胸腺瘤,17例生殖细胞肿瘤,19例淋巴瘤)的患者CT表现,包括肿瘤有无脂肪密度、囊变、钙化、强化、纵隔侵犯和淋巴结肿大.结果 58.8% (10/17)的生殖细胞瘤发现脂肪密度,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他前纵隔肿瘤(P<0.001).73.7%(14/19)淋巴瘤发现纵隔肿大淋巴结,显著高于其他前纵隔肿瘤(P<0.001).其他CT征像在这些前纵隔肿瘤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前纵隔肿瘤CT扫描发现脂肪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为特异性征像,脂肪密度的出现高度提示生殖细胞肿瘤,而前纵隔肿瘤伴有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To compare the abilities of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T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anterior mediastinal tumors, 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MR (n = 28) and CT images (n = 25) of patients with anterior mediastinal tumors. T1-weighted and T2-weighted images were obtained with spin echo sequences using cardiac gating. Six of 12 thymomas and seven of nine teratomas showed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by MRI, while four of the 10 thymomas and five of the eight teratomas were correctly diagnosed by CT. The other tumors did not show a characteristic MR appearance. All nine malignant tumors were correctly diagnosed as malignant lesions on MR images, while one false positive case and one false negative case were recorded on CT images. We conclude that MRI and CT provide nearly the same inform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tumors. However, in some cases, only MRI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malignancy or a specific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纵隔肿瘤X线诊断(附255例X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X线诊断与误诊原因,并进一步评价X线检查对该类肿瘤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胸部正、侧位片,58例有胸部CT片,3例进行了胸部MRI检查),并对照分析本组X线、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步骤及各步骤的X线诊断依据。提出并研究“典型胸膜外征”、“非典型胸膜外征”与“沟征”的形成机理与诊断价值,探讨肿块  相似文献   

17.
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本组共1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9例,女3例,年龄17~55岁.12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纵隔囊性病变中,胸腺囊肿3例,淋巴管瘤2例,支气管囊肿7例.3例胸腺囊肿中,2例位于前纵隔,1例位于左颈及前纵隔;2例淋巴管瘤,1例位于中纵隔,1例位于左颈及前、中纵隔.7例支气管囊肿,均位于中纵隔气管及支气管右旁区域.结论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不仅准确显示纵隔囊性病变的位置和形态,而且清楚显示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因此结合临床资料及发病部位,对于纵隔囊性病变一般能够达到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儿童甲状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甲状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甲状腺腺瘤9例,甲状腺癌2例,淋巴瘤1例。结果 甲状腺腺瘤中囊实性4例,实性5例。其中l例实性甲状腺腺瘤伴桥本甲状腺炎,表现为弥漫性甲状腺组织内-稍高密度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余8例平扫为低于甲状腺组织的低密度肿块,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甲状腺癌2例均为弥漫性的肿块,增强前后密度极不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并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淋巴瘤1例,为局限性均匀低密度影,占位较明显,增强后强化明显。结论 CT有助于诊断儿童甲状腺肿瘤,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