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VST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0例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行单纯静脉溶栓,2例行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的10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3分2例。单纯静脉溶栓的6例中,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的2例中,mRS评分0分1例,3分1例。结论 CVST应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从而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3.
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血栓形成 (CVT)临床上较少见 ,尤其有关临床治疗报道甚少。我院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3月采用动脉溶栓治疗 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现报告如下。1 病例1.1 例 1 男 ,39岁。因突发四肢抽搐 1次于 2 0 0 1年 8月 30日入院。患者于 8月 2 9日在行走途中突然跌倒在地 ,口吐白沫 ,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状抽搐 ,抽搐约 5分钟停止 ,无二便失禁 ,立即被送到我院急诊科 ,仍呼之不应。头颅CT示“左顶叶稍高密度影” ,给予“甘露醇、能量合剂”治疗半小时后清醒 ,对发作之事不能回忆 ,无畏寒、发热、头痛、呕吐等 ,随之以“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持续而严重的头痛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3例患儿发病原因不一,与文献报道感染为主要原因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影像学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乙状窦和横窦; 经降颅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1例痊愈,1例死亡,1例遗留颅神经功能异常。结论 儿童以急性发作的头痛起病伴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表现者均应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对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的患儿仍需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 儿童目前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颅脑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并具有长期随访优势; 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儿童中并非禁忌,在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的前提下由技术熟练的专科医生操作亦是可行的; 强调早期抗凝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及持续时间仍有待大样本病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识别及明确诊断,我们对11例CVT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准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5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抗凝、活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小剂量尿激酶10万U加入20 ml生理盐水后经颈动脉缓慢静推注>15 min,1次/d,连用5 d,观察治疗前后2周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及腰穿脑脊液压力变化,并监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结果 治疗2周后,2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组更显著(P<0.05),而无出血倾向.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血管内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机械性碎栓治疗9例重症CVST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出院前8例患者脑脊液(CSF)压力正常,DSA检查显示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1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部分代偿.术中和术后未发生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8例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其中头痛消失7例,遗留轻度头痛1例.1例死亡. 结论 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2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对本组发病患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临床早期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者,CT、MRI检查未发现阳性病灶,应行DSA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8例被误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结果 18例CVST患者以年轻人为主,发病初期分别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病毒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炎1例、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脑出血2例、偏头痛2例、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死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平均误诊时间7 d(1~30 d)。CVST以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最为常见,绝大多数病因不明。结论 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极高。针对年轻、产褥期妇女、突发进行性加重或不典型头痛,或既往头痛性质如头痛频率、部位、程度发生变化时都要排查CVST。应重视腰穿和脑脊液测压检查,发现头痛伴颅内压增高时需行头颅MRV或DSA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减少CVST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0.
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2例颅内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尝试蝮蛇抗栓酶经颈动脉灌注治疗结果。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DSA发现静脉窦不显影或有充盈缺损,MRI显示窦内流空消失,代之以高信号。溶栓后7例症状改善,5例有脑血循环改善的血管造影表现,说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对于缓解高颅压、挽救视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均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4例(87.5%),癫发作8例(50.0%)。9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4/10例(40.0%);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6例(4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15例(100%);DSA显示静脉窦异常2例(100%)。患者均予抗凝和脱水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好转15例,未愈1例。结论: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3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多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2例(92.3%),癫痫发作8例(61.5%)。11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5/13例(38.5%);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3例(5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2例(58.3%);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6/6例(100%)。患者均应用脱水和抗凝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13例中5例基本痊愈,6例明显好转,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癫痫等症状。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识别及明确诊断,我们对11例CVT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我院2003-01~2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白塞病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血 栓好发部位、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白塞病 相关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收集白塞病相关CVST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22.2%),女性7例(77.8%),年龄21~47岁,中 位数是35.9岁;急性起病1例(11.1%),慢性起病8例(88.9%);头痛4例(44.4%)、头晕1例(11.1%)、 阵发性黑蒙3例(33.3%)、双眼视力下降5例(55.6%)、视盘水肿9例(100%)、复视3例(33.3%)、耳 鸣1例(11.1%);乙状窦血栓形成7例(77.8%)、横窦血栓5例(55.6%)、直窦血栓1例(11.1%)、下矢状 窦血栓1例(11.1%)、颈内静脉血栓2例(22.2%);仅1处静脉窦受累的4例(44.4%),同时有2处及2处 以上静脉窦受累的5例(55.6%);所有患者均予醋甲唑胺50 mg 2次/日口服,3例予糖皮质激素冲击 治疗,其中1例合并华法林抗凝治疗、2例进行了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随访1~32个月,所有患者治疗 后均好转。 结论 白塞病可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累及单处或多处静脉窦,CVST患者需除外白塞病可能。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由于其发病率低, 病因多种多样,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易造成误诊.现就1992年4月~2001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头颅CT、 MRV或DSA确诊的CVST 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非侵入性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得该病在早期即被发现并得到治疗[1].本文回顾2000-01~2006-04我院收治的年龄18~45岁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6例,现就其易发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例,总结CVST患者 头痛的特点,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CVST病例,回顾其头痛特点、临床表 现、影像学检查及化验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共入组18例CVST患者,本组CVST最常见的部位是横窦(77.8%,14/18),其次为乙状窦(61.1%, 11/18)和上矢状窦(50%,9/18);14例(77.8%)存在多个颅内静脉窦血栓。所有患者均以头痛为首 发症状,其中7例(38.9%)为单纯性头痛;11例合并其他临床症状,包括癫痫(38.9%,7/18)、呕吐 (44.4%,8/18)、肢体麻木(11.1%,2/18)、肢体无力(16.7%,3/18)、眼部症状(22.2%,4/18)以及 意识障碍(11.1%,2/18)。9例(50%)为偏侧头痛,其中8例(88.9%,8/9)存在同侧CVST;头痛视觉 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平均7.0分(3~10分);头痛发病形式5例(27.8%)为急性, 12例(66.7%)为亚急性,1例(5.6%)为慢性。 结论 头痛是CVST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偏侧头痛CVST患者血栓以头痛同侧多见;头痛亚急性起病的 患者,尤其需注意CVST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997年至今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1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20~48岁,平均29.7岁,住院时病程5天~2月,临床症状与体征:头痛为首发症状8例,颈痛为首发症状1例,失明为首发症状1例,视物模糊6例,复视1例,癫痫发作1例, 5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例分别为产后10天及18天发病, 1例曾有过上肢静脉血栓, 1例患右下肢静脉炎, 1例病前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动脉、静脉窦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比较两种治疗的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48只,随机共分A、B、C三组,数目分别为24只、12只、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36±0.27)kg。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静脉窦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分别通过两种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CVST,观察受累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等指标。结果经静脉窦途径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血流变部分指标均与经动脉途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