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4)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特征追踪(FT)技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整体与局部心肌应变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于7 d内完成CCTA和心脏MR(CMR)检查。采用CVI 42后处理软件分析图像, 获得左心室心肌整体和局部应变参数, 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整体周向应变峰值(GPCS)和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以及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径向应变峰值(PRS)、周向应变峰值(PCS)和纵向应变峰值(PLS);同时测量左心室心功能参数, 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等。CCTA和CMR图像测量值的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CCTA组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ICC评估。结果 CCTA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为6.00(4.86, 7.63)mSv。CCTA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极好, ICC为0.85~0.9...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明确MB与邻近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DSCTCA,观察MB的检出率、位置、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观察记录MCA近、远端2 cm以内血管及MCA本身有无动脉硬化(atherosclerotic,AS)。结果 (1)MB检出率为27.8%(30/108),以左前降支中段最多见(53.3%,16/30),MB平均长度为(19.17±6.43)mm,MB的平均厚度为(2.02±0.80)mm。MCA收缩期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8.41±17.09)%;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910,P<0.01),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176,P=0.362>0.05)。(2)所有MCA未发现明显AS斑块,相邻2 cm以内冠状动脉段发现AS斑块14例,其中近端12例,远端2例。近端AS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及MCA(χ2=9.32,P<0.05;χ2=15.00,P<0.05)。结论 DSCTCA对MB的检出率高,并可判断MB的形态特征,是检测MB安全、有效、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中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例875例,男579例,女296例,年龄30~87岁,平均60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心率>75次/min,重建相位区间为30%~40%,心率<75次/min,重建相位区间为40%~50%,获得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容积重组图像,从多角度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各主要分支。结果检出89例心肌桥患者,检出率10.2%。其中36例(40.5%)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50%)。发生于前降支中段者71例(79.8%),肌桥厚度0.06~0.55cm,其中20例近段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均接近50%。单纯心肌桥患者有心绞痛症状者39例,心肌桥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有心绞痛症状23例。结论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检出心肌桥,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具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8月-2008年7月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432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432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2例,检出率为16.7%(72/432)。其中,63例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其分支,10例发生在第一对角支,2例发生于第二对角支,8例发生在钝缘支,1例发生于回旋支,2例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7例为多支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检出率高,是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并与冠心病相鉴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心肌桥的检出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心肌桥(MB)的发生率、特征,评价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82例,男128例,女54例。根据左前降支心肌桥的有无,将所有病例分为2组:心肌桥组和无心肌桥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发生部位、长度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182例患者中,检出率为26.4%(48/182),其中左前降支中段最多见(61%)。心肌桥对左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利用双源CT可以无创、可靠、准确地检测心肌桥,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联。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脉解剖狭窄与心肌功能并不呈正比。在典型的缺血级联反应中,血流灌注异常最先出现,然后才出现代谢改变、室壁运动异常、心电图改变和临床症状。C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可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生理学信息,对临床决策的制订及远期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C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发展较快,在技术方面,低剂量、双能量扫描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主要关注话题;在诊断方面,与CT-血流储备分数(FFR)的对比、心肌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是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对心肌灌注成像的扫描方案及相关技术和其在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的左心室心肌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因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患者共17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分析,获得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以及射血分数(EF)。测量所有患者的CACS并分组。比较各组之间心肌应变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左心室GLS在不同钙化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其绝对值随CACS的增加而减小。结论CACS增加与左心室功能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A、MPI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按照心肌灌注缺损部位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结果 150例患者中,CCA检出90例存在狭窄≥50%的冠状动脉共有165支,255个节段,其中有125个节段处于冠状动脉远端和分支。冠状动脉CTA检出狭窄≥50%节段的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在所有节段是47%、90%、55%、94%,在可评估节段为57%、93%、56%、98%。MPI一共检出了可逆性缺损患者25例,CCA检出可逆性缺损灵敏度、特异性、PPV与NPV分别是95%、71%、19%以及100%,CTA检出可逆性缺损灵敏度、特异性、PPV与NPV分别是52%、85%、10%、93%。结论 冠状动脉CTA异常的患者需要率先使用MPI,然后按照MPI的结果有选择性的行CCA。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基于钆对比剂心脏MR延迟强化(LGE-CMR)为参考标准, 探讨心脏双能量CT延迟扫描(LIE-DECT)多参数后处理技术评估心力衰竭(HF)患者心肌瘢痕存在、位置和程度的可靠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周内行心脏LIE-DECT和LGE-CMR检查的HF患者39例, 所有入组HF患者LIE-DECT使用多参数后处理技术重建40 keV单能谱(Mono+)图、碘图和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系数(Rho/Z)图, 分别在左心室短轴位图上评估左心室心肌LIE位置及累及程度, 并且与LGE-CMR进行对照。DECT多参数技术检测LIE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DECT多参数技术检测LIE存在及位置与CMR的一致性采用Cohen′s Kappa一致性检验, 并计算DECT多参数技术诊断心肌瘢痕的诊断效能。DECT多参数技术测量的瘢痕累及程度与CMR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 39例患者CMR共检测出32例患者147个节段存在LGE, 心内膜下型37个、透壁型19个、心肌中层型74个、心外膜下型17个。40 keV M... 相似文献
12.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4)
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技术可行性及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组)和同时间段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3名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病变组首先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狭窄组(42例)和多支狭窄组(39例), 进行组间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分析;再分别根据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血管的狭窄程度将病变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 进行相应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节段心肌应变峰值的组间分析。使用后处理软件CVI 42对图像进行分析, 获得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以及各冠状动脉分支节段的纵向应变峰值(PLS)、环向应变峰值(PCS)、径向应变峰值(PRS)。多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增多, GPLS绝对值逐渐减低, 对照组、单支狭窄组及多支狭窄组的GPLS分别为-14.1%±2.7%、-11.5... 相似文献
13.
喻杰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3):171-176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的特征性差异.方法 行64层MS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1130例中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25%的患者共119例.回顾性分析其CT增强扫描重建层厚3mm的横断面图像,选取主动脉瓣下缘平面左心室心肌为测量评价目标,在室间隔后部、前部、心尖、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及游离壁后部划5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平均CT值,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结果 主动脉瓣下横断面图像中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密度值:室间隔后部、前部分别为(93.8±14.8)和(91.9±15.1)HU,心尖部为(69.9±15.5)HU,左心室侧壁前部、后部平均CT值分别为(79.7±16.9)和(88.0±14.3)HU,平均密度呈现为"U"字型.上述5个测量部位中,室间隔前部、后部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39),室间隔前部与心尖部、心尖部与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心肌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60和4.639,P值均<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有差异,以心尖部最低,因此,依靠心肌低密度判断心肌梗死时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心脏双能量CT冠状动脉造影(DE-CTA)结合CT心肌灌注(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31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行心脏双能量CT和负荷-静息SPECT检查,所有患者在1个月内接受导管造影检查.重建冠状动脉DE-CTA和DE-CTP图像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评判,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建立DE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基线值,进而计算DE-CTA加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28例患者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1)DE-CTA显示112支冠状动脉,其中41支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8/47)、95%(62/65)、93%(38/41)、87%(62/71),准确性为89%(100/112);(2)DE-CTP显示46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36/47)、85%(55/65)、78%(36/46)、83%(55/66),准确性为81%(91/112);(4)DE-CTA加DE-CTP诊断52支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5/47)、89%(58/65)、86%(45/52)、97%(58/60),准确性为92%(103/112).结论 DE-CT一次扫描即能获得冠状动脉解剖学和血流灌注信息,可以对冠心病做出综合性诊断.DE-CTP能够为CTA提供有益的补充.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mbination of dual-energy CT angiography (DE-CTA) and dual-energy CT peffusion (DE-CTP)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were examined using dual-source dual energy CT and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DE-CTA, we used a contrast-enhanced ECG-gated coronary scan protocol with energy levels of two tube detector arrays at 140 and 100 kVp. Two kinds of acquired images were fused for the CT angiogram and further calculated to construct a perfusion map (Siemens DE Heart PBV). The compar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DE-CTA vs. CA, DE-CTP vs. CA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nd further compared DE-CTA plus DE-CTP with CA. Results DECT obtaine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in 28 patients.DE-CTA detected 41/112 arterial stenosi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the sensitivity of DE-CTA was 81%(38/47), specificity was 95% (62/6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92% (38/41),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7% (62/71), and accuracy was 89% (100/112). DE-CTP detected 46 perfusion defects in artery territorie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the sensitivity of DE-CTP was 76% ( 36/47), specificity was 85% (55/6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78% (36/46),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3% (55/66),and accuracy was 81% (91/112). DE-CTA plus DE-CTP diagnosed 52 arteries stenosi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combination of DE-CTA and DE-CTP gave sensitivity of 95% ( 45/47 ), specificity of 89%(58/65) , NPV of 97% (58/60), and accuracy of 92% (103/112). Conclusions DECT can provide perfusion blood volume information as well as vessel pathology in one scan. DECT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nd improve diagnosis of CAD. 相似文献
18.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92支,其中内乳动脉桥31支,大隐静脉桥61支;31支内乳动脉桥中,26支(83.9%)桥血管通畅,5支(16.1%)管腔狭窄、闭塞;61支大隐静脉桥血管中35支(57.4%)桥血管通畅;26支(42.6%)管腔狭窄、闭塞.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乳动脉桥血管(P<0.05).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桥血管狭窄、闭塞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100.0%.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选取A级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诊断信息。统计分析采用Meta-Test version 0.9软件,检验异质性,再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犁。对所纳入的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文献11篇,其中有关CTA诊断颅内动脉瘤4篇(单层螺旋CT),MRA为5篇[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二者共同研究者2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4篇;各组研究均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4(0.78~0.88)和0.77(0.68~0.84),MRA分别为0.68(0.63~0.72)和0.76(0.70~0.8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5.40%和79.71%。结论 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3D TOF法MR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