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CIK)治疗对恶性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恶性肿瘤病人静脉行 DC CIK 细胞治疗,20例未接受 DC CIK 细胞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作为对照组,评价恶性肿瘤病人接受 DC CIK 细胞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 CIK 细胞治疗能很好改善恶性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尤其在改善睡眠、降低疲乏感、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心情方面有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树突状细胞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效果。方法:DC—CIK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护理流程化。治疗护理后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63例中有51例出现食欲增加,32例睡眠和体力改善,18例疼痛患者中有13例疼痛减轻,33例化疗放疗毒副反应不同程度减轻,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用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能有效提高细胞免疫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是否具有人体内逆转肺癌多药耐药(MDR)的作用。方法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2个疗程DC/CIK细胞输注。输注前和完成2个疗程细胞输注后,流式细胞术测定 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阳性细胞百分率以及平均荧光强度。结果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部检测出P-gp和MRP阳性细胞。DC/CIK细胞输注前, P-gp 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8.67±8.76)%,平均荧光强度2.18±0.34;MRP 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14±0.49)%,平均荧光强度为2.14±0.437。DC/CIK细胞输注后,P-gp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4.96±6.9)%,平均荧光强度2.07±0.42;MRP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0±0.53)%,平均荧光强度为2.05±0.42。2个周期DC/CIK细胞输注前后,P-g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0.001),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MR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其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结论 DC/CIK细胞可以在人体内逆转肺癌MDR。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协同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3年1月-6月104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DC、CIK细胞培养,7~14 d后回输患者体内,观察治疗期不良反应症状及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并评估治疗后病情缓解情况。结果治疗期低热5例,乏力3例,皮疹1例,无其他任何不良反应症状;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及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上升,CD8+细胞百分比下降,生活质量指标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可测量病灶患者治疗后部分缓解18例,稳定42例,进展8例,客观缓解率为26.5%,疾病稳定率为88.2%。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可以修复患者免疫系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可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王燕  刘梅  李文萍 《全科护理》2013,11(3):221-22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年10月--2012年6月67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行自体DC—CIK细胞治疗,在整个疗程中给予其心理护理。[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安全完成既定治疗,对治疗过程满意。[结论]DC—CIK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一个新的治疗方法,除常规护理外,心理护理在整个疗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载SGC-7901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对新城疫病毒(NDV)修饰SGC-7901细胞的杀伤作用,探索胃癌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取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于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用反复冻融法制备胃癌细胞抗原,用于致敏DC细胞。然后分以下4组进行试验:CIK组、DC-CIK组、CIK+NDV组、DC-CIK+NDV组,同时设单独的靶细胞对照(SGC-7901)和效应细胞对照(CIK、NDV、DC-CIK)。并与化疗药(氟尿嘧啶、顺铂)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用NDV修饰抗原后,无论是CIK细胞还是DC-CIK细胞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率均增高。其中负载胃癌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杀伤率最高,效靶比为20∶1时,达到83.4%。化疗药物作用48 h时的疗效也不如单纯CIK细胞作用24 h的疗效。结论负载SGC-7901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对经NDV修饰抗原的SGC-7901细胞的杀伤效果最佳。胃癌的生物治疗效果优于普通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以及CIK(cytokine induced cells)细胞对结肠癌细胞SW1116的体外杀伤作用,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 用IL-4、GM-CSF、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细胞,并用抗原进行负载;用CD3Ab、IFNγ、IL -2、IL-1α等诱导培养CIK细胞,分别用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进行体外杀伤活性实验,比较两者对SW1116的杀伤效果.结果 抗原负载的DC和CIK对SW1116均有较强的杀伤效果,分别达到64.10%和67.70%.结论 抗原负载的DC及CIK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志荣 《全科护理》2009,7(27):2458-2459
报告30例血液肿瘤患儿行树突状细胞调节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治疗的护理体会。生物治疗中的护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整个DC—CIK细胞治疗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密切关注治疗反应,及时处理副反应,同时要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CIK-DC的抗胃癌细胞活性.方法 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再将DC与CIK混合共培养,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将CIK-DC与胃癌细胞混合,使用MTT法测定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CIK细胞共培养后,与胃癌细胞10:1 ~50:1混合的靶效比范围内,CIK-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单独的CIK细胞(P<0.05),杀伤率与效靶比有关.结论 CIK-DC的抗胃癌细胞活性高于CIK细胞,是细胞免疫治疗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城疫病毒(NDV)的抗原修饰作用在抗原致敏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NDV体外杀伤胃癌(SGC-7901)细胞中所发挥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CIK细胞,用胃癌细胞SGC-7901抗原致敏DC。致敏DC与CIK共培养,制备经胃癌抗原致敏的DC诱导CIK细胞(抗原-DC—CIK)。MTT法检测抗原-DC-CIK对经与未经NDV作用的SGC-7901细胞的杀伤效应,并观察阻断靶细胞表面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后靶细胞杀伤效应的变化。结果效靶比为20:1时,联合应用NDV前后,抗原-DC—CIK对胃癌细胞SGC-7901杀伤活性分别为(69.3±1.5)%和(89.0±1.4)%,差异有显著意义(t=24.49,P〈0.01);阻断靶细胞MHC分子后,抗原-DC—CIK对经与未经NDV作用的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分别降低了30.8%和21.1%,与NDV修饰胃癌抗原的作用直接相关的特异性杀伤细胞对胃癌的杀伤效力约为9.7%。结论抗原-DC—CIK并NDV是一种有效的抗胃癌生物治疗方式,NDV可对胃癌细胞抗原进行修饰,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抗原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1.
郑侠 《全科护理》2014,(32):3022-3023
[目的]探讨对晚期肺癌病人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CIK)抗瘤治疗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40例晚期肺癌病人进行 DC CIK 抗瘤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细胞回输护理、并发症及日常生活护理。[结果]40例病人顺利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13例病情部分缓解,27例病情稳定,并发症经过相关处理后也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晚期肺癌病人在实施 DC CIK 抗瘤治疗过程中配合全面的护理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索脐血树突状细胞(DC)对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0.05、P〈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相同奈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天,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 、TNF—α含量均比单纯培养CIK细胞分泌含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但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脐血较易获得,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排斥反应,因而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骨髓DC-CIK细胞与脾脏DC-CIK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和CD3^+CD8^+、CD3^+NK1.1^+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骨髓源性DC增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DC-CIK细胞增加抗淋巴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选取4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注射CIK细胞予以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病情完全缓解8例(20.00%)、部分缓解23例(57.50%)、稳定7例(17.50%)、进展2例(5.00%),客观缓解共31例(77.50%)。40例患者接受治疗前失眠、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抑郁躁动分别35例、31例、33例、28例,治疗后分别为8例、5例、6例、8例,治疗前后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K细胞用于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可有效缓解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及情绪状态,综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44例患者,用血细胞分离机获取患者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60ml,体外分离和单独培养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后,用带有虑过网的输血器进行静脉回输.注意单采前、单采中、单采后、回输时、回输后的护理.结果 144例恶 性肿瘤患者治疗中有20例(13.8%)出现发热、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回输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用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效果。方法搜集本院60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入选患者均为可以用于评估的有效病灶,均采用DC联合CIK细胞治疗。结果转移性肾癌运用DC联合CIK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3.3%)、部分缓解21例(35.0%)、疾病稳定28例(46.7%)、疾病进展9例(15.0%),疾病控制率为85%,客观缓解率为38.3%,总生存率为82.0%。结论 DC联合CIK细胞临床价值较高,治疗转移性肾癌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DC+CIK治疗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并配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DC+CIK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中的效果较一般治疗好,配合相应的护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以及提高患者满意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淋巴瘤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单纯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和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分泌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HL和NHL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淋巴瘤效应。因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淋巴瘤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单纯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和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分泌量高(P〈0.01,P〈0.05,P〈0.05);在2.5:1~20:1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HL和NHL细胞杀伤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淋巴瘤效应。因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