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源化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鼠源BCMA CAR-T后疾病再进展的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集两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BCMA CAR-T细胞,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分别予鼠源/人源化BCMA CAR-T细胞输注。输注后监测CAR-T细胞扩增、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体外试验检测鼠源/人源化BCMA CAR-T转染效率、对MM细胞株的杀伤活力及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水平。结果例1及例2输注鼠源CAR-T后3个月分别为完全缓解(CR)及疾病稳定(SD)。16个月及18个月后出现疾病再进展,且例1出现髓外病变,输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挽救治疗后,分别达到部分缓解(PR)及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疗效,例1髓外病变4个月消失。两例患者在人源化BCMA CAR-T细胞治疗期间,CAR-T细胞体内扩增峰值、体内持续时间均较鼠源输注期间水平升高。人源化BCMA CAR-T治疗期间IL-6、IL-8、IFN-γ、IL-10及TNF-α峰值高于鼠源CAR-T峰值。两例患者输注鼠源CAR-T期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均为1级,无神经系统毒性(ICANS);人源化CAR-T治疗例1 CRS为3级,ICANS为2级,支持对症治疗后好转,例2 CRS 2级,无ICANS发生。体外试验证实48 h效靶比为1∶1时,人源化BCMA CAR-T、鼠源CAR-T细胞分别与例1、例2患者共培养,BCMA+肿瘤细胞残余比例分别为(17.38±5.18)%对(28.27±4.58)%、(13.25±1.62)%对(22.77±1.77)%,人源化BCMA-CAR-T对原代MM的细胞毒作用优于鼠源CAR-T细胞(P<0.001),且IFN-γ、TNF-α及IL-6释放水平均高于鼠源CAR-T细胞(P值均<0.001)。结论鼠源BCMA 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的RRMM患者再次输注人源BCMA CAR-T可能有效且安全性可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病灶>7.5 cm的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患者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的肿瘤局部反应及疗效。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病灶>7.5 cm的32例R/R NHL患者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AR-T细胞的体内扩增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观察全身不良反应及肿瘤局部反应,分析总有效率(ORR)及总生存(OS)情况。结果① 32例患者CAR-T细胞治疗后,13例获得完全缓解(CR)(40.63%),10例获得部分缓解(PR)(31.25%),ORR为71.88%。② 23例有效患者均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1~2级13例,3~4级10例;而疾病稳定+疾病进展(SD+PD)组9例患者CRS均为1~2级(P=0.030)。③共15例(46.9%)患者发生肿瘤局部反应,其中CR 9例、PR 5例、SD 1例,肿瘤局部反应包括:浅表肿物直径增大且伴红肿热痛;深部肿物表现为腹痛、腹胀、憋气以及肿瘤局部疼痛、烧灼,瘤体增大或伴局部水肿;肿瘤局部出现渗出性病变,可见于腹腔、胸膜腔等。④有效组CD19 CAR-T细胞峰值高于SD+PD组[16.8%(5.3%~48.2%)对2.9%(1.5%~5.7%),z=−4.297,P<0.001],有效组中出现肿瘤局部反应患者CD19 CAR-T细胞峰值高于未出现肿瘤局部反应患者[22.2%(10.5%~48.2%)对12.6%(5.3%~21.6%),z=−3.213,P=0.001],多发肿块组CD19 CAR-T细胞峰值高于单发肿块组[35.8%(1.5%~48.2%)对16.8%(10.5%~18.5%),z=−2.023,P=0.040]。⑤肿瘤局部反应出现和瘤体缩小时间,均较全身不良反应时间延迟。⑥有效患者中出现肿瘤局部反应者OS率高于未出现肿瘤局部反应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对34.6%,P=0.169)。结论病灶>7.5 cm的R/R NHL患者CD19 CAR-T细胞治疗,近一半出现肿瘤局部反应,发生时间迟于全身不良反应开始的时间。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800018059)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TP53基因突变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79例初诊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9例B-ALL患者中,34例(7.1%)TP53基因突变阳性,共检测到36个TP53突变,其中移码基因突变10个(27.8%),错义突变23个(63.9%),无义突变3个(8.3%)。共有34个(94.4%)突变位于DNA结合结构域(第5~8号外显子)。伴TP53基因突变组患者平均突变基因数目(2.3个)与无TP53基因突变组(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h阳性和Ph-like阳性患者在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TP53突变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3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TP53基因突变阳性组(χ2=4.694,P=0.030;χ2=5.080,P=0.024)。多因素分析中,1个疗程诱导化疗未完全缓解(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34例伴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16例在第1次CR(CR1)状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2例移植后复发输注供者来源的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后获CR2。11例巩固化疗过程中复发的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6例行抗CD19 CAR-T细胞治疗,4例获得缓解且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缓解后桥接allo-HSCT,其中2例持续CR。结论伴TP53基因突变B-ALL患者中错义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主要分布于DNA结合结构域。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复发后CAR-T细胞治疗清除MRD后应尽早行allo-HSCT。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在allo-HSCT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输注供者来源的CAR-T细胞能获得较好的持续缓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序贯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二次allo-HSCT的41例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为移植后骨髓形态学或髓外复发且二次移植前接受CART治疗。结果全部41例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16(3~46)岁。移植后骨髓复发31例(75.6%)、髓外复发5例(12.2%)、骨髓和髓外复发5例(12.2%)。复发后接受CD19-CART治疗35例(85.4%)、CD22-CART治疗2例(4.9%)、CD19-CART联合CD22-CART治疗4例(9.8%)。二次移植后预期3年总生存(OS)率为48.9%(95% CI 23.0%~70.6%)、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1.8%(95% CI 17.3%~64.9%),累积复发率(RI)为8.8%(95% CI 2.9%~26.4%),非复发相关死亡率(NRM)为51.1%(95% CI 31.2%~83.6%)。首次移植后复发时间≤6个月组(10例)二次移植后1年OS率低于复发时间>6个月组(31例)[45.0%(95% CI 12.7%~73.5%)对75.0%(95% CI 51.4%~88.8%),P=0.017]。结论CART序贯二次allo-HSCT可使部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B-ALL患者获得长生存,但NRM较高,移植方案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对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靶向杀瘤过程中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T细胞来源,经CD3磁珠分选及CD19 CAR慢病毒转染制备CD19 CAR-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CD19 CAR-T细胞转染率及其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采用CFDA SE细胞增殖示踪荧光探针试剂标记CD19 CAR-T细胞后测定其荧光强度;LDH细胞毒性检测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B细胞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①CD19 CAR-T细胞CD19 CAR转染率为(51.34±5.28)%。②24 h后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及U2932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地塞米松,48 h后低浓度(4 mg/ml)甲泼尼龙对Nalm6、Pfeiffer、U2932细胞杀伤活性高于低浓度(0.75 mg/ml)地塞米松,而高浓度(12 mg/ml)甲泼尼龙杀伤活性低于高浓度(2.25 mg/ml)地塞米松。但各个时间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组对EHEB细胞的杀伤活性均低于对应时间、剂量的地塞米松。③CD19 CAR-T细胞在不同浓度糖皮质激素作用下的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④CD19 CAR-T细胞与不同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其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甲泼尼龙,两种糖皮质激素的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对CD19 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更明显。结论CD19 CAR-T细胞靶向不同肿瘤细胞株过程中地塞米松对CD19 CAR-T细胞的扩增和增殖抑制作用大于甲泼尼龙,高剂量组该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IA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48例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男28例,女20例,中位年龄34.5(2.0~74.0)岁,导致IAHLH的病原体中,病毒16例(33.3%),细菌17例(35.4%),寄生虫13例(27.1%),真菌2例(4.2%),患者发病至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中位时间为40(10~160)d,发病至确诊为IAHLH的中位时间为67(23~270)d。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如下:发热48例(100%),脾大34例(70.8%),血细胞减低38例(79.1%),铁蛋白升高45例(93.8%),甘油三酯升高7例(14.6%),纤维蛋白原降低17例(35.4%),NK细胞活性减低26例(59.1%),可溶性CD25升高35例(74.5%)。25例(52.1%)患者起病时伴淋巴结肿大。明确导致HLH的病原体后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36例(75.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93.3%(14/15)的寄生虫及真菌所致IAHLH患者获得了病情缓解,细菌及病毒相关IAHLH仅有66.7%(22/33)的缓解率。患者5年预期总生存(OS)率为72.3%(95% CI 50.3%~69.8%),多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大于2倍正常上限(OR=20.0,95% CI 1.1~378.3,P=0.046)及诱发HLH的病原体感染未控制(OR=19.9,95% CI 2.9~134.5,P=0.002)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预后较好,诊断后应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有效控制病原体感染为关键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在回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后28 d内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成功接受CAR-T细胞输注的170例血液肿瘤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回输后28 d内发生感染的临床与病原菌特征。使用泊松回归评估基线特征与感染密度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T细胞回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70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6例、多发性骨髓瘤(MM)42例,99例患者在28 d内共发生119次感染,累积感染发生率为(58.2±3.8)%;其中细菌感染98次(45.9%),总感染密度为2.01,首次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回输后12(1~18)d。多因素泊松回归显示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 d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的患者在28 d内与感染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显示≥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4,95%CI 1.29~5.72,P<0.001)。结论感染是血液病患者CAR-T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肿瘤的感染发生率与类型有所差异,但均以细菌感染为主。ALL患者、难治性疾病、既往30天内感染病史、回输前ANC<0.5×109/L、前期治疗方案≥4种与感染密度相关;3级以上CRS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IC-17011180、ChiCTR180001814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VEN治疗的25例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15例(抢先治疗组),形态学复发患者10例(挽救治疗组)。两组VEN剂量均为400 mg/d,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时减量至100 mg/d。结果①抢先治疗组男7例,女8例,中位年龄32(18~5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例;MRD阳性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2.5(0~12.5)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2(1~4)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1 945(688~5 383)µg/L。VEN治疗1疗程后8例患者MRD转为阴性(获得主要反应),4例MRD较治疗前下降50%,3例无效,总体反应率(ORR)为80%(12/15)。9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1 000 µg/L或>3 000 µg/L患者中3例(33.3%)MRD转阴,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µg/L患者中5例(83.3%)MRD转阴。5例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无新发严重感染致死病例。②挽救治疗组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44(28~59)岁;AML 6例,ALL 2例,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MDS-RCMD)1例;复发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0(0~1)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1(1~2)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2 419(1 200~6 155)µg/L。VEN治疗1疗程后3例获得完全缓解(CR)(主要反应),3例获得部分缓解(PR),4例无效,ORR为60%(6/10)。4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3 000 µg/L患者中1例获得CR,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µg/L患者中2例获得CR。10例患者均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3/4级血小板减少。1例患者因严重肺感染死亡。③中位随访4.5(1~8.5)个月,抢先治疗组、挽救治疗组总生存(OS)率分别为(70.2±12.7)%、(50.0±15.8)%(χ2=1.873,P=0.171)。1疗程VEN治疗获得主要反应、未获得主要反应患者的OS率分别为(90.9±8.7)%、(36.2±14.7)%(χ2=6.843,P=0.009)。3例存在TP53突变的患者在VEN治疗后均获得主要反应。结论应用VEN对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抢先/挽救治疗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良好,监测VEN血药浓度有望提高疗效。VEN抢先/挽救治疗1个疗程未获得主要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差,需尽早转换其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½«    «   ½   &#x; ÿ   &#x;      ê   Ï   &#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7):557
目的探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hCART19s)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16年5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组NCT02782351临床试验中31例2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hCART19s在年轻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hCART19s输注后1个月,短期疗效评估显示27例(87.1%)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治疗期间,20例(64.5%)患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例(12.9%)出现3~4级CRS;2例患者出现1级神经系统毒性。中位随访19.3(2.2~62.4)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7(95% CI 8.7~22.5)个月和32.2(95% CI 10.6~53.9)个月。桥接移植患者EFS和OS率均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EFS:(75.0±12.5)%对(21.1±9.4)%,P=0.010;OS:(75.0±12.5)%对(24.6±10.2)%,P=0.012];既往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和OS率明显低于治疗线数≤3次的患者[EFS:0对(49.5±10.4)%,P<0.001;OS:0对(52.0±10.8)%,P<0.001]。截止随访终点,13例患者出现CD19阳性(CD19+)复发,1例出现CD19阴性(CD19)复发。结论hCART19s可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R/R ALL患者,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桥接移植、治疗线数可对患者长期疗效及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1993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40例LP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为非IgM型LPL组,317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结果23例非IgM型LPL患者中,2例分泌单克隆性IgA,14例分泌单克隆性IgG,7例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非IgM型LPL和WM患者中位年龄均为62(35~81)岁。与WM组患者相比,非IgM型LPL组患者女性(56.5%对27.3%,P=0.007)、脾大(60.1%对43.8%,P=0.100)、结外侵犯(21.7%对12.3%,P=0.672)比例更高。非IgM型LPL组18例患者进行了MYD88基因相关检测,阳性率55.6%。非IgM型LPL组17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启动治疗的患者比例与WM组患者相当(94.4%对92.7%,P=0.488)。非IgM型LPL组16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价,一线治疗总体缓解率87.5%,中位随访时间33.9(3.5~125.1)个月,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1.4%和68.9%。WM组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66.2个月和78.1个月。两组PFS、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0、0.544)。结论非IgM型LPL与WM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相似,但非IgM型LPL组女性、结外受累比例更高。非IgM型LP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与WM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L-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14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9例PCNSL-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MTX组、R-CDOP组、BTKi-R-MTX组和RLZT组,计算各组中位总生存(OS)与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存预后。结果MTX组、R-CDOP组、BTKi-R-MTX组和RLZT组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16.5个月、4.5个月、42个月和未达到(P<0.001),中位PFS时间分别为7个月、1.5个月、20个月和5个月(P=0.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表明是否双表达、IESLG评分和治疗方案是PCNSL-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PCNSL-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受治疗方案影响,CD20单抗在PCNSL-DLBCL 治疗中的作用尚有争议,含BTKi的治疗方案有巨大潜力,RLZT方案对于高龄、不耐受大剂量化疗及放疗患者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儿造血重建后人类细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对9例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占同期接受allo-HSCT患儿的8.04%(9/112),男8例,女1例,中位年龄9(3~13)岁,均采取清髓性预处理方案。HPV-B19感染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1(36~114)d。allo-HSCT并发HPV-B19感染患儿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9例患儿以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7 d内网织红细胞比例、绝对值下降幅度中位数分别为90.4%(24.7%~98.7%)、90.7%(18.6%~99.0%)。除常见红系造血停滞表现外,allo-HSCT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还具有非红系的血象及骨髓变化:5例患儿外周血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但骨髓涂片未见粒系增生受抑;6例患儿骨髓涂片查见巨核系增生减低,其中5例患儿外周血血小板下降。同时,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患儿骨髓红系受抑并非必要表现,9例患儿虽然均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仅5例患儿骨髓红系增生减低。结论血液病患儿allo-HSCT造血重建后合并HPV-B19感染的血液学表现具有异质性,血红蛋白伴网织红细胞下降对HPV-B19感染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限于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OAML)患者应用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9例初发OAML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及随访,对初始治疗方案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经手术完全切除病灶,73例术后存在残留病灶,其中37例选择观察等待,36例选择治疗,治疗方案包括局部放疗和系统性治疗(化疗、免疫化疗、放化疗联合等),选择系统性治疗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中位随访时间61(10~142)个月,单眼受累患者5年、10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8.2%和76.0%,双眼受累患者5年、10年PFS率分别为64.4%和23.5%,单眼、双眼受累患者P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残留病灶观察组患者和残留病灶治疗组患者5年PFS率分别为71.4%和90.1%,10年PFS率分别为63.5%和75.1%,两组患者PFS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OAML患者超过5年仍有疾病进展风险。结论双眼受累OAML患者预后差,治疗可以降低复发或进展风险。系统性治疗可作为OAML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OAML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模型中供者来源T细胞不同时间点动力学变化。方法构建AA小鼠模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模型小鼠脾脏与骨髓内供者T细胞比例、活化分子表达、细胞周期及功能亚群,评估不同时期T细胞功能状态。结果①半致死剂量照射联合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半相合的淋巴结细胞输注成功构建T细胞免疫介导的AA小鼠模型。②AA小鼠脾脏中供者T细胞从移植第3天后开始明显浸润,并逐渐出现CD4+/CD8+比例倒置,第5天开始进入骨髓,以CD8+细胞浸润为主。③CD69在供者CD4+细胞中表达高峰晚于CD8+细胞,CD25在CD4+细胞与CD8+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在CD8+细胞中的表达高于CD4+细胞。④脾脏内供者CD4+细胞S/G2/M期比例在移植后第3天即达高峰,约12%,而CD8+细胞中S/G2/M期比例在移植后第5天达高峰,约20%,且两者在进入骨髓后S/G2/M期比例均再次升高,但移植第3天后其比例在脾脏与骨髓CD8+细胞中持续高于CD4+细胞。⑤脾脏内免疫活化的T细胞经历短暂的中枢记忆T细胞(TCM)阶段后迅速分化为效应记忆T细胞(TEM),进入骨髓后部分TEM分化为效应细胞进一步发挥效应功能。结论AA小鼠模型中供者T细胞进入异体后迅速活化,5天内达增殖高峰,并完成向TEM细胞的分化,5天后开始进入骨髓进一步增殖损伤造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6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选择同期诊断的72例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结果①在818例NDMM患者中,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36例(4.4%),其中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11例(30.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例(62.5%)](P=0.002)。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33.3%对5.6%,P<0.001),血清M蛋白中位值更低[1.04(0~50.10)g/L对4.50(0~63.10)g/L,P=0.016],24 h尿轻链定量中位值更低(510 mg对2800 mg,P=0.023)。②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线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6.4个月和19.9个月(HR=1.703,95%CI 0.167~0.233,P=0.002),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65.8个月和46.2个月(HR=2.626,95%CI 0.439~0.541,P=0.058)。③按照M蛋白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肿瘤负荷组和高肿瘤负荷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6.4个月和24.0个月(HR=2.349,95%CI 0.603~0.696,P=0.04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3.1个月和15.5个月(HR=1.806,95%CI 0.121~0.399,P=0.077)。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影响。结论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疾病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尽管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一线疗效以及总体预后优于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141例初治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基因突变谱及其对ALL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41例患儿中,83例(58.9%)检出体细胞突变,包括37个Ⅰ类及123个Ⅱ类突变位点。单核苷酸变异(SNV)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KRAS(20/160,12.5%)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其次为NOTCH1(11.9%)及NRAS(10.6%)。RAS通路(KRAS、FLT3、PTPN11)、PAX5及TP53突变仅在B-ALL患儿中检出,而FBXW7、PTEN突变仅在T-ALL患儿中检出;NRAS突变主要在B-ALL中检出,而NOTCH1突变主要在T-ALL中检出。每例T-ALL患儿检出的平均基因突变个数显著高于B-ALL患儿(4.16±1.33对2.04±0.92,P=0.004)。按照有无遗传变异将患儿分为突变组和无突变组,两组的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微小残留病监测结果、预计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及总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突变组T-ALL以及融合基因阴性患儿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突变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在融合基因阴性的患儿中,有Ⅰ类突变的患儿预计3年EFS率显著低于无Ⅰ类突变的患儿(85.5%对100.0%,P=0.039);在B-ALL患儿中,伴TP53突变的患儿预计3年EFS率显著低于不伴有TP53突变的患儿(37.5%对91.2%,P<0.001)。结论体细胞突变在儿童ALL中较为常见,与临床表型及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NGS可作为传统MICM分型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Ven+AZA)在初治不适合强化疗(unfit)及难治(≥1次强化诱导化疗未缓解)/复发(R/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接受Ven+AZA治疗(Ven 100 mg第1天、200 mg 第2天、400 mg第3~28天;阿扎胞苷75 mg/m2第1~7天)的初治unfit及R/R AML患者60例。分析各组完全缓解/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CRi)率、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及总体反应率(ORR)。结果60例初治 unfit及R/R AML患者,中位年龄54(18~77)岁,男性33例(55.0%),中位随访时间4.8(1.4~26.3)个月。其中初治unfit患者24例(40.0%),R/R患者36例(60.0%)。初治unfit组及R/R组中位治疗疗程均为1(1~5)个。24例初治unfit患者(依据NCCN预后分层:低危8例、中危2例、高危14例)经第1疗程Ven+AZA治疗后,17例(70.8%)达CR/CRi,3例(12.5%)达部分缓解(PR),ORR为83.3%。其中9例患者接受第2疗程治疗,2例接受第3疗程治疗。17例CR/CRi患者中8例(47.1%)经2个疗程治疗后MRD转阴。36例R/R患者经第1疗程诱导治疗后,21例(58.3%)达CR/CRi(其中7例MRD转阴,占33.3%),3例(8.3%)PR,ORR为66.7%。R/R患者中12例治疗≥2个疗程,第2疗程治疗后无新增缓解患者,累计MRD转阴14例(66.7%)。R/R患者中低危组(CR至血液学复发≥18个月)12例,其余24例为高危组。低危R/R组1个疗程后10例(83.3%)达CR/CRi,CR/CRi率显著高于高危R/R组[45.8%(11/24),P=0.031]。在60例患者中,13例伴IDH1/2突变及4例TP53阳性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均达CR/CRi,18例NPM1突变阳性患者1个疗程CR/CRi率为77.8%,5例RUNX1-RUNX1T1伴c-kit D816患者(2例初诊,3例复发)均未获缓解。Ven+AZA作为诱导及再诱导治疗总体耐受性好。结论Ven+AZA在初治unfit及R/R AML患者中均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部分缓解患者可快速获得MRD转阴。其在伴NPM1、IDH1/2、TP53等基因突变的AML患者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x;    ê   ೽   ¬       ëú   ¯      í¯  Þ &#x;   &#x; ý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2):107
目的比较伴JAK2 exon12与JAK2 V617F突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570例符合WHO(2016)诊断分型标准且伴有JAK2基因突变的初诊P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伴有JAK2 exon12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结果①全部570例患者中,543例(95.3%)伴有单纯JAK2 V617F突变(JAK2 V617F组),24例(4.2%)伴有单纯JAK2 exon12突变(JAK2 exon12组),3例(0.5%)伴有JAK2 exon12与JAK2 V617F双突变。②27例伴有JAK2 exon12突变的患者中,JAK2 exon12突变类型包括缺失(10例,37.0%)、缺失伴插入(10例,37.0%)和错义突变(7例,25.9%)。③与JAK2 V617F组比较,JAK2 exon12组患者更年轻[中位年龄50(20~73)岁对59(25~91)岁,P=0.040],RBC[8.19(5.88~10.94)×1012/L对7.14(4.11~10.64)×1012/L,P<0.001]和红细胞比容[64.1%(53.7%~79.0%)对59.6%(47.2%~77.1%),P=0.001]更高,而WBC[8.29(3.20~18.99)×109/L对12.91(3.24~38.30)×109/L,P<0.001]、PLT[313(83~1433)×109/L对470(61~2169)×109/L,P<0.001]和红细胞生成素[0.70(0.06~3.27)U/L对1.14(0.01~10.16)U/L,P=0.002]更低。④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JAK2 exon12组与JAK2 V617F组各20例患者的骨髓活组织病理标本,JAK2 exon12组巨核细胞疏松成簇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JAK2 V617F组(40.0%对80.0%,P=0.022),其他骨髓病理形态特性相似。⑤JAK2 exon12组、JAK2 V617F突变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0(4~83)个月、37(1~84)个月,两组总生存(P=0.422)和无血栓生存(P=0.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JAK2 exon12突变患者较JAK2 V617F突变患者更为年轻,红系增生更显著,骨髓巨核细胞疏松成簇更少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I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21年8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63例HIV相关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生存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63例患者中,男57例(90.5%),中位年龄49(23~87)岁。主要病理类型为生发中心来源(GCB),为47例(74.6%)。29例(46.0%)患者合并淋巴结外病变,17例(27.0%)患者合并大包块(最大直径≥7.5 cm),20例(31.7%)患者伴随B症状。CD4+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3(4~1022)×106/L,49%(25/51)的患者CD4+细胞数<200×106/L,51%(26/51)的患者CD4+细胞数≥200×106/L。43.1%(25/58)的患者IPI评分0~2分,56.9%(33/58)的患者IPI评分 3~5分。78%(46/59)的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16例(25.4%)患者未接受化疗,14例(22.2%)患者接受小于4个周期的化疗,33例(52.4%)患者接受4个周期及以上的化疗。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61.7%(29/47)的患者采用R-CHOP样方案,38.3%(18/47)的患者采用CHOP样方案。总体患者的1、2、3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5.0%、53.8%、47.1%和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1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ECOG-PS)评分2~4分(P=0.043)、IPI评分3~5分(P=0.001)、β2-微球蛋白升高(P=0.007)和全身化疗周期数<4(P<0.001)为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2.272,95%CI 1.110~4.651,P=0.025)、IPI评分3~5分(HR=3.562,95%CI 1.794~7.074,P<0.001),ECOG-PS评分2~4分(HR=2.675,95%CI 1.162~6.153,P=0.021)和化疗周期数<4(HR=0.290,95%CI 0.176~0.479,P<0.001)为影响OS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HIV相关DLBCL是最常见的HIV相关肿瘤,男性多见,1年内病死率高,化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