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应用洛赛克防治应激性溃疡朱丹明,张陈平,孙坚,解雪涛洛赛克(Losec)即奥美拉唑(Omeprazole),1982年首次报道用于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口腔颌面部大、中型手术开发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损害)在临床上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楼伟君 《上海口腔医学》1995,4(2):117-117,119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电解质变化的观察(附60例临床分析)楼伟君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因手术范围广,时间长,体液离失多,机体耐受性差,常常造成术后电解质变化,甚至引起电解质紊乱,将导致全身并发症的发生,重者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对6...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胃肠道营养支持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胃肠道营养膳食,对照组由患者家属自备膳食。对两组病例进行营养监测和术后恢复程度判断。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10天体重无明显减轻,血清白蛋白和运铁蛋白无明显下降;对照组术后第10天体重明显减轻,血清白蛋白和运铁蛋白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亦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胃肠道营养支持能有效地防止体重减轻,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促进手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作者总结258例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术,全部采用气管插管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点滴麻醉。经初步观察,认为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用于老年患者有许多优点,特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河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58~1990年收治的25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全部在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下施行联合根治术,其中初老期40~49岁84例,50~59岁107例,老年期60~69岁61例,高龄期70岁以上6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VIP、CBM,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有关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1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4 31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经meta分析,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OR=3.82,95%CI:2.21~6.62,P<0.0001)、ASA评分(OR=1.39,95%CI:1.22~1.59,P<0.0001)、BMI(<20 kg/m2)(OR=2.43, 95%CI:1.85~3.18,P<0.0001)、手术方式(OR=4.39,95%CI:1.86~10.31,P=0.0007)、缺损修复方式(OR=5.29,95%CI:2.08~13.42,P=0.0005)、下颌骨切除术(OR=1.94,95%C...  相似文献   

7.
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颈淋巴清扫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问题目前仍未解决,以至选择性淋巴清扫术的误选率仍较高。因此,努力提高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关于口腔磷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问题,Shear于1976年就提出了“转移机率”预测法,并根据转移机率再决定是否应作预防性清扫术。本文就我科25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与便秘影响因素,构建便秘风险预测模型,为防治术后便秘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手术的191例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内部和外部均采用C指数验证该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191例患者中有52例(27.23%)术后出现便秘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便秘史、进食能全素、气管切开、吸烟、喝酒、手术时长、出血量、卧床时间、进食匀浆膳、性别、手术修补方式、使用益生菌、癌症T分期、进食量均可能是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便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修补方式、卧床时间、性别是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便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修补方式为腓骨瓣、卧床时间长、男性患者术后易出现便秘。将修补方式、卧床时间、性别纳入预测模型中,训练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值分别为0.882和0.953;训练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850~0.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操作原则。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63例免疫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免疫治疗的护理特点。结果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63例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共413例次。其中静脉回输405例次、动脉灌注8例次,同期进行瘤体注射65例次。出现低度发热29例、中度发热11例、高度发热5例、短暂性寒颤7例、恶心呕吐11例、轻度皮疹3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全部患者均顺利安全完成免疫治疗。结论在临床医疗护理中应根据免疫治疗方案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对症护理,加强患者的心理指导。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多途径免疫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选用7项临床易检变量和多因素营养指数系统对5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50例患者中28例继发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占56%。膳食摄入量低于正常值者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增加(P<0105)。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常继发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其主要原因是膳食摄入量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653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1953~200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的经病理确诊的653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 4817岁;男女之比为2131B1;口腔、颌骨、涎腺分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前3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有5869例(89175%),其次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间叶源性肿瘤等。从病理分型看,鳞状细胞癌4177 例(63188%),病例数较多者还有恶性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等。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发病平均年龄有升高,男女比例逐渐下降,上皮源性肿瘤和鳞状细胞癌分列不同组织来源和病理类型肿瘤的首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湖南地区1989—2008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湖南地区12家大型三甲医院1989—2008年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2.7岁,好发年龄段为41~70岁;男女性别比2.23∶1.00;口腔、唾液腺、颌骨分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原发部位的前3位,口腔黏膜恶性肿瘤以舌、牙龈最多见。组织来源以上皮源性肿瘤最多,占94.9%;病理类型上,鳞癌3268例,占60.0%。唾液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前4位依次为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病部位前3位依次为腮腺、下颌下腺、腭腺。2004—2008年口腔黏膜鳞癌患者中,有咀嚼槟榔习惯者平均年龄48.6岁,好发部位以舌、颊最为多见。结论: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41~70岁为好发年龄段,口腔黏膜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以舌、牙龈最多,近10年来舌、颊部恶性肿瘤有明显升高趋势,而牙龈部则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含量,探讨HA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44例,健康人24例。肿瘤患者于手术前或化疗开始前采血,其中20例患者于手术后或化疗结束后再次采血;24例健康人于常规体检时采血。用放射免疫试验测定所有标本血清中的HA浓度。结果 治疗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血清中HA 含量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P>0·05)。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Ⅲ、Ⅳ期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和健康人(P<0·05)。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血清中HA含量低于治疗前,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HA含量测定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可能有辅助诊断价值。血清中H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肿瘤分期和判断肿瘤预后的参考,但不能用于治疗效果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RIA对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CE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EA对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无诊断和监测意义,测定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血浆CEA值也几乎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颌外动脉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可靠性,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颌外动脉瓣进行颌面软组织重建的临床病例39例,观察其近远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9例中37例成活,2例出现皮瓣远心端部分坏死,经修整换药后存活,术后随访1~6年,无肿瘤复发或死亡病例,皮瓣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颌外动脉瓣是一种很好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具有血供足、静脉回流通畅、可靠性高、皮瓣存活率高、供区瘢痕隐蔽等优点,不需额外手术切口,皮瓣皮肤颜色、质地与受区匹配;但须术前排除颈部颌下淋巴结转移可能,并作好颌外动脉的血流评估。  相似文献   

17.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数目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外血周中NK细胞数目。方法:对19例口腔癌患者及对照组11例正常清晨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测定NK细胞数目。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同分化程度的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数目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外周血中的NK细胞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对其检测,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PT、APTT、TT及Fib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出、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四通道自动血凝仪及DadeBehring公司生产的相应试剂和质控物,检测9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健康对照组,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及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相比血浆APTT缩短,经统计学处理P<0.01;而血浆PT、TT和Fib3组之间无显著性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APTT缩短,而PT、TT和Fib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5年确诊的重庆地区1054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检测ABO血型。采用SPSS 22.0软件包中的χ2检验验证各组间的相关性,比较3种主要病种(鳞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的OR值,判断各血型发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型分布特点是O(34.2%)>A(32.8%)>B(24.6%)>AB(8.4%),与对照组血型构成比较无显著差异;O型血患者患黏液表皮样癌的相对危险性高于其他血型患者(P<0.05,OR=2.09,95%CI=1.04~4.17);男性患者中,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血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腺样囊性癌及黏液表皮样癌的O型血患者与其他血型患者构成有显著差异,为高风险人群(P<0.05, OR=3.06/3.06,95%CI=1.31~7.12)。结论 重庆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与ABO血型有关,O型血人群患黏液表皮样癌、男性中O型血人群患腺样囊性癌及黏液表皮样癌的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应重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l大l其解剖部位特殊.涉及美观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冈此对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早期(Ⅰ、Ⅱ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无论采用手术和(或)放射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局部一区域晚期(Ⅲ、Ⅳ期)。由于受到局部解剖和维持功能的限制,单纯通过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和改进现有手术技术,除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外,已无法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