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肠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NEC肠狭窄患儿(肠狭窄组)及同期收治的无肠狭窄NEC患儿(无肠狭窄组)的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呼吸机使用情况、喂养情况、血液制品输注情况、检验及检查结果、预后等;同时收集母亲受孕方式,孕期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母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使用激素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2例NEC患儿,其中肠狭窄组65例,无肠狭窄组67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母亲受孕方式、母孕期情况、是否手术以及检查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狭窄组患儿起病日龄[8.0(6.0,14.0)d]大于无肠狭窄组[5.0(3.0,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86);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g/L)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83、0.632)。肠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干预方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影响,并初步制定NEC的手术干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340例NEC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本院NEC手术指征变化情况分为前期组(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仅有绝对手术指征)和后期组(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绝对手术指征的基础上添加相对手术指征),同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及Bell分期将前期组、后期组分别拆分出不同的亚组,并比较手术指征变化前后的患儿手术率、存活率差异。结果 340例患儿中前期组共96例,后期组共244例。前期组手术率为17. 7%,后期组手术率为22. 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前期组总存活率为75. 0%,后期组为86.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前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47. 1%,后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74. 5%,存活率显著提高(P 0. 05)。后期组BellⅡ期的手术率较前期组大幅度提高(P 0. 05);而BellⅢ期的手术率无明显变化(P 0. 05),手术指征变化后BellⅡ、Ⅲ期的手术存活率未见明显提高(P0. 05)。结论除存在气腹、完全性肠梗阻、超声检查下肠坏死等绝对手术指征外,新生儿科医师应在NEC早期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提高临床综合判断能力,对手术指征进行个体化调整。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逐渐成为新生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常很难在患病早期被识别和确诊.如何根据该病的特殊发展进程制定对应的治疗策略,是值得临床关注的问题.Bell分期根据患儿临床指标及腹部X线平片对NEC的...  相似文献   

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最具破坏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NEC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单一或多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NEC的预测与早期诊断,肠道超声在提高NEC的诊断准确性方面显示出新希望;强调要重视NEC小肠造瘘...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NEC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试图从喂养方式、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病原菌感染的控制、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的干预等手段来减少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较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NEC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试图从喂养方式、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病原菌感染的控制、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的干预等手段来减少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产儿广泛坏死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otalis, NEC-T)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全肠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2例于手术中证实的NEC-T早产儿临床资料,设为NEC-T组;收集同期收治的644例非广泛坏死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o-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otalis, NEC-nonT)早产儿临床资料,设为NEC-nonT组,其中362例采取手术治疗,为NEC-nonT手术组。总结NEC-T组早产儿临床特点,并与NEC-nonT手术组患儿比较,分析手术患儿发生全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42例NEC-T患儿占同时期NEC收治总人数的6.1%(42/686)。与NEC-nonT组相比,NEC-T组患儿出生体质量较低[(1 501±740)g比1 709±1 102)g],窒息发生率较高[76.2%(32/42)比25%(161/644)],发病年龄较小[(7.8±7.6)d比(14.6±13.4)d],发病至手术的时间较短[(6....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4例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两组在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因素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WBC≥20×10^9/L或<4×10^9/L、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腹膜炎、NRDS等是影响NEC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应及早发现并采取综合治疗,以提高NEC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用超声图像特征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急性期手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8例NEC患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根据患儿是否接受了手术治疗,将其分为手术组(21例)与非手术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3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NEC患儿(观察组)及非NEC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产科因素、产时情况、新生儿一般情况、NEC发病前疾病情况及有无应用益生菌等28个项目,应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92例,对照组130例,两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产时窒息、肺炎、呼吸衰竭、生后吸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发病前喂养、高胆红素血症和口服益生菌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胆红素血症(OR=0.205)和口服益生菌(OR=0.056)为新生儿NEC的保护因素,肺炎(OR=3.645)和败血症(OR=7.826)为危险因素。NEC组患儿发病前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072,95%CI0.010~0.501,P<0.01)。结论肺炎、败血症是新生儿NEC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胆红素血症、口服益生菌是新生儿NEC发病的保护因素,发病前喂养率低与基础疾病致延迟开奶有关。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胃肠道急症,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其治疗中常遇到各种矛盾,如禁食与喂养、抗生素应用及益生菌应用、是否手术治疗等。现就NEC治疗中常见矛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NEC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除传统上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对症治疗及严重者外科治疗的应用等防治手段外,近年国外学者对该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在NEC发病机制的几个环节上进行干预:病原菌感染和炎症的控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营养因子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细胞因子干预.该文就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目前仍然是新生儿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至今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及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并在一些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早产、缺氧缺血性损伤、致病菌过度生长、高渗奶方喂养、胃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低下等综合影响下,导致NEC的发生。临床多采用修正的贝尔NEC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但近年对该病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本文就近年有关NEC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降低本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3例患儿均以呕吐、腹胀、腹泻、便血急转入我院。男2例,女1例;日龄1~3d。生后均喂以合适配比的配方奶(全牛奶配方)。其中1例有轻度围生期窒息病史,另2例生产史正常。首排胎便均正常。3例自喂养后6—8h开始出现呕吐、腹胀,随后出现腹泻、便血;1例出现阵发性发绀及发热,急诊入院。入院后立即予对症治疗,病情稍稳定后行立位胸腹X线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肠管扩张,肠管内可见多个细小气液平面,肠壁间隙增宽,出现“双轨征”,  相似文献   

17.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的危重肠道疾病之一, 常见于早产儿。虽然早产儿护理及治疗结局不断提升, NEC的手术率仍较高, 病死率可高达40%左右, 是威胁早产儿生命和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免疫相关营养素作为一类特殊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营养素, 近年来在预防和减轻NEC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展现出较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人乳低聚糖、乳铁蛋白、外泌体、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合生元对防治NEC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生儿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例肠道手术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6例全部为男性,平均日龄(9±11. 20) d,平均体重(2. 97±0. 60) kg。结合各例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治疗结局,探讨新生儿肠道手术后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现的治疗方案。结果 6例患儿中出现腹胀5例,便血5例,腹泻2例,发热、呕血、纳差各1例,3例合并休克;其中Bell分期Ⅱ期2例,Ⅲ期4例。4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保守治疗一周后腹胀、便血好转,但出现肠梗阻表现,行肠粘连松解术后治愈。1例急性期保守治疗好转,3个月后因出现升结肠狭窄接受手术治疗。结论肠道手术后如出现便血、腹胀、腹泻、纳差、发热等症状需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应尽早干预,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NEC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除传统上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对症治疗及严重者外科治疗的应用等防治手段外,近年国外学者对该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在NEC发病机制的几个环节上进行干预:病原菌感染和炎症的控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营养因子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细胞因子干预。该文就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血浆D-乳酸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诊断为NEC 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选择同期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于NEC确诊24 h内,对照组于相应日龄取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血浆D-乳酸阳性标准.根据NEC发生时血浆D-乳酸水平分为D-乳酸升高组和D-乳酸正常组,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D-乳酸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并脓毒症的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NECⅢ期组、NECⅡ期组和对照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为(36.2±10.3) mg·L-1、(28.6±12.5) mg·L-1和(3.8±2.6)mg·L-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乳酸阳性标准为≥7 mg·L-1,预测NEC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4.6%,假阴性率为15.4%,假阳性率为20.0%.D-乳酸升高组并脓毒症发生率、病死率较高,NCIS评分较低,与D-乳酸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病死组血浆D-乳酸水平、并脓毒症发生率较高,NCIS评分较低,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血浆D-乳酸水平能较敏感地反映NEC新生儿的病情,可作为预测NEC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