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 引  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明显增加 ,营养支持在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早期禁食、控制入液量以及颅脑损伤及其并发症所致的胃肠道功能和机体代谢紊乱 ,使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实施中较为困难。我科对 2 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现初步分析其可行性及总结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经验。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999年 3月至 1 1月间收治入院的 2 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男 1 5例 ,女 5例。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时 GCS评分 :≤ 5分 8例、6~ 8分 1 0例…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病人于入院后48 h给予管饲能全力,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观察血糖、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组病人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病人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5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24~48h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术后6~8d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2组患者研究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入院4周后的体重变化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腹泻、便秘、呕吐、胃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伤后14d及伤后28d早期肠内营养组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和减缓体重下降,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对8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或肺部并发症病人,进行早期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情况,治疗时间为14~45d,病人营养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病情逐渐得以恢复,顺利过渡到肠内营养或经口进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对严重颅脑创伤病人选择合...  相似文献   

5.
老年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在老年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31例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n=16)和肠外营养支持组(n=15),在营养支持前一天及营养支持后测血清白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比,早期肠内营养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增加,GPT和血糖减低,并发症少。结论:老年颅脑损伤病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日益受到重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加患者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旨在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以代替肠外营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鼻空肠管和鼻胃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随机分为鼻空肠管组和鼻胃管组,每组20例,比较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胃肠道耐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糖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营养支持后14 d,鼻空肠管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较营养支持前明显降低(P=0.0001).营养支持1周内,鼻空肠管组患者反流(P=0.001)、腹胀(P=0.011)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患者.结论 鼻空肠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优于鼻胃管.  相似文献   

8.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求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糖、蛋白质代谢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试验组于术后48~72 h给予改良匀浆膳治疗,对照组给予能全力治疗,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在营养支持第1、15和30天分别检测两组病人的血糖、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和并发症.结果:血糖、蛋白质代谢在两组得到明显改善(P<0.01,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和氮平衡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是一项重要措施,改良匀浆膳与能全力相比有降低血糖和促进氮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5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5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Th1、Th2细胞含量、Th1/Th2,ELISA法测定IL-2、IL-6含量.对比研究两组的免疫功能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而EN组患者血清中的Th1、Th2细胞含量、Th1/Th2显著高于PN组(P<0.01),IL-2、IL-6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EN)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点、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360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后进行GCS评分,置鼻胃(肠)管,48 h后开始EN,观察伤后第7 d EN最大输注量(mL/d)、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TEN)的时间(d)、伤后第7 d实现TEN的病例数及血糖和血清清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变化,记录各种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颅脑损伤后早期EN并发症发生特点:伤后1周内以腹胀、呕吐、反流和误吸为主,1周后以腹泻为主;腹胀和呕吐的发生与鼻饲管所在位置有关,腹泻发生与GCS评分和ALB水平呈负相关;GCS评分越低,EN耐受的最大输注量越低、过渡至TEN的时间越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亦增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与其损伤程度、血清清蛋白水平等因素呈负相关;使用鼻肠管可降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能全力在重型颅脑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  言研究表明 ,营养支持可降低重型颅脑伤病人的病死率和伤残率[1] 。近年来 ,随着肠内营养研究的深入及营养制剂与输注方法的不断改进 ,肠内营养已在颅脑伤治疗中引起人们的重视。我科自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10月 ,对 4 6例重型颅脑伤病人运用了能全力 (NUTRICIA)肠内营养支持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外伤后存活时间超过 1周的重型颅脑伤病人 4 6例 ,男 37例 ,女 9例 ;年龄为 10~ 78(平均 4 1)岁 ;其中 32例接受手术治疗 ,肠内营养开始时GCS≤ 8分。1.2 方法 病人入院后 ,…  相似文献   

12.
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目的、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的时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制剂种类的选择等方面综述早期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重度颅脑损伤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GCS≤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组)、B组(单纯肠外营养组,PN)、C组(单纯肠内营养组,EN),每组28例。伤后48~72小时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伤后1周时,A、B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优于C组,早期并发症少于C组(P<0.05)。2周时三组上述指标虽略有高低,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C组的并发症高于A组(P<0.05)。按QCS预后评定A组预后优于B、C两组(P<0.05),死亡率A组最低。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外、一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指标和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PN组(n=30)和EN组(n=32)。比较两组病人在营养支持后第1和第2周的营养指标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EN组病人的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较PN组有明显改善,而PN组病人的谷丙转氨酶较EN组有明显升高。EN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结论:EN支持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指标,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6.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重型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加肠外营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1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给予早期PN,一周后逐渐过渡到到EN;C组单给PN,PN时间超过2周;D组早期给予单纯EN;E组用传统延迟性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经获得营养成分,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组(P<0.05)且A组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60.7%、35.7%均低于B组85.7%、57.1%,预后亦优于B组,A、B两组间比较,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B组14.3%,费用更节约。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 :评价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方法 :140例重型颅脑损伤者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2 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 EN和 PN ;B组给予早期 PN,1周后逐渐过渡至 EN ;C组单纯 PN ,PN时间超过 2周 ;D组早期给予单纯 EN;E组用传统的延迟性 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径获得营养成分。 A、B组 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 D、E组 (P<0 .0 5 )与 C组基本相同 (P>0 .0 5 ) ,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 3组 ,预后优于其他 3组。 A、B两组间比较 ,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 B组 ,费用更节约。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 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对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颅脑手术后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支持在颅脑手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30例神经外科颅脑术后病人,从入院早期就开始经鼻胃插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早期用低渗型"三九全营素",经2~3 d过渡适应后,即改用常规型"三九全营素".定期测定病人的血红蛋白(Hb)、血浆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并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并发症的影响.结果:①营养支持病人的血TP、ALB、Hb等指标均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②未发生严重的胃肠并发症;③营养支持过程中,病人的肝、肾功能和糖、脂代谢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三九全营素"在颅脑术后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中,具有效果良好和胃肠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行早期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合理性。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辅以肠外营养(PN)支持。对照组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能获得较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而实验组1周后死亡率为29%明显低于对照组(65%)(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