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考察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后测定降钙素原水平指导抗菌药物个体化应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依据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入院后1、3、5 d测定PCT水平并依据PCT水平指导抗菌药物个体化应用; 在治疗15 d后对2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费用及抗生素使用强度、病死率、NIHSS及临床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8.6±3.9)d,与对照组的(13.1±1.0)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患者抗菌药物费用(2374±781)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06±391)元(P<0.05); 实验组患者DDDs平均值为(9.1±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2.4)(P<0.05);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10%(6/60)与对照组的18.3%(11/6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4.0±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9)分(P<0.05);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与对照组的81.7%比较无明显差异(14/60)(P>0.05)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后测定降钙素原水平可以有效指导抗菌药物个体化应用,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和费用并降低病死率和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泮托拉唑预防急性后循环供血区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3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后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及B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脑血管病,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注射液进行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口服,3组疗程均为14 d; 记录并比较3组的胃液pH变化、大便潜血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3、7及14 d 3组胃液pH存在明显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治疗3、7及14 d B组胃液pH(分别为3.4±0.9、4.7±1.3、5.7±1.6)显著高于A组(2.8±0.6、3.9±1.1、4.8±1.5)及对照组(2.3±0.5、3.0±0.9、3.8±1.2),A组胃液pH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治疗14 d内,3组患者大便潜血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治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B组大便潜血发生率(20%)明显低于A组(32.5%)及对照组(47.5%),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2.5%),治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均有明显差异(P<0.05); 病死率B组低于另外2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美托洛尔口服联合泮托拉唑用于预防急性后循环供血区梗死致应激性溃疡出血,可明显改善胃内酸性环境,降低大便潜血发生率及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加甲泼尼龙治疗吉兰-巴雷综合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开放性试验:将连续的40例吉兰-巴雷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18例选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0.4g/(kg·d)加静脉用甲基强的松龙1.0g/(kg·d),连用5d;对照组22例选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用5d;随访8wk,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治疗4wk后,比较治疗组18例中的14例(77%),对照组22例中8例(31%)可改善一个或一个以上功能级别(P=0.009)。比较两组对预后有影响价值基本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组有重要不同意义(OR=14.95,P=0.019)。比较两组起效时间,治疗组为9.5±5.1 d,对照组为20.6±9.66d(P=0.0001)。能改善一个功能级别的中位数时间在治疗组为15.5d,而在对照组为31.5d(P<0.05)。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较单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近期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对分别采用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的47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AI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亚低温治疗后DAI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降低,其水平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D-二聚体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常温治疗组DAI患者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含量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定量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经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DAI后升高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含量。  相似文献   

5.
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用文拉法辛治疗,起始剂量50mg/d,7~10d加至75~225mg/d;对照组用氟西汀治疗,起始剂量为20mg/d,7~10d内加至40mg/d,两组mg/d疗程均为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完成57例,有效率为84.2%,对照组完成58例,有效率为82.8%,两组mg/d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效时间实验组为(6.7±3.3)d,对照组为(10.2±4.7)d,试验组显效较早(P<0.05)。TESS评分两组mg/d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D和CGI-S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6周末两组mg/d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文拉法辛起效快,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新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治疗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伤后12h内入院的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48例(实验组)接受大剂量甲强龙治疗,同期入院使用地塞米松(但未使用甲强龙治疗)的同类患者48例作对照组;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结果 将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合称为有效;将植物生存、死亡合称为无效。甲强龙实验组治疗有效19例(39.6%),无效29例(60.4%),有效组觉醒天数为17.8±5.3,d(n=19);对照组分别为10例(20.8%)及38例(79.2%),觉醒天数为24.7±7.4,d(n=1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行脑脊液引流与置换术的时机和方式,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共入选重度原发性SAH患者43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与置换CSF技术治疗)21例和对照组(采用间断腰穿CSF置换术治疗)22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轻-中度SAH患者23例作为空白组(单纯内科保守治疗)。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NIHSS 5.85±5.35、ADL 95.42±16.35、GCS 13.95±1.03;对照组NIHSS 20.83±8.78、ADL 63.23±10.45、GCS 9.80±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3.81%(5/21),死亡2例(9.5%),低于对照组的54.54%(12/22),死亡4例(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5±1.38d、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3±1.6d、住院时间17±1.8d,低于对照组的16±2.57d、8±2.5d及33±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再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3/21)、18.18%(4/22)及21.74%(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SAH的轻重程度早期选择不同的CSF引流与置换技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癫疒间发作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给予戊四氮(PTZ)致疒间大鼠TPM 80 mg/(kg.d)(大剂量TPM组)、40 mg/(kg.d)(中剂量TPM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灌胃,共14 d。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位检测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凋亡神经元。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均出现TUNEL阳性细胞。对照组海马CA1、CA3区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5.83±4.58)个和(36.83±3.87)个;中剂量TPM组分别为(31.52±3.43)个和(32.35±4.69)个;大剂量TPM组分别为(23.50±2.81)个和(25.50±3.72)个。大剂量TP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0.001),与中剂量TP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中剂量TPM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大剂量TPM对癫疒间发作后的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动态检测指标指导脑出血发热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年5月~2015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240例脑出血伴发热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观察组患者需根据PCT动态值确定抗菌药的使用,对照组不参考PCT值,根据临床情况给予抗菌药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PCT水平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菌群、抗菌药物使用、住院及转归情况。结果 抗感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1、3、5、7、30 d的PC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18.23±2.01)μg/L、(14.34±1.87)μg/L、(7.24±1.12)μg/L、(3.43±0.34)μg/L、(0.87±0.04)μg/L 比(25.04±2.3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病原菌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6.67%(68/120)比86.67%(104/120)],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9.32±1.23)d比(13.38±1.31)d],使用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2 573.21±142.15)元 比(4 632.15±264.7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9.89±1.54)d比(11.38±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0.0%(108/120)比86.67%(104/120)](P>0.05)。结论 应用PCT动态监测指标指导脑出血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能减少抗菌药物的费用,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抗菌药的过度使用,缓解了抗菌药带来的耐药压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早期应用氨甲环酸预防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出血病灶增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52例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颅内出血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其中实验组患者予以氨甲环酸注射并8 h维持,对照组患者予以安慰剂治疗; 通过入院时和治疗后24 h的头颅平扫CT比较2组患者颅内血肿的改变,并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总住院天数和平均ICU住院天数较短,分别为[(13.4±6.2)d vs(21.8±7.6)d,P<0.001]和[(6.9±2.3)d vs(10.2±3.5)d,P=0.025]; 治疗后实验组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1.5% vs 34.6%,P=0.048); 实验组原发血肿体积减少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3.1% vs 34.6%,P=0.005); 氨甲环酸治疗是减少患者血肿体积(RR=0.45,95% CI=0.34~0.49,P=0.005)和降低手术治疗率的保护性因素(RR=0.65,95% CI=0.44~0.92,P=0.035); 实验组患者在观察期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早期使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小血肿体积并预防再次出血可能,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对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3例与同等条件下但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53例比较。结果 纳洛酮实验组恢复良好26例(49.1%),死亡6例(11.3%),觉醒天数为(11.73±6.56)(n=45);对照组分别为16例(30.2%)及14例(26.4%),觉醒天数为(17.7±8.35)(n=3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血浆β-内啡肽均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恢复良好率,缩短昏迷时间,治疗过程中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效果。方法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亚低温组于伤后3~24h内,平均(12±3.3)h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3~34.7℃,平均(33.7±1.1)℃持续7~14d,平均(171±25.3)h。同时监测生命体征、ICP、CPP、血SOD和血MDA、脑葡萄糖摄取、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和并发症。对照组RT控制在38℃以内,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3月根据GOS评定疗效。结果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后36h两组ICP和CPP无显著差异。治疗120h开始亚低温组ICP明显降低(P<0.05),而CPP明显升高(P<0.05)。治疗36h后亚低温组血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SOD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治疗72h脑葡萄糖摄取分别为(6.33±0.2)mg%和(8.71±0.3)mg%,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温后(第14天)分别为(12.7±0.5)mg%和(9.91±0.4)mg%,亚低温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h后亚低温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亚低温组良好率62.9%(22/35)、中残率8.6%(3/35)、重残率11.4%(4/35)、植物生存5.7%(2/35)、死亡率11.4%(4/35),对照组分别为40.6%(13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治疗多发性硬化(MS)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40例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组(n=20)和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组(n=20),观察两组治疗前后EDSS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治疗第7天的残疾状态扩展评分(exte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分别为(3.1±1.1)分、(20.1±9.6)d、10.0%,均明显优于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组[分别为(4.4±1.9)分、(31.6±17.2)d、30%](均P<0.05)。结论急性期MS患者静脉点滴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甲基泼尼松龙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其中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更明显,可作为急性发作期MS患者的首选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求有效手段。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DAI组(50只),DAI组大鼠接处死时间又分为第6h、12h、24h、72h和第7d组,每组10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层bFGF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特点。bFGF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染色颗粒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 DAI后6h,损伤组即出现bFGF表达[(16.4±2.2)个/0.1mm~2],12h表达数量增强[(66.2±5.1)个/0.1mm~2],至72h达高峰[158.7±10.1)个/0.1mm~2],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92.1±11.2)个/0.1mm~2],各DAI组时限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12h可见大鼠额顶区皮层神经元胞浆粉红、核浓染,胞体皱缩,神经元细胞突起成屈曲螺旋状变形;脑皮层神经无数量亦明显减少。结论 DAI后bFGF的表达具有时空效应,提示bFGF与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及修复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对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蛋白激酶C(PK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偏头痛(n=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行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行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抑郁状态(SDS)、焦虑状态(SAS)评分、血浆CGRP,PKC水平,并检测大脑前动脉(ASA)、中动脉(MCA)及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62.00%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2组差异显著(χ2=21.491,P<0.005); 观察组的VAS评分为(2.28±2.6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7±1.87)分(P<0.005); 观察组的PKC为(42.59±8.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37±9.61)(P<0.005); 观察组的CGRP为(58.37±6.65)n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62±5.99)ng/L(P<0.05); 观察组的ASA,MCA及PCA的VM,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降低CGRP及PKC水平,并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剂量糖皮质激素(GC)冲击为主综合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应用临床评分随访观察64例大剂量GC冲击后短程激素加综合治疗、83例大剂量GC冲击后长程激素加综合治疗和70例非GC冲击治疗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副作用。结果治疗1个月时的有效率短程组为89.06%,长程组为89.16%,对照组为70.00%;改善幅度短程组为64.62%土27.06%,长程组为65.62%±27.21%,对照组为48.35%±32.09%;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继续治疗6个月时,有效率依次为短程组93.76%、长程组93.98%、对照组82.85%;改善幅度短程组为72.16%±26.95%,长程组为73.06%±24.74%,对照组为56.31%±32.08%,在治疗1个月和6个月时,短程组和长程组相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C副作用长程组明显多于短程组(P<0.05).结论大剂量GC冲击后短程激素加综合治疗MG与大剂量GC冲击后长程综合治疗MG疗效相当,均好于对照组,但GC冲击后短程激素并综合治疗组副作用低于长程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变化及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探求急性脑梗死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所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实验对照组,氯吡格雷组除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外,加用氯吡格雷75mgqdpo,实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d及21d后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4.82±1.10)和(2.23±0.96)μmol/L,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4.79±1.24)和(3.26±1.20)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5.59±1.08)和(2.62±1.03)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5.55±0.96)和(4.01±0.75)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为:(3.98±1.02)和(2.77±0.98)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5±1.17)和(3.83±1.56)μmol/L,2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对皮层支及深穿支梗死均有效,深穿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凝血酶胃灌注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49例,男31例,女18例,平均48.7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取传统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27例,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取凝血酶胃灌注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平均止血时间(1.46±0.62)d;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平均止血时间(3.02±0.056)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凝血酶胃灌注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消化道出血优于传统常规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凯洛欣(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1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中心随机方案分成2组:治疗组210例,给予凯洛欣静脉滴注(12ml/d,14d);对照组191例,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0ml/d,14d)。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7、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实验室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等指标及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4d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明显改善(NIHSS评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4.13±3.56分及6.27±8.52分,P<0.05;BI评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4.16±23.26分及66.48±23.47分,P<0.05)。90d治疗组(n=183例)有效率91.25%,对照组(n=147例)有效率82.99%,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90d的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1)。治疗前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未发现与凯洛欣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凯洛欣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对423例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16-20u,qd×10-14。并与常规治疗的309例作对比研究。以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为评价标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病人总效率分别为85.14%(252/296)和73.1%(150/205),(P<0.005),治疗组脑出血病人的总体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脑梗死病人的治愈率分别为15.54%(46/296)和11.71%(24/205),脑出血病人为22.05%(28/127)12.5%(13/104)(P<0.05);显著进步率分别为41.89%(124/296)和25.37%(52/205),34.65%(44/127)和17.31%(18/10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开始恢复的时间分别为发病后9.17±2.14和13.84±2.51天,脑出血为14.83±2.44和21.06±3.82天,(P<0.05)。结论:胰岛素对急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疗效,可提高存活者的生存质量,胰岛素可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