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逐条注释《伤寒论》全文。明清时期,由于宋版《伤寒论》流传较少,而《注解伤寒论》加有注释,易读易解,遂成为明清时期医家学习《伤寒论》的主要读本,流传较广。此书除元代刊本外,明代亦有多种刊本。考诸史志书目,可知《注解伤寒论》明代刊本主要有:熊宗立种德堂正德己巳刊本、嘉靖二十四年汪济川刻本、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万历二十九年吴勉学刻本等。森立之先生对《注解伤寒论》版本进行了研究,认为熊氏种德堂刊本是据汪济川刻本而重刻。对此,冈西为人先生在《宋以前医籍考》中提出异议:“按《经籍访古志》云:如熊氏明德堂刊本,据汪刻而重刻者。所谓明德堂,种德堂之讹明矣。  相似文献   

2.
清代医家孟河撰《孟氏幼科》六卷,成书于1678年,为中医儿科经典著作,目前学界对其版本认识、版本之间的关系仍有存疑之处.本文通过对《孟氏幼科》现存版本的对比和考证,发现《著石堂新刻幼科秘书》《著石堂新刻幼科百效》《著石堂新刻幼科直言》实为同一本书.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的现有版本基础上新发现了乾隆五十年本;温州市图...  相似文献   

3.
山田业广是江户中末期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学考据学专家、文献学家,《千金要方读书记》是其代表著作之一。山田业广以江户医学馆模刻宋版《千金要方》作为底本,取元刊本、正德本、万历本、嘉靖本、手抄真本等为校本,对《千金要方》进行研究并完成《千金要方读书记》的撰写。以上几种版本是当时乃至现在所存《千金要方》之最善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山田业广在《千金要方读书记》中运用熟稔的考据学知识,对《千金要方》进行精良的考证,纠正讹误、阐发文义、判断俗字等方面为其所得;但新颖见解较少,并存在误校误训之处。  相似文献   

4.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录有"郑板桥未刻诗"十五题、十六首.但其"字体"、诗风以及诗中所反映的家世、生平、思想等,均与郑氏实际情况不符."郑板桥未刘诗"一册,当属伪造无疑.  相似文献   

5.
《百症赋》,是针灸歌赋中较为著名的一首,首载于明。高武的《针灸聚英》中,此书曰:“百症,不知谁氏所作,辞颇不及于《指微》《标幽》,曰百症者,宜其曲尽百般病症针刺也”。本赋主要介绍了针灸治病取穴的经验,一直被针灸医生所重视,视为临症指南。其临症取穴精而不杂,效若桴鼓。赋中列举了96症的主治穴位。其中头面五官28症;咽喉颈项6症肩背腰腿6症;妇科6症;儿科1症;诸风  相似文献   

6.
《古今医鉴》,明代龚信编著,其子龚廷贤续编,又经王肯堂订补,成书于万历三年(1576)。其主要内容后被明代聂尚恒编撰的《医学汇函》收录。《医学汇函》首刻本[崇祯元年(1628)跃剑山房本]可以改正《古今医鉴》当今通行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本和商务印书馆本)的许多错误。该文即对见于两通行本的错误作以改正。  相似文献   

7.
首载于《医学启源》的生脉散益气养阴、生津敛汗。历代文献中的生脉散类方约百余首,按源流列举了金、明、清代形成之著名类方27首。分析其化裁根据及规律,有气血阴阳横向联系,脏腑纵向联系、类方功效由益气养阴延及补血回阳,主治症候由肺顾及心、肾、脾、胃诸脏腑。  相似文献   

8.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F0004-F0004
《保命集》,全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金·刘完素撰,明宣德六年辛亥怀德堂重刻本。框高19.0cm、幅12.3cm,左右双边,乌丝栏,10行22字,白口,单黑线鱼尾,版心上口题书名“保命集”,鱼口之下刻卷数,近下口刻卷之叶数,下口刻怀德堂。  相似文献   

9.
生脉散类方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载于《医学启源》的生脉散益气养阴、生津敛汁。历代文献中的生脉散类方约百余首,源流列举了金、明、清代形成之著名类方27首。分析其化栽根据及规律,有气血阴阳横向联系,脏腑纵向联系、类方功效由益气养阴延及补血回阳,主治症症候由肺顾及心、肾、脾、胃诸脏腑。  相似文献   

10.
郭齐、尹波先生点校的《朱嘉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下文简称郭尹本》从《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缉入《训蒙绝句》九十九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是朱森十六世孙朱玉于雍正八年刊刻,简称玉本,该书《补遗》部分存有《训蒙诗》一百首,其中的《太极图》一诗被郭尹本漏收。郭尹本中《戒慎恐惧》、《心有邻》、《古者以利为本》三首绝句的题目与玉本不同,玉本中分别是《成谨恐惧》、《必有邻》、《故者以利为本》。“戒慎恐惧”一语源出干析L记·中庸卜“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上大凡一代文宗,总要表现出一种“救弊”的气魄和作为。王士祯正是以“神韵说”作为“救弊”的旗帜和神器,来“救”时风的“轻浮”和“虚空”,即以王孟之神韵来“救”诗歌的写实品格,“救”以文为诗的直露而质木的崇宋诗风。“神韵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集大成产物,鼓倡含蓄空灵,超脱玄远,追求幽静淡泊的诗美,要求诗歌应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王士祯以“神韵”来“救弊”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诗教功利的色彩。他对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诗风的欣赏和推崇,实际上就是要通过矫正一个时代的诗风,来改变一个时代的审美接受,以体现盛世的阅读需求和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2.
北宋名医陈景初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并多才多艺,和当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交往密切。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赠陈景初诗三首,歌颂了陈医师德艺双馨的事迹,并以医寓政,希望有陈景初这样的人才,脱颖而出,管理国家,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3.
张謇在南通及其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卓有成效。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张謇城市建设的思想实基于他对区域的关心和一系列的行动。张謇较之他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高明之处,在于科技与人文并重,汇理想与笃行于一身。张謇的创新与开拓,不仅为南通建设之所需,且对于处在城市化加速时期的当今中国或许能有新的启示与鼓舞。  相似文献   

14.
依据《四库提要辨证》中提供的线索对唐时诸王冰作进一步探讨。余嘉锡书中所言韦抗举荐之王冰与宇文融举荐者可能是一人 ,二者与《素问》的注者在时间上均相重合。而且 ,《列女传》中记载的王琳之子王冰与韦抗、宇文融举荐之王冰、及《素问》注者在时间上也相重合 ,也存在着是一人的可能。而《郎官石柱题名》之王冰则不可考。对于称王者 ,或如诸家所言 ,乃附会杜甫诗而改之 ,其为《素问》注者似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虚静精义已经深入王维的髓内,成为王维人生哲学的重要内核,并生成其主体精神自觉的行为实践.他失势趋静,得势亦趋静,其顺应自然而忘我物化的生命本色和精神状态,以庄之风度而作禅之体验的虚静状态,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并切换为审美知觉和创作灵感。王雏在艺术思维和艺术人生上艺术化地光大了道家思想。因而,他便得以消除对现实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焦虑,真切地体感自然生命的静深呼吸,体验与万物同春的生命境界。表现出遗世高蹈的高人超逸,而反映其虚静精神的诗歌也自然呈现出空灵澄澈、素淡阴柔的清远品格。,王维山水诗的取境、运思和情氛渲染,无一不可寻绎出道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张謇的文化性格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特征,叉打上了江海乡土文化的烙印: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社会心理,以及各种文化的交融会通,使江海地区显现其独有的品质:这对张謇文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张謇的文化性格除了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色外,还散发着浓郁的江海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7.
张謇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 ,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在江苏南通的教育实践成就卓著 ,极富特色。他较早地提出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 ,创造了“以实业辅助教育 ,以教育促进实业”的成功模式 ,反映了教育从边缘走向经济中心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略论王冰对中医病因学的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种传统病因分类方法的回顾和分析,介绍了王冰的病因学观点,认为王氏病因学不仅病邪内涵丰富,分类包含面广,而且将病因病机有机结合,从病位、致病特点、病性等多角度来说明,还提出情志致病和“气功”的观点,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金人不重版刻 ,文献流布不广。其别集历元至清 ,多次痛遭易代兵火浩劫 ,今能见到者极少。其旧编传世及后世辑佚者也不过十数种 ,弥觉珍异。现仅将王寂、丘处机、王庭筠、赵秉文、王若虚、李俊民、元好问等主要文学家之别集 ,审其内容 ,考其版流 ,述其价值。金人一代别集文献 ,略备于此  相似文献   

20.
Since Wang Bing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CM, exploration on Wang Bing's life story is helpful to the analysis on the intention of his medical works. There are controversies on Wang's life story, some of which are still in debate. Through the elucidation of Wang's name, other names, sobriquet,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official positons and scholarly lineage, this author holds that more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needed so that the puzzle of his life story can be eventually revealed and uncov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