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术前对肾细胞癌(RCC)的定性诊断、肿瘤分期、肾血流及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估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肾细胞癌、18例肾盂癌、8例肾错构瘤患者行MSCT靶平面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获得正常肾皮质及肾肿瘤组织的伪彩色血流灌注参数图,在瘤体、瘤旁及对侧正常肾皮质分别选取感兴趣区域并记录、分析相应各项参数值及时间-密度曲线,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结果:①各级别肾癌间及肾癌与正常肾皮质的血流量、血容量及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肾癌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及增强峰值均高于肾盂癌,以II、III级尤为明显;③肾癌峰值时间早于正常肾皮质,亦早于肾盂癌及肾错构瘤,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II、III级肾癌MTT值明显小于正常肾皮质,肾癌、肾盂癌及肾错构瘤间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肾盂癌及肾错构瘤。结论:肾癌MSCT灌注成像有一定的特点,在肾癌的术前定性诊断、肿瘤分期、肾血流及肿瘤血管生成的无创评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细胞癌(简称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肾细胞癌行MSCT靶平面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结果肾癌BF、BV、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Ⅰ期肾癌BF、BV、PS值明显低于Ⅱ、Ⅲ期。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肾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及恶性程度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去除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evolution CT肾脏增强及灌注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10例。采用Revolution CT机轴扫模式进行灌注扫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包进灌注成像分析,对所有图像均进行2次后处理,第1次选择所有的灌注数据为A组;第2次去除第9~15期数据,共测量16期,为B组。选择右侧肾门水平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获得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及表面通透性(PS)图。分别对比2组肿瘤与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A组和B组间肿瘤、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中肿瘤较正常肾皮质的BF值及PS值均减低(P均<0.05),BV及MT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病变侧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正常肾皮质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余灌注参数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灌注扫描时间为600 s时,去除动脉期数据后测量的肾透明细胞癌各灌注参数值与包含动脉期数据测量的结果无差异,去除动脉期的数据可用于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肾癌灌注图像,并与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疑有。肾肿瘤的患者行MSC灌注扫描,获得伪彩色的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各项参数值。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肾细胞癌的BF、BV和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Ⅲ级肾癌与I、Ⅱ级相比,其BF、BV和PS值明显增高。肾癌的BF、BV、PS值与其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肾癌的MVD值与VEGF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肾细胞癌、肾脏良性肿瘤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研究不同性质肾脏肿瘤血管生成的差异。方法:肾细胞癌标本39例,良性肾脏肿瘤标本12例。采用“热点(hotpoint)”法计数MVD,VEGF的定量标准为VEGF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值的乘积。结果:MVD、VEGF在肾细胞癌和良性肾脏肿瘤均有表达。肾细胞癌组织MVD(18.3±6.9)计数/视野,VEGF乘积值3.63±2.5(×400),转移者MVD和VEGF乘积值分别为(26.2±7.8)计数/视野、5.83±2.4,未转移者MVD和VEGF乘积值分别为(14.4±4.6)计数/视野、2.06±2.7;12例良性肾脏肿瘤MVD为(2.5±1.3)计数/视野,VEGF乘积值为0.32±0.2。肾细胞癌组织MVD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肾肿瘤(P〈0.01),转移组肾细胞癌MVD和VEGF表达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1);肾细胞癌组织MVD与VEGF统计学上呈正相关(r=0.684,P〈0.001)。结论:肾细胞癌MVD及VEGF表达均显著高于良性肾脏肿瘤,提示不同性质的肾脏肿瘤其血管生成情况不同.转移肾细胞癌血管生成水平亦高于未转移肾细胞癌,提示血管生成与肾细胞癌转移相关,肾细胞癌组织MVD和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肾脏及肾肿瘤CT灌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脏及肾肿瘤的CT灌注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11例受检者肾脏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扫描参数包括:层厚3 mm,在对比剂注射后第7 s开始扫描,间隔扫描时间为3 s,共扫描12层,对比剂按1 ml/kg计算给药,经肘前静脉单相注射,注射流量为3 ml/s.取得正常肾脏 (n=13)及肾肿瘤(n=9)血流量(BF)图.结果正常肾皮质BF为(157.3±20.5) ml/(min·100 ml),恶性肿瘤BF为(85.4±43.8) ml/(min·100 ml).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肾脏及肾肿瘤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肾癌15例,肾盂癌9例,肾错构瘤12例.以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肾区CT平描后选择经肾门层面或肿瘤的最大层面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获得正常肾皮质、肾肿瘤组织和腹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正常肾皮质和肾肿瘤组织的灌注值.结果正常肾皮质的灌注值为(2.68±0.40) ml/(min·ml),肾癌灌注值为(1.51±0.68) ml/(min·ml),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肾盂癌和肾错构瘤的灌注值.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集合管癌的MD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增加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7例,术前分别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髓交界期及实质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肾集合管癌均以肾脏髓质为中心;所有病灶境界不清,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犬齿交错状排列,未见包膜;7例肿瘤中,1例肿瘤密度均匀,4例肿瘤密度不均匀,1例肿瘤呈显著低密度;平扫肿瘤实质成分CT值平均为35.5HU(30.1~44.7HU),动态增强后肿瘤呈进行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CT值平均为52.7HU(34.2~72.0HU),实质期CT值平均为74.5HU(40.0~89.3HU)。病理上肿瘤有明显的间质反应,伴纤维增生,而纤维间质多呈延迟强化。结论:肾集合管癌中心多位于肾髓质,肿瘤境界不清,无包膜,患肾轮廓相对正常;肿瘤密度多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集合管癌具有不同于其他肾细胞癌的CT特点,影像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体部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肾肿瘤患者正常肾脏皮质灌注特征,分析正常肾皮质灌注参数与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肾脏肿瘤患者术前行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测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值,并于术前行肾动态显像(SPECT)测定单侧GFR。共得到24个容积序列图形,经后处理得到肾皮质的灌注参数:等效血容量(Equiv BV),表面渗透性(Ps)和血流量(BF)。将BUN和Scr与84例整体肾皮质灌注参数行相关性分析。根据GFR结果将84例患者168侧肾脏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受损组,比较两组肾皮质灌注参数的差异;将168侧肾脏的灌注参数与单侧肾脏GF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cr与84例整体肾皮质Ps呈显著负相关(r=-0.361,P=0.001)。肾功能正常组的肾皮质Ps值明显高于肾功能受损组(P=0.009);两组间肾皮质的Equiv BV和BF值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s与GFR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01)。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活体肾组织血流动力学状况,可作为评价肾脏功能的补充方法之一,对肾肿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及特点。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表现。回顾性阅读手术记录及病理报告单,并将结果与MRI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信号不均匀(9/10,90%);T1WI 6例呈混杂信号,4例呈中低信号;T2WI及T2WI/SPIR肿瘤信号相仿,9例呈混杂信号,1例T2WI及T2WI/SPIR呈低信号;轻度强化6例(60%),中度强化4例(40%)。4例实性肿瘤为不均匀强化,1例均匀轻度强化。病理上,5例肿瘤完全呈囊性(3例)或部分区域有囊性变(2例),其中4例囊液内可见不同程度不同时期出血;5例肿瘤呈实性,4例内部伴出血及坏死灶。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较有特点,对肾细胞癌亚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CT灌注成像在肾癌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估肾癌预后和术式选择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肾癌患者, 根据临床分期分成局限组和转移组;根据病理分级分成低度活性组和中高度活性组,及健康自愿者30人进行肾区CT平描,之后选择经肾门或肿瘤的最大层面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计算正常肾皮质和肾癌组织的灌注值.结果转移组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局限组(t检验,P=0.015),中高度活性组肾癌灌注值亦显著高于低度活性组(t检验,P=0.014).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评估肾癌预后和术式选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肝血流变化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方法 HCC患者30例,其中手术切除6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对象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流率4.0ml/s,曝光时间50s,采用去卷积模型,通过灌注参数图获得多种灌注参数。结果 肝癌组灌注参数HBF、HBV、HPP降低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HAP、HAI明显升高,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各灌注参数在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HCC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所引起的肝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其接种VX2肿瘤前、后不同时间行肝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与非肿瘤区比较:除MTT值降低以外(P<0.01),其他各灌注值如HBF、HBV、HAI、PS均增高(P<0.01).这些变化在接种后5~9天开始产生,随肿瘤生长,各灌注值均有改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肝VX2瘤移植前后可引起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多层螺旋(MSCT)增强扫描特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细胞癌术前MSCT的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中,28例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CT增强扫描特征为皮质期肿瘤增强部分与肾皮质增强相似(可达146~175HU),肾实质期肿瘤内对比剂轻微廓清,肾盂期明显廓清呈相对低密度;4例为颗粒状细胞癌,三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无增强到轻度增强(CT值38~55HU)。32例肾细胞癌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为100%,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6.42%。结论肾细胞癌的MS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对术前肿瘤的诊断和判断肾细胞癌肿瘤细胞的类型、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丽  时高峰  许茜  李如迅  王琦  王亚宁  李月考 《临床荟萃》2012,27(23):2053-2055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的临床和MSCT影像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MS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剂量1.5 ml/kg,速率3.0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30秒、70秒.结果 14例胰岛细胞瘤均被检出,其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直径均≤2 cm,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平扫表现为较大肿瘤,直径3~12 cm,平均8.6 cm;其中7例可见囊变坏死,内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囊壁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在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4例脑肿瘤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脑胶质瘤10例,脑转移瘤9例,脑膜瘤7例,垂体瘤5例,脑胶质瘤复发3例.以3.5 ml/s速率静脉团注非离子对比剂50 ml,采用CT电影扫描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层厚10 mm/2i,扫描延迟时间5 s,数据采集45 s.应用Perfusion 软件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脑肿瘤的血流量(CBF)值均显著增加,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垂体瘤;脑血容量(CBV)值稍有增加,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垂体瘤无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在转移瘤有明显延长;脑表面通透性(PS)值均显著增加,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复发胶质瘤的CBF值达110 ml/(100 g*min); PS图有助于肿瘤范围的准确界定和发现小病灶.结论 MSCT灌注成像在显示脑肿瘤血流灌注的特点、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范围的界定以及在肿瘤术后复发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选取10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肝脏,以及15只种有肝VX2移植瘤的兔肝脏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边缘区、非肿瘤区肝脏、正常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HBF、HBV、HAI、PS增高与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边缘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灌注参数在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提供量化功能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