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特色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特色主要表现在辨证施治和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施治方案。在临证诊疗过程中,又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来搜集病人在生病过程中身体各部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状态信息,诸如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痒、麻、木等不适感受或整体的困乏、无力,精神上的愉悦、萎靡  相似文献   

2.
问题提出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辨证施治的原则集中体现在临证过程中证法方药的有机统一,即辨明病证、确立相应治法、选择体现此治法的成方,进一步根据病证特点,确定对所选成方进行化裁的必要性:或直接用全方,或增减方中药味、调整剂量,务使方中的全部药味及其相互关系与病证(主要是病机)高度吻合。这是中医临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特色研究应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医临床特色主要表现在辨证论治和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施治方案.在临证诊疗过程中,又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来搜集病人在生病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类信息,诸如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痒、麻、木等不适感受,或整体的困乏、无力,精神上的亢奋、萎靡等,经过医生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归纳、融合、抽象、研判、提炼加工后,判定该病证的病位、病性等,然后再依据当时、当地的气候特点、季节特点、区域特点、生活环境和病人年龄的不同,男女老幼的差异而采用适当的个体化的治法.  相似文献   

4.
随症施治,就是方随证变,药随症转,它要求医者在临证中,必须根据证候细节变化而加减用药。有人认为,中医的随症施治“太活”,运用时难以捉摸。其实,它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大特色,而并非变幻莫测,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这可以运用中医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谢晶日教授临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之片隅。方法:通过谢师在临证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阐释本病的内在本质,并介绍谢师的特色性用药经验,以冀对同道有所帮助。结果: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临证灵活用药,因人、因时治疗,真正达到药证结合,标本兼治的疗效。结论:中医药在本病的病变特点和病理机制上有着本质的认识,其临床疗效显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临证失误原由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因复杂,其机多变,临床辨证之正误,方药之恰当否,皆为疾病的治疗和转机的关键。由于众多原因,临证失误亦在所难免。为使前人之训成为后者之诫,减少临证失误的发生率,以利于中医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弘扬中医特色。笔者就临床常见临证失误的原由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冯韧  袁春梅 《光明中医》2008,23(6):739-740
全国名老中医、“国医大师”王静安主任中医师自幼学医,遍历名家,博采众长,临证处方自成特色。笔者从立法组方切中病机、遣方用药平淡轻灵、施治不忘顾护脾胃、与时俱进不拘成法、分消清利妙手治湿热等方面论述了王老的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  相似文献   

8.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重点专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该方案在原先优势病种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责任护士进行临症(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规范了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的临床应用,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贾孟辉主任医师在中医内科临证过程中,尤为重视望诊在中医内科病症的运用,逐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简便、实用易学、病症应验率极高的特色望诊模式。对中医内科临证诊断及后学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咯血为肺系常见急、危疾病,费绳甫先生从肝肾亏虚立论,临证注重调整脏腑阴阳、调畅气血,并重视后期调养,诊治思路缜密,用药精妙,以其"清润平稳"的诊治特色,丰富了咯血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对后人临证施治起到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陆金根教授在其50年行医临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学术思想:诊疗中需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衷中参西,提倡整体局部观;临证之时,需辨证论治、择机施治,把握好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的运用时机;重视老年人便秘的治疗,提倡从虚进行论治,“以补开塞、塞因塞用”;注重患者情志与饮食上的调护,尤其是在疾病后期与恢复期.以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1周内舌象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初诊初治且无明显转移灶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后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临诊调查,按中医传统望诊方法观察并用相机记录舌象,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象方面,术后1~3 d较术前淡白舌伴舌面少苔增多且舌面多呈干涩少津状态,术后4~7 d暗红舌厚腻苔增多且舌面多见苔浮无根。中医证候方面,术后气滞证较术前明显减少,虚证、痰阻证及血瘀证均增多。结论:手术干预可显著改变胃癌的中医证候表现,术后短期内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采用温阳益气、化痰祛瘀之法以清除痰饮瘀血巩固疗效,预防全身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3.
杨巨成 《国医论坛》2009,24(4):15-16
“引火归原”法是祖国医学在临证治疗中所创立的独特治法之一,在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临床疾病日益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的辨证施治手段也面临着多重考验,甚至受到现代医学某些潮流的抨击和质疑。而笔者认为“引火归原”法恰恰是中医博大精深理论在临证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它在中医临证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临证时全面搜集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肾虚冲脉失固-崩漏,土虚木旺-胁痛,扶土抑木,结合五行四时,随证施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证"概念的争论,源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清.此种认识不清,主要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出现的"特色"论,给人一种满足感,影响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辨证沦治不是理论.在辨和论两方面,中西医并无不同,都是运用理论、处理所得信息.中西医诊断,都有辨病.中医关于病的概念,在外感方面只有类概念.这种概念不足据以施治.中医制法立方的依据是"证",辨不出证,就无法施治.西医临床思维,也离不开类概念.但西医的理想诊断,首先是病因确切.施治得当,是消灭病因.病因不明,治疗就是盲目的.中医辨出之"证",不必或没有病因要素.中医施治,主要不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证.辨证沦治是运用中医理论,靠四诊所得信息做出诊断并定出治则、方药的思维过程.其核心步骤或最终目的是辨出"证","证"是中医具体施治之对象.  相似文献   

16.
依据经方开具临证处方(医家临证即时所开处方),谓之经方运用。其方法分作四类。一为全方运用:取某经方,原药不变,用作临证处方而施治病症。二为加减运用:取某经方,加减几味药后,用作临证处方而施治病症。三为模块运用:取某经方,原药不变,以整体模块方式用作临证处方之或君或佐而施治病症。四为方义运用:取某经方,不用原药,却以其组方之义,选另药替代原药,组成临证处方而施治病症。每类用法举述相应病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华廷芳,已故龙江医派杰出医家,中医传统理论造诣深厚,临证经验丰富。本文简要总结了华老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经验。华老认为咳嗽一证无论由于内因、外因,其基本病机皆归结于"正虚邪实";辨证施治从"风"、"饮"、"热"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本文列举了华老治疗咳嗽的几个典型案例及临证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未来模式,必须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证”的定义、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实现科学化、客观化和标准化。如用现代科学探查来充实“四诊”,使辨证分析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资料,加上电脑处理,就能实现现代中医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宣畅气血”法为陈苏生老师施治时常用之法,是从其几十年临证实践中总结而出。笔者在从师学习中深深体会到,该法与中医传统治疗法则中的理气活血法以及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20.
刘军 《中医教育》2000,19(4):13-14
中医药学是保存完整并且不断发展的华夏文明的代表,综合分析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旺盛生命力的根源,除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外,高度的实践性是我们祖先为民族繁衍昌盛而不懈探求的精神在医学科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产生于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实践,中医学理论发源于我国古代医家的临证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千百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名医名家辈出同样离不开临证实践的薰陶锤炼.深入研究与探讨临证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于揭示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教育规律,逐步完善和建立既符合现代规模教育总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传统中医教育特色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