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从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医学教育角度出发 ,结合我院开展医患交流的教学实践情况 ,探讨了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以及新形式下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提出医患交流应作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注重医患交流能力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医患交流是医学生未来医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要求,在防范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学教育等多层次多角度出发综合分析,阐述了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探讨现代医学模式下开展医患交流实践教学,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经。  相似文献   

3.
临床带教中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从医患关系和医学生沟通技能的现状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探讨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语言沟通艺术对现代医学模式中医患关系的影响.方法:结合医学模式的演变论述现代医学模式对医患语言沟通艺术的要求,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言沟通艺术对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的影响.结果:语言沟通艺术有助于增进医患理解、提高诊疗效果、缓解医患冲突.结论: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务人员应加强语言沟通艺术修养,以构建和谐、宽松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医患沟通促进临床实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有73.0%的实习医生主动与病人沟通,67.3%的实习医生要做沟通前的准备,62.0%的实习医生认为医惠沟通有助于临床实习,理论知识和病人信任的缺乏是医惠交流的主要问题。因此,医患沟通是临床教学中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的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保证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整合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全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7.
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模式认知对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作者对上海地区2家三级医院(市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区中心医院)、8家一级医院(社区医院、乡卫生院),进行了有关医务人员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意识的调查,分析与讨论了医务人员对于认识医患关系模式和患者权利方面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联系。为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现代医学模式的意识,适应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对肿瘤学专业医学生沟通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医患关系和医学生沟通技能的现状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探讨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加强肿瘤学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9.
临床带教中注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从医惠关系和医患沟通的现状及医学教育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探讨了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医患问建立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促进和谐、互动式的医惠关系的良性发展,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和矛盾激化的有效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段丽珍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76-2977
目的: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下简称现代医学模式)在精神科开放病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比较2005年4月-2006年4月开放病区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与2006年5月~2007年5月按现代医学模式收住精神病患者的满意度、服药依从性和突发事件发生率,出院12个月后随访统计两组精神病复发率。结果:现代医学模式组满意度、服药依从性和突发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9.18%、89.80%、0.82%;生物医学模式组分别为90.25%、55.08%、12.30%,两者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现代医学模式组出院12个月复发率2.46%,显著低于生物医学模式组复发率(24.89%)(P〈0.01)。结论:精神科开放病区的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能减少医患纠纷,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满意度和服药依从性,降低精神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颜雪琴 《当代医学》2006,12(11):13-14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既要重视生物、遗传、创伤等致病因素对  相似文献   

12.
医患关系是临床诊诒工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人际沟通又是取决于医患关系好坏的关键所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治疗与护理作为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的基础离不开人际沟通。在医疗实践中,要想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就要求医护工作者(沟通者)必须掌握沟通交流的知识,恰当运用沟通交流技巧,用真情实感去同情病人的疾苦,构建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利于诊疗工作的实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医患沟通技巧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转变,医患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医患在交流当中,只要正确、灵活地运用有效沟通技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就会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医患交流是医学生未来医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适应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医患交流实践教学方法等探讨如何加强和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充分认识实践教学是实现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与医院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国斌 《医学与社会》2004,17(2):29-30,34
我国的医学模式经历了从迷信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现代医学模式的漫长发展过程。不同的医学模式对医院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医院管理者只有主动研究现代医学模式的运行规律,自觉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才能加强医患合作,优化医患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益、促进医院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人文精神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基础上,提出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并为人们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才能推进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学已逐渐被临床护理工作者所重视。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 在心理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医疗护理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正确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护理部在实施医患沟通制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郑显兰  李平  卢仲毅 《重庆医学》2003,32(4):453-454
目的:使护士认识实施“医患沟通制”的重要性,掌握沟通技巧。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对全院护士进行护患沟通系统培训,包括转变服务观念、交流沟通技巧和方法、制定护理服务流程规范。结果:(1)护士服务理念逐步转变、沟通技能得到提高;(2)护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3)初步实现护理人员对病家权利的尊重;(4)医患纠纷得以减少。结论:护士是搭建“医患沟通”的重要桥梁;护患角色转换,能赢得病家满意。护士主动了解疾病诊治的全过程和病人的心理需求,而非机械地执行医嘱是开展“医患沟通”的重要保证。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护理学科发展的合格护士是护理部的重要职能之一。  相似文献   

19.
齐颖 《中外医疗》2009,28(23):170-170
医患之间配合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康复,医志关系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当今医疗服务新模式。本文就祖国医学“问诊”中“十问”的内容演变到医患关系沟通这一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对疾病关注转向对患者关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不仅是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还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于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转变为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开设中医临床接诊与医患交流实训课程,培养新型医学模式下中医临床医生对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