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注射液合用氯吡格雷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的疗效。方法80例频发的T 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 ,1次/d ,合用氯吡格雷片75 mg ,1次/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 ,1次/d。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以及 TCD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 P<0.05);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脑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 IA效果肯定,优于单用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急性的、自发性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出至大脑实质、脑室或者蛛网膜下腔的过程.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病残率.脑出血后血肿的扩大及吸收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即所谓的原发性脑损伤及继发性脑损伤.小胶质细胞是被认为最早对脑出血做出反应的非神经元细胞,对...  相似文献   

3.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免疫细胞的激活,其中最主要的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受到严格控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发挥脑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拮抗神经毒性因子、促进神经保护因子、阻断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椎动脉管受压、血管痉挛而导致脑干、小脑缺血。可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此病发病基础复杂,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部分患者长期反复发作可演变成脑梗死,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尽早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对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的转化,为促炎型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 炎修复型M2型小胶质细胞的转化,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每组按术后时间点不同随机 分为1 d、3 d、7 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通过立体定位仪用微量注射器向尾状核注射Ⅳ型胶 原酶0.5 U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对应时间点参照改良Garcia 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灌注取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肿瘤 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2型小胶质细胞 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 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小胶质细胞M1型(Iba1+CD80)、M2型 (Iba1+CD206),评价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结果 脑出血组1 d、3 d、7 d各时间点Garci a评分均较假手术组低,TNF-α、IL-6、BDNF及I GF-1的蛋白 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均P<0.01)。脑出血后1 d时M1型高于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38.33±1.53 vs 23.00±3.00,P =0.01);3 d时M1型同样高于M2型(66.33±3.06 vs 57.33±2.52,P =0.02);7 d时M1 型低于M2型(33.67±1.15 vs 52.33±0.58,P<0.01)。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1~3 d)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出血亚急性期(7 d)以M2型小胶质细胞 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1及M2型的转化,为促炎型M1型小胶质细胞向抗
炎修复型M2型小胶质细胞的转化,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每组按术后时间点不同随机
分为1 d、3 d、7 d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通过立体定位仪用微量注射器向尾状核注射Ⅳ型胶
原酶0.5 U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对应时间点参照改良Garcia
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灌注取脑,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肿瘤
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2型小胶质细胞
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 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小胶质细胞M1型(Iba1+CD80)、M2型
(Iba1+CD206),评价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
结果 脑出血组1 d、3 d、7 d各时间点Garci a评分均较假手术组低,TNF-α、IL-6、BDNF及I GF-1的蛋白
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均P<0.01)。脑出血后1 d时M1型高于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38.33±1.53
vs 23.00±3.00,P =0.01);3 d时M1型同样高于M2型(66.33±3.06 vs 57.33±2.52,P =0.02);7 d时M1
型低于M2型(33.67±1.15 vs 52.33±0.58,P<0.01)。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1~3 d)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出血亚急性期(7 d)以M2型小胶质细胞
为主。  相似文献   

7.
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S+SS)、缺血预处理组(IPC+SS)、假手术+缺血组(SS+MCAO)、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IPC+MCAO),每组各12只.运用TTC染色、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和图像方法分析比较各组大鼠梗死灶体积、超微结构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结果 与SS+MCAO组相比,IPC+MCAO组脑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改变较轻.IPC+MCAO组及SS+MCAO组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均较IPC+SS组增高,但二者相比,IPC+MCAO组明显低于SS+MCA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耐受中具有双重作用,其介导的轻微炎性过程可能是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启动内源性神经保护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星形胶质细胞(AST)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细胞.当CNS受到损伤时,AST从静止状态下活化,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如损伤严重将形成胶质疤.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理作用,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的定义、机制、作用以及在脑缺血中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er nervous system,CNS)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局灶性脑缺血耐受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及最佳预处理时间剂量 ,并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反应。方法 采用开颅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 ,通过观察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状况、脑梗死体积分析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评价不同的缺血预处理时间剂量 (10分钟、2 0分钟、30分钟 )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缺血预处理 2 0分钟未引起明显的神经元损伤 ,但使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减轻 ,梗死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1)。免疫组化显示 ,2 0分钟缺血预处理组及重复缺血组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预处理侧广泛激活。结论  2 0分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诱导脑缺血耐受。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与脑缺血耐受中神经元的存活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偏瘫症状检测的方法。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造成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后24 h通过悬挂试验、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和Bederson症状评分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偏瘫症状;后处死动物取脑,切成1 mm厚冠状脑片,在5 g/L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溶液中孵育 30min,将TTC染色脑片图像输入计算机,以AnalyPower1. 0软件计算每一脑片的梗死体积;将前囟-2 .0 mm处脑片切成8μm厚冷冻切片并进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于高倍光镜下计算神经元密度。结果 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测得的偏瘫症状与TTC染色法测得的大脑梗死体积有较好的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s=0 .713,P<0. 001);前者与传统的Bederson症状评分法评定的偏瘫症状进行比较结果较为一致(r=0 .631,P<0. 001)。结论 用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可客观、定量评估脑缺血诱导的偏瘫程度,并与神经损伤程度及大脑梗死灶大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13.
Uric acid is a major antioxidant in the blood of humans that can protect cultured neurons against oxidative and metabolic insults. However, uric acid has a very low solubility which compromises its potential clinical use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Here we describe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of neuroprotective methyl- and sulfur-containing analogs of uric acid with increased solubility. In vitro and cell culture screening identified 1,7-dimethyluric acid (mUA2) and 6,8-dithiouric acid (sUA2) as two analogs with high antioxidant and neuroprotective activities. When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in mice, uric acid analogs mUA2 and sUA2 lessened damage to the brain and improved functional outcome in an ischemia-reperfusion mouse model of stroke. Analogs sUA2 and mUA2 were also effective in reducing damage to the cerebral cortex when administered up to 4 h after stroke onset in a 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use mode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soluble analogs of ur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and related neurodegenerative condition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Frank Haberman, Sung-Chun Tang and Thiruma V. Arumugam contributed equally.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多见,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继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其治疗却仍然是一个难题。为了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传统脑缺血模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多种新型脑缺血模型如原位注射凝血酶、局部应用FeCl_3模型应运而生。文中就目前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生酮饮食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小鼠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模前小鼠予以3周饮食预处理,随机作用为标准饮食对照组、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组和生酮饮食组(各组n=30),采用MCAO法建立脑缺血模型,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伊文斯蓝染色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局部脑血流量,活体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脑内缺血区腺苷水平。结果生酮饮食组体重显著降低并伴随血β-羟基丁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生酮饮食后小鼠对缺血耐受性明显增强,小鼠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血脑屏障通透性下降(P0.05),局部脑血流量及腺苷含量增加(P0.05),阻断腺苷A1受体其神经保护作用消失。结论生酮饮食能显著增加小鼠对缺血的耐受性,可能是通过增加缺血区细胞外腺苷水平、上调局部脑血流量实现的,而腺苷的这一作用可能通过其A1受体所介导。  相似文献   

16.
长期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远隔部位MAP—2和GFAP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期MCAO后丘脑、黑质网状部 (SNr)微管相关蛋白 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方法 :3 5只SD大鼠分为 7组 ,每组 5只。Tamura法制作动物模型。脑切片分别用鼠脑MAP 2、GFAP抗体 ,ABC法染色。观察丘脑的面积改变 ,SNr面积和长度的改变 ;SNr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丘脑面积逐渐缩小 ;SNr面积长度及神经细胞减少 ,胶质细胞增加。脑缺血后 1个月MAP 2减少 ,GFAP增加 ,6个月GFAP丝极消失。结论 :神经细胞减少和胶质细胞增加可能是长期MCAO后丘脑和SNr萎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经典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经典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方法:以头端涂硅胶的尼龙线自左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断血流2h后拔出线栓再灌注。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小鼠缺血2h后,出现自主活动时向右旋转等功能障碍表现,TTC染色显示出梗死范围。再灌后22hTTC改变加重,神经病学评分同前。结论:该模型可以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是研究脑栓塞病理生理等的经典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