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辽宁省局部地区环境放射性水平的影响程度.方法 对大气气溶胶、沉降灰、饮用水、蔬菜、牛奶、海产品进行γ核素的能谱测量和总放射性分析;对人工裂变核素131I、134Cs和137Cs等放射性水平进行应急监测.结果 核事故发生20 d后,在大气中陆续监测到了人工核素131I以及134Cs、137Cs,最高浓度分别为4.6 ×10-3、2.9 ×10-4和4.2×10-4Bq/m3,并分别持续存在25、4和6d.沈阳采集的蔬菜、牛奶、饮用水以及丹东产的海产品中未发现人工核素.结论 日本核事故对辽宁省大气造成了轻度污染,但未对蔬菜、牛奶及饮用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2.
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的里氏9.0级强烈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核电厂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国际核和放射性事件定级为7级核事故,核事故发生的后患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笔者阐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日本福岛事故发生后的发展和应用,分析并指出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微粒对环境和辐射剂量评估带来的新挑战,总结了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当地食品安全规范和现状。希望能引起核工业从业人员、核应急管理人员以及公众的重视,并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4.
主题为辐射与健康危害的国际专家研讨会于2011年9月11日至12日在日本福岛县举行.研讨会组织了来自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领域专家,目的旨在讨论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潜在公众健康危害.与会专家们广泛的国际经验有利于对事故后放射性物质对环境污染的评估,一致认为,后续的评估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该会议提出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辐射与健康危害的相关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5.
应对福岛核事故我国食品和饮用水的放射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汇总分析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我国沿海城市和主要内陆城市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的抽样监测结果,评价是否对我国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方法,制定应对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国食品和饮用水的监测方案,统一数据报送格式,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月2日北京露天生长菠菜样品中,监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此后在全国范围内10种露天生长的蔬菜中也检测出131I,最高值为菠菜样品3.1 Bq/kg,到5月初未再检测出.牛奶、海产品和饮用水样品中未检测到人工放射性核素.结论 监测到的蔬菜中131I来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释放,与此次事故期间欧洲一些国家食品中的的131I水平相一致,远低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时我国蔬菜中131I活度,其对公众所致吸收剂量极其微小,不会对我国境内公众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环境放射性水平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我国部分地区环境样品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评价事故对我国的放射性污染程度.方法 采集大气气溶胶、水、生物、土壤等样品共计118个,采用高纯锗( HPGe)γ谱仪分析样品中131I和137Cs等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结果 在大气气溶胶样品中陆续检测到了微量131I、134 Cs、137Cs和136Cs,其中4月2日的活度浓度分别达到1720、247、289和23μBq/m3;在1份雨水样品和2份表层土壤样品中,均检测出极微量的131I,比活度分别为2.08 Bq/L,1.82和0.59 Bq/kg;4月2-13日采集的18份蔬菜样品中,均检测出极微量的131I,含量为055 ~2.68 Bq/kg.牛奶、饮用水、海水和海产品中均未检出异常浓度的131I和137Cs.结论 福岛核事故期间,我国的部分环境样品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污染,但其对公众成人所致待积有效剂量极其微小,不会影响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日本福岛核事故所致北京地区的放射性污染情况,为政府制订及时有效的防控策略和处理机制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方法 启动核应急监测体系,按照相应的监测规程和技术规范,对北京地区的空气、雨水、地表水和蔬菜的放射性污染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 北京地区大气存在明显放射性污染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事故后的15~41 d,131I放射性浓度在事故后22 d达到最高值,为5.89 mBq/m3,137Cs和134Cs的放射性浓度于事故后20 d形成了明显的高峰区,均低于131I峰值1个数量级以上;潮白河水总B放射性水平为0.314~0.602 Bq/L.结论 日本福岛核事故所致北京地区的放射性污染尚未对本地区居民产生明显的健康影响,但还需对核事故造成污染的远期情况进行持续观测.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虽已过去8年,但其社会影响和人群健康风险是公众持续关注的主要问题。笔者分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发生之后8年来的状况及世界权威组织发布的文献资料,客观评价了其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总结了其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已开展对粮食和水源的放射性监测工作。至今,由于2次重大核电站事故,尤其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上扩散并在食物链中积聚,放射性核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急需量化评估,因此,食品中放射性水平的测量至关重要。笔者概述了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常用测量方法,并对福岛核事故中造成公众健康危害的主要核素的具体测量技术和依据标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测量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技术和标准提供理论支撑,为核辐射的应急管理和恢复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实现为公众的健康提供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电站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核素释放到环境中。尽管福岛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131I的活度低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但事故可能产生的对儿童甲状腺的影响以及其他健康效应,仍令人关注。本文简述了事故后福岛儿童甲状腺癌与辐射照射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事故后福岛县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与当地儿童接受外照射剂量间无明确关联,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辐射照射对儿童甲状腺产生负面影响,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可能是过度筛查所致。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地震和海啸袭击日本东北部,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的严重事故。本文对后福岛时期的环境监测方式、环境数据(环境γ剂量率、环境样品)及食品、野生动植物等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归纳综述近年来福岛地区环境及灾民健康情况。通过总结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北京某菜园露天菠菜及菜园土壤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研究其放射性污染特点.方法 连续采集该菜园的露天菠菜样品6份,土壤样品3份,采用高纯锗(HPGe)γ能谱仪分析样品中131Ⅰ等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结果 在6份露天菠菜样品中均检测到131Ⅰ,在3份土壤样品中均检测到137Cs,仅有1份无菠菜遮挡的表层土壤样品中检测出微量的131Ⅰ.结论 福岛核事故后,北京的露天菠菜受到人工放射性核素131Ⅰ的污染,污染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4月4日前后,但其污染较轻,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期间由日本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情况.方法 根据《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处理技术方案(试行)》,组织国内重点监测省市放射技术机构,检测并报送由日本可能受辐射污染地区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测数据.结果 根据各省市报送数据,截至2011年12月8日,全国共检测432人,其中429人检测结果接近本底水平,仅有3人高于本底水平.结论 通过福岛核事故期间由日本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疏导以及避免当地民众的恐慌情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