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调查全国15个省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CT扫描参数并计算受检者剂量,分析我国CT检查中受检者剂量水平,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特征的CT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医用辐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调查临床实际CT扫描中受检者信息和CT扫描参数,根据临床受检者实际扫描参数,使用CT电离室测量CT设备的CT剂量指数(包括CTDI100、CTDIW和CTDIVOL),计算代表受检者剂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共在全国15个省市的166家医院调查的483台次不同类型CT扫描设备上,调查了6 524例CT扫描程序。对于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等不同的CT扫描部位,其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平均值分别为43、15、19和25 mGy,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50、19、23和32 mGy;相应DLP的平均值分别为540、397、503和376 mGy·cm,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659、525、632和479 mGy·cm。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基本上掌握了我国部分省市CT扫描检查中受检者剂量,本次4种部位受检者剂量的第75百分位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物中给出的诊断参考水平互有高低,提示应根据我国国民体质特征,建立适合本国或者不同地区的CT检查中受检者诊断参考水平的重要性,推动CT检查的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59521例CT检查辐射剂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59521例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建立医院水平的CT诊断剂量参考水平.方法:使用CT辐射剂量计算软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共59521例成人的CT检查数据.按照检查部位分别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1)、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IQR),取CTDIvol和DLP的第3个四分位数(Q3)为诊断剂量参考水平(DRL),其中胸部CT的数据分为低剂量、单期、多期和全部扫描分别计算,腹部CT的数据分为单期、多期和全部检查分别计算.结果:各部位CTDIvol的DRL:头部为45.2 mGy;胸部低剂量为1.3 mGy,单期扫描为11.5 mGy,多期扫描为11.4 mGy,总剂量为11.8 mGy;腹部单期扫描为20.6 mGy,多期扫描为20.2 mGy,总剂量为20.6 mGy;冠状动脉为12.9 mGy.各部位DLP的DRL:头部为569.8 mGy· cm;胸部低剂量为42.0 mGy·cm,单期扫描为399.0 mGy·cm,多期扫描为968.5 mGy·cm,总剂量为474.0 mGy·cm;腹部单期扫描为958.0 mGy·cm,多期扫描为2419.1 mGy·cm,总剂量为2045.1 mGy·cm;冠状动脉为328.0 mGy·cm.结论:对临床日常工作中CT检查辐射剂量数据的汇总分析有助于在医院水平评估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CT检查中辐射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CT检查中CT扫描基本参数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1~5月与2005年同期、同部位各30例腹部常规CT、CT血管造影(CTA)两种检查的基本参数值(mAs、层数、层厚)及辐射剂量值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2006年与2005年同期腹部CT检查人次相比,在常规扫描、CTA、三维成像方面分别增加了16.12%、84.15%、300%人次(P<0.05)。腹部CTA较常规扫描层数增加135.35%(P<0.01)、层厚减少16.12%(P<0.02)、mAs增加10.46%(P<0.01)、DLP增加33.28%(P<0.01)。结论:CT检查2006年罗2005年同期人次增加且随着mAs增加或层数增加、层厚减薄,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河南省CT检查所致儿童和成人受检者的剂量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国和地区CT诊断参考(指导)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层配额抽样方法选取河南省7个地市31台CT共计1113例受检者主要检查类型进行剂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检者和设备基本信息、扫描参数、相关剂量学信息等,通过剂量转换系数估算其所致典型有效剂量。结果头部常规CT扫描中,0~1岁、>1~5岁、>5~10岁、>10~15岁组儿童CTDIw的75%分位值分别为32.2、37.2、43.0、46.7 mGy,DLP的75%分位值分别为478.0、572.0、715.6、743.9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5.26、3.83、2.86、2.38 mSv;在胸部常规扫描中,0~1岁、>1~5岁、>5~10岁、>10~15岁组儿童CTDIw的75%分位值均为9.3 mGy,DLP的75%分位值分别为141.7、178.8、224.0、238.7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5.53、4.64、4.03、3.10 mSv。CT检查所致成人受检者头部、胸部、腹部CTDIw的75%分位值分别为57.4、16.2、19.4 mGy,DLP的75%分位值分别为818.3、504.7和571.1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1.72、7.07和8.57 mSv。结论随着河南省CT设备的更新,检查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CT应用频度的快速增长,医疗机构应恰当选取CT各类检查的扫描参数,加强其影像质量及其所致剂量的优化匹配研究,完善CT诊断参考(指导)水平,尤其是对射线敏感的儿童应尽快建立诊断参考(指导)水平,推动CT检查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儿童腹部CT检查患儿辐射剂量及身体参数的统计,采用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基于水当量直径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W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为衡量标准得出腹部诊断参考水平(DRLs),并以此评估CT检查辐射水平;对DRLs衡量指标CTDIvol与SSDEWD间差异性进行比较,探讨SSDEWD在DRL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腹部检查患儿1035例,测量记录其年龄、CTDIvol、DLP、前后径、左右径、感兴趣区(ROI)面积及CT值,计算SSDEWD;将患儿按照年龄及有效直径进行分组,统计各分组内患儿的CTDIvol、DLP和SSDEWD数据分布,并将第75%位数作为DRLs;比较CTDIvol和SSDEWD在衡量DRLs上的差异,回归分析CTDIvol、SSDEWD与有效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 按年龄分组≤1岁、1~5岁、5~10岁、10~15岁、≥15岁以CTD...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通过降低管电压的措施实现低剂量CT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 64层CT,CatPhan500CT性能检测体模以及成人肺/胸仿真体模。选择不同管电压进行扫描,研究兴趣区域的图像质量;选取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以符合临床诊断目的为标准,研究体厚与管电压的设置关系。结果:管电压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虽然降低管电压会导致噪声的增加,但密度较高的物质保持了较高的对比信噪比。受检者体厚是决定管电压的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应用中,管电压的调整要结合受检者的体厚及检查目的。在CT增强扫描或血管造影的应用中,管电压可降低20kV,而在微小病灶检查或早期肿瘤筛查时不宜采取降低管电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淮安市CT检查所致成年受检者的剂量水平,探讨本地CT诊断参考水平(DRLs)。方法选取全市45台CT,对医院信息、设备信息、扫描参数、辐射剂量表征量等信息进行调查。使用经验公式估算CT检查所致成年受检者的有效剂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辐射剂量水平在CT役龄和医院级别等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共收集3483例受检者剂量信息,头部890例、胸部890例、腹部846例、腰椎857例。头部、胸部、腹部、腰椎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63.0、12.4、20.0、24.0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第75百分位数858.6、416.0、620.7、559.2 mGy·cm,男性的DLP第75%百分位数均高于女性。剂量水平随着设备役龄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头部:U=10326.00,P<0.05;胸部:U=36094.50,P<0.05;腹部:U=7859.00,P<0.05;腰椎:U=42408.00,P<0.05),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同部位CT检查的辐射剂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头部:H=14.28,P<0.05;胸部:H=17.85,P<0.05;腹部:H=97.18,P<0.05;腰椎:H=138.94,P<0.05)。结论淮安市CT辐射剂量水平与卫生推荐标准值基本一致,符合我国CT设备剂量水平现状。有必要加强CT设备的质量控制和保养力度。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胸围的固定管电流检查在幼儿胸部增强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胸部增强参考病例的病例资料,建立DW与胸围(CC)的回归方程。依据胸围分为CC≤45cm、45cm0.05)。结论:根据患儿胸围计算SSDEDW 并以此设置固定管电流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在满足图像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可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儿童CT辐射剂量的调查, 了解儿童CT辐射剂量的现状, 探讨儿童CT辐射剂量的诊断参考水平(DRL)。方法以2021年11月30日为起点, 按时间倒叙回顾性收集全国儿科CT检查的辐射剂量报告。将所有CT扫描分为0~1个月、>1个月~4岁、>4~10岁、>10~14岁、>14~18岁5个年龄段;头颅平扫、鼻窦平扫、颞部平扫、颈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头颅增强、胸部增强、腹部增强9个检查项目。记录每次CT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其75%位数为DRL。将本次调查中头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的DRL与我国专家共识和欧洲DRL指南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间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医院, 包括20家儿童专科医院、11家妇女儿童医院、2家综合医院的儿童CT检查19 135次, 获得了5个年龄段、9个检查项目的45个亚组的CT辐射剂量DRL。本调查DRL结果显示, 5个年龄组头颅平扫的CTDIvol为26.9~42.8 mGy, DLP为347~694 mGy·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扫描时,CT扫描参数对CT值的影响。方法:配置浓度分别为0.15%、0.3%、0.5%、3%泛影葡胺水溶液及95%乙醇各50 m L,分别抽吸到50 m L注射器中,将5个注射器平行放置在盛水玻璃容器中作为研究对象。CT剂量指数(CTDI)分别为50、35 m Gy时,对研究对象行CT扫描,CTDI为50 m Gy时,扫描参数:140 k V、170 m As,120 k V、260 m As,100 k V、360 m As;分别扫描60层。CTDI为35 m Gy时,扫描参数:140 k V、120 m As,120 k V、165 m As,100 k V、250 m As;分别扫描60层;FOV 25 cm×25 cm,应用标准算法,5 mm层厚重建图像。结果:不同k V、同一CTDI时,ROI的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ROI的CT值0时,ROI的CT值绝对差异5 HU。同一k V、不同CTDI时,ROI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ROI的CT值0时,ROI的CT值绝对差异2 HU。结论:(1)在根据病变组织不同阶段CT值判定疾病性质时,每阶段CT扫描时应采用同一型号CT设备在同样k V下扫描,在满足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X线CTDI。(2)CT增强扫描时,根据病灶组织的CT值判定疾病性质时,平扫和增强扫描应采用同一台CT设备扫描,扫描参数可在k V相同情况下,采用相同X线剂量自动调节技术,不必考虑CTDI对CT值的影响。(3)在对CT值同一性要求较高的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平扫和增强扫描需采用完全相同扫描参数,且不应用X线剂量自动调节技术。  相似文献   

11.
欧盟委员会(EC)发布了最新《欧洲儿童成像诊断参考水平指南》(辐射防护第185号)。该指南详细介绍了建立欧洲儿童成像诊断参考水平(DRL)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用法,涵盖X射线摄影、透视、CT及介入放射学(IR)方面。回顾性分析了现有欧洲儿童国家级DRL(NDRL)的现状、优势和局限性,在现有辐射剂量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出台了欧洲儿童的DRL(EDRL),为欧洲儿童的辐射防护优化提供了最新的指导意见。对于国内放射从业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儿童CT扫描受检者剂量参数的调查, 探讨上海地区儿童CT扫描剂量分布情况, 并为建立上海地区儿童受检者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在上海地区全部4家儿童医院开展儿童头颅、胸部、腹部CT扫描受检者剂量普查, 调查对象按年龄0~、1~、5~、10~15岁分为4个年龄组, 每个年龄组调查30例, 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 分析同一部位不同年龄组之间和同一部位同一年龄组不同医院之间CTDIvol、DLP的差异。结果头颅CT扫描时, 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25、25、28、43 mGy和402、477、504、752 mGy·cm;胸部CT扫描时, 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2.7、2.2、2.8、5.4 mGy和40、48、75、176 mGy·cm;腹部CT扫描时, 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4.9、4.4、8.2、12 mGy...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18例腹部CT扫描和复诊两次的患者自身对照,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均采用120kV管电压,自动毫安,噪声指数(NI)设定为8,A组为第一次扫描,采用螺旋扫描;B组为患者复诊时扫描,采用轴扫(Cine,Full)扫描;C组为再次复诊时扫描,采用轴扫(Cine)节段扫描。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有效辐射量。结果:各组图像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3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X线辐射量C组比A组降低约46.3%,比B组降低约33.2%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比A组降低约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轴扫和轴扫节段扫描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腹部CT扫描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15.
结节病18F-FDG PET/CT的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行PET/CT检查的11例结节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节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1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5例)和随访证实(6例)的结节病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资料总结,根据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图像特征,结合病灶累及部位、分布特点、大小、标准摄取值(SUV)特点及误诊比例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淋巴结累及者共11例:其中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累及者11例,锁骨上窝淋巴结累及者8例,腹膜后淋巴结累及者8例,盆腔淋巴结累及者3例.(2)结外脏器累及者共7例:包括肺内结节及片状阴影4例,肝累及2例,腮腺及颞肌累及1例,双侧髂骨和骶骨累及1例.(3)病灶大小:最大直径1.0~4.6 cm之间 病灶密度:CT平扫示病变淋巴结密度30~40 HU之间,肺内病灶呈淡薄密度影 肝内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影.代谢情况:所有病灶代谢均明显增高者6例 部分病灶代谢明显增高、部分轻中度增高者2例 代谢均轻中度增高者3例.(4)PET/CT正确诊断6例 误诊5例,其中误诊为恶性淋巴瘤4例、肺癌1例.结论 18FFDG PET/CT可灵敏、准确地反映结节病的全身病灶分布范围和病灶活性,但部分病例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根据PET/CT影像特点并结合临床能提高结节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