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之一,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有一定困难,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鼻息肉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研究人类鼻息肉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回顾目前提出的鼻息肉动物模型,对其造模方法、评价标准及模型应用做一综述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类鼻窦炎是一个复杂性疾病,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遗传因素限制了对鼻窦炎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鼻窦炎动物模型.兔是最常用的造模动物,其鼻及鼻窦解削结构与人类相似,且已经被大量学者用来研究人类鼻窦炎的病理生理等.本文主要从兔解剖,造模方法的产生,发展以及新模型的产生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鼻息肉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众多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是鼻息肉最显著的病理特征。因此,探讨以Eos为代表的炎性细胞聚集和活化成为研究鼻息肉发病机制的热点。本文拟通过分析鼻息肉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E-选择素的表达,探讨其与Eos浸润及鼻息肉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膜迷路积水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梅尼埃病发病机制、病理特征、生理改变和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就目前建立膜迷路积水动物模型方法及其特点、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制作鼻窦炎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验兔是鼻窦炎造模最常用的动物,本文重点综述了兔鼻窦炎造模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解剖、病理机理、致病菌、造模方法、结果判定和并发症等方面。同时对近年来实验鼠鼻窦炎造模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鼻息肉是鼻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鼻息肉中存在多种炎症细胞及调节因子,它们在鼻息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鼻息肉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末完全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其最主要的组织学变化,有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致病机制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组织低氧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传统观点认为其发生与鼻腔黏膜的慢性感染和变态反应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推测缺氧与鼻息肉的早期形成有很大关系.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机体适应缺氧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本文通过剖析HIF-1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炎症的关系,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发展的病因及机制.  相似文献   

9.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CRS)具有较高的治疗抵抗率及复发率,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CRS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是研究该疾病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理想手段。小鼠是常用的建模动物,但目前基础研究中仍缺乏一种公认成熟稳定的ECRS小鼠模型,成为对该病发病机制解析、药物筛选、精准治疗、诊断预后的关键瓶颈。本文回顾目前常用的ECRS小鼠模型,对其建模原理、方法步骤、评价指标及模型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ECRS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抗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应用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文献报道较多,其作用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与其抗炎作用有关,本文着重介绍其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1.
鼻息肉上皮干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参与了鼻息肉上皮的组织重塑,而上皮组织重塑是鼻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Hippo通路是与器官体积、干细胞功能、组织再生和肿瘤相关的通路。近期研究表明Hippo通路控制气道上皮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已分化细胞之间的平衡,并参与鼻息肉的上皮重塑。进一步研究Hippo通路有助于了解鼻息肉和慢性鼻黏膜炎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上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RS的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CRS病理机制和疗效的理想手段。小鼠是目前CRS常用的造模动物。就小鼠CRS的造模方法、模型评价指标及模型的应用现状等做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们对鼻息肉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其中细胞因子在鼻息肉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本文重点对几类细胞因子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和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鼻息肉复发的免疫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临床随访中发现部分鼻息肉患者虽然经过成功的手术和严格的随访综合治疗,仍表现为术腔的迁延炎症及息肉复发,因此鼻息肉复发所带来的课题就不仅仅涉及手术本身及术后治疗的经验总结,还要涉及鼻息肉复发的免疫病理因素方面的问题.本文就引起鼻息肉复发的免疫病理因素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临床广泛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可减轻症状,减少复发,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主要从基因、细胞因子及水通道蛋白三个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讨论的方向也较广,有关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逐渐成为主导研究方向,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5、转化生长因子β1、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概述,以了解其在鼻息肉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在体内和体外对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加深对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昔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标记鼻息肉中的凋亡嗜酸性粒细胞。比较经布地奈德喷鼻治疗6~8周和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各16例)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状况。同时将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取出,体外培养2、6和10天,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①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地塞米松体外培养的鼻息肉组织中的凋亡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而对照培养的鼻息肉组织中,至培养10天,也仅见散在凋亡嗜酸性粒细胞。②培养2天和6天时,地塞米松培养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培养组(P<0.01),至培养 10天时,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③鼻腔布地奈德治疗后的鼻息肉组织中未见凋亡嗜酸性粒细胞。结论:体外研究证实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理论在炎性反应消散机制中的作用,但体内研究却未观察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鼻息肉组织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其病理学特征之一,进一步阐明鼻息肉发病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组织学水平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方法主要是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也可采用MGG(May-Grunwald-Giemsa)特殊染色法,根据细胞形态特征,可较准确地辨认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及制作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的动物模型研究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80余年来,其为人类逐步认识OME的病因、发病机制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手段。本文就文献中常用的OME动物模型及其造模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慢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经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发现有一部分为难治性病例,这些病例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敏感,鼻息肉易复发,鼻黏膜及鼻息肉组织呈现显著的嗜酸性细胞浸润,类固醇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此类型鼻窦炎目前被称为慢性嗜酸细胞性鼻及鼻窦炎。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原则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