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2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24例(96%)均为单侧单窦病变,1例(4%)为双侧单窦病变;上颌窦占92%,蝶窦占8%。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病变鼻窦内全部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53.8%,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46.2%;钙化斑或点68.0%。病变鼻窦骨质增生硬化100%,病变上颌窦窦口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72.0%。此外还有上颌窦口阻塞并扩大(72.0%)及液平面、气泡等(32.0%)。鼻窦CT扫描术前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4.0%。结论真菌球在鼻窦CT除表现为特征性的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钙化斑或点外,还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并同时可伴有骨质增生硬化、窦口阻塞并扩大及上颌窦口和(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等。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筛选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最终确诊仍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导丝在鼻内镜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内镜经中鼻道手术治疗的86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气管插管导丝在鼻内镜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治疗中的疗效。结果 74例患者通过常规器械完成真菌清理,12例需借助气管插管导丝自制的特殊工具方能完全清理,该12例真菌主要位于上颌窦齿槽隐窝及颧隐窝,且被窦腔肿胀的黏膜包裹或为泥沙样真菌。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随访6~12月以上无复发。结论 用气管插管导丝制作成的特殊工具取材及制作方便,在鼻内镜下上颌窦特殊位置的真菌清理中可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本文收集2010年4月~2013年7月35例在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经鼻内镜鼻腔鼻窦 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及分析临床表现(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以及术前CT、MRI影像特征。结果 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均累及单侧;患者年龄分布23~80岁,平均年龄为50.2岁,其中女19例,略占优势(54.3%);71.4%患者居住于城市(21/35);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和脓涕;11%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呈阳性(2/19),31.4%患者同时伴有息肉(11/35);8.6%患者有糖尿病病史(3/35);组织学分型提示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曲霉菌(6/35);48.6%患者CT检查局部密度增高且不均匀,有星状分布钙化点(17/35);16例患者的T2加权MRI扫描中有局灶性低密度区表现者占100%(16/16)。结论 老年、女性更易患真菌球型鼻窦炎;CT扫描未能确诊的病例,有必要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球型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术前CT检查判断为真菌球型鼻窦炎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术前CT检查、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鼻窦CT平扫并重建,均行内镜鼻窦手术,术中观察鼻窦内黏膜肿胀、分泌物等情况,并与术前鼻窦CT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真菌球型蝶窦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或/和涕中带血,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单侧蝶窦内软组织影,骨壁增厚,中央常可见高密度钙化斑.全部患者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定期换药,随访3~18个月,全部治愈.结论 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不易发现,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病理学检查可确诊,采用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CT扫描在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病例中,19例CT扫描结果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4例表现为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未见钙化斑及明显骨质破坏;2例CT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密度增高影,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内侧壁多见。结论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且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诊治55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7例,采用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治疗;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中鼻道径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两组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A组治愈21例,有6例复发,在第2次手术时术中冲洗最终治愈;B组治愈28例,无1例复发。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 相比较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具有更确切的疗效,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常见的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治疗的108例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对照,对比分析CT扫描在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结果108例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中慢性上颌窦炎36例(33.3%),上颌窦肿瘤32例(29.6%),真菌性上颌窦炎19例(17.6%),上颌窦囊肿14例(13.0%),上颌窦后鼻孔息肉5例(4.6%),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及上颌窦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0.9%)。大多数上颌窦占位性病变都具有其特有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鼻窦CT扫描在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总体准确率为79.1%;其中上颌窦囊肿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2.9%,慢性上颌窦炎为90.0%,上颌窦癌为80.0%,真菌性上颌窦炎为86.4%,鼻内翻性乳头瘤为50.0%。结论CT扫描对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病变通过鼻窦CT检查可以作出初步的定位或定性诊断,并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最终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联合鼻内镜检查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CT初步诊断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184例,再结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纯CT、CT联合鼻内镜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准确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单纯CT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75.8%,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93.0%,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比单纯CT检查高17.2%,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CT与鼻内镜联合诊断提高了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不同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9例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对其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根据临床资料可分为4种不同的临床特征:(1)单纯真菌球性上颌窦炎2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头痛、脓涕、涕血、鼻塞;术中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2)无症状型15例:此型主要是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检查无意发现,鼻窦影像学特点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特征,术中对上颌窦开放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3)合并鼻息肉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鼻塞、脓涕、头痛、头晕等症状。手术以切除鼻息肉,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4)合并变应性鼻炎5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涕血、鼻塞伴喷嚏、清涕、鼻痒等变应性鼻炎症状,术中可见病变窦腔内黏膜水肿,呈息肉样变。开放上颌窦并扩大窦口,术后给予变应性鼻炎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当病变位于上颌窦前、内下、底壁时,在0°内镜下加行改良泪前隐窝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蝶窦和筛窦真菌球性病变急性发作时的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方法:回顾分析18例真菌球性蝶窦炎和筛窦炎患者资料,急性发作时症状以头痛、发热为主,鼻内镜检查、鼻窦CT与MRI可以协助诊断。13例患者药物抗炎治疗后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5例患者拒绝手术,随访观察。结果:13例患者病理证实为真菌病变,完全去除病变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前CT与MRI显示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1例未手术者2.5个月后发生头痛,应用抗生素及鼻腔药物后症状改善。结论: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蝶窦和筛窦真菌球性病变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牙源性上颌窦炎通常继发于牙周疾病或根尖周感染 ,与上颌窦底粘膜增厚有关。本文作者为了确定上颌窦炎是否与牙齿病变有关 ,特别是牙源性上颌窦底粘膜增厚的特征 ,对 330例上颌窦炎患者的 CT扫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其中有 16 5例患者怀疑上颌窦底部邻近有病变牙。CT扫描是 1993年~ 1998年 5年间检查的患者 ,一般是作冠状位检查。 330例上颌窦 CT扫描都检查是否存在病牙及窦底局部粘膜增厚的情况 ,包括整个窦腔密度影增高 ,有气、液体平面 ,弥漫性粘膜增厚 ,局部粘膜增厚和鼻源性病因的证据 (鼻骨道的复杂病变及其他窦的粘膜增厚 )均作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牙根尖是否突入上颌窦与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窦腔黏膜厚度之间的CT影像学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52例(104侧)的螺旋CT影像学资料,评估上颌窦黏膜厚度与牙根尖是否突入上颌窦窦腔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检出58侧(55.7%)有牙根尖突入窦腔,其中46侧(79.3%)存在上颌窦局部黏膜增厚大于2mm。牙根突入窦腔的上颌窦黏膜厚度(7.76±8.39mm)和无牙根突入窦腔的黏膜厚度(3.17±4.14mm)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01)。结论螺旋CT影像提示,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牙根尖是否突入窦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218例(431侧)上颌窦炎患者同时行A型超声波探测及鼻窦X线摄片检查,比较此两种检查方法的上颌窦穿刺符合率,结果P<0.01,表明A型超声波对上颌窦炎的X线诊断片较X线摄片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筛上颌窦炎性病变的CT特征。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76例单侧筛上颌窦炎性病变的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鼻窦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76例单侧筛上颌窦炎者中,右侧51例(67.1%),左侧25例(32.9%)。CT发现上颌窦口闭锁者48例(63.2%)。软组织病变特点表现为黏膜肥厚和息肉性固状软组织密度灶。9例有骨质改变。结论本病多发于右侧,可能与睡眠姿势有关。上颌窦口闭锁及其周围结构异常是其重要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双径路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下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方法:对我科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经尖牙窝和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结果:4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6个月后复查CT上颌窦均无真菌及炎症。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可以通过双径路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上颌窦真菌球(UMFB)的病变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 019 年6 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单侧上颌窦病变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UMFB或单侧慢性上颌窦炎(UCMS)患者共86 例,分别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病变上颌窦CT 特征及上颌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颌窦气化与牙源性上颌窦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鼻窦CT中双侧牙槽突骨质厚度、牙槽突气化深度,冠状位上颌窦高度及矢状位对角线长度,观察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双侧上颌窦气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患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5.67±1.79)mm,健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7.88±...  相似文献   

19.
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性鼻窦炎以真菌球型为多见,而临床上又以上颌窦发病最多。由于其在临床上,甚至在文献中也常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混淆,也易误诊为慢性鼻窦炎和鼻窦恶性肿瘤,且类型不同,其治疗也有差异,故正确分类诊断尤为重要。但本病术前窦腔取材病理检查较为困难,而CT影像检查相对易行,且能初步判断鼻窦病变的性质及较准确估计病变范围,故对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收集我院1998年6月~2005年6月40例临床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CT影像学特征,旨为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例1 男,64岁,以右鼻塞伴脓血涕4~5年于2000年12月1日入院。CT示右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内侧壁破坏。检查:右鼻腔可见干酪样物,血糖正常,诊断为坏死性上颌窦炎。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上颌窦根治术,见窦内充满黄褐色干酪样坏死物及真菌斑块,外侧壁,上、下壁骨壁完整。术后病理PAS染色( ),真菌培养毛霉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