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测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血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开滦眼病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6例。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及眼部检查。根据以视盘及黄斑为中心的2张眼底照相诊断DR并进行分级。应用OCTA测量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线性密度(VD)、血流灌注密度(PD)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级DR组间眼部及全身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OCTA测量参数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与DR严重程度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变量。主要指标 VD、P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形态指数。结果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PD及VD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P均<0.001),随中心凹黄斑厚度(MT)的增加而增加(P均<0.001),除中心凹区,整个黄斑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PD和VD还与眼轴长呈负相关(P均<0.05)。随着年龄增长和空腹血糖升高,FAZ面积(P均<0.01)和FAZ周长(P均<0.01)逐渐增大,而FAZ形态指数减小(P=0.005、0.003)。随着DR逐渐加重,黄斑区VD(P=0.003)和中心凹周围VD(P=0.001)逐渐降低。在无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PDR眼黄斑区VD分别为(15.7±3.2)、(15.7±3.2)、(15.4±3.2)、(14.3±3.9)、(13.4±3.3)(mm/mm2)(χ2=15.9,P=0.003);中心凹周围VD分别为(16.9±3.4)、(16.9±3.3)、(16.4±3.3)、(15.4±4.1)、(14.4±3.3)(mm/mm2)(χ2=18.0,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R越重、空腹血糖越高、糖尿病病程越长,黄斑区VD(P=0.029)及中心凹周围VD(P=0.023)越小,而DR分期与PD及FAZ测量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随着DR加重,黄斑区浅层视网膜VD逐渐降低,VD可能成为评估DR进展的定量分析指标。PD在不同分期DR中矫正血糖和病程后无显著差异。糖尿病患者中OCTA测量参数与年龄、眼轴及MT相关,提示在对DR患者进行相关测量及随访过程中,应考虑上述因素对OCTA定量分析参数的影响。(眼科, 2022, 31: 253-259)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基于光学微血流成像技术(OMAG)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正常眼视网膜血流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设计 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40名(40眼)健康志愿者,年龄22~55岁,平均(33.0±8.8)岁。方法 使用ZeissCirrus HD-OCT 5000扫描,以基于OMAG技术的AngioPlexTM软件对视网膜浅层3 mm×3 mm OCTA图像的血流长度密度(VLD)、灌注密度(PD)及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AZ)面积、周长、圆形度进行自动定量分析。采用变异系数(CV)评价观察日内及观察日间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再现性。主要指标 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各血流参数观察日内CV(1.2±1.0)%~(4.2±5.5)%,均≤4.2%,观察日间CV(1.4±0.8)%~(4.6±4.9)%,均≤4.6%,观察日间CV高于观察日内CV,而中心凹、FAZ各参数CV高于旁中心凹CV;各血流参数观察者间ICC(0.923~0.994),均≥0.923,中心凹、FAZ各参数ICC高于旁中心凹。结论 基于OMAG技术的OCTA对正常眼视网膜浅层血流各参数测量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眼科,2018, 27:107-110)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高度近视患眼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进行观察及测量,探讨其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5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34例61眼,应用OCTA对受检眼黄斑不同区域,包括距黄斑中心凹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层、>3~6 mm的外层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ascular length density,VLD)、血管灌注密度(vascular perfusion density,VPD)进行检测,并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比较各区域的VD差异,并分析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与VD、FAZ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OCTA检查结果显示,中心区、内层、外层VLD分别为(8.09±3.88)mm·mm-2、(16.51±3.30)mm·mm-2、(17.55±2.21)mm·mm-2,PD分别为0.176±0.087、0.393±0.080、0.428±0.057。三个区域间VLD、VP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与各区域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区整体及内层、外层的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中心区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屈光度与黄斑区各区域的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年龄与FAZ面积、周长均不相关(均为P>0.05),与FAZ充实度轻度负相关(r=-0.270,P=0.035);眼轴长度、屈光度与FAZ各参数均不相关(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各区浅层视网膜VD随年龄、眼轴长度的增加而下降,而FAZ各参数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OCTA对比分析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对侧眼与同龄正常眼黄斑区血流密度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单侧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且伴有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患者20例20眼。本研究受试对象分为3组,观察组为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自身对照组为其对侧眼,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为在我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的正常人20人20眼。应用蔡司公司Cirrus 5000-HD-OCT仪对患者进行OCTA检测,测量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等参数。比较三组受试眼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双眼血流各参数差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受试眼BCVA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观察组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外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均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身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外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受试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周长均明显小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身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受试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周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间视网膜浅层FAZ形态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BCVA与双眼FAZ面积差值、周长差值均呈负相关(r=-0.464,P=0.045;r=-0.548,P=0.015)。结论 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侧眼及正常同龄眼,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同龄眼。双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差值及周长差值越大,弱视眼BCVA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 体(ICL)植入术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 12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5例(43眼),术眼 等效球镜度(SE)>-6.00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眼压、拱高及黄斑区 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前后各时 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0.975,P<0.001;F=16.032,P<0.001), 术后各时间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01)。术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 均较术前减少(均P<0.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无明显改变。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 心凹、黄斑旁中心凹、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及下方各区域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黄斑旁中心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 结论:OCTA观察显示高度近视眼行ICL植入术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有影响,同时FAZ面积降 低,但对其余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12眼)为ROP自然消退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健康儿童8例(16眼)为对照组。使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获得两组儿童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利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并对比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135±0.121)mm2和(0.316±0.080)mm2,CFT分别为(193.77±17.92)μm和(164.29±20.21)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及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OP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有明显改变,FAZ面积偏小,CFT增厚,但BCVA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无DR(NDR组)患者30例40眼、轻度非增生型DR(轻度NPDR组)患者32例40眼、中度NPDR(中度NPDR组)患者31例40眼;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旁300 μm区(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多元回归分析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与DR病情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CTA检查指标对早期DR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DR组、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均明显下降,DR组患者FD300血流密度也明显下降,FAZ周长、AI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且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均低于NDR组,FAZ周长、AI均大于NDR组(均为P<0.05);DR患者黄斑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随DR分期增加而下降,FAZ周长、AI随DR分期增加而上升(均为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与DR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与FAZ周长、AI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且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FD300血流密度预测早期D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9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5%、66.25%;以AI变量的cut-off值为1.12,其预测早期DR的特异度(86.25%)最佳,敏感度为72.50%。结论 早期DR患者存在黄斑区FD300血流密度下降及FAZ周长、AI增加,上述OCTA参数与DR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D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  相似文献   

9.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得≥40岁和18~39岁正常人黄斑血流密度和灌注密度的差异。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20年10-12月北京同仁医院健康体检者142例(142眼)。其中男性76例(76眼)。平均年龄(45.50±12.65)岁。方法 受试者分为18~39岁组和≥40岁组。行视力、等效球镜(SE)、眼压、眼底照相、裂隙灯显微镜、黄斑区6 mm×6mm OCTA检查。取右眼数据纳入分析。年龄对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和黄斑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影响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黄斑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和FAZ面积。结果 ≥40岁组黄斑区总体血流密度为(17.49±1.15)mm-1,显著低于18~39岁组(17.88±9.76)mm-1(P=0.037)。≥40岁组黄斑区外环血流密度为(17.83±1.12)mm-1,显著低于18~39岁组(18.24±1.00)mm-1(P=0.027)。其他黄斑区血流密度参数、血流灌注各参数和FAZ面积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与黄斑区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灌注区(FAZ)大小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宁德市医院视光门诊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50例(100眼)。所有患者行身高、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检查后,行眼轴测量和OCTA检查。按照等效球镜度(SE)大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区血流特点并评价OCTA对DR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12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的糖尿病患者57例87眼作为DR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DR组相符的健康体检者43人8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A检查两组受试者视网膜,选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进行观察,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采用自带分析软件得到1 mm×1 mm、直径1 mm到3 mm以及3 mm×3 mm范围内的血管线性密度(vascular density,VD)和血流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PD)值,分别记为VD1 mm×1 mm、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1 mm、PD1 mm×3 mm、PD3 mm×3 mm。同时,采用自带分析软件得到观察对象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分析DR组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间定量指标差异,分析各指标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对DR的诊断价值。结果 DR组的VD1 mm×1 mm、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3 mm、PD3 mm×3 mm、FAZ形态指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FAZ周长较正常对照组增长(P<0.05)。DR疾病严重程度与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3 mm、PD3 mm×3 mm、FAZ形态指数呈负相关(r=-0.694、-0.672、-0.559、-0.513、-0.626,均为P<0.05),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265,P<0.05)。VD1 mm×3 mm对DR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922、最佳诊断界限值为21.05 mm-1、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849),而PD1 mm×1 mm、FAZ面积和FAZ周长对DR的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OCTA能准确反映DR患者黄斑区改变情况,在DR的无创化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PurposeTo characterize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macular microvasculature as quantified from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metrics in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 eyes with and without high myopia.MethodsIn total, 63 and 61 POAG eyes with and without high myopia, respectively, underwent swept-source OCTA imaging in at least four follow-up visits at an ophthalmic center, with a scanning protocol of 3- × 3-mm centered at the fovea. The 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 area, FAZ circularity, and vessel density (VD) in both the superficial (SCP) and deep capillary plexuses (DCP) were measured. The rate of change in macular OCTA metrics over time was estimated using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in both groups of POAG eyes.ResultsThe mean follow-up time and number of visits were 27.72 ± 8.57 months and 8.5 (8 to 13) times, and 30.95 ± 10.19 months and 10 (8‒13) times in POAG eyes with and without high myopia, respectively. VD in the DCP reduced significantly more quickly in POAG eyes with high myopia than in those without high myopia (−5.14%/year vs. −3.71%/year, P = 0.008). Moreover, lower baseline VD in the DCP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aster VD reduction in POAG with high myopia eyes (P < 0.001). Conversely, the VD reduction rate in the SCP, FAZ area, and FAZ circularity in both the SCP and DCP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all Ps > 0.05).ConclusionsVD in DCP reduced significantly more quickly in POAG eyes with high myopia over time. Density in the DCP reduced more quickly when baseline VD was low.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V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圆度指数等参数,探讨国内不同民族间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2022-12/2023-03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四族健康受试者各80例80眼共32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族别分组编号,使用自动验光仪及IOL生物测量仪获取等效球镜及眼轴,使用DRI Triton OCT检测仪获取黄斑区3 mm×3 mm范围的血流图像并通过内置的IMAGENET6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各项血流参数,对比不同民族间各项血流参数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眼轴对不同民族人群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影响。

结果:四组性别、年龄、眼轴、屈光度、图像质量(IQ)无差异(均P>0.05)。族别差异:SCP中,维吾尔族下方VD大于哈萨克族,回族下方VD大于汉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鼻侧VD大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小于其它3个民族,汉族、回族FAZ周长大于哈萨克族,回族FAZ圆度指数小于其它3个民族; DCP中,维吾尔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小于其它3个民族,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大于其它3个民族(均P<0.05)。性别差异:SCP中,汉族女性FAZ面积、周长大于男性,回族女性FAZ圆度指数大于男性(均P<0.05); DCP中,四族女性旁中央凹VD及整体VD均大于男性(均P<0.05)。年龄相关性分析:SCP中,年龄与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呈负相关; DCP中,年龄与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旁中央凹、整体VD呈负相关(均P<0.05)。眼轴相关性分析:SCP中,眼轴与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旁中央凹VD,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 DCP中,眼轴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回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群间黄斑区血流参数存在差异,其中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其它三族。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性别、年龄、眼轴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微血管参数的变化及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OCTA对29例BRVO患者双眼后极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进行扫描,获取基线、1、6mo复查时不同区域的血管线性密度(VD)、血流灌注密度(P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和形态指数。

结果:BRVO组FAZ面积为0.32±0.08mm2,大于健侧眼组FAZ面积0.21±0.06mm2(t=-6.958,P<0.001); BRVO组与健侧眼组在3mm×3mm及6mm×6mm分析模式中比较全部区域的VD均有差异(P<0.05); BRVO组与健侧眼组在3mm×3mm分析模式中比较PD,中心环区和内环区均有差异(P<0.001),6mm×6mm分析模式中中心环区、外环区和完整区均有差异(P<0.05)。基线BCVA与6mo复查时BCVA比较有差异(t=2.43,P<0.05); BCVA(LogMAR)与3mm×3mm VD中心环区、PD中心环区及6mm×6mm PD中心环区、PD完整区呈正相关,与6mm×6mm PD外环区呈负相关。

结论: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OCTA能够某种程度上反映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改变情况,黄斑区微血管的改变可能与预后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眼轴对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 6 ─11 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中等眼轴青光眼组(眼轴范围为 22.51~25.50 mm)和长眼轴青光眼组(眼轴>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 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眼轴青光眼组,37例纳入长眼轴青光眼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 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 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眼轴青光眼组神 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 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青光眼组黄斑全图、 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与 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眼轴与GCC:r=-0.333,P=0.003;眼轴与黄斑浅层血管密 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 况下,POAG眼轴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 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