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鼻声反射测量观察慢性肥厚性鼻炎术后鼻腔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5~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并行下鼻甲手术的患者共45例,其中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者15例,黏骨膜下下鼻甲骨质部分切除术者15例,下鼻甲骨折外移术者15例,利用鼻声反射仪记录手术治疗前、术后第1个月时、术后第3个月时、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和鼻腔容积等客观数值,以及患者自身对鼻塞感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动态分析不同治疗手段在术后1年内的效果。结果 术后第1周,鼻声反射各参数及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第1个月和第3个月,各组鼻腔容积、VAS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开始,下鼻甲骨折外移组的鼻声反射各参数及VAS评分较术前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温等离子消融组和黏膜下骨质部分切除组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参数值与术前相比,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鼻甲手术效果需1周后才显现,其中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及黏膜下下鼻甲骨质切除术的效果至少...  相似文献   

2.
鼻梁偏斜是常见的外鼻畸形,常伴有鼻中隔偏曲。据我们观察,在以鼻塞为首要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患者中,约有3%~5%合并外鼻异常,并且有同期矫治意向。自2001年起我们在矫正鼻中隔偏曲同时,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同期完成歪鼻矫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2009年3月我院经鼻内镜行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92例,其中48例对手术切口加以改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突起,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在发育过程中受某些因素影响所致的结构上的畸形。凡偏曲妨碍生理功能,具有临床症状、体征者,即有手术指征。鼻中隔偏曲的类型、部位以及程度的多样化,使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处理一些深在的偏曲时有一定的难度。随着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可能恶变,手术后易复发,传统治疗采取鼻侧切开术或经鼻内进路切除肿瘤。我院于1989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鼻内镜技术治疗48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鼻中隔成形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 方法 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测定51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情况.结果 51例患者术前鼻气道阻力是(0.666±0.21)KPa/(s·L);术后3个月为(0.302±0.16)KPa/(s·L),12个月为(0.397+0.24)KPa/(s.L);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主观鼻开放感觉评分为7.5±1.5,术后3个月为2.0+2.0,10个月为3.0+2.5,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鼻中隔成形术可显著性地降低患者的鼻气道阻力,同时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主观鼻开放感觉.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腔为一复杂的腔隙结构,鼻腔内的每一结构对鼻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等结构异常,可引起鼻阻力改变,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各种单一的手术后患者症状往往改善不满意。笔者应用鼻内镜技术,将单一鼻腔手术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一套以恢复鼻腔功能为目的的鼻腔多结构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1临床资料。2000年9月~2003年9月根据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诊断为鼻中隔偏曲患者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18~55岁,平均26.8岁。鼻中隔偏曲类型:“C”形偏曲30例,“S”形偏曲18例,鼻中隔嵴或棘24例。伴下鼻…  相似文献   

8.
鼻出血的定位诊断及治疗是耳鼻咽喉科诊治难点之一,其原因在于有些鼻出血部位难以准确定位,特别是反复性鼻出血。自1998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鼻出血患者120例,均为反复性鼻出血2次以上病例。我们采用鼻内镜下准确定位后,予以电凝、微波、中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鼻内镜手术前后通气功能的评估障碍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导致临床上常会出现术前、术后检查结果与患者对鼻塞程度的主观评价不一致。鼻声反射测量、鼻阻力测量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客观评价鼻腔通气状况的方法,可明确鼻腔形态,确定鼻腔最狭窄部位。因此,本文就鼻阻力测定及鼻声反射评估鼻内镜手术前后通气功能做一综述,明确该项检查在鼻腔手术的评估中体现出的价值性,及是否可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鼻内镜下以低温等离子刀配合球囊扩张通气管治疗膜性后鼻孔闭锁的疗效。方法 对4例单纯膜性后鼻孔闭锁患者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后鼻孔成形术,术后留置球囊扩张通气管,并定时充气扩张、放气减压,术后约2周拔除通气管,定期随访复查至少1~2年,同时,对术前、术后患者鼻腔情况及相关症状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手术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4例患者术腔均通畅、光滑、无粘连,无复发征象,术后各相关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该手术治疗有效。结论 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且患者痛苦小,手术操作安全性高,术后术腔上皮化快,不易粘连或复发,是治疗膜性后鼻孔闭锁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鼻阻力测压与鼻声反射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后鼻阻力测压仪的参数——鼻阻力(nasal resistance,NR)与鼻声反射测量仪的参数——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V)、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inimal cross sectional area,MCSA)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应用主动后鼻阻力测压法和鼻声反射测量法对316例有鼻阻塞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减充血前双侧鼻阻力(bilateral NR,BNR)将患者分为2组,组1:BNR减充血前≤0.25 Pa/cm~3·s,组2:BNR减充血前>0.25 Pa/cm~3·s。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研究上述两种客观测量法的参数在全体研究对象及各组中的相关性。结果在使用减充血剂前、后,316例患者单侧鼻阻力(unilateral NR,UNR)与单侧鼻腔容积(unilateral NV,UNV)、单侧鼻腔最小横截面积(unilateral MCSA,UMCSA)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值均=0.000);组1(104例)和组2(212例)在减充血前、后的UNR与UNV、UMCSA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值均=0.000)。鼻阻力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的相关系数均大于鼻阻力与鼻气道容积的相关系数。结论在有鼻阻塞的患者中,NR、NV及MCSA存在负相关,MCSA是影响NR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常用方法,1999年10月~2004年5月我科共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153例,全部手术鼻内镜下完成,手术分别采用了下鼻甲剪、切吸器和咬切钳3种方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choanalatresia)是一种罕见疾病,为鼻腔后部发育异常所致,使鼻腔后部未与鼻咽部相通,其发病率大约为1/5000~1/8000。目前多采用经鼻内镜下后鼻孔成形手术,且由于内镜技术的优势,可以在患儿出生后即实施手术,尤其是双侧后鼻孔闭锁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在鼻内镜下 ,将 1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18例病人均为首诊病例 ,乳头状瘤已破坏上颌骨内侧壁及筛窦 ,其中 2例侵犯蝶窦 ,应用该手术入路治疗均获成功。术后 7天出院 ,经 1~ 3个月换药后术腔均上皮化 ,随访 6~ 4 6个月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创伤小 ,面部不留瘢痕 ;鼻内镜下手术视野清晰 ,能够准确地将肿瘤彻底切除。但肿瘤累及范围过大以及疑有癌变患者不宜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15.
鼻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历史已有数千年。早期手术主要以修复鼻的缺损和整复鼻的畸形为目的。现代医学对鼻腔和鼻窦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逐步加深,针对鼻腔和鼻窦疾病的手术治疗技术愈发精细。先进的鼻内镜的普及应用直接带来微创手术技术跨越式进步,传统的鼻手术重切除轻重建、  相似文献   

16.
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是一高度血管化良性肿瘤。因其病变部位及性质特殊,选择合理的麻醉及控制性降压方法,术毕平稳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 I~II级、16~26岁男性青少年,诊断为JNA但无颅内侵犯,首次行鼻内镜下JNA切除术4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T组,n=24)与七氟烷组(S组,  相似文献   

17.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传统术式采用鼻外径路,主要包括鼻侧切开术和面中掀翻术。我科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按照Krouse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选择经鼻内镜手术方式治疗52例,并规范术后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00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鼻内镜下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疾病,通常由眼科医师经鼻外径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该术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愈率较高(>80%)[1],但鼻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留下面部瘢痕,手术操作较复杂。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不断改良,其效果与鼻外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相当,已经逐步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我科2008~2013年运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