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 375.149, 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 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河南省武陟县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病例和武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布病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武陟县累计报告人间布病437例,2010—2014年布病发病数迅速上升,2014年达到高峰102例,2014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以30~69岁的中老年为主,占79.41%(347/437),男女之比为3.37∶1;其中3—7月报告病例居多,占58.58%(256/437);职业以农民为主,共409例,占93.56%(409/437);感染途径以传统的饲养放牧发病最多,占43.02%(188/437);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2019年最短为9 d。结论 饲养放牧和处理胎羔是武陟县布病主要的传播途径,食用乳肉制品感染布病逐年增加,应继续开展布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临床医生培训,切实控制人间布病疫情、缩短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加强区域联防、部门协作、畜间免疫、健康教育、淘汰病畜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收集2004—2020年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20年海口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4起,发病5 297人,总罹患率为0.74%,罹患率呈现下降趋势(χ2趋势=4 307.85,P<0.001);共死亡11人,死因均为化学性中毒;时间分布呈现双峰型特征,报告高峰在3—5月和9月;74.14%的事件发生在城区;72.99%的事件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事件占78.16%,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73.53%),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20.59%)和虫媒传染病(占5.88%);食源性疾病占20.11%,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为主(占71.43%),其次是食源性化学性中毒(占11.43%)、植物性毒素中毒(占8.57%)和未检出致病因子(占8.57%);建筑工地罹患率较高(23.79%);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罹患率为6.70%,高于传染病事件和食源性疾病;介入处置时间越长,罹患率越高(χ2趋势=2 233.61,P<0.001);报告时已有病例数>14例的罹患率较高(2.87%);事件持续时间≤7.10 d的罹患率较高(1.21%)。结论 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和食源性疾病为主,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场所的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管理,提高监测报告敏感性,及早介入处置,可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完善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楚雄州2006—2018年共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8种949例,死亡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68/10万,年均死亡率0.98/10万。2006—2013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乙脑和疟疾,2014—201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出血热和布病。以楚雄市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88例,其次为禄丰县和牟定县,分别为136例和105例。44.68%病例在夏秋季报告,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0~<60岁为主,且61.75%为农民。结论 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疫情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在巩固乙脑和疟疾防控效果的同时,加强出血热和布病的防控,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徐州市2016—2020年登记报告的学生结核病数据进行分析,为徐州市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和《2021徐州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徐州市学生结核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徐州市共登记学生结核病患者574例,年均登记率为5.64/10万,徐州市学生群体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2.521,P<0.001);登记的574例学生结核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65例和209例,男女性别比1.75∶1,学生结核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5~<20岁组和20~<25岁组;按不同教育阶段统计分析,确诊病例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最多,占比48.61%,其次是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占比分别为20.91%和14.46%,学前教育确诊病例最少(占1.05%)。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22.39,P<0.001),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普通高等学校,其次为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报告发病率最低的为学前教育。结论 徐州市学校结核病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特别是在处置学校结核病疫情时加强新生入学体检和学生因病缺课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07—2017年性病患者的职业和年龄分布特征,为制定性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信息系统中设置数据筛选条件:①已审核病例;②地区编码为海南省,获取各年度各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报告病例情况。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7年海南省性病病例资料进行职业和年龄分布分析,并在年龄分布的基础上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海南省2007—2017年性病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发病率逐年增长,由2007报告的2 862例(34.23/10万)增长至2017年的17 547例(191.35/10万)。2007—2017年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三种职业报告病例数和占总报病数的比例均呈增长趋势(P<0.05)。三种职业合计报告病例数占总报病数的比例由2007年的42.42%增长到2017年的74.00%,增长了74.45%。25岁以下人群的性病报告发病率伴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χ2趋势=9.874,P=0.002),25~<30岁年龄段性病报告发病率达到顶峰,随后发病率快速下降(χ2趋势=5.298,P=0.021),60岁年龄段开始报告发病率再次随着年龄增长上升(χ2趋势=5.707,P=0.017)。结论 加强青少年和老年人、社区居民、农民等报告发病率较高人群的性健康教育,防治结合,制定综合的性病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性病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8—2017年山西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布病个案及病原监测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84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5.37/10万。2017年报告发病数3 071例,较2008年下降36.47%,报告发病率8.34/10万,较2008年下降41.47%;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均有布病病例分布。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同、朔州、晋中及忻州市,高峰期集中在3—8月,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8.27%(37 440/54 845),以青壮年、男性和农牧民为主。分离到布鲁菌258株,除1株羊种布鲁菌变异株、1株布鲁菌非典型菌株外,其他均为羊3型布鲁菌,占99.22%(256/258)。结论 山西省布病流行强度较大,波及范围广,近几年疫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应根据疫情特点的变化,采取适宜的布病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措施及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对腮腺炎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基因定型和基因序列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49/10万,各年发病率在4.69/10万~43.17/10万,2011年发病率最高,2013年后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9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均有腮腺炎病例报告,发病无明显地域性特征;每年发病季节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第一个发病高峰为4—7月,第二个小高峰在11月到次年1月;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74∶1,男、女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儿童为主(占72.71%),年龄主要分布在5~14岁,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和中学,发生地为农村中小学30.43%(21/69)低于城镇中小学及中等教育学校69.57%(48/69)。病原学监测发现,福建省存在F和G两种不同基因型腮腺炎病毒流行传播。结论 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F和G两种不同基因型在福建省存在传播链,需加强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长沙市输入性疟疾疫情,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和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5—2019年长沙市疟疾病例信息,描述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对疟疾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病情等情况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290例疟疾病例,全部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患者占74.83%;长沙市9个辖区(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和分布,现住址为本市病例151例,外地病例139例;疟疾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务工人员居多;市级医疗机构诊治病例数最多,省级医疗机构诊断率最高,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初诊到诊断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96, P>0.05);2019年相对于2015年诊断及时性上升(H发病-初诊=14.186, P<0.05; H初诊-诊断=33.708, P<0.05);疟疾重症患者(包括危重)有191例,恶性疟相对于其他疟疾患者重症率高(χ2=6.712, P<0.05),不同病情的疟疾患者诊断及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发病-初诊=-1.157, P>0.05; Z初诊-诊断=-0.197, P>0.05)。结论 长沙市输入性疟疾诊断及时性有所提升,应继续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疟疾防控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2014—2019年度安庆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登录“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哨点监测数据和聚集性/暴发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度安庆市ILI%为3.47%,不同年度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组,占64.78%。哨点监测病原学阳性率为12.11%,主要为季H3和新甲H1型,不同年度病原学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与病原学阳性率呈正相关(r=0.54,P<0.05)。共报告40起聚集性/暴发疫情,主要由新甲H1和BV型引起;不同季节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和乡村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4—2019年度安庆市流感活动呈现冬季和夏季2个高峰,冬季为甲、乙型混合流行,夏季为单一的季H3亚型。聚集性/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冬季,以小学为主。2014—2019年度,季H3、新甲H1和BY型交替或并列成为优势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20年≥60岁老年人群的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老年梅毒22 700例,发病率从2011年的109.96/10万增长到2020年的129.13/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早期显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2.60/10万,三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4.29/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20/10万,两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隐性梅毒报告数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1年的83.98%上升到2020年的97.06%。男女性别比为1.76∶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93.8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01.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50.15%)、家务及待业人员(20.07%)和农民(15.70%)为主,74.02%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72.11%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27.34%通过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结论 广州市老年梅毒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教干预和筛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甲乙类传染病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精准科学防控该类疾病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20年广元市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元市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2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报告死亡13例,病死率为6.22%,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发病趋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钩体病。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7个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8.23,P<0.01)。30~3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71%。结论 广元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发病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乙脑病例为主,各地各部门应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采取防虫措施,从而有效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四川省绵阳市60岁以上人群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老年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3—2019年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9年绵阳市老年人活动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91.00/10万)高于全人群(68.7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71,P<0.0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29.74/10万)高于全人群(18.9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61,P<0.01);七年间,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75.33,P<0.01);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病原学阳性患者的登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1.11,P<0.01);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在全人群患者中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96.94,P<0.01);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和登记发病率均以60~<65岁组最多和最高;老年肺结核患者复治比例高于其他人群(χ2=44.39,P<0.01);老年肺结核人群重症比例高于其他人群重症比例(χ2=14.77,P<0.001)。结论 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老年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且在全人群患者中占比增加,老年肺结核疫情仍然严峻,应加强对老年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宣传,及早发现患者,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老年肺结核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陕西省结核病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结核病发现流程,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按首管理单位导出2016—2020年陕西省登记的104 437例肺结核患者病案,收集痰涂片、痰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痰涂片、痰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以及检测阳性率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陕西省2016—2020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分别为13.49%(2 664/19 754)、22.68%(5 081/22 401)、35.99%(8 232/22 876)、48.14%(10 438/21 682)、52.65%(9 332/17 724),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9 473.12,P<0.001)。仅分子生物学阳性构成比分别为0(0/2 664)、0.16%(8/5 081)、15.44%(1 271/8 232)、27.58%(2 879/10 438)、31.52%(2 941/9 332),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 971.44,P<0.001)。登记肺结核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率分别为0.01%(2/19 754)、0.38%(85/22 401)、21.11%(4 828/22 876)、52.42%(11 365/21 682)、55.18%(9 780/17 724),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8 269.23,P<0.001)。涂阴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为22.72%(17 976/79 130)。市级定点医院和县级定点医院仅分子生物学阳性患者构成比分别为33.43%(4 032/ 12 062)和11.99%(2 279/19 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096.46,P<0.001)。结论 陕西省2016—2020年分子生物学检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显著提高,但目前陕西省分子生物学检测率与其他省相比较低,在县级定点医院以及涂阴患者中应用较少,应继续加强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结核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结核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制定结核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2008—2015年结核病网络登记报告的结核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累计登记报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 658例,年均登记率为47.75/10万,涂阳患者的年均登记率为27.5/10万,两者的登记率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39.48, P<0.01;χ2趋势=162.45,P<0.01)。肺结核患者中,男女比例1.87:1;主要集中在15~44岁,占总发病人数的85.00%。户籍类型分布上,以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为主,占全部患者的94.63%;流动人口的年均登记率为52.64/10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23.38/10万),两种户籍类型的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趋势=42.48, P <0.01;χ2趋势=162.67, P <0.01)。各职业类型中,以工人、家政人员和学生登记报告患者较多,分别占患者总数的42.8%、51.65%和1.17%。时间上以4—9月份报告患者较多,占患者总数的57.57%,1月和2月份报告患者数量最少。结论 宝安区肺结核登记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需加强流动人口、工人和家政人员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庆市贫困区县肺结核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完善贫困区县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1—2018年贫困区县的肺结核报告卡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贫困区县的肺结核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1年和2018年重庆市14个贫困区县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10.9/10万和103.7/10万。2011—2018年贫困区县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6.5/10万,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递降率为1.0%。贫困区县的肺结核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显著高于非贫困区县(χ2=9 705.197,P<0.05),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彭水县(167.9/10万)、黔江区(163.4/10万)和城口县(156.3/10万)。男性(199.4/10万)高于女性(52.6/10万),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年龄组为15~29岁组,占病例总数26.6%。农民发病例数最多,占65.2%。结论 重庆市贫困区县肺结核疫情下降缓慢,需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完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疆布鲁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做到早期预防。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布鲁菌病患者121例,分析入选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确诊为急性期布鲁菌病的121例患者中,男性92例(76.03%),女性29例(23.97%),男、女性别比为3.14∶1.00。病例平均年龄为(44.52±11.78)岁,发病时间主要在4—6月,主要职业是农民,其次是牛羊养殖户,明确与牛羊有接触者79例(65.29%)。发热时间最短为7 d,最长的间断发热3个多月,以下午、夜间明显,低热37.3 ℃~<38.0 ℃ 24例(19.83%),中度热38.0 ℃~<39.0 ℃ 52例(42.98%),≥39.0 ℃者29例(23.97%),无发热者16例(13.22%)。部分患者出现畏寒、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多汗等症状。患者中WBC正常73例(60.33%),WBC增多30例(24.79%),WBC减少18例(14.88%),hsPCR增高82例(67.77%),PCT增高63例(52.07%),ALT增高51例(42.15%),AST增高47例(38.84%),AKP增高38例(31.04%),γ-GT增高45例(37.19%),HB降低13例(10.74%),PLT减少16例(13.22%),ESR增高83例(68.60%)。主要并发症有骨关节炎41例(33.88%),睾丸炎或附睾炎6例(4.96%),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4.13%),心内膜炎或心包炎3例(2.48%)。121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 急性布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是与牛羊有直接接触的农民,主要症状是发热,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