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患者各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双侧下腹部血管条件进行评估,明确腹壁浅动、静脉的起始管径和走行,并完成体表定位。根据病灶部位和缺损大小、形态,设计血管蒂的长度和皮瓣的大小、位置。术中解剖血管蒂,制备皮瓣,转移至受区,完成缺损修复。评价患者的受区重建效果及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 3例患者的腹壁浅动、静脉血管条件良好。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制取的SIEA穿支皮瓣分别为9 cm×6 cm、8 cm×5 cm、10 cm×6 cm,血管蒂长度8~10 cm,血管蒂动脉管径0.7~1.0 mm,静脉管径1.8~2.0 mm,血管分别与受区的甲状腺上动脉、面总静脉吻合。术后皮瓣成活,受区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下腹部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SIEA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位置比较表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体表定位,降低了皮瓣制备的难度;同时,皮瓣制备过程中不损伤腹直肌鞘及腹部肌肉,术后供区并发症少,且瘢痕隐蔽。SIEA穿支皮瓣可望成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较好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鼻唇沟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应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共计 4 7例。其中口底 12例 ,下颌牙龈 7例 ,鼻翼、鼻旁 8例 ,全下唇 7例 ,颊部 5例 ,下睑及上唇各 4例 ;以下方为蒂 31例 ,以上方为蒂 16例 ;单侧皮瓣 30例 ,双侧皮瓣 17例。皮瓣面积 1.8~ 3.5cm× 3~ 7cm不等。结果  4 7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 ,效果较好。结论 鼻唇沟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轻、中度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 ,皮瓣成活率高的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穿支皮瓣是由以管径细小(0.5~0.8 mm)的穿支血管供血的,包含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轴型血管皮瓣.因其具有供区损伤小及受区功能好等特点,穿支皮瓣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修复中.目前,关于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中的报道越来越多,但是关于皮瓣术前穿支定位以及皮瓣修复后期削薄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穿支皮瓣的特点、分类、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游离股后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本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 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口腔癌患者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54.5±9.7)岁(33~72岁)。23例患者在口腔癌切除同期均采用股后内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记录皮瓣供区穿支血管数目和类型,切...  相似文献   

5.
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应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对11例口腔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观察1~12个月,皮瓣均存活,口腔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前臂皮瓣移植是修复口腔癌术后颌面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41例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士忠 《口腔医学》1992,12(2):99-100
<正> 我科自1983年5月至1989年5月先后对4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其中有36例来自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组织缺损,除1例皮瓣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为97.56%。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性别:男,27例,女,14例,男:女为1.93:1。以男性为多见。年龄:最大74岁,最小29岁,平均为49.75岁。二、病变部位:左下颌牙龈鳞癌7例;右下颌牙龈癌1例;左上颌牙龈鳞癌1例;右磨牙后区,翼颌韧带,右软腭鳞癌1例。右磨牙后区粘液表皮样癌1例;右软腭鳞癌2例,左舌  相似文献   

7.
预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制皮瓣就是根据缺损整复的需要,将血管束预先转移到皮瓣内使皮瓣获得血管化后再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或将骨和一些组织(如皮肤、筋膜、黏膜等)或人工材料预先转移到组织瓣内或组织瓣的筋膜面,进行“雕塑”制成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复合组织瓣,形成预构“器官”,待血循环建立后再以显微外科手段或带蒂方式将组织瓣转移到缺损区进行缺损的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器官的形态复杂,如耳、鼻、唇等不仅外形不规则,而且具有三维立体结构。当上述器官缺如或缺损时,不论使用何种传统皮瓣,重建后的外形均不尽人意。由于预构皮瓣是在转移修复前将所需组织转移到血管区或将血管束转移到所需组织下,使临床医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模仿器官外形进行几何设计和外科制备,使得所预先构建的“器官”形态逼真。此种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改观口腔颌面部器官缺损修复重建的外观.达到一定美容效果,有效提高器官缺损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查阅2004年1月~2009年10月因肿瘤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行手术治疗并使用过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的病历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9.2岁。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38例。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术中情况(包括皮瓣设计、大小、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成活情况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等。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记录患者目前情况。统计分析鼻唇沟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及作用。结果:40例患者中39例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随访发现36名患者肿瘤未见复发,皮瓣生存良好,色泽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或接近,外观形态满意,无面瘫、鼻通气功能及咀嚼功能障碍。结论: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小范围软组织缺损疗效优良,美观,特别适合皮肤松弛的中老年患者,值得推广。另外,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术后,不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9.
岛状皮瓣在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整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状皮瓣在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整复术中的应用ApplicationofInsulaFlapinMaxilofacialSoftTissueDeft曾兴业赵银春夏鹏方永昌李大永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或外伤性所致的软组织缺损,给病人带来了痛苦的面部畸形、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11.
43例前臂游离皮瓣在颌面软组织缺损Ⅰ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口腔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即刻前臂皮瓣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结果本组随访3~24个月,43例皮瓣完全成活,成功率100%。结论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网与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经穿动脉相互联系,是皮瓣存活的解剖基础。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面动脉-颏下动脉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面动脉一颏下动脉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病例12例,皮瓣面积最小为5cm×4cm,最大为12cm×6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外形和功能、癌肿复发以及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12例皮瓣均成活,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受区形态及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的颈部活动受限。随访1—5年,均未出现颏下及颌下区淋巴转移及皮瓣内癌肿的复发。结论面动脉一颏下动脉肌皮瓣制备较简易,成活率高,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中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吻合器在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血管吻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9月-2015年5月,对21例患者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创面,供血动脉选用面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回流静脉选用颈外静脉及颈内静脉分支.手工吻合游离皮瓣动脉18条,吻合器吻合游离皮瓣动脉3条、静脉21条;其中头静脉13条,腓动脉伴行静脉6条,股前外侧动脉伴行静脉2条,观察其吻合时间及吻合血管通畅率.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吻合后勒血试验证实,动脉和静脉血流通畅率100%.动脉吻合中,供血动脉选用面动脉16次,甲状腺上动脉5次;回流静脉选用静外静脉13次,颈内静脉分支8次.手工吻合动脉平均时间为(17.20±2.31)min,吻合器动脉吻合平均时间为(5.48±1.33) min;手工吻合静脉平均时间为(18.39±3.48) min,吻合器吻合静脉平均时间为(6.45±0.60) min.术后随访游离皮瓣全部成活,缺损修复后皮瓣颜色、形态及质地良好,未出现皮瓣危象及皮瓣坏死.术后血管彩超均显示吻合后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术后1~3个月复诊,均未见皮瓣坏死.结论:应用血管吻合器吻合静脉速度快,通畅率高,初步结果证明该血管吻合器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菱形转移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面部软组织缺损较多见,为减少面部继发畸形,常需应用皮瓣即刻修复。1980~2000年我们采用菱形转移皮瓣即刻修复颜面部小面积缺损45例,术后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颏下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颏下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26例,年龄35~80岁;男性18例,女性8例;恶性肿瘤21例,均排除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3例,外伤致软组织缺损2例;均用颏下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3.5 cm×8.0 cm)~(4.0 cm×10.0 cm)。结果:25例皮瓣一期愈合,有1例皮瓣创口裂开,延期愈合。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随诊4~20个月,皮瓣在术后2~3个月有10%~15%的缩小。结论:颏下皮瓣制备简单、安全,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对我科92例应用前壁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本组92例的成功率为95.7%;修复口内缺损时注意皮瓣下勿留有死腔,保持局部引流通畅,否则易导感染发生。结论前臂桡侧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解剖区域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穿支皮瓣由皮肤穿支血管供血,是常用的组织缺损修复形式,但头颈部解剖复杂、缺损形式多样以及穿支血管解剖变异等,阻碍了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临床应用缺少相关治疗指南,穿支血管的术前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穿支皮瓣的应用设计缺乏科学的规范,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少客观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效果,本共识总结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团队的实践经验,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异体软组织修复材料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异体软组织修复材料(异体脱细胞真皮基住)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口腔粘膜组织缺损患者46例,在创面上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并对修复后创面情况和组织病理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口腔粘膜创面愈合良好,无1例出现排斥反应。经4~6月后组织学观察,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处所生成的组织与正常粘膜组织不易区分。结论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作为口腔粘膜缺损的修复材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游离股后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本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 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口腔癌患者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54.5±9.7)岁(33~72岁)。23例患者在口腔癌切除同期均采用股后内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记录皮瓣供区穿支血管数目和类型,切取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和动静脉直径,皮瓣临床成活及供区并发症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对供区瘢痕隐蔽性的满意度。23例患者股后内侧供区均存在可利用的穿支血管,穿支血管数量为2支(1~4支),血管类型均为肌皮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为(9.8±1.5)cm(7.3~13.4 cm),动脉直径为2.0 mm(1.5~2.5 mm),伴行较粗静脉直径为2.0 mm(1.5~3.0 mm)。切取皮瓣大小8 cm×6 cm~12 cm×8 cm,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23例股后内侧皮瓣临床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供区切口感染或肌力下降,仅1例患者术后14 d发生供区切口部分裂开。所有患者对供区瘢痕隐蔽性的满意度VAS评...  相似文献   

20.
穿支皮瓣是口腔颌面-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穿支皮瓣保留了供区的肌肉,明显减少了供区畸形的发生。但是穿支血管细小且存在变异,术前血管定位技术的应用和术中细致的显微血管解剖吻合技术是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基础。本文对股前外侧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等常用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