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后短期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EABR)的动态变化,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神经传导通路的动态变化。方法:对12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分别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月(开机)及术后2月(开机1月)行NRT、EABR检测,观察NRT、EABR阈值及EABR波v潜伏期变化。结果:术后1月及术后2月NRT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月与术后1月相比,20号电极EABR阈值显著降低(P〈0.05)、EABR波V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10号、3号电极在两个不同时间点EABR阈值、EABR波V潜伏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短期内,NRT阈值变化不明显,而EABR阈值、波V潜伏期在发生变化,提示人工耳蜗术后患者的听觉神经传导通路具有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evoked response EABR)的动态变化,了解慢性电刺激后听觉通路反映特性的变化,为听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对19例平均年龄为3.2±1.0岁的语前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极植入后进行EABR检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5.4±3.2月后再次进行EABR检测,观察EABR阈值、波III、波V潜伏期以及EABR输入输出曲线指标的变化。结果EABR平均阈值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196.9±11.1CL下降到术后5.4±3.2个月的189.2±13.2CL CL,配对t检验显示显著性差异(p=0.006)。平均阈上20CL V波潜伏期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4.72±0.21ms缩短到术后5.4±3.2月的4.60±0.18ms,配对t检验显示显著性差异(p=0.032)。结论耳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电刺激后EABR的反应阈值和潜伏期变化在最初的5.4±3.2月已经出现,提示3岁左右年龄段儿童听觉系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人工耳蜗植入后早期的听觉、言语训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者行为测听阈值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阈值相关性比较,探讨用EABR波Ⅴ阈值 进行术后调试的可行性。方法 对19例(20耳)人工耳蜗植入者分别选取第1、6、11、16、22号刺激电极行EABR和行为测听测试,获得阈值。结果 刺激电极EABR波Ⅴ潜伏期为(3.73±0.37)ms;第1、6、11、16、22号电极EABR阈值分别为(145.50±9.85)、(144.75±7.69)、(148.25±11.04)、(146.50±9.20)和(142.25±10.45)CL;行为测听阈值分别为(138.95±7.87)、(138.20±9.04)、(136.50±9.32)、(137.90±10.23)和(134.40±13.43)CL。EABR阈值与行为测听阈值显著相关(r =0.533、0.671、0.580、0.749和0.811,P 均<0.05)。结论 EABR阈值与行为测听阈值显著相关,EABR为低龄或无法配合行为测听的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调机提供一种客观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的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指导术后设备调试。方法 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分为耳蜗形态正常组与内耳畸形组,测试手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EABR和ESRT值,术后1年运用行为测试法检测主观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分析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  内耳畸形组患儿术后不同时期EABR和ESRT阈值较正常组高(P<0.05),两组EABR和ESRT阈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后1年EABR和ESRT阈值逐渐增高;两组EABR与T值显著相关,ESRT与C值显著相关。结论 内耳畸形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EABR和ESRT阈值变化规律及特点与正常组患儿相同,阈值可用于指导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者手术后设备的调试。  相似文献   

5.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EABR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进行EABR监测的方法,以了解耳蜗电刺激下听觉传导通路的神经反应情况。方法2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13.6岁,语前聋患者14例,语后聋患者6例。全麻后安置体表记录电极,将PPS与听觉诱发电位仪触发端口连接,并选定听觉诱发电位仪的外触发模式。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后,先行常规NRT监测,然后将NRT刺激参数改为EABR模式,采用Basic双极刺激,脉宽50μs,强度由200CL起以10CL为步长递减至反应阈值。结果20例患者均记录到EABR,阈上20CL时Ⅲ波.Ⅴ波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2.04±0.20ms.3.96±0.41ms。相同刺激条件下的EABR反应平均阈值为148.46±11.63CL,NRT反应平均阈值为160.72±13.56CL。一例脑白质轻度发育异常患儿,术中NRT波形引出良好,EABRⅠ~Ⅳ波分化良好,Ⅴ波波形低钝,Ⅴ波/Ⅲ波振幅比〈1/2,考虑可能存在耳蜗核上性神经发育不良,现正在语言康复训练随访中。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进行EABR监测比NRT能提供更完整的.更接近听觉中枢的神经反应信息,能更进一步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以期对患者听力康复的效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的测试结果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对14例不同病因、不同年龄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进行测试,采用EMG外置电刺激器连接面神经探针作为刺激电极,采用Neuro Soft公司生产的Neruo Audio听觉诱发电位仪及调试软件进行EABR测试,测量并分析EABR波形,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Ⅴ波波幅、阈值。结果EABR的Ⅱ、Ⅲ、Ⅳ、Ⅴ波与声诱发ABR相似,Ⅲ、Ⅴ波的潜伏期较声诱发ABR缩短,但Ⅲ~Ⅴ波间期与声诱发ABR相同。14例耳聋患者均记录到EABR的Ⅲ波/Ⅴ波,引出率为100%。4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未合并其他异常患者术中2.5、2.0 mA刺激Ⅲ、Ⅴ波典型,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正常,术中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eural response telemetru,NRT)引出,提示其听神经脑干传导通路无异常,预后效果良好。其他部分患者存在潜伏期延长或波形分化不良或刺激阈值较高等表现,提示可能由于不同因素所导致听觉传导通路异常。结论EABR是通过电刺激耳蜗来了解听觉系统对电刺激的生理反应,最接近人工耳蜗的工作状态,可以对患者听力康复的效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具有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优势。而对各种特殊类型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检测、术后评估数据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和术后听觉神经电生理反应与听觉言语效果问题,为掌握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在进行101例各种程度和类型的耳蜗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涉及到耳蜗蜗轴骨化7例。耳蜗、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人术前均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蜗轴骨化判断方法:按颞骨高分辨CT水平位和冠状位显示,正常耳蜗中央区的蜗轴结构呈中等密度,其CT值为400~630HU,骨化时蜗轴密度增高,CT值达900HU或以上,除外先天性等因素造成的蜗轴骨化或骨性闭锁等因素。进行术中和术后神经电生理与主观听觉言语检查。结果:7例耳蜗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极阻抗检查均正常。7例患者术后均进行EABR检查,1例术后无法引出可识别的EABR波形,其余6例均可以在中段或末端电极部位引出不典型的EABR波形。术后进行声场下的纯音检测:1例EABR无反应患者最大给声无反应;其余6例声场下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75dB。术后听觉言语识别率:1例无听觉反应患者术后言语识别率为0,其余6例汉语普通话单韵母为100%、单声母为30%。结论:耳蜗完全骨化多数伴有蜗轴骨化,施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最佳方法是将多导电极环绕蜗轴旋转,其手术难度较大。蜗轴骨化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电生理反应呈现非典型表现,术后听觉言语效果很差,EABR无反应者存在无效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脉宽条件下人工耳蜗植入者术中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的特点,分析脉宽与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之间的关系,总结不同脉宽条件对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的影响,选择更优化的EABR脉宽测试参数。方法无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其中耳蜗形态正常12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4例、Mondini畸形4例、共同腔畸形(common cavity deformation,CCD)2例、内听道狭窄2例;筛选条件相近的24例有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者配对作为对照组。应用改装的Cochlear Freedom人工耳蜗及自制的铂铱合金球电极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两组者术中分别给予50、100、200 μs不同脉宽的电刺激,Bio logic Navigator Pro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不同脉宽条件下EABR波V引出率和阈值。结果脉宽50、100、200 μs时,EABR波V引出率实验组(均为91.7%)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00%、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EABR阈值实验组[分别为(183.73±8.96)CL、(151.28±10.05)CL、(120.56±12.82)CL]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50±9.14)CL、(142.71±11.45)CL、(110.63±10.24)C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87、16.82、17.64,P均<0.05)。结论蜗内单极刺激能诱发出良好的EABR波形,无残余听力的患者EABR阈值要明显高于有残余听力的患者。相对于脉宽200 μs,50、100 μs时EABR波形波V引出率高;脉宽50 μs波形分化更好、动态范围广,内耳畸形严重可能需要适当加大刺激量(如将脉宽改为100 μs)。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电听性脑干反应 (electricallyevoked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EABR)检测 ,探讨术后患者的电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和EABR阈值。方法 对 6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进行EABR检测。分别选取近耳蜗底转、中部和近蜗顶部三个固定部位的蜗内电极作为刺激电极 ,进行EABR记录 ,将所测EABR阈值与主观阈值和NRT(neuralresponsetelemetry)阈值进行比较。结果  6例患者 ,用 175电流级 (currentlevel)的刺激强度 ,每一部位都可记录到清晰易识别、重复性良好的EABR波形 ,在耳蜗底转 ,中部和蜗顶部电极测得EABR波Ⅲ平均潜伏期分别为 1.83± 0 .19、1.80± 0 .18、1.6 8± 0 .2 3ms ,波Ⅴ平均潜伏期分别为 3.90± 0 .16、3.74±0 .18、3.6 2± 0 .2 4ms;测得EABR平均阈值分别为 16 5 .33± 7.6 6、16 2 .6 7± 7.2 8、15 3.33± 8.0 2电流级。结论 EABR是了解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传导功能的存在及测定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阈值的客观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的病变部位并观察听神经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8例听神经病患者,同时筛选背景接近的8例非听神经病极重度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配对。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术前听力学资料;术中耳蜗植入前采用自制电极行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反应(EABR)评估听觉通路;植入后检测神经反应遥测(NRT)、EABR;并随访术后调机T、C值,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言语识别率评估术前和开机后1年时听力言语情况。结果:8例听神经病患者术中植入前均可引出EABR波形,但是波形较正常有变异,需要刺激量加大或者调整参数,Ⅴ波潜伏期长短不一;植入耳蜗后NRT反应好,EABR和术中测试波形接近。术后开机均有听性反应,随访开机T、C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听神经病组患者术前及开机1年CAP分别为6.50±0.94和6.90±0.77,言语识别率(双字词)分别为(85.00±11.66)%和(89.50±9.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EABR可以做为评估听神经病(听同步不良患者)听觉通路的有效工具,筛选合适植入者;人工耳蜗可以帮助听神经病患者提高听力及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电生理结果 变化并分析其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对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例听神经病患儿进行术前听力学评估,术中、术后听觉诱发电位反应监测及开机后1年的随访,获得其开机后6个月与12个月时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并与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相近的非听神经病耳蜗植入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例1术中神经反应遥测hen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及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反应(electr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可引出波形,但重复性不好,EABR V波潜伏期延长.开机12个月时复查,2项电生理检查均引出可重复波形,EABR V波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显著提高,开机1年后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得分优于对照组儿童;例2术中NRT未引出有意义波形,EABR可引出波形,但重复性不好;开机12个月复查,2项电生理检查均引出可重复波形,EABR V波潜伏期在正常范围;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亦有所提高.结论 2例听神经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术前听觉通路电活动的去同步化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听力言语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说明人工耳蜗植入可以作为听神经病患者实现听力重建,重返主流社会的治疗和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障儿童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与术后听觉能力的关系,旨在为预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能力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47例使用Nucleus C124型多导人工耳蜗系统的2~8岁语前聋儿童,收集受试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ASSR阈值,与患儿术后12个月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得分比较,研究其相关性。结果47例患儿ASSR引出率为66.0%,其阈值与患儿术后1年MAIS得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2),说明ASSR阈值越高,MAIS得分即听觉能力越低。结论虽然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根据ASSR测试结果可进行初步判断,为临床该预测提供了一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RT)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监测,术后调机中的作用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历人工耳蜗植入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每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开机、调机应用NRT测试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CAP)的阈值数据,应用听觉整合量表(IT MAIS)评估行为听觉言语功能。结果38例婴幼儿在术中植电极进入耳蜗后均实施NRT测试,每例测试5个电极,分别为1、6、11、16、22号电极,共测试了190个电极,其中163个电极(85.8%)引出了ECAP,其平均阈值为(163.8±21.2)CL。近端1号电极ECAP阈值显著高于远端22号电极(P<0.05)。从开机到开机后12个月,各电极ECAP阈值无显著变化。3岁以下患儿中,25例患儿在各次NRT测试时所有电极都能引出ECAP,而8例患儿存在1~5个电极不能引出ECAP,在开机12个月后,后者的IT MAIS积分与前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NRT测试的ECAP阈值在近端电极显著高于远端电极,耳蜗内数个电极引不出ECAP不影响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前后圆窗耳蜗电图(R W EcochG)中耳蜗微音电位(CM)阈值的变化,以客观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否对耳蜗基底膜造成损伤。方法:对40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R W EcochG测试,分析植入电极前后CM阈值的变化。结果:4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39例电极植入前后CM阈值相近,且在个别频率植入电极后CM阈值减小5dB;仅有1例患者电极植入后CM阈值比植入前明显增加,术中植入电极时有阻力感。结论:术中RWEcochG测试可以客观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本身是否对耳蜗基底膜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ECAP检出与否的耳蜗植入患者EABR特点,探讨EABR检测的意义。方法对26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分别行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检测评估ECAP,并进行电诱发听洼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evoked response,EABR)检测,将第20、10、3号电极均引出ECAP波形的14例患者纳入A组,未检出ECAP波形的12例患者纳入B组。对A、B两组患者的EABR阈值、V波潜伏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20、10、3号电极EABR阈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波潜伏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AP波形引出与否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EABR阈值有显著差异,v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人工耳蜗植入者EABR、NRT与ESR检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应用客观检测方法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听觉传导功能并指导术后调试的可行性。方法对39名人工耳蜗植入者分别选取第3、10、20电极,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 allyevok edaudito rybrainstem responses,EABR)、神经反应遥测(neuralresponset elemetry,NRT)、电刺激镫骨肌反射(electricall yevokedstap ediusresponses,ESR)检测及主观心理物理测试,测定EABR、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compoundactionpotentials,ECAP)、ESR阈值、主观阈值(T-levels)和主观最大舒适强度(C-levels),分别对EABR、ECAP阈值与主观阈值,ESR阈值与主观最大舒适强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EABR平均阈值分别为158.63±10.86、159.71±11.17、152.92±10.82电流级(currentlevel,CL);ECAP平均阈值分别为188.71±15.19、194.61±10.21、185.07±11.52CL;ESR平均阈值分别为210.10±16.16、209.81±14.24、204.55±12.90CL。EABR阈值与主观阈值间、ESR阈值与最大舒适强度间显著相关(P<0.01);ECAP阈值与主观阈值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ABR是判断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传导功能的有效客观方法;EABR和ESR阈值的测定可协助判断人工耳蜗植入者的主观阈值和最大舒适强度。  相似文献   

17.
电脑干诱发电位记录在聋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术中应用电脑干诱发电位 (EABR)技术判断聋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及采用EABR数据调试言语处理器的敏感性和优越性。方法 二例聋幼儿 ,一例 2岁 ,另一例 3岁半 ,均被植入法国DIGISONIC人工耳蜗 ,术中采用MXMDIGISTIM电刺激器刺激 ,刺激电极编号为 15、13、10、7和 4 ,由法国专用计算机记录到电脑干诱发电位波形图。结果 从术中EABR波形图可很清楚分辨出III和V波 ,术后测得行为听阈值和术中预测的效果基本相一致。 2岁患儿各电极的EABR阈值分别是 :15 μs× 6 0 μV ,2 0 μs× 6 0 μV ,2 5 μs× 6 0 μV ,30 μs× 6 0 μV和 30μs× 6 0 μV ,3岁半患儿各电极的EABR阈值为 :15 μs× 5 0 μV ,2 0 μs× 5 0 μV ,2 5 μs× 5 0 μV ,2 0 μs× 5 0 μV和 2 0 μs× 5 0μV。言语处理器振幅阈值应设置在小于 15~ 2 0 μV的EABR振幅阈值。在电极 15阈值的设置与电诱发刺激时间宽度 (pulswidths)一致 ,每降低一个电极号码 ,增加阈值 2~ 3dB ,而设置舒适阈与阈值相差 3~ 5dB。结论 术中电脑干诱发电位应用不但可以预示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 ,而且为术后快速精确调试言语处理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听觉电诱发电位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电听觉传导功能客观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4例人工耳蜗植入者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o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和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检查,根据第1、10、22号电极ECAP波形的检出与否将其分成A(1、10、22号电极ECAP均检出)、B(1、10、22号三个电极中有一个及以上ECAP未检出)两组,检测A组和B组患者的EABR阈值、波Ⅲ、Ⅴ潜伏期、Ⅲ-Ⅴ波间期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刺激脉宽分别为25、50、75、100、125μs时,22号电极的EABR阈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刺激脉宽为50μs时:1号和10号电极的EABR阈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A、B两组患者22、10、1号电极EABR波Ⅲ、Ⅴ潜伏期和Ⅲ-Ⅴ波间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AP波形较好者的EABR阈值较ECAP波形较差者的EABR阈值低。EABR波Ⅲ、Ⅴ潜伏期、Ⅲ-Ⅴ波间期与ECAP波形引出与否无明显相关性,ECAP灵敏性高而EABR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electrical evoked middle latency response,EMLR)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评估植入者听觉传导通路及高位听觉反应的特点奠定基础.方法 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其中语前聋14例,语后聋6例,全部使用Cochlear公司Nucleus CI24R (CA)人工耳蜗.术中将言语处理器与计算机接口及听觉诱发电位仪触发端口连接,电极植入后,选取第3号电极,先常规进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ve potentials,ECAP)测试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然后进行EMLR检测.选择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模式,采用单极刺激,双相交替脉冲电流方波,脉宽50 ~ 100μs,强度(电流级,current leve1,CL)由ECAP阈值上20 CL起,以5 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EMLR波形.对ECAP阈值与EMLR阈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选择6名听力正常健康受试者,行声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AMLR)测试,作为EMLR波形和潜伏期的声刺激对照.结果 6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均可记录到AMLR波形,平均反应阈为(12.5±8.6)dBnHL,接近纯音测听阈值(10.8 ±7.3)dBHL.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均可记录到EMLR波形,与AMLR波形相似,但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缩短,波幅变化不大;语前聋较语后聋总体上波幅小,潜伏期长.EMLR平均阈值为(140.55 ±9.92)CL,低于ECAP的平均阈值 ( 160.75±13.34) C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67,P<0.01);二者阈值之间呈正相关(r=0.763,P<0.01).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可成功记录到EMLR波形,其阈值较ECAP低,可以作为判断植入者中枢高位听觉传导功能的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20.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电诱发镫骨肌反射的阈值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调试中进行主观心理物理测试和术中及术后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的检测,探讨应用客观方法进行术后调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人工耳蜗术后程序的调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6年4月行Medel多道人工耳蜗系统Combi40+型人工耳蜗植入的28例患者检测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和开机调试中主观心理物理测试的最大舒适阈,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对10例患者进行术中电诱发镫骨肌反射的检测,引出率为78.3%(94/120)。进行术后电诱发镫骨肌反射的检测,引出率为82.5%(99/120),3例大前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引出率为47.2%(17/36)。28例患者按每个电极的术后最大舒适阈(maximu mcomfortable level,MCL)与ESRT进行比较:①术后MCL平均值大于ESRT为247个电极(80.5%);②术后MCL值等于ESRT有14个电极(4.6%);③术后MCL平均值小于ESRT有46个电极(15.0%)。术后ESRT平均值为(677.14-109.8)eu,MCL平均值为(732.34-114.8)cu,ESRT小于MCL(t=11.37,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观察到电诱发镫骨肌反射可以确切提示植入设备完好,由植入体至听觉中枢传导通路正常;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对术后开机调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