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住院及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简称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合并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率情况,进一步了解HIV/AIDS合并HCM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进行HIV/AIDS体内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采用聚合酶链-荧光法进行HIV/AIDS尿液中HCMV-DNA检测,采用χ2检验分析HIV/AIDS不同来源、不同免疫状态下合并HCMV感染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17例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阳性率21.5%(147/817)。HIV/AIDS患者的年龄、性别在是否合并HCMV感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T细胞≤50个/μL、合并梅毒感染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危险因素(P<0.001,OR=6.410,95%CI=4.141~9.922;P<0.05,OR=1.790,95%CI=1.206~2.657),门诊和住院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42,P<0.001)。以患者来源为分层因素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HCMV感染率分析,住院HIV/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时为合并HCMV危险因素(P<0.001,OR=4.796,95%CI=2.998~7.668);门诊HIV/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时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危险因素(P<0.001,OR=18.468,95%CI=6.668~51.154)。结论 AIDS期患者应及时筛查有无巨细胞病毒合并感染, AIDS CD4+T细胞数≤50个/μL、合并梅毒感染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的危险因素,门诊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其合并HCMV感染可能性为CD4+T细胞>50个/μL的18.468倍,应予以重视,尽早治疗,获得更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阜新市2011—2019 年接受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状况,分析患者治疗后免疫学失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进行筛选,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基因型耐药等情况,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243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总计随访2 680次,66例(占27.16%)患者发生免疫学失败,其中57例(86.36%)患者CD4细胞计数降低至或低于开始治疗前水平,甚至CD4细胞数<200个/μL;9例(占13.64 %)患者连续接受治疗≥ 1年CD4细胞计数< 100个/μL。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从确诊至启动治疗时间≥12个月(OR=1.73,95%CI:1.24~3.55)、离异或丧偶(OR=1.61,95%CI:1.10~3.21)、以CCR5为辅助受体(OR=1.67,95%CI:1.01~3.43)、以NVP为基础的治疗方案(OR=2.73,95%CI:1.84~3.55)、发生基因型耐药(OR=9.90,95%CI:1.35~23.6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正相关,而CD4+T淋巴细胞数≥600个/μL(OR=0.03,95%CI:0.01~0.08)和服药依从性≥95%(OR=0.23,95%CI:0.11~0.4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负相关。结论 HIV/AIDS患者应及早开展HARRT治疗,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CD4+T 淋巴细胞数监测次数,及时掌握患者免疫系统恢复动态情况和耐药情况,同时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丹阳市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中江苏省丹阳市2005—2020年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413例HIV感染者进行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探索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结局为正在治疗314例,转出28例,死亡58例,失访1例和停药12例。413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5岁(18~84岁),男女比例为3.8∶1,共随访1 516.75人年,总体病死率为3.8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6/100人年。主要流行病学特征为已婚或同居占64.6%,异性性传播占63.0%,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μL占52.3%,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EFV+3TC+TDF占50.9%。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使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因素有:年龄≥40岁(AHR=4.21, 95%CI:1.58~11.17)、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AHR=2.63,95%CI:1.37~5.08)和未检测CD4+T淋巴细胞(AHR=3.66, 95%CI:1.13~11.84);而女性的风险降低(AHR=0.37, 95%CI:0.15~0.92)。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μL(AHR=0.21, 95%CI:0.04~0.99)和已婚或同居(AHR=0.20, 95%CI:0.04~0.93)脱失率风险较低。结论 江苏省丹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率较高和脱失率较低,仍需提高治疗前CD4+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及时性以及治疗管理服务质量来进一步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基本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08–2018年在西昌市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2 723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为1.9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2.49/100人年。在开始抗病毒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83/100人年、13.8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死亡风险是年龄≥40岁(HR=2.30,95%CI:1.53~3.48)、男性(HR=1.94,95%CI:1.14~3.30)、ART前一年内结核感染(HR=1.92,95%CI:1.01~3.65)、ART前三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HR=2.44,95%CI:1.50~3.99)、ART前乙肝感染(HR=2.50,95%CI:1.32~4.71)、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ul(HR=1.79,95%CI:1.12~2.86)。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脱失风险是年龄≥40岁(HR=1.53,95%CI:1.07~2.18)、男性(HR=5.60,95%CI:2.60~12.08)、静脉吸毒(HR=2.18,95%CI:1.46~3.27)、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为EFV+3TC+TDF(HR=2.57,95%CI:1.32~5.01)。结论 西昌市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开始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工作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重点要减少静脉吸毒人群刑满释放后的脱失,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1990—2020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为提高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计算1990—2020年保山市6 838例HIV/AIDS病人的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6 838例HIV/AIDS病人,全死因死亡1 757例(25.69%),平均生存时间为19.51年(95%CI:18.51~20.51);随着防控措施的强化,相对于2005年以前的第一个时期,后三个时期5年生存率均有所升高而死亡风险均下降。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HIV/AIDS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比女:HR=1.223,95%CI=1.094~1.367)、确诊年龄(40~<50岁比15~<25岁:HR=1.743,95%CI=1.110~2.739;50~<60岁比15~<25岁:HR=2.092,95%CI=1.306~3.351;≥60岁比15~<25岁:HR=3.179,95%CI=1.984~5.094)、感染途径(经注射吸毒传播比经异性传播:HR=0.694,95%CI:0.58~0.83)、样本来源(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比羁押人员:HR=1.584,95%CI=1.283~1.955)、抗病毒治疗(未接受ART比接受ART:HR=17.159,95%CI=15.062~19.547)、首次CD4细胞值(CD4为200~<350个/μL比<200个/μL:HR=0.536, 95%CI=0.459~0.627;350~<500个/μL比<200个/μL:HR=0.390,95%CI=0.323~0.472;≥500个/μL<200个/μL:HR=0.350,95%CI=0.286~0.427)。结论 在云南防治艾滋病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保山31年来HIV/AIDS病人生存率得到较大提升,但男性、确诊年龄大、异性性途径传播、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结果低是HIV/AIDS生存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者有效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广西钦州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ART)HIV感染者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 共7 812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25/100人年和2.4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5.70/100人年和 4.88/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死亡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2.60,95%CI:2.27~2.98)、男性(HR=1.90,95%CI:1.62~2.23)、静脉吸毒(HR=1.84,95%CI:1.56~2.1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R=1.33,95%CI:1.15~1.5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HR=1.58,95%CI:1.25~1.99)、治疗机构为县级(HR=2.74,95%CI:2.36~3.19)、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间隔天数30~< 90 d(HR=1.17,95%CI:1.01~1.36)、间隔天数90 ~<365 d(HR=1.21,95%CI:1.02~1.44);脱失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1.60,95%CI:1.37~1.87)、男性(HR=1.56,95%CI:1.32~1.85)、静脉吸毒(HR=1.96,95%CI:1.62~2.36)、开始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350/μL(HR=1.43,95%CI:1.16~1.77)、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含LPV/r(HR=1.80,95%CI:1.36~2.38)、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3—2016年(HR=1.36,95%CI:1.12~1.65)、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7—2018年(HR=1.66,95%CI:1.30~2.14)、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天数>365 d(HR=1.21,95%CI:1.01~1.45)。结论 钦州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抗病毒治疗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治疗者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铜川市HIV/AIDS生存状况及影响生存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3—2017年铜川市266例HIV/AIDS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感染和生存相关信息,利用寿命表分析累计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影响因素。结果 266例HIV/AIDS最短观察期0个月,最长147个月,平均27.6个月,中位数21(QR:7~41)个月;随访218例,失访5例,艾滋病相关死亡40例,其他3例。1年、4年和7年以上艾滋病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0%、79.0%和73.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IV/AIDS死亡的风险(OR=19.202,95%CI 9.394~39.314)。结论 铜川市应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针对青少年、服务业人群及农民开展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性安全观,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及时开展HIV/AIDS的CD4细胞检测,为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加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有效提高HIV/AIDS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特征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率和脓毒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溪市某医院外科2015—2018年开展外科手术的HIV/AIDS人口学信息、临床指标及手术特征,分别计算手术后切口愈合率和脓毒症发病率情况。结果 68例HIV/AIDS中,甲、乙、丙级伤口愈合率分别为88.24%(60/68)、7.35%(5/68)、4.41%(3/68)。不同感染途径、诊断时间、机会性感染状况、手术切口类型的伤口愈合率不同(P<0.05)。手术后21例出现脓毒症,发病率为30.88%,其中严重脓毒症2例。手术时CD4值<200 cells/μL(OR=2.29,95%CI:1.86~4.62)、没有抗病毒治疗(OR=3.02,95%CI:1.96~4.22)、HCV感染(OR=3.32,95%CI:2.10~5.02)、术前机会性感染(OR=2.41,95%CI:1.12~4.67)、肝功能异常(OR=1.91,95%CI:1.17~3.10)以及白细胞水平异常(OR=4.94,95%CI:3.00~8.43)更容易术后发生脓毒症。结论 可针对引起愈合不佳和脓毒症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切口愈合较差和易于出现术后脓毒症的手术病人需特别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08—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湖北省2008—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存及死亡信息,利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 322例研究对象,观察期内在治的有83.70%,死亡9.96%,停药3.67%。死亡病例中,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占47.65%;所有艾滋病患者第1、2、3、4、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77%、95.51%、94.73%、94.24%、93.83%。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水平的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患者的3.644倍(95%CI:2.376~5.587)、2.58倍(95%CI:1.641~4.064);职业是家政及服务业的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是农民患者的1.414倍(95%CI:1.184~1.690);机会性感染数量1~2种、3种及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是未患机会性感染患者的0.392倍(95%CI:0.303~0.507)、0.794倍(95%CI:0.620~1.017);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是Ⅰ~Ⅱ期的0.520倍(95%CI:0.443~0.611);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351~500个/μL、 201~350个/μL、≤200个/μL的患者死亡风险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的1.356倍(95%CI:0.493~3.733)、3.419倍(95%CI:1.392~8.396)、11.936倍(95%CI:4.922~28.945);确证—开始治疗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高;开始治疗时年龄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含替诺福韦的比不含的死亡风险低。结论 湖北省2008—2018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状况较其他省好;文化程度越高、WHO临床分期越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开始治疗时年龄越低、初始治疗方案不含替诺福韦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黄石市HIV/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提取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黄石市2003—2018年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存活1 15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42.50个月,95%CI (139.09~147.94个月)。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54%、85.76%、82.82%、80.50%、78.87%。全死因死亡253人,平均死亡年龄(62.77±11.46)岁,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157人,治疗后1年之内死亡162人,全死因患者中位数生存时间为10.00个月(P 25~P 75为3~24个月)。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1~500个/μL,治疗效果较好(HR =0.20,95%CI 0.09~0.47);年龄越大,生存率越低(HR = 22.57,95%CI 5.89~86.49)。结论 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累积生存率较高,开始治疗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山西省 2011—2019年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状况,为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山西省2011—2019年所有首次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 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入组基本信息和治疗后的随访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183例,死亡172例,其中因其他原因死亡84例(48.84%),艾滋病相关死亡74例(43.02%),因意外、自杀及不确定死亡共14例(8.14%)。将艾滋病相关死亡设为结局事件,寿命表分析显示研究对象在接受ART 后第1、3、5、7、9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96.61%、93.59%、90.35%、87.57%、83.4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60~<70岁年龄组及70岁以上年龄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分别是50~<60岁年龄组患者的2.53倍(95%CI:1.51~4.23)和3.59倍(95%CI:1.74~7.40)、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mm3组和50~<200个/mm3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分别是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mm3组患者的0.22倍(95%CI:0.12~0.41)和0.37倍(95%CI:0.21~0.67),基线有机会性感染疾病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是无机会性感染疾病组患者的1.99倍(95%CI:1.16~3.39)。结论 山西省2011—2019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今后应继续坚持并完善针对该人群的“早发现、早治疗”相关措施,注重加强对该人群因非艾滋相关疾病死亡的具体死因信息收集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抗病毒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