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TL)3/14基因甲基化水平对汉族儿童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现象的影响。方法 根据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应答水平,将263名汉族儿童分为低/无应答组(乙肝疫苗低应答和无应答,HBsAb<100 mIU/mL)104例和高/正常应答组(乙肝疫苗正常应答和高应答,HBsAb≥100 mIU/mL)159例。检测两组儿童METTL3/14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ETTL3/14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汉族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低/无应答现象的相关性。结果 低/无应答组METTL3_3基因31位点和66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高于高/正常应答组(均P<0.05);而两组的METTL3_1、METTL3_2和METTL14基因各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TTL3_1基因28位点,以及METTL3_3基因31、66、141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升高是汉族儿童发生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的危险因素,METTL3_2基因200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升高是汉族儿童乙肝疫苗低/无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骨髓抑制与CD4+T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入组53例北京佑安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住院的HIV/AIDS患者,观察外周血象特征、骨髓造血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HIV病毒载量情况,比较不同骨髓抑制程度与CD4+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的差异。结果 按CD4+T细胞计数,将53例患者分为CD4+T细胞>200个/μL组和CD4+T细胞≤200个/μL组,CD4+T细胞>200个/μL组16例,CD4+T细胞≤200个/μL组37例。CD4+T细胞≤200个/μL组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CD4+T细胞>200个/μ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200个/μL组中,三系减少8例,两系减少12例,一系减少9例;但在CD4+T细胞>200个/μL组,三系减少1例,两系减少2例,一系减少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骨髓分级分0、I~Ⅱ、Ⅲ~Ⅳ级三组,HIV病毒载量中位数分别为1.60 、4.08、4.67 Log(copies/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CD4+T细胞分别为156、131、28个/μ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 患者病毒载量越高,骨髓抑制现象越明显,导致血细胞减少为主的外周血血象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泉州市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对118对HepB免疫失败和236对免疫成功的新生儿及母亲进行调查。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失败与新生儿接种HepB的种类、剂量、母亲HBeAg状态和HBV DNA载量等因素有关,而与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体质重、孕周、HBIG剂量、喂养方式、胎次和母亲年龄、ALT水平、职业等因素无关联。新生儿接种20 μg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接种10 μg乙肝疫苗的0.147 倍(OR=0.147,P<0.01);接种20 μg乙肝啤酒酵母疫苗的免疫成功率最高,其次为20 μg汉逊酵母疫苗;母亲HBeAg阳性新生儿HepB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母亲HBeAg阴性新生儿的4.701 倍(OR=4.701,P<0.01),母亲HBV DNA阳性新生儿HepB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母亲HBV DNA阴性新生儿的21.410 倍(OR=21.410,P<0.01),且母亲HBV DNA病毒载量增高新生儿免疫失败的风险越高(趋势χ2趋势= 108.922,P<0.01)。结论 母亲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HepB免疫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在孕期对高HBV DNA病毒载量母亲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为其新生儿全程接种20 μg HepB,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Th17、Th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性及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健康对照组(HD)、23例潜伏感染组(LTBI)、20例结核性胸膜炎组(TP)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胸水单个核细胞(PFMC)Th17、Th1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组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和Th1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1±0.94)和(27.85±11.02),低于健康对照组(4.63±1.63)、(36.34±9.39)和潜伏感染组(4.13±1.91)、(42.37±1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PFMC的非特异性Th17细胞百分比为(1.85±1.34),低于外周血PBMC的(2.8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FMC结核菌特异性Th17、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68±0.13)和(6.91±1.16),高于PBMC(0.25±0.11)和(1.98±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Th1细胞应答及感染局部Th17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均受到抑制;感染局部特异性Th17、Th1应答处于高水平状态;Th17、Th1细胞应答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补体系统是否受新冠疫苗接种的影响,同时探讨补体与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和新冠患者的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1日—11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近半年内是否进行过疫苗接种,分为近半年无接种史组和近半年有接种史组,检测C3、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记录所有患者的住院天数,再根据患者住院天数14 d作为界限,分为≤14 d组和>14 d组,比较两组上述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近半年内有接种第一针疫苗的患者C3浓度为(0.86±0.157) g/L,第一针已超半年者为(0.96±0.172) g/L,近半年内有疫苗接种史的患者C3浓度更低(P<0.05),但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等指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住院≤14 d的患者,C3和C4浓度均比住院>14 d的患者更低,但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更高(P均<0.05)。结论 半年内启动的疫苗接种可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更早期对病毒进行识别,更有利于清除病毒,但该效应在半年后减弱;结合入院时C3、C4、新冠抗体IgG水平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等指标可以综合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省自贡市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18年6月159例经本院确诊的慢性HBV感染者,且HBV-DNA水平含量在 103 IU/mL以上,根据疾病诊断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CHB)、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组(LC)、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采用多通道实时荧光探针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3种基因型(B、C、D型),同时检测HBV-DNA及HBV的五项标记物。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显示B基因型115例(72.3%),C基因型43例(27.0%),B/C混合型1例(0.6%),D基因型0例;B基因型的HBV-DNA水平高于C基因型(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男、女组均以B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分布在年龄、性别、HBeAg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的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HB组和LC组(P<0.05)。结论 自贡市HBV主要流行B基因型,其次是C基因型;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六价铬Cr(Ⅵ)暴露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分析其致DNA损伤修复相关差异基因表达改变,筛选该毒性作用产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为研究六价铬毒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ffymetrix 3′IVT基因芯片检测Cr(Ⅵ)急性暴露16HBE细胞诱导的差异基因表达谱,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基因的相关生物学功能;进一步用Western blot蛋白电泳技术验证差异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ffymetrix 3′IVT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约200个基因表达变化大于2倍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DNA损伤与修复、转录与翻译等通路;DNA损伤修复通路中,FEN1、PCNA和APX1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FEN1和PCNA基因的表达量均增加了约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EN1、PCNA和APX1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基因表达变化一致,其中FEN1的表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Ⅵ)急性暴露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可激活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使DNA损伤修复基因FEN1表达上调,DNA损伤修复通路可能在Cr(VI)诱导16HBE细胞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妇低血铅暴露与胎儿脐血铅相关性,并分析对胎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 年8月—11月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妇分娩时血铅水平分为相对高血铅组(45例)和相对低血铅组(17例)。以Pearson相关分别分析孕妇血铅水平与胎儿脐血铅、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胎儿体检指标和骨代谢指标差异。结果 孕妇62例血铅水平分布范围(28.9~187.52) μg/L,中位数为95.85 μg/L;62例胎儿脐血血铅平均水平为(76.19±36.84) μg/L。孕妇血铅与胎儿脐血铅显著正相关(r=0.760,P=0.000),与新生儿头围呈负相关(r=-0.305,P=0.034)。两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铅组新生儿的血清碱性磷酸酶为(173.55±56.13) U/L,高于相对低血铅组(134.46±52.0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铅组新生儿血清骨钙素和血钙水平分别为 (11.68±5.96) ng/mL和 (0.325±0.04) mmol/L,均低于相对低铅组 (18.14±5.12 U/L)和(0.359±0.0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铅值越高,胎儿脐血铅浓度也越高,孕妇低血铅暴露可直接影响新生儿骨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 -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case-control)研究方法,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 533例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作为病例组(男980例,女553例),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 445例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检测TGF-β1基因6个SNP位点rs2317130、rs17516265、rs8110090、rs3087453、rs2278422、rs1800469基因型,通过比较两组间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初步筛选出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联的SNP位点。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刺激不同基因型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s),ELISA检测上清中TGF-β1含量,进一步验证TGF-β1基因SNP位点与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在6个SNP位点中发现仅 rs2317130 C>T 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核病患者rs2317130 C>T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OR=1.14;95%CI=1.03~1.26;P<0.01),其他5个SNP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LISA实验结果表明,rs2317130 SNP位点CC纯合子基因型的患者TGF-β1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CT杂合子和TT纯合子基因型),TGF-β1表达量上调可加速结核病发展,进一步证实rs2317130位点C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结论 TGF-β1基因rs2317130 C>T位点与结核易感性相关,其C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即携带C等位基因人群患结核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接种6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的免疫成功率和效果。方法选择我县200名16岁以上已进行乙肝疫苗免疫且没有抗体产生的人群,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6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20支,批号20100732-1,一针接种后1个月采血,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测。结果接种人群均未出现异常反应。接种一针后1个月,阳转率达98%,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50.88 mIU/mL。结论6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安全性良好,免疫成功率高,可用于成人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泉州市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的乙肝免疫状况,评价本市乙肝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免疫失败的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泉州市惠安、石狮两县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信息,在新生儿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2月,采集血标本并通过胶体金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其抗-HBs阳性率为93.1%,HBsAg阳性率为1.8%,免疫失败率为6.9%。新生儿乙肝免疫失败与HBsAg阳性产妇谷丙转氨酶(ALT)值和HBV-DNA值高低、产妇HBeAg阳性与否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免疫失败的概率越大,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疫失败率高于HBeAg阴性;乙肝母婴阻断与HBsAg阳性产妇ALT值和HBV-DNA值高低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母婴阻断失败的概率越大。HBV-DNA≥104 cps/mL HBsAg阳性产妇选择20 μg/mL乙肝疫苗和200 IU HBIG进行接种的率明显高于HBV-DNA<104 cps/mL 产妇。结论 泉州市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较好,建议HBeAg阳性且HBV DNA载量>6 log10 IU/mL的母亲在孕期进行干预治疗,以进一步减少免疫失败率,提高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引起肝脏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据估计,全球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3.5亿~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其中75%的感染者为亚洲人[1]。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但首次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有5%~10%的人群HBV表面抗体(抗-HBs)达不到保护水平(抗-HBs〈10mIU/ml)[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来自湖南地区20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AS患者(AS组)以及12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其中200例AS患者的诊断符合美国1984年纽约标准。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胞嘧啶延伸法检测DNA甲基化水平,ELISA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特异免疫测定法检测红细胞叶酸浓度。 结果 AS组患者MTHFR基因位点C677TT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0%比5.0%;χ2=9.874, P=0.002)。AS组的血浆Hcy浓度为(18.71±2.4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97±2.93)μmol/L(t=24.402, P<0.001);其中,MTHFR基因位点C677CC和C677CT基因型组的血浆Hcy浓度分别为(18.31±1.94)(q=12.088, P=0.01)和(17.80±2.18)μmol/L(q=6.496, P=0.01),均明显低于C677TT基因型组的(21.70±1.80)μmol/L。AS组C677TT基因型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5.655, P<0.001)和AS组的C677CC(t=11.514, P<0.001)及C677CT基因型(t=10.287, P<0.001)。结论 在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多态性与AS发病相关。MTHFR基因677位点T/T突变是AS组高Hcy血症的重要影响因素。MTHFR基因677位点T/T突变与AS基因组DNA低甲基化相关,DNA的低甲基化可能是AS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广西黑衣壮人群白细胞介素17A基因 (IL-17A)rs3819024、rs2275913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特点和不同人群间的多态性差异。方法 采取多重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方法对115例广西黑衣壮人群IL-17A基因rs3819024、rs2275913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广西黑衣壮人群IL-17A基因rs3819024和rs2275913位点均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两位点基因型分布均以AG基因型多见,其中rs3819024位点AA、AG、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6%、54.8%、29.6%;rs2275913位点AA、AG、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7.8%、51.3%、20.9%。rs3819024和rs2275913位点分别以G和A等位基因多见,分布频率分别为57.0%和53.5%。rs3819024和rs2275913两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广西黑衣壮人群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81902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数据库公布的日本人群(JPT)、非洲尼日利亚人群(YRI)、印第安人群(GIH)、欧洲人群(CE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北京汉族人群(HC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7591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YRI、GIH、CEU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B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JPT人群相比,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基因rs3819024、rs2275913基因位点多态性在不同种族和地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海南省公共服务场所顾客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其防治知识知晓、态度和行为影响因素,为制定公共服务场所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3个乙肝高流行市县的43家公共服务场所,对其顾客开展乙肝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同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乙肝感染状况。结果 共调查300人,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00%、63.00%、28.33%。乙肝防治知晓率评分和乙肝防治态度行为评分M(P25,P75)分别为50.00(42.86,57.14)分和66.67(50.00,83.33)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乙肝防治知晓率评分与场所规模、顾客文化程度、年龄及同事中是否有乙肝病人或HBsAg阳性者等因素有关,乙肝防治态度行为与场所规模和知晓率评分有关。结论 海南省公共服务场所顾客乙肝感染水平高,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高危行为比例较高,应以中小型服务场所为重点场所,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0岁以上人员为重点人群,以乙肝传播途径、消毒方法及乙肝疫苗接种等方面为宣传重点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布鲁菌感染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sPD-1)、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 IL-17A)及Treg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探讨sPD-1与Th17/Treg细胞因子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布鲁菌感染患者(布病组)与健康人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分别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中sPD-1的水平,用流式微珠阵列技术(CBA)法检测血清中Th17 /Treg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43例布病组血清中sPD-1、IL-17A水平和TGF-β水平分别为(53.46±17.13) ng/mL 、(10.42±9.86) pg/mL和(7 510.80±314.34) pg/mL,48例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7.78±14.01) ng/mL 、(7.17±1.47)pg/mL和(5 461.58±794.04) pg/mL。布鲁菌感染患者sPD-1与IL-17A不相关(r=0.222, P>0.05);sPD-1与TGF-β 呈正相关(r=0.789,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布鲁菌感染患者血清中sPD-1、IL-17A及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sPD-1水平与TGF-β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布鲁菌病患者血清sPD-1的水平与Treg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有关。sPD-1可能与TGF-β共同参与了布鲁氏菌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中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PegIFNα-2a)与恩替卡韦临床治疗效果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4年7月1日-2015年12月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及住院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PegIFNα-2a组(A组)20例和恩替卡韦组(B组)2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第12、24、48及72周时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38例被纳入分析,其中A组剔除2例。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V DNA<20 IU/mL)的病例数A组(66.67%,12/18)高于B组(25.00%,5/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病例数在A组为3例,B组为4例。观察72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例数A组(72.22%,13/18)高于B组(25.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在A组为5例,B组为4例。A组、B组在治疗期间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学应答、生化学应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第48及7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率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