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及骨性Ⅰ类错畸形成年患者各33例进行CBCT扫描,保存为Dicom文件,导入Mimics 19.0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对2组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数据进行测量。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成人骨性Ⅱ类错与个别正常间上气道与上、下颌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以及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测量项目的相关关系。结果: 骨性Ⅱ类错组和个别正常组上气道形态与上、下颌骨测量结果比较,15个测量项目有显著差异(P<0.05)。骨性Ⅱ类错组上气道形态与下颌骨长度存在相关性的项目有10个,骨性Ⅱ类错组上气道形态与上颌骨宽度各测量项目中有显著相关性的项目有13个,骨性Ⅱ类错组上气道形态与下颌骨宽度各测量项目中有显著相关性的项目有3个。结论: 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与上、下颌骨之间具有相关关系。骨性Ⅱ类成人患者的上气道与上、下牙弓宽度也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3.
Ⅱ类错是一种常见的牙颌畸形,对青少年颜貌美观和口颌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青少年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功能性和轻中度骨性Ⅱ类错,建议采用双期矫治。传统的功能矫治器舒适度低,不方便进行牙列的调整,疗程较长;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隐形功能矫治器应运而生。隐形功能矫治器佩戴舒适,可以将矫形治疗和矫治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调整颌骨关系的同时对错位牙进行矫正,提高矫治效率,缩短治疗时间。本文结合典型病例,简单介绍使用隐形功能矫治器矫治青少年Ⅱ类错畸形的矫治要点和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和单纯拔牙固定矫治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骨性错颌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下颌后缩的病例。其中,18例采用Ⅰ期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联合Ⅱ期固定矫治;13例采用传统的单纯拔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在治疗前、Twin-block矫治完成后以及全部固定矫治结束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Pancherz测量分析法进行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分别比较前导矫形组、单纯拔牙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以及2组的组间差异。结果 前导矫形组下颌骨长度增加并向前移动,上切牙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向后方移动,下切牙、下颌第一恒磨牙相对于下颌骨的位置均向前方移动,覆盖减小(P<0.05)。单纯拔牙组上、下颌骨的位置、髁突位置及下颌骨的长度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在前牙覆盖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39.5%,骨性因素占60.5%,拔牙组牙性因素占86.9%,骨性因素占13.1%;在磨牙关系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44.9%,骨性因素占55.1%,拔牙组牙性因素占90.3%,骨性因素占9.7%。结论 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与单纯拔牙固定矫治相比,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中,疗效近似,但能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骨性侧貌。 相似文献
5.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发育畸形,同时存在牙性与骨性关系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咬合功能,社会交往甚至心理健康。对于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掩饰治疗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面形和咬合关系,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传统模式、手术优先模式以及手术提前模式等多种方法,本综述旨在对现有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进行一系统阐述,并分析对比不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模式的疗效与术后稳定性,以期为成人骨性Ⅲ类的临床规范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Ⅲ类颌间牵引)和常规支抗组(采用常规Ⅲ类颌间牵引),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微种植体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常规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进行Ⅲ类颌间牵引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高角患者的垂直高度。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正颌手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31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成人患者,分别在术前1周、术后 3个月采集颌面 CT 扫描数据、语音数据。将采集的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对咽部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及头颅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语音数据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颌手术后,软腭下缘到咽后壁的距离、会厌上缘到咽后壁的距离及其相应的横截面积和口咽、喉咽的体积较术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头颅X线片分析显示,术前和术后SNA、SNB、ANB、OJ、OBJ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颌患者术后语音情况较术前发生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颌手术前、后,元音/a/B2、B3、B4,/i/B1、B2,/u/B1、B2、B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音/x/、/zh/、/s/下限频率及/zh/能量值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音/z/的语图形态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骨前移距离与△S1、△VOP、语音变化存在高度相关或显著相关。结论: 正颌手术对上、下颌骨的移动,引起咽腔解剖结构改变,导致术后语音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实验组(n=12)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n=12)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正畸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及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中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头影测量指标SNA、SNB、ANB、U1-SN、L1-MP值均发生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2组参数分别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美观性、舒适度、便捷性、咀嚼效能以及语言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为8.8±0.5分(P>0.05)。结论: 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对联合治疗的美观舒适性及效果较为认可。 相似文献
9.
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正畸及手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临床中比较复杂的情况之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一般包括术前正畸、正颌手术及术后正畸3个阶段:排齐上下牙列,去除牙代偿,协调上下颌牙弓;采用颏成形术、单颌或双颌手术后退下颌骨或(和)前移上颌骨,改善侧貌美观;术后精细调整,形成良好咬合关系。治疗应根据患者颌骨畸形的严重程度、上下唇形态、颏部位置、牙列拥挤度、牙齿倾斜度等畸形特征,具体分析,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边缘病例尤应重视。矫治过程中,应重视术前正畸和手术设计,为正颌手术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正颌外科治疗的术前与术后正畸的特点及难点。方法: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病例35例,对该类畸形的临床特点、正颌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正畸治疗必须完成个别牙齿错位的调整,纠正牙弓形态与宽度的不调和牙齿代偿的去除;术后正畸的主要目的是牙弓内残留间隙的关闭和咬合关系的进一步精细调整。结论:只有完善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与正颌外科手术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对安氏Ⅱ类骨性错患者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60例安氏Ⅱ类骨性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Twin-block联合直丝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直丝矫治器治疗。观察2组矫治前、矫治后12个月、36个月硬组织指标(SNA、SNB、ANB、U1-NA夹角、U1-NA距离、L1-NB距离、L1-NB夹角、U1-L1夹角)和软组织测量指标[UL-U1、LL-L1、覆盖(over jet)、覆(overbite)、上唇突点至E 线的垂直距离(E-upper-lip)、下唇突点至E 线的垂直距离(E-lower-lip)、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的变化。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后12个月、36个月U1-NA、U1-NA、L1-NB、L1-NB、覆盖、覆、E-upper-lip、E-lower-li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U1-L1、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Twin-block联合直丝矫治器可显著改善安氏Ⅱ类骨性错患者口颌以及面部软、硬组织关系,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Saudi Dental Journal》2021,33(8):860-868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mensional changes in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i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 and Class III malocclusion before and after orthognathic surgery and treatment with a functional appliance.MethodsThe protocol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s (PRISMA-P) and was registe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Register of Systematic Reviews (PROSPERO) under the registration number CRD42020170901. Furthermore, the reporting of the present SR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PRISMA checklist.ResultsThe use of removable functional appliances increased the volume of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i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 malocclusion. Furthermore, the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following the removable functional appliance treatment was more than that observed after fixed functional appliance treatment in growing patients. For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who underwent the bimaxillary orthognathic surgery, resulted in no change in the dimensions of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ConclusionGrowing patients who receive removable functional appliance treatment have a more favorable long-term prognosis with regard to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receive fixed functional appliance. Alternatively, in patients aged from (18–22) years with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Bimaxillary orthognathic surgery was found to be the recomended and superior method of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的机制与疗效.方法 对11例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患者采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根据上前牙压低和内收方式的小同选用牵引钩的长度及牵引方向.矫治后期用多曲方丝弓技术调整(牙合)关系,并将传统Ⅱ类颌间牵引改良为颌内牵引.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项目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 矫治后SNA角减少(2.86±1.05)°,ANB角减少(2.82±0.96)°,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角)减少(2.95±1.35)°.上前牙牙根得到较好的控制,未见上前牙舌倾与伸长;下前牙未见唇倾;磨牙未见伸长,上颌磨牙远中移动(3.00±2.19)mm.结论 用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上齿槽座点(A点)可不同程度后退,正侧貌改善明显,并可有效免Ⅱ类颌间牵引在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矫治中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Ⅱ类错是一种常见的牙颌畸形,对青少年颜貌美观和口颌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青少年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功能性和轻中度骨性Ⅱ类错,建议采用双期矫治。传统的功能矫治器舒适度低,不方便进行牙列的调整,疗程较长;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隐形功能矫治器应运而生。隐形功能矫治器佩戴舒适,可以将矫形治疗和矫治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调整颌骨关系的同时对错位牙进行矫正,提高矫治效率,缩短治疗时间。本文结合典型病例,简单介绍使用隐形功能矫治器矫治青少年Ⅱ类错畸形的矫治要点和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青春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矢状向位置进行测量,为Ⅱ类错早期进行下颌前导的功能矫形治疗计划制订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选用临床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青春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下颌前导治疗。对照组选用相应年龄阶段骨性安氏I类拥挤、临床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并存在埋伏阻生牙、需拍摄CBCT的患者44例(男19例,女23例)。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拍摄全头颅CBCT。应用Mimics10.01软件对2组患者关节窝深度、关节窝前壁角度、关节上间隙宽度、关节前间隙宽度及关节后间隙宽度进行测量,应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两侧关节窝深度、关节窝前壁角度、关节上间隙宽度、关节前间隙宽度及关节后间隙宽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Ⅰ类对照组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2组间关节窝深度、关节窝前壁角度及关节上间隙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关节前间隙宽度及关节后间隙宽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春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与安氏I类患者的关节窝深度、关节窝前壁角度、关节上间隙宽度均无显著差异,但关节前间隙宽度明显减小,而关节后间隙宽度明显增大。该结果提示临床医师在青春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功能矫形治疗前,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髁突的前移代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