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对改善大学生心肺适能的效果,为大学生健康促进提供干预方法的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 Direct、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传统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重复冲刺训练(repeated-sprint training, RST)及短跑间歇训练(sprint-interval training, SIT)干预久坐不运动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依次进行传统Meta分析及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728名样本;Meta分析显示HIIT(SMD=0.35,95%CI=0.10~0.60,P < 0.05), SIT(SMD=0.38,95%CI=0.05~0.70,P < 0.05)在提高VO2max指标上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RST(SMD=-0.08,95%CI=-0.41~0.25,P>0.05)对比MI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IT(SMD=0.40,95%CI=0.08~0.72,P < 0.05)、SIT(SMD=0.35,95%CI=0.03~0.67,P < 0.05)提高VO2max指标方面优于RST,HIIT与SIT(SMD=0.05,95%CI=-0.25~0.36,P>0.0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训练方式提高VO2max指标的效果大小可能性排序为HIIT与SIT高于RST及MICT,且HIIT高于SIT,RST高于MICT。  结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改善VO2max的效果整体优于MICT,且采用HIIT进行训练可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干预效果,以期为超重肥胖大学生选择HIIT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VIP、WanFang Data数据库中有关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期年限从各数据库收录起始年限至2020年12月14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  结果  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中等质量研究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MD=-4.22,95%CI=-7.20~-1.25,P<0.01);改善体脂率(MD=-5.31,95%CI=-6.88~-3.73,P<0.01)、体质量指数(BMI)(MD=-2.11,95%CI=-2.65~-1.56,P<0.01)、全身脂肪量(MD=-3.66,95%CI=-4.89~-2.43,P<0.01)、腹部脂肪量(MD=-0.31,95%CI=-0.47~-0.15,P<0.01)、躯干脂肪量(MD=-2.15,95%CI=-2.86~-1.44,P<0.01),对瘦体重(MD=0.42,95%CI=-0.94~1.78,P=0.55)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的体重,改善其身体成分,可为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进行长期的HIIT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姗  张培珍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495-1499
  目的  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交叉点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为超重女大学生维持或改善血脂健康提供更有效的运动指导。  方法  研究选取北京高校27名超重女大学生,平均年龄(20.93±2.23)岁。随机分为交叉点运动训练组(COP组)(10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组)(10人)和对照组(7人)。COP组和HIIT组进行10周每周3次的运动干预,COP组每次完成45 min COP强度持续运动,HIIT组每次完成5组HIIT;对照组保持平时的体力活动状态不变。  结果  在10周的COP强度持续运动或HIIT干预后,COP组的形态学指标显著改善,体质量指数(BMI)(-0.85 kg/m2)、腰围(-2.94 cm)、臀围和体脂率(-2.23 cm,-1.19%)均下降;血脂代谢指标及相关比值指标显著改善,血清载脂蛋白B(ApoB)水平(-9.79 mg/dL)、ApoB/载脂蛋白AI(ApoAI)(-0.19)均下降,且COP组干预前后ApoB/ApoAI的变化量高于HIIT组(-0.19,0.07)(P值均<0.05)。  结论  经过10周的运动干预,COP强度持续运动与HIIT相比是更有效的改善腹部肥胖、血脂健康、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少年认知执行功能的影响,为医疗康复治疗和体育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高强度间歇训练”“认知功能”“执行功能”“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Cognition”“Cognition Function”“Executive Function”“Exercutive Controls”等关键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9月20日公开发表的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少年认知执行功能影响相关的文献,运用Stata 14软件和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  结果  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后即刻Stroop测试反应时显著缩短(SMD=0.70,95%CI=0.28~1.11,z=3.29,P < 0.01);运动后30 min Stroop测试反应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MD=0.23,95%CI=-0.14~0.60,z=1.23,P>0.05);运动后即刻Stroop测试正确率显著提高(SMD=0.26,95%CI=0.03~0.50,z=2.21,P < 0.05);运动后30 min Stroop测试正确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MD=-1.38,95%CI=-4.28~1.52,z=0.93,P>0.05);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后Stroop测试和连线测试反应时显著缩短(SMD=0.38,95%CI=0.07~0.70,z=2.41,P < 0.05)。  结论  急性与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有效改善青少年的认知执行功能,但急性训练的后效应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运动对学龄儿童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儿童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运动干预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  对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为针对学龄儿童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随机对照干预试验相关的文献。中文检索式有(身体活动或运动)和(学龄儿童或幼儿)和(心血管疾病或血压或血脂谱或胰岛素抵抗或炎症因子或动脉僵硬或动脉厚度或心血管综合风险因子)和(干预实验或随机对照实验),英文检索式有(physical activity OR exercise OR exercise intervention)AND(school-age OR children OR 7~12)AND(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CVD OR lipid profile OR insulin resistance OR inflammation OR arterial thickness OR arterial stiffness OR CVD combined score)A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  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涉及6个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对学龄儿童的高密度脂蛋白(SMD=0.31,95%CI=0.03~0.59)、低密度脂蛋白(SMD=-0.37,95%CI=-0.59~-0.15)、三酰甘油(SMD=-0.45,95%CI=-0.72~-0.18)、胰岛素抵抗指数(SMD=-0.35,95%CI=-0.58~-0.12)、收缩压(SMD=-0.25,95%CI=-0.36~-0.14)、舒张压(SMD=-0.29,95%CI=-0.40~-0.18)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结论  运动干预对学龄儿童心血管风险因素有积极效果,可以在改善儿童的血脂状况、降低血压的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量化评价1992—2020年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对中国3~6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为开展精准有效的干预实践、进一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提供方法参考。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字资源、维普数据库、EBSCO运动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有关体育活动对中国3~6岁幼儿身体素质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中文检索词包括:(幼儿OR学龄前儿童OR学前儿童)AND(身体素质OR体质)AND(干预实验OR干预研究OR随机对照实验)等,英文检索词包括:(preschool OR kindergarten OR young children OR nursery)AND(physical fitness)A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ND(Chinese OR China)等。  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2 386名幼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对于幼儿立定跳远(SMD=0.61,95%CI=0.46~0.76)、坐位体前屈(SMD=0.53,95%CI=0.36~0.70)、10 m折返跑(SMD=-0.84,95%CI=-1.08~-0.61)、双脚连续跳(SMD=-0.74,95%CI=-0.90~-0.58)、走平衡木(SMD=-0.54,95%CI=-0.70~-0.39)的成绩有中到高度的影响,而对网球掷远(SMD=0.39,95%CI=0.26~0.51)成绩影响较低。  结论  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不同类型指标所反映的身体素质受体育活动内容、干预时长、锻炼频率、年龄等因素制约而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梁晋裕  郝亮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729-1732
比较12周HILT(高强度间歇训练)和MICT(中等强度连续训练)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安静状态下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Chemerin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为更好地控制体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晋中市18名肥胖儿童随机分为HIIT组(9人)和MICT组(9人).MICT组(30~60 min的持续锻炼,运动强度达到80% HRmax)及HIIT组(运动期:3~6组100%的运动速度60s冲刺;间歇期:3min 50%的运动速度主动恢复)分别进行12周(3次/周)运动强度逐渐递增的跑台运动干预,运动干预前、后测试所有受试者身体成分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身体脂肪量、身体脂肪比率、内脏脂肪面积)、腰围,安静状态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清Chemerin水平的变化.结果 12周HIIT和MICT均能降低肥胖儿童体重、体质量指数、身体脂肪量、脂肪比率、收缩压及血清Chemerin水平(P值均<0.05);而只有HIIT使肥胖儿童内脏脂肪面积、腰围显著下降(P值均<0.05).与MICT组比较,HIIT组肥胖儿童运动后身体脂肪量、内脏脂肪面积、腰围、收缩压及血清Chemerin水平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31,1.67,0.76,0.76,-2.18,P值均<0.05).结论 12周HIIT及MICT均可显著改善肥胖儿童的身体成分,降低血清Chemerin水平;高强度间歇训练是肥胖儿童减肥及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比较12周高强度间歇运动(HILT)和中等强度连续运动(MICT)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动脉僵硬度(cfPWV)和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为改善肥胖大学生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以及寻求更好的减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晋中学院37名肥胖女大学生随机分为HIIT组(19名)和MICT组(18名).HIIT组及MICT组分别进行12周(5次/周)运动干预,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后测试身体成分指标及血清抵抗素水平,通过测量颈-股脉搏波速度(dPWV)评估动脉僵硬度.结果 12周HIIT和MICT均能降低肥胖女大学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身体脂肪量及躯干脂肪量(P值均<0.05),只有HIIT使cfPWV及血清抵抗素水平降低,肌肉量增加(P值均<0.01).与MICT组比较,HIIT组干预后躯干脂肪量、cfPWV及抵抗素水平均下降,肌肉量增加(t值分别为2.19,6.02,2.64,-2.76,P值均<0.01),且HIIT干预前后血清抵抗素降低的变化量与躯干脂肪量及cfPWV降低变化量呈正相关,与肌肉量增加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0.56,-0.65,P值均<0.01).结论 HIIT及MICT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均有影响.与MICT比较,HIIT对躯干脂肪量、肌肉量及动脉僵硬度的改善更有效,可能与此运动降低血清抵抗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鲁鑫  谢波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4):569-573
  目的  研究观察功能性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呼吸、饮食干预对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完善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以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公开招募的58名肥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不同进行功能性高强度间歇训练、呼吸训练和饮食控制干预,研究持续6周。比较干预前后的BMI、体脂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等身体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前后,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指标:男女生的BMI、体脂率均下降(t值分别为7.57,4.40;4.17,5.61,P值均 < 0.01);男女生TC、TG、LDL-C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HDL-C上升(t值分别为7.56,5.80;2.58,4.76;12.26,11.07;3.72,3.37,P值均 < 0.05);肝功能(男女合并人数):NAFLD、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均明显减少(P值均 < 0.05)。  结论  该综合干预方法而言,可以显著降低肥胖大学生体重,能调节改善血脂代谢和肝功能,且干预过程体验较好,可作为肥胖大学生的一个有效减肥途径予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海市青春期学生体脂率与血压偏高的关联,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16个区的16所学校中选取5 148名11~18岁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全身体脂率。按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判定血压偏高与否,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体脂率与血压偏高的关联。  结果  2019年上海市5 148名初中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0.98%,其中男生为8.99%,女生为13.13%,女生高于男生(χ2=22.48,P < 0.01);男生全身体脂率平均为(20.90±10.73)%,随年龄增加而下降(F=10.04,P < 0.01);女生全身体脂率平均为(25.14±8.03)%,随年龄增加而增加(F=69.23,P < 0.01)。控制年龄、饮食、运动、是否月经/遗精等影响因素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随着体脂率百分位的上升,血压偏高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体脂率≥P90的男生血压偏高的风险是体脂率<P25男生的12.43倍(95%CI=6.98~22.14),体脂率≥P90的女生血压偏高的风险是体脂率 < P25女生的6.12倍(95%CI=3.89~9.63)。  结论  青春期学生体脂率与血压偏高呈正相关,血压偏高检出率随体脂率百分位的上升而上升,且在男生中关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青少年炎症反应改善的差异性,为选择合理运动方式应对青少年全身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肥胖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host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纳入的肥胖青少年炎症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及课外辅导3种健康教育模式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效果,为促进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有效性及具体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在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Direct、Scopus、Cochrane Library、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健康教育不同的实施方法干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以(“大学生”或“学生”或“青年”)和(“健康教育”或“教育”或“干预”或“健康课程”)为中文主题词进行布尔逻辑检索; 以("university student" or "student" or "youth" or "college student")AND("Health Education" or "Education" or "Intervention" or "Health Curriculum")为英文主题词进行布尔逻辑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或英文,检索截止到2021年2月1日,同时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依次进行传统Meta分析及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结果显示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增加在校大学生的每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参与锻炼的人数(SMD/OR值分别为0.29,0.25,1.33);亚组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在增加每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锻炼人数(SMD/OR值分别为0.45,0.36;0.22,0.37;1.36,1.26)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课外辅导影响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间和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间接比较结果认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在增加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上优于课外辅导(P值均 < 0.05),在每周锻炼时间、频率及参与人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UCRA法结合效应量认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在影响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间、频率及参与锻炼的人数(SUCRA值分别为91.5,94.1,87.1)上可能效果最好。  结论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积极影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建议在大学课程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群体层面(健康教育讲座、公众号推送)和个人层面(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对广州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中学生超重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3所初中和3所高中,经体检筛查出1 457名超重肥胖的12~18岁学生。对超重肥胖学生通过公众号推送健康推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下发《学生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手册等措施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使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的超重肥胖构成比,计算需治疗人数(NNT)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超重构成比为66.71%(972/1 457),干预后下降至59.92%(873/1 457);干预前肥胖构成比为33.29%(485/1 457),干预后下降至26.63%(388/1 457)。肥胖学生中NNT最小的是12~13岁女生组(NNT=2.6,95%CI=1.9~4.1),NNT最大的是14~18岁男生组(NNT=5.9,95%CI=4.7~8.1);超重学生中12~13岁女生组NNT最小(NNT=2.7,95%CI=2.2~3.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超重肥胖以及规范和管理当前外卖食品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5—6月在江西省上饶市随机选取某高校2 610名大学生,对消费外卖食品的频率、食品类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消费外卖频率和类型对超重肥胖的影响。  结果  大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男生(7.7%)高于女生(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P < 0.01);不同学院之间大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P < 0.01);在大学生自评家庭经济条件方面,来自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8.8%)高于其他组别。与最近1周内未点外卖和快餐便当的大学生相比,点过外卖和快餐便当的大学生与超重肥胖的发生正性相关(OR值分别为1.80,1.59,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经常性外卖消费和外卖类型为“快餐便当”增加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应强化大学生对外卖的正确认知,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外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广州市母亲孕前及分娩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中学时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中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学生常规体检,抽取3所高中、3所初中共3384名学生,将体检中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纳入超重肥胖组(642名),其余学生纳入对照组(2742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