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临床确诊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1(60.14±10.41)岁。所有患者均于两周内先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和99Tcm-MDP SPECT显像检出的骨异常改变,对两种显像方法检出MBD例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结果 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伴发MBD,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28例(骨骼局灶型摄取显像剂18例,弥漫型骨髓摄取1例,混合型摄取9例),99Tcm-MDP SPECT骨显像阳性21例(表现为骨骼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浓聚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6%(28/29)和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比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BD的探测更为灵敏,且对骨髓浸润及髓外侵犯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18F-氟化钠(18F-NaF)作为骨扫描示踪剂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期间由于正电子探测器的缺乏等因素被99Tcm-MDP替代。随着PET/CT的发展,将18F-NaF作为PET/CT示踪剂的研究逐渐增多。18F-NaF本身的药物特性以及PET/CT相对于SPECT/CT的优势,使得18F-NaF PET/CT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优于99Tcm-MDP骨扫描。与99Tcm-MDP骨显像、18F-FDG PET/CT和MRI相比,18F-NaF PET/CT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并且对于不同肿瘤的骨转移有不同的诊断价值。18F-NaF联合18F-FDG PET/CT扫描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8F-NaF PET/CT是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安全、有效、简便、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不全性骨折(IF)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的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和阳性部位的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分析联合显像对IF的临床诊断效能。9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67.56±7.68)岁,其中22例可疑IF、68例已确诊局部IF。所有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均经过6个月以上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 结果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共检出IF病灶234个,均表现为显像剂摄取增高,病变部位及个数为骨盆78个、腰椎49个、胸椎46个、肋骨45个、股骨8个、胫骨4个、跟骨3个及胸骨1个。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68.89%(62/90)的患者联合显像检出的IF数目多于显像之前已知的骨折数目。在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范围内,CT显示骨折病灶293个,其中SPECT/CT诊断新鲜IF病灶234个、陈旧性IF病灶59个,SPECT/CT对新鲜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 结论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IF病灶数目的全身显示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ROC曲线比较18F-FDG PET/CT、99Tcm-MDP骨显像及二者联合对骨转移患者的检出效能.方法 296例恶性肿瘤患者在2个月内同时接受了18F-FDG PET/CT和99Tcm-MDP骨显像,对2种显像结果 按5分法(0分:骨转移阴性,1分:可能阴性,2分:不能确定,3分:可能阳性,4分:肯定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全身骨显像、99Fcm-MDPSPECT-CT与18F-FDG SPECT-CT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行常规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88例肿瘤患者同时行99Tcm-MDP SPECT-CT,同期(2周内)行18F-FDG SPECT-CT.回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SPECT/CT骨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显像及同机或异机CT扫描,获得SPE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SPECT骨显像、CT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图像。分析比较SPECT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1例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患者中,9例经穿刺组织病理或随访病情最终转归而确诊,另外2例为转移瘤。其中,SPECT诊断6例,共发现41个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SPECT/CT诊断9例,共发现44个病灶。SPECT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7%(6/9)、50.0%(1/2)和63.6%(7/11);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9)、50.0%(1/2)和90.9%(10/11),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症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的SPECT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 < 0.05)。结论SPECT/CT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病灶解剖定位的准确率及骨显像特异度,可用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病灶精准定位、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多隐匿病灶检出以及病灶代谢活性评价等,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临床疑似有骨转移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71例,年龄29~86(48.8±14.5)岁。将患者分为原发盆腔肿瘤组(63例)和非原发盆腔肿瘤组(85例)。所有患者在首次行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后,对骨盆的异常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SPECT、CT、SPECT/CT、MRI)随访6个月至1年,通过随访结果,比较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符合率、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个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 结果 SPECT平面骨显像共检出309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23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77.3%(239/309),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2.9%(208/22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77.3%(34/44)。SPECT/CT融合显像共检出367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34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5.1%(349/367),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8.4%(299/30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7.7%(50/57)。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在诊断符合率、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595、28.795、4.546,均P<0.01)。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盆病变中检出的病灶数多于SPECT平面骨显像,原发盆腔肿瘤组检出病灶数多于非原发盆腔肿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85,P=0.036)。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以SPECT/CT最高(84%,52/62),其余依次为SPECT(79%,48/61)、MRI(76%,47/62)和 CT(65%,39/60),其阳性预测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2,P=0.003)。 结论 与SPECT平面骨显像相比,99Tcm-MDP SPECT/CT可以提高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灶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和原发性盆腔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99Tcm-利妥昔单抗(99Tcm- Rituximab)SPECT/CT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海南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7~73岁(中位年龄50.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显像,分析图像并统计SLN的数量。显像后1~2 h进行手术,术中采用便携式γ探测器探测SLN,以术中检出的SLN数量为“金标准”,评估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的诊断效能。 结果 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显像共检出SLN 67枚,以1~3 枚者居多(68%,15/22),术中γ探测器共检出SLN 81枚,以2~4 枚者居多(73%,16/22)。以患者为单位,99Tcm-利妥昔单抗显像的灵敏度为100%(22/22)、总符合率为100%(22/22);以淋巴结为单位,灵敏度为83%(67/81)、阳性预测值为100%(67/67)、总符合率为83%(67/81)。 结论 99Tcm-利妥昔单抗 SPECT/CT对乳腺癌SLN的诊断灵敏度及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性。   相似文献   

9.
SPECT/CT骨显像在肿瘤患者可疑脊柱转移灶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骨显像对肿瘤患者可疑脊柱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76例99Tcm-MDP骨显像可疑脊柱转移灶患者,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76例患者中,与病理(含术中病理)检查结果对照19例,与随访1年余(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患者,随访至2008年3月)结果对照14例,显像结果与CT及MRI的共同结果对照43例.结果 SPECT/CT显像诊断肿瘤脊柱转移灶的灵敏度为95.83%(23/24),特异性为90.38%(47/52),准确性为92.11%(70/76),阳性预测值为82.14%(23/28),阴性预测值为97.92%(47/48),阳性似然比为9.97,阴性似然比为0.05.结论 SPECT/CT提高了肿瘤可疑脊柱转移灶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模型探讨99TcmO4-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在图像采集中的相互影响,讨论同一患者是否可以同日分别采用PET/CT及SPECT两种仪器行高低两种能量放射性核素显像.材料与方法 利用统一规格、相同容积( 500ml)的5个塑料瓶(编号A、B、C、D、E),其内均注入500ml蒸馏水制作成模型.A瓶注入0.5mCi 18F-FDG行PET/CT显像;B瓶注入1mCi99TcmO4-行SPECT显像;C瓶内同时注入混合好的0.5mCi18F-FDG和1mCi99TcmO4-;D瓶内先注入1mCi99TcmO4-后再注入0.5mCi18F-FDG;E瓶先注入0.5mCi18F-FDG后再注入1mCi99TcmO4-.然后对C、D、E瓶分别行PET/CT显像和SPECT显像,并判断图像效果.结果 A瓶PET/CT显像和B瓶SPECT显像图像效果为1级;C、D瓶SPECT及PET/CT显像图像均为2级;E瓶SPECT显像图像为3级,PET/CT显像图像为1级.结论 同时加入18F-FDG和99TcmO4-对PET/CT和SPECT图像质量均有影响.先加入18F-FDG后加入99TcmO4-对PET/CT图像质量影响小,但SPECT图像不能分辨.先加入99TcmO4-后加入18F-FDG对PET/CT和SPECT图像质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18F-NaF PET/CT骨显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30例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71(52.3±13.5)岁]的18F-NaF PET/CT骨显像及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全身骨显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18F-NaF PET/CT骨显像特点,对比两种骨显像方法对该病局部骨骼病灶的检出情况,并根据Mirels评分标准对棕色瘤进行评分。 结果 两种骨显像方法定性结果一致,即骨显像阴性15例,阳性1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在18F-NaF PET图像上大部分表现为以全身多骨弥漫性骨代谢增高为主的多种代谢性骨病征象,并发棕色瘤、骨硬化及病理性骨折等时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局灶性显像剂异常分布,其中棕色瘤表现为局灶性显像剂浓聚、显像剂稀疏或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缺损伴边缘显像剂不均匀浓聚;同机CT图像上均表现为全身多骨多种形式的骨质吸收,其中,表现为广泛骨质疏松13例、伴棕色瘤7例、骨质硬化6例、骨质软化3例、病理性骨折3例。15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患者共检出局部骨骼病灶(棕色瘤、骨硬化、病理性骨折、假骨折)53个,其中,18F-NaF PET/CT骨显像全部检出,99Tcm-MDP全身骨显像检出32个。7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患者伴棕色瘤,位于长骨的棕色瘤病灶数共24个,其中9个Mirels评分大于9分。 结论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在18F-NaF PET/CT骨显像上的全身骨代谢及解剖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18F-NaF PET/CT骨显像结合同机CT上全身骨骼病灶的详细信息,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其半定量分析指标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10月因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导致胸腰背部疼痛而就诊,最终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患者81例。选取SPECT/CT矢状位融合断层图像,利用ROI技术重复勾画病灶椎体(T)及与其相邻的正常椎体(NT),并计算病灶椎体与正常椎体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即T/NT值。将所收集病例根据椎体是否在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后进行手术分成两组,一组为手术组,包括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的患者,另一组为非手术组。对两组T/NT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手术组共计110个椎体,T/NT值为2.44±0.84;非手术组共计70个椎体,T/NT值为1.04±0.14,两组T/N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4,P < 0.05)。(2)发现椎体以外骨折,包括肋骨骨折29例、椎体附件骨折2例、骶骨骨折2例、耻骨骨折1例。 结论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其半定量分析指标在指导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其他部位是否有骨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8F-FDG hPET/CT显像与99Tcm-MDP骨显像探测骨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hPET CT与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骨显像探测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恶性肿瘤或肿瘤术后复发合并骨病变患者 34例 ,均于 2周内分别行FDG和MDP骨显像 ,其中 31例经手术或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肿瘤患者 ,余 3例为原发灶不明但广泛骨转移者。结果  34例患者中 2 6例有骨转移 ,共探测到 75个骨病灶 ,其中骨转移灶 6 3个 ,良性病灶 12个 (其中骨退行性变 8个 ,肋骨骨折 2个 ,结核和慢性炎症各 1个 )。1 8F FDGhPET CT显像探测骨转移瘤灵敏度为 90 5 % ,特异性为 83 3% ,准确性为 89 3% ;99Tcm MDP骨显像分别为 79 4 % ,75 0 %和 78 7% (P均 >0 0 5 )。结论 99Tcm MDP骨显像仍为诊断骨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1 8F FDGhPET CT显像对鉴别诊断骨转移瘤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超级骨显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99Tcm-MDP SPECT/CT显像的47 671例患者中呈超级骨显像的97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25~85(62.4±14.3)岁,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资料、影像学资料、年龄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瘤组(71例)与代谢性骨病组(26例,包括甲状旁腺瘤9例、肾性骨病6例、骨质疏松症11例)。根据原发肿瘤不同,将71例骨转移瘤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前列腺癌组(40例)、乳腺癌组(15例)、肺癌组(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8例,包括胃癌4例、直肠癌2例、食管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统计分析骨转移瘤组与代谢性骨病组以及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之间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的特征、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和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骨转移瘤(73.2%,71/97)是导致超级骨显像的最常见病因[在其原发肿瘤中,前列腺癌较常见(56.3%,40/71)],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6.8%,26/97)。骨转移瘤组以灶性散在分布型(Ⅱ型)为主(85.9%,61/71),代谢性骨病组主要呈均匀对称型( Ⅰ型)(61.5%,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01)。骨转移瘤组以成骨型(74.6%,53/71)和混合型(19.7%、14/71)骨质破坏为主,而代谢性骨病组以溶骨型(73.1%,19/26)骨质破坏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15.95,均P<0.001)。所有患者均以骨痛为初发症状,局部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6.7%,55/97)。骨转移瘤组以腰痛最常见(60.0%,24/40),代谢性骨病组多为肋骨痛(40.0%,6/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骨转移瘤组患者的年龄和ALP、LDH水平均高于代谢性骨病组,而血钙水平则低于代谢性骨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Z=?2.28、?3.65,t=?5.96,均P<0.05);而2组患者在血磷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在SPECT全身骨显像的显像模式、SPECT/CT融合显像中的骨质破坏类型、临床表现、局部骨痛部位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1~13.07,均P>0.05) 。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间进行比较,乳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小、前列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大,乳腺癌组患者血钙水平最高,肺癌组患者LDH水平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3、5.13,H=13.47,均P<0.05);血磷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41,H=6.28,均 P>0.05)。 结论 超级骨显像病因中以骨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患者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病灶处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均有差异,99Tcm-MDP SPECT/CT在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SPECT/CT对脊柱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SPECT/CT显像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脊柱呈放射性浓聚患者进行SPECT/CT显像,获得SPECT、CT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诊断及6个月以上的影像学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SPECT/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肿瘤的灵敏度为96.00%(24/25),特异性为96.43%(27/28),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3.57%(1/28),假阴性率为4.00%(1/25),阳性预测值为96.00%(24/25),阴性预测值为96.43%(27/28)。对脊柱浓聚灶诊断非转移性骨病变的灵敏度为96.43%(27/28),特异性为96.00%(24/25),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4.00%(1/25),假阴性率为3.57%(1/28),阳性预测值为96.43%(27/28),阴性预测值为96.00%(24/2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结合了CT的解剖定位功能与^99Tc^m-MDP骨显像的高灵敏度,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对脊柱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骨显像中骨外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的特点,以及其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骨显像的33例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2例,年龄3个月~10岁。根据病理学结果将肿瘤类型分为母细胞瘤、间叶组织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3大类。根据骨显像等影像学结果,将骨外软组织肿瘤的最高放射性浓聚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和“+++”, 分析骨显像的特点及其与肿瘤病理学的关系。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MDP的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i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 33例患儿中母细胞瘤26例(78.8%,包括神经母细胞瘤15例、肾母细胞瘤6例、肝母细胞瘤4例和胰母细胞瘤1例)、间叶组织肿瘤5例(15.2%,包括骨肉瘤肺转移灶3例、恶性肾外横纹肌样瘤1例和左大腿脉管瘤1例)和生殖细胞肿瘤2例(6.0%),软组织肿瘤的3种类型摄取99Tcm-MDP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93,P=0.369)。所有患儿骨外软组织肿瘤骨显像内部特点为钙化、坏死和其他特点(含有骨化基质或实性肿块无明显坏死及钙化),摄取99Tcm-MDP为“+” 的6例(6/33,18.2%)、 “++”的11例(11/33,33.3%)和 “+++”的16例(16/33,48.5%),肿瘤内钙化伴坏死、钙化、坏死和其他原因引起的99Tcm-MDP摄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13,P=0.315)。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摄取99Tcm-MDP为“+”的6例(18.2%,包括母细胞瘤5例、间叶组织肿瘤1例)、“++”的11例(33.3%,包括母细胞瘤9例、间叶组织肿瘤2例)和“+++”的16例(48.5%,包括母细胞瘤12例、间叶组织肿瘤2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 结论 骨显像时患儿骨外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MDP多提示为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其程度与组织病理学分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18F-FDG PET与99Tcm- MDP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并与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 (MDP)骨显像比较。方法  4 3例确诊的肿瘤患者在 1个月内先后行1 8F FDGPET及99Tcm MDP骨显像 ,其中 2 4例经其他检查及随访证实为骨转移。对比分析 2种显像结果。结果  2 4例骨转移患者FDGPET显像均为阳性 ,骨显像阳性 2 2例 ,灵敏度分别为 10 0 %和 91.7%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19例无骨转移患者中FDGPET显像阴性 18例 ,骨显像阴性 11例 ,特异性分别为 94 .7%和5 7 9%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种方法检测骨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 97.7%和 76 .7%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 8F FDGPET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与99Tcm MDP骨显像无明显差别 ,但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