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方法:35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手术。结果:本组术中破裂7例(麻醉诱导至切开硬脑膜时破裂1例,解剖粘连脑池、分离载瘤动脉时破裂2例,牵拉、剥离动脉瘤体及暴露、游离瘤颈时破裂3例,夹闭瘤颈时破裂1例)。其中5例经处理后顺利夹闭;2例术后死于脑疝。结论:术前降颅压及术中仔细操作、良好的暴露和主动截断载瘤动脉供血能减少破裂概率。  相似文献   

2.
王猛 《医学综述》2011,17(2):186-188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动脉瘤的发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开展治疗研究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现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内弹力层破坏,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剪切力和成角因素作用,血流应力的间接生物学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进而阐明颅内动脉瘤的成因方面的现行主要观点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动脉瘤病因学分析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破裂因素及一般处理原则做一综述。方法:查阅新近公开发表的中外文献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和一般处理进行综述。结果: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很高,幸存者中也有一半患者遗留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0mm以下的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因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可以估计出每年有0.5%~2%的破裂率,不断生长的和大于10mm的动脉瘤破裂的几率会更大。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自然病史及治疗中的危险因素的数据还不完整,处理方法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延期手术夹闭97例,早期24例,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早期手术夹闭24例中除1例V级患者于术后3d死亡和1例Ⅲ级患者于术后2月因颅内感染死亡外,余22例均获得优或良疗效;平均住院18.2d,无1例再出血,延期手术的97例平均住院时间是前者的2倍,14例发生再出血.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尤其对Hunt&HessI~Ⅲ级患者,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保守治疗期间再出血的危险性,而对于Ⅳ~V级脑肿胀患者,早期手术的困难程度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61例合并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占同期破裂动脉瘤患者的44.9%。临床和 CT 资料分析表明,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动脉瘤易发生脑室内出血,而大脑中动脉和胼周动脉的动脉瘤易发生脑内血肿。治疗应根据颅内出血的类型。合并脑内大血肿者应急诊清除血肿,同时夹闭动脉瘤。合并大量脑室内出血者应作脑室外引流,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动脉瘤直接手术。此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为50.9%。经统计处理,发现影垧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入院时临床状况、动脉瘤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脑室内出血程度,以及颅内出血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直接治疗颅内动脉瘤是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组14例颅内动脉瘤手术连续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须有显影充分的全脑血管造影,按Hunt和Hees分级选择手术病人,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动脉瘤颈部,选用合适的动脉夹夹闭,术后加强监护并使用Nimodipine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8例颅内动脉瘤GDC栓塞的临床经验.方法 8例动脉瘤中7例为破裂性动脉瘤,均采用GDC行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 8例中7例一期栓塞成功.完全闭塞者4例,>90%者2例,<90%者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且可有效地降低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并采用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有病例均同DSA和(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TA共检出动脉瘤39例,占81.25%.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采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8例颅内袋状动脉瘤组织进行镜下观察和病理分析。观察到袋状动脉瘤的基本组织病理改变为损伤、变性和修复。结果提示脑动脉血流变化对动脉壁的压力作用是动脉瘤产生的原动力;管径较大的血管和较强的机体修复能力是形成大动脉瘤的基础;中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机会相对较多,瘤壁内常伴有出血。本研究对认识颅内袋状动脉瘤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15例急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先处理颅内血肿,后行动脉瘤显露、探查及夹闭术;对术中再次破裂出血者及时控制出血并夹闭瘤体。结果: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14例,未发现动脉瘤1例;术后脑疝恢复11例,死亡4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7例。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病情危重,需要急诊手术;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即使在探查中动脉瘤再次出血,也能很好控制夹闭动脉瘤;但如果术中遗留未夹闭的动脉瘤将是导致术后潜在出血危险的原因,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影响CV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手术前后应用TCD监测CVS。术前行颅脑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Fisher分级。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TCD检查资料。结果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高于120 cm/s为诊断CVS的标准,术后有17例发生CVS,发生率为53.1%。TCD检测CVS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78%。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中CVS的发生率有高于Ⅰ、Ⅱ级的趋势。结论 TCD为监测CVS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CVS的发生可能与Fisher分级的等级有关。TCD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预测CVS,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丁耀茂  林红  丁伟 《河北医学》2011,17(2):170-172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实施控制性降压,观察组给予异丙酚实施控制性降压,评估降压效果. 结果:控制性降压5min及15min后两组患者MA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影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结果:7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85个,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动脉瘤76个,9个较小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3个动脉瘤漏诊。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局部脑血流 (rCBF)的影响 ,将 2 0例病人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异氟醚组 (A组 ,n =1 0 )和尼莫地平组 (B组 ,n =1 0 )。A组用异氟醚吸入降压 ;B组用尼莫地平静脉注射 ,继以持续泵入降压 ,2组均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在 8.0~ 8.7kPa(60~ 65mmHg)。动脉瘤夹闭后 ,2组均停止降压 ,并用罂粟碱浸泡术野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rCBF的变化。结果 :2组在降压前后rCBF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与动脉瘤夹闭前相比 ,夹闭后A组rCBF明显减少 (P <0 .0 5 ) ,B组rCBF变化不大 (P >0 .0 5 ) ;应用罂粟碱后 ,2组rCBF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其中A组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B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 ,用尼莫地平控制性降压 ,rCBF的变化比较平稳。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蛋白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寻找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差异的蛋白。【方法】采集12例血清蛋白样本(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脑挫裂伤患者4例及正常成人本4例)用不同的CyDye染料交叉标记后依次进行双向胶内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图像分析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结果】发现胶号为1119的蛋白质点,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比正常成人组表达升高1.82倍(P<0.05),而在脑挫裂伤患者血清中与正常成人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蛋白点经质谱鉴定为结合珠蛋白。【结论】结合珠蛋白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及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差异的蛋白。【方法】采集12例血清蛋白样本(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脑挫裂伤患者4例及正常成人本4例)用不同的CyDye染料交叉标记后依次进行双向胶内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图像分析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结果】发现胶号为1119的蛋白质点,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比正常成人组表达升高1.82倍(P〈0.05),而在脑挫裂伤患者血清中与正常成人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蛋白点经质谱鉴定为结合珠蛋白。【结论】结合珠蛋白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及扩张。  相似文献   

17.
雄激素对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雄激素对球囊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12只雄性家兔随机等分为替代组和单纯去势组 ,均于去势术后 2周行右侧髂动脉内皮剥脱术 ,替代组同时给予十一酸睾酮。观察去势前、脱内皮术后1周、2周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1(ET 1)水平的变化 ;脱内皮术后 2周将动物处死 ,取损伤血管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表达和应用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形态的变化。结果 :与单纯去势组相比 ,替代组脱内皮术后 1周、2周血浆NO水平 (μmol L)明显降低 [1周时 :(46 .70± 12 .6 5 )vs(75 .6 2± 16 .0 4 ) ,2周时 :(6 5 .0 3± 16 .2 9)vs(12 5 .4 9± 2 2 .4 5 ) ,P均 <0 .0 1];血浆ET 1水平 (pg ml)明显升高 [1周时 :(14 5 .2 1± 11.4 0 )vs(118.6 6± 12 .82 ) ,2周时 :(111.16± 13.0 1)vs(81.2 8± 7.80 ) ,P <0 .0 0 1或 0 .0 1];脱内皮术后 2周损伤血管组织VCAM 1表达明显增强 [(0 .346 5± 0 .0 0 84 )vs(0 .310 9± 0 .0 0 5 6 ) ,P <0 .0 0 1];损伤血管内膜面积 (mm2 )和内膜 中膜面积比值明显增大 [(1.6 5± 0 .39)vs(0 .6 5± 0 .18) ,(0 .92± 0 .2 0 )vs(0 .38± 0 .0 7) ,P均 <0 .0 1]。结论 :雄性兔去势后补充该实验剂量的睾酮使血清睾酮水平升高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以及部分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方法比较87例动脉瘤组与108例对照组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3种基因型的构成。结果2组插入/缺失杂合子(I/D)和缺失纯合子(D/D)基因型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插入/缺失杂合子(I/D)基因型中,动脉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8);缺失纯合子(D/D)基因型中,动脉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汉族人的ACE基因在第16内含子位点的插入/缺失杂合子(I/D)和缺失纯合子(D/D)基因型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健  刘丛  周量  傅军 《中外医疗》2013,32(6):15+17-15,17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死亡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 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