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慢性耳鸣的疗效.方法:采用taVNS治疗慢性失代偿耳鸣,10 d为一疗程.记录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主观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结束时(治疗10 d)、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THI、PSQI、DASS-21评分,比较taVNS组和对照组的耳鸣改善情况,并对taVNS组THI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外耳道迷走神经刺激术对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THI评分≥38分,病史6≥个月的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G6805-I型电针治疗仪实施经皮外耳道迷走神经刺激术(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VNS),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以耳鸣残障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SQI),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Scale-21,DASS-21)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第10天,T-VNS组主观症状改善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显著;PSQI评分显示,T-VNS治疗期间睡眠质量获得明显改善,但3个月随访时,PSQI评分有轻度反弹;DASS-21评分显示,T-VNS治疗期间,T-VNS组焦虑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下降;THI评分,治疗期间以及3个月随访时,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T-VNS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期间较治疗前THI评分降低,但差异不显著;3个月随访时,THI评分降低,差异显著。结论 T-VNS用于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治疗对患者焦虑程度及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仅少数患者治疗期间有短暂咳嗽或耳部刺痛感,安全性好。疗程及刺激参数的设置需要扩大样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耳鸣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虽很多,但疗效欠佳。近年来,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联合声刺激应用于治疗耳鸣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现将VNS联合声刺激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听觉皮层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 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联合B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手段,3例诊断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诊断符合率为27.2%。1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例恶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行术后放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8例患者合并其他颅神经或交感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10例经4~132个月随访(中位时间41个月)均生存,肿物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对该病提高认识。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常难以避免,并发症较多,因此需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5.
耳鸣是一种不由外界声音刺激而引起的声音或声响的主观感觉,据调查在美国约有数百万的患者受这种症状的困扰,估计大约有1%~3%患者的耳鸣会逐渐演变成慢性并且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症状,由于伴随心烦、睡眠障碍等精神困扰,导致患者的工作、学习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国内至今还没有关于耳鸣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耳鸣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疗法、物理方法(微波、激光等)、  相似文献   

6.
耳鸣是常见症状,但治疗却很困难。根据患者主诉可将耳鸣分为:颅鸣,耳内性耳鸣,一侧或双侧性、高音或低音性、持续及间歇性耳鸣等。根据检查所见又可分为自觉性和他觉性耳鸣,全身性及耳性耳鸣。耳性耳鸣结合听力障碍则可分为传导性耳鸣、感音性耳鸣和混合性耳鸣等。引起耳鸣原因的学说很多,有血管杂音学说、鼓室神经丛刺激学说、鼓索神经刺激学说、内耳压力学说、内耳毛细胞异常兴奋学说、咽鼓管病变学说、内耳神经放电学说、内耳淋巴液变化及药物中毒等学说。治疗方法有全身疗法及局部疗法。  相似文献   

7.
中枢听觉系统中的异常活动是导致耳鸣主观体验的原因。电刺激一方面可以对耳鸣患者异常活动的听觉相关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电刺激还能影响扣带回,使其产生自上而下的控制。近年来,电刺激应用于治疗耳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电刺激治疗耳鸣的方法分类及其对耳鸣的作用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耳鸣(Tinnitus)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源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常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和欧洲有17%(15%-20%)的人体验过5min以上的耳鸣,其中7%(5%-10%)耳鸣者经常寻医问药,3.5%(2%-5%)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0.8%(0.5%-l%)因耳鸣而犹如残疾,65岁以上33%的人有过耳鸣。  相似文献   

9.
肌肉松弛剂米奥纳尔治疗耳鸣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是最难治愈的症状。最近,有人发现耳鸣患者活动或肌肉紧张时耳鸣增强;相反,肌肉松弛时则耳鸣减轻。所以试用肌肉松弛剂米奥纳尔(Myonal)治疗耳鸣,结果发现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102例,其中颅鸣患者34例(26~65岁,平均53±12.59岁),耳鸣患者68例(31~69岁,平均51±12.29岁);采用1 Hz低频脉冲刺激患者左侧颞顶部,每次一次性连续给予1 000次脉冲刺激,脉冲间隔时间为10 s,5次/周,连续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耳鸣的严重程度.结果 治疗后,34例颅鸣患者中,24例颅鸣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70.59%(24/34),其中2例患者自觉颅鸣完全消失(5.88%,2/34),22例自觉颅鸣响度减轻(64.71%,22/34), 治疗前VAS平均分为5.09±1.01分,治疗后降为3.06±1.77分;68例耳鸣患者总有效率为64.71%(44/68),44例耳鸣减轻或消失(64.71%,44/68),其中1例耳鸣完全消失(1.47%,1/68),43例自觉耳鸣减轻(63.24%,43/68);治疗前VAS评分为5.68±1.51分,治疗后降为3.75±2.1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无显著变化,且无一例出现头痛、头晕、头皮灼伤、癫痫发作、耳鸣加重等不良反应.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耳鸣安全有效,其中颅鸣患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迷走神经受损的Ramsay-Hunt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报道2例Ramsay-Hunt综合征并迷走神经侵犯的临床特征。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对2例Ramsay-Hunt综合征合并迷走神经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出现声嘶、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等剧烈胃肠反应;1例患者病程中未出现典型面瘫症状。结论 对诊断或怀疑Ramsay-Hunt综合征的患者应进行面神经电图及镫骨肌反射检查;迷走神经受损的临床特征为:声嘶、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等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3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前行影像学与专科检查后,均在全麻下行肿瘤完整切除,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极其罕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颈部或咽旁的无痛性肿物,早期无呛咳、声音嘶哑等迷走神经受侵犯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而影响治疗。结论CT、MRI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有重大意义。正确选择手术径路及掌握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及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耳鸣是在无外界声刺激或其他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声音感觉,它是一种自觉症状、主观感觉,迄今尚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客观检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目前用于对耳鸣的音调、响度以及掩蔽效应等心理声学测试方法,以达到对耳鸣的基本性质(包括心理声学的特征)、分类及可能原因提供信息,帮助确定需要治疗的患者(尤其是选择适应于耳鸣掩蔽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部迷走神经副节瘤的临床解剖特点、术中保护神经或神经离断后修复的方法。方法:6例颈部迷走神经副节瘤患者,肿瘤均包裹迷走神经干并在手术解剖中离断。在迷走神经离断后行断端吻合术(3例)或颈深神经(2例)、舌下神经(1例)移植术。术后行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发声、吞咽功能锻炼。结果:2例副节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吞咽呛咳明显,术后吞咽呛咳消失;4例术后吞咽呛咳,6~12个月明显减轻。5例术后声嘶,6~12个月明显改善;1例术后12个月声嘶仍明显。术后3个月纤维喉镜检查,残端吻合术(3例)及舌下神经移植术患者(1例)术侧声带内侧约1/2于发声时有颤动;颈深神经移植者(2例)1例有颤动,1例动度不明显。结论:颈部迷走神经副节瘤术中仔细甄别迷走神经纤维并加以最大限度保护,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声嘶或吞咽呛咳。迷走神经干离断后的神经断端吻合、颈深神经或舌下神经移植均可能改善声带动度,从而有助于改善声嘶。  相似文献   

15.
主观性耳鸣是指在没有任何内部或外部声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耳内或颅内的听错觉[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耳鸣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0%~15%,其中1%~2%的患者深受耳鸣影响[2]。由于耳鸣机制的复杂性及确定病因的困难,目前临床上没有统一有效的药物或手段治疗耳鸣。传统的治疗耳鸣的方法包括习服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并非是从神经学机制上治疗耳鸣,而是在于增强个体对耳鸣的适应性,以减轻其对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耳鸣和耳鸣治疗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下的一种声音感觉,临床上将耳鸣分为主观性及客观性耳鸣,客观性耳鸣通常由于外周血管异常引起,绝大部分耳鸣是主观性耳鸣,没有波动性和不被他人感知,约75%的耳鸣患者可主观适应耳鸣,但仍有25%的耳鸣患者症状严重甚至有自杀倾向.  相似文献   

17.
耳鸣是指在无外源性声音刺激时耳内或颅内感知到的声音,是临床常见症状。耳鸣可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普通人群中大概有12%~30%的人会出现耳鸣。因耳鸣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故耳鸣的治疗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就耳鸣治疗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声治疗是基于神经生理模型,通过声音刺激实现耳鸣适应,从而减轻耳鸣相关恼人症状,临床取得不错的成绩.声治疗的应用不是统一的,涵盖了多维度组合,本文就耳鸣声治疗的个性化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耳鸣是指在缺乏外界声源刺激下,患者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国外文献报道在人群中发病率约10%,男性多于女性,并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儿童偶发[1].按照耳鸣声音的特点,耳鸣可分为搏动性耳鸣( pulsatile tinnitus)和非搏动性耳鸣.其中,搏动性耳鸣是由头颈部器官、心血管或其他结构所产生异常声音,通过骨结构、血管或血流传送到内耳,而使患者感受到[2],其节律大多与心跳一致.搏动性耳鸣约占耳鸣患者的4%[3].搏动性耳鸣对患者的影响不一,轻者安静时方觉耳鸣,重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其病因复杂,但是通过仔细检查,很多搏动性耳鸣的病因能明确,并能通过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减轻或者治愈.在本文中,我们对搏动性耳鸣的分类、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多卡因类药物对耳鸣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或/及颅内有声响,但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的耳神经学症状。临床上常见,治疗十分棘手。目前,尽管有电刺激、掩蔽、心理、手术、药物以及生物反馈等许多治疗方法,但尚无一种疗法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国外学者有关利多卡因类药物治疗耳鸣具有良好作用的报告颇多,而国内却甚少。有鉴于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利多卡因类药物治疗耳鸣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