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干眼的免疫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柯宁  赵敏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0):1009-1013
干眼,是指由于泪液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而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依照干眼发病与泪膜的关系,干眼可分为五类[1]:水液缺乏型干眼,脂质缺乏型干眼,粘蛋白缺乏型干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混合型干眼。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干眼发病过程中免疫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对部分干眼的免疫发病机帛研究及干眼的免疫调控治疗作一综述。一、和泪腺的免疫环境眼表面由角膜,结膜和角结膜缘三部分组成,是经常发生炎症和免疫反应的潜在部位。睑结膜和球结膜具有独特的细胞群体,包括杯状细胞,肥大细胞和附属泪腺。出生时正常的眼…  相似文献   

2.
干眼是由泪液质、量和动力学改变引起的以泪膜稳态失衡为特征的多因素疾病, 可伴有眼部不适、视觉障碍、眼表及神经损伤等临床表现。冷受体感觉神经元存在于人眼表, 对角膜表面温度及泪液渗透压的变化较为敏感, 可以诱导冷觉、痛觉的产生, 并调节泪液分泌, 与干眼临床表现有诸多联系。本文就角膜表面冷受体对角膜感觉调节、泪液分泌调节, 角膜感觉调控相关影响因素, TRPM8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干眼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随着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认识的不断深入, 糖尿病的眼表异常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近50%糖尿病患者合并干眼。糖尿病相关干眼的主要表现为泪液分泌量异常、泪膜稳定性差、角膜知觉下降, 严重者可出现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甚至角膜溃疡, 这主要与糖尿病引起的泪腺结构和功能改变、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睑板腺功能异常及角膜神经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本文主要就糖尿病对泪膜、角膜神经和泪腺神经的影响以及氧化应激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代谢产物与糖尿病相关干眼的关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探讨糖尿病相关干眼的发病机制, 为临床开展诊疗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干眼是一种泪液和眼表的多因素性疾病,可引起眼部不适、视觉障碍、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并伴有泪膜渗透性升高和眼表炎症。目前研究表明,炎症在干眼的发病和病理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炎症与泪液渗透压、眼表黏蛋白表达、角结膜上皮结构及功能、泪腺及睑板腺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对炎症造成干眼眼表和泪液功能损害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射科技师泪膜功能。方法前瞻性研究,放射科技师及对照组各34例,分别行干眼症状询问、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IS)、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睑板腺功能检查。结果病例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的结果及其异常的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出现干眼症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工作年限与眼干症状、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睑板腺功能障碍、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放射科技师易发生泪膜功能及泪腺分泌异常,易出现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6.
张玉秋  龚岚 《眼科研究》2014,(9):856-859
干眼是一类累及眼表和泪膜的多因素疾病.临床上治疗干眼的传统方法主要是被动性增加泪液,如人工泪液点眼、泪小点栓塞等,但新的关于干眼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理想的干眼治疗方法是促进泪腺分泌泪液.研究已经证实,P2Y2受体激动剂具有促进水分及黏蛋白分泌的作用,可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目前研制了多种人工合成的P2Y2受体激动剂并用于干眼的治疗,临床研究证实,P2Y2受体激动剂能够明显增加水性泪液的分泌和黏蛋白的分泌,改善临床症状,且Ⅰ期临床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就近年来P2Y2受体激动剂在干眼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干眼是眼表免疫稳态失衡所致的炎症性疾病.由泪膜、角结膜上皮、睑板腺、泪腺以及联络它们的神经通路共同组成的泪腺功能单位(lacrimal functional unit,LFU)是维持眼表生理稳态的完整系统,任何影响这一系统的因素都可以干扰眼表免疫平衡机制引发炎症反应,并最终导致干眼的发生.研究发现,Th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干眼炎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Th细胞分化或Th细胞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可以控制眼表炎症反应,有助于恢复眼表免疫稳态,有效抑制干眼病理改变和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泪小管栓子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眼(Dryeye)是由于泪液生成不足或泪液蒸发过强并致泪膜不稳定引起眼表病变而产生眼部一系列不适症状.泪液生成不足型干眼病是由于泪液生成功能紊乱或泪液由泪腺排人结膜囊受阻所致.通过阻止泪液的排泄而增加眼表泪液从而减轻干眼症状.本文以不可吸收性泪小管栓子栓塞干眼患者泪小管后,观察干眼症状的减轻,客观检查进行比较,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来观察泪小管栓子治疗干眼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泪腺肿物切除术后干眼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泪腺肿物切除术后患者术眼干眼症状及相关指标变化。方法 37例(37只眼)泪腺肿物患者行泪腺肿物切除手术,分别观察术前、术后2周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等,并行相关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泪液分泌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结果泪腺肿物切除术后2周,小部分患者出现干眼症状(16%),反射性泪液分泌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2周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和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泪腺肿物切除术后,小部分患者术眼出现干眼症状,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稳定的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自身免疫性干眼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并对其进行鉴定;采用静脉回输自体激活的淋巴细胞建立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将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干眼模型组和hUC-MSCs治疗组,hUC-MSCs治疗组于回输淋巴细胞后输注1 mL 1×107个·mL-1 hUC-MSCs,连续输注5d,对照组输注等体积的PBS.三组分别在术后2周、4周、6周检测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6周后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检测泪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2周、4周、6周hUC-MSCs治疗组较干眼模型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显著升高(均为P<0.05);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着色显著减轻,组织病理学观察泪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较干眼模型组显著减少.hUC-MSCs治疗组和干眼模型组相比,泪腺组织中炎性因子IFN-γ、IL-17表达显著降低(F=50.48、18.13;均为P<0.05),而抑炎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F=31.06、21.40;均为P<0.05).结论 hUC-MSCs减轻兔自身免疫性干眼,对其发挥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吕菊玲  王兰  吴菊芬 《眼科》2018,27(2):117
目的 比较不同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对泪液功能指标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2例接受角膜屈光手术并随访6个月的近视患者,其中LASIK组20例,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组22例。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0天,1、3和6个月用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行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下泪河高度(LTMH)检查,均取右眼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及组内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主要指标 NIBUTf、NIBUTa、LTMH。结果 两组NIBUTf和LTMH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SBK组NIBUTa比LASIK组升高(P=0.02),其余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ASIK组NIBUTf术后1、3个月与术前相比降低(P均<0.05),与术后10天、术后6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NIBUTa、LTMH术后各时间点比术前均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BK组NIBUTf术后10天,1、3个月与术前相比均降低(P均<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14); NIBUTa术后10天比术前降低(P=0.04),术后1、3个月比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TMH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两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早期NIBUTf 和NIBUTa均较术前降低,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SBK组NIBUTa比LASIK组升高,SBK组比LASIK组泪膜功能恢复快。(眼科,2018,  27:117-12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中重度干眼患者眼表状况和视觉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干眼患者78例(78眼),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38例(38眼)和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组40例(40眼),人工泪液组使用人工泪液点眼3次...  相似文献   

13.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变化早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80例(9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0例(30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d;1,3mo依次行SI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测定及角膜荧光染色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d,BUT测定明显缩短(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囊外组较超声乳化BUT下降明显(P〈0.05),SIt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增加的程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It测定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程度亦无明显差异SIt(P〉0.05);术后1moBUT测定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的程度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d超声乳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伤口处角膜水肿,囊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术后1mo,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均影响泪膜稳定性,手术切口越大,影响泪膜稳定性越明显;但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恢复程度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Purpose:Ocular manifestations in psoriasis are due to direct eye involvement with psoriatic plaques or psoriasis-related,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The commonly reported pathologies are blepharitis, conjunctivitis, keratitis, dry eyes, and uveitis. Limited data is available on the ocular findings in psoriasis patients in India.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various ocula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to-severe psoriasis.Methods:In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reatment-naive psoriasis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rea Severity Index (PASI) score of more than 10 were included. The 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 score, Schirmer’s score, tear film breakup time (TBUT), corneal and conjunctival staining score, and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score were noted. All these parameters were re-evaluated at 8 weeks of follow-up after systemic treatment.Results:Sixty-eight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most common ocular pathologie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were tarsal hyperemia and anterior blepharitis in 128 (94.1%) and 64 (47%) eyes, respectively.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dry eyes were seen in 26 (19.1%), 14 (10.2%), and 34 (25%) eyes, respectively. Thirty-nine (57.3%) patients complained of significant difficulty watching television or digital screen. In 21 patients evaluated on follow-up at 8 weeks, cornea and conjunctiva’s ocular surface staining score increased and TBU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The most common ocular pathologie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were anterior blepharitis and moderate dry eye, 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ost patients’ daily routines. Screening patients with greater severity of psoriasis would help in early management of such problem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探讨其与haze及屈光回退的关系.方法 低中度近视214眼和高度近视154眼行Epi-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试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并观察术后haze和屈光回退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87跟(23.6%)出现0.5级或1级haze,术后3个月69眼(18.8%),术后6个月48眼(13.0%).术后6个月37眼(10.1%)出现屈光回退.出现haze和屈光回退的病例均属于高度近视组.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BUT值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的BUT下降程度较低中度近视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7.51、6.73,P均<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泪液分泌量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之间泪液分泌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明显多于低中度近视组(t=5.48、5.23、7.67,P均<0.05).术后1、3、6个月,高度近视组中haze的发生与BUT下降幅度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呈正相关(r=0.892、0.881,P均<0.05).术后6个月,高度近视组屈光回退眼的BUT值下降幅度较无屈光回退眼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P<0.05);屈光回退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的数量明显多于无屈光回退眼(t=5.27,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泪膜和眼表变化与haze及屈光回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早期应用硅水凝胶材质的角膜接触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25例近视患者(50眼)在LASIK术毕时随机选一眼给予PureVision角膜接触镜,并于术后第1天取出,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量、主观症状评分以及术后角膜瓣并发症。戴镜眼和未戴镜眼之间以及两眼各自分别进行上述时间点不同观察指标的统计学分析。多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双眼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角膜瓣并发症的比较采用)(。检验。结果戴镜眼在术后1d(Z=-3.00,P〈0.01)、1周(Z=-2.32,P〈0.05)FL评分比未戴镜眼低;但与术前相比,戴镜眼和未戴镜眼在术后1d(Z=4.80,P〈0.0125;Z=6.20,P〈0.0125)、1周(Z:3.25,P〈0.0125;Z=4.26,P〈0.0125)都比术前有所升高。戴镜眼在术后1d(t=2.40,P〈0.05)、1周(t=2.09.P〈0.05)BUT比未戴镜眼延长,两眼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比术前缩短(F=3.12.P〈0.05:F=4.05,P〈0.05)。戴镜眼与未戴镜眼基础泪液分泌量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眼均比术前减少(F=4.64,P〈0.05;F=5.77,P〈0.05)。主观症状戴镜眼在术后1d比未戴镜眼轻(Z=2.15,P〈0.05).两眼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比术前加重(Z=2.92、2.66、2.28、2.46.P〈0.0125:Z=4.00、3.39、2.88、3.07,P〈0.0125)。两眼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未发现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结论LASIK术后早期配戴硅水凝胶材质的角膜接触镜可以有效减轻早期眼表角膜的损伤、促进泪膜的稳定、缓解患者的不适感,但并不能缩短由于LASIK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眼表泪液动力学改变的持续时间和症状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Oculus角膜地形图观察正常人及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的首发破裂点位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选择26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21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查指标包括干眼主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泪液分泌试验及Oculus角膜地形图检测泪膜破裂的首发破裂点位置,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按照鼻上象限、鼻下象限、颞下象限及颞上象限的顺序,干眼症组泪膜首发破裂点发生于各象限的比例分别为8眼(15.4%)、19眼(36.5%)、10眼(19.2%)、15眼(28.8%)。正常对照组各象限比例依次为8眼(19%)、15眼(35.7%)、14眼(33.3%)、5眼(11.9%)。两组泪膜首发破裂点均最多见于鼻下象限,两组间首发破裂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3,P=0.16)。结论利用Oculus角膜地形图可以观察泪膜破裂点的时间和位置,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易出现在鼻下象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患者泪膜的早期变化及恢复情况,比较23-GfGauge)与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3月至2009年7月间行单眼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86例(86眼).行23-G联合25.G手术者(A组)35例,仅行25-G手术者(B组)35例,单独行23-G手术者(C组)16例。于术前1d,术后1d、3d、10d、1个月及3个月进行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l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等检查,并以对侧未手术眼作为对照,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结果术眼术后1d,10%患者出现疼痛、发痒、红肿及流泪;术后1、3dBUT值明显下降,术后10d好转,与术前1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dCFS评分较术前增加(Z=-3.782,P〈0.05);术后1 d SIT值较术前增加(P=O.001),术后10d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眼术后未出现眼部不适感,与术前相比,术后10dBUT值较低(.P=0.001),CFS评分较高(Z=-3.597,P〈0.05)。术眼与对照眼比较,术后1、3d不适症状(Z=-5.470、-5.011,P〈0.05)、BUT值(t=-4.968、-5.184,P〈0.05)和SIT值(t=4.452、3.9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F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229、-5.780、-5.018、-4.379、-2.374,P〈0.05)。在手术前后的各个时间点,A、B、C3组间相互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早期可出现眼部不适。泪膜稳定性下降,术后10d时所有检查项目基本恢复正常,泪膜稳定性恢复快。23-G与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泪膜的变化类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分析手机阅读对大学生泪膜及调节力的影响,并分析屈光度与泪膜及调节力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使用OQAS分别检测并比较53例在校大学生(共106眼)手机阅读1 h前后的泪膜稳定性(OSI值 )及调节力。指标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手机阅读1 h后泪膜稳定性及调节力均发生了改变,OSI值升高(泪膜稳定性变差)(t=-7.464,P<0.01),调节力下降(t=4.8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机阅读前后泪膜的改变无性别差异(t=-1.207,P>0.05),调节力的改变无性别差异(t=1.216,P>0.05);手机阅读前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重度近视组之间OSI值表现出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组之间调节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9,P<0.05),且正视组>低度近视组和中高度近视组;手机阅读1 h后,随着等效球镜度的增加,泪膜更加不稳定,调节幅度变小,但是不同屈光状态的3组之间OSI值及调节改变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机阅读会使泪膜稳定性变差,调节幅度变小,并且与近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术后半年内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及对比分析。方法78例(156只眼)接受LASIK矫正近视者,依受术者要求分为飞秒组和板层刀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的主观症状、泪液分泌实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两组泪液分泌量在术后3个月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5),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4,P〉0.05)。两组BUT比较,术后3个月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79,P〈0.05),术后6个月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0,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术后1个月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41,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7,P〉0.05)。结论两组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均下降。飞秒组术后干眼症状轻,恢复快。两组术后短期内出现的干眼多在6个月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