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初中生的周末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余杭区2所初中的1 139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了解周末各类静态行为时间、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量、睡眠时间和自感学习压力等,根据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初中生周末屏前娱乐和做书面作业时间中位数均为3h,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长时间看书刊杂志和用计算机学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饮食、身体活动、睡眠和自感学习压力因素后,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h是男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7,95% CI=1.439 ~3.445);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 h(OR=1.923,95% CI=1.034 ~ 3.577)和用计算机学习超过50 min(OR=2.073,95%CI=1.094~3.928)均是女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时间长,与屏幕相关的娱乐和学习会增加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廖庆祥  黄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50-1752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饮食相关行为对超重肥胖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罗湖区2 639名中学生进行饮食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2.1%,男生(14.5%)高于女生(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P<0.05).校正年龄和性别之后,随着早餐摄入次数减少(OR=1.63,95%CI=1.21~2.19)和西式快餐摄入次数增加(OR=1.41,95% CI=1.07~1.85),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 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增加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应该根据年龄特点实时开展合理膳食教育,从而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中学生近视相关因素并探寻超重肥胖与近视之间的关联,为预防中学生近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二七区、中牟县、荥阳县抽取8所中学3 297名中学生参加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关联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近视检出率为80.5%,超重检出率为14.7%,肥胖检出率为10.1%。不同学段间、父母近视情况组间比较,男生、女生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4,23.55;8.98,26.53;27.46,47.28,P值均<0.01);放学后不同作业时长间比较,男生以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15.25,P值均<0.01);体质量指数(BMI)分类仅在男生人群中近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不同性别间的近视程度比较仅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BMI分类的近视程度比较仅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开封市中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开封市4058名中学生进行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血压偏高率为11.78%.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OR=1.65)和肥胖(...  相似文献   

5.
分析北京市三~五年级小学生进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儿童超重肥胖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三~五年级的学生1 788名,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进食行为、膳食摄入频率、身体活动情况,分析进食行为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为47.8%,女生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54,P<0.01);男生在家吃饭时用碗大小和进食速度分布与女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5,57.33,P值均<0.01).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控制年龄、性别、膳食评分、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值因素后,在家吃饭时用碗比大人小、吃饭速度比同班同性别的同学快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5,2.50,95%CI=1.14~2.11,1.51~4.16).结论 小学生的用碗大小和吃饭速度快慢可能与超重肥胖有关.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肥胖,应提倡小学生和家长使用一样大小的碗,并减慢进食速度.  相似文献   

6.
了解上海市小学生静态行为现状,为探讨静态行为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1个行政区共6所小学,对入选学校的1 511名一、二年级在校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超重肥胖率,通过学生家长自填问卷采集学生静态行为时间.结果 上海市小学生上学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为(7.30±3.02) h/d.不论是上学日或周末,小学生课余花费时间最多的静态行为是写作业/看书、看电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性别、年龄、饭量、身体活动时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后,上学日写作业/看书时间每增加1h,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增加13%(OR=1.13,95%CI=1.01~1.26).以BMI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在校正了性别、年龄、饭量、身体活动时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后发现,上学日写作业/看书时间越长,上学日玩计算机时间越长,上学日弹钢琴时间越长,BMI越大(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8,1.03,3.01,P值均<0.01).结论 上学日写作业/看书和玩计算机可能与上海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7.
分析徐州市6~14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家庭行为因素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徐州市10所小学、10所初中的6 2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家庭行为因素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中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中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父母肥胖、早餐不规律、吃快餐、喜食甜食、饮含糖饮料、视屏时间长及睡眠时间短,与中小学女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父母肥胖、早餐不规律、吃快餐及喜食甜食(P值均<0.05).此外,饮含糖饮料及睡眠时间短与小学女生、视屏时间长与中学女生超重肥胖均存在关联(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早餐不规律(OR男=1.58,OR女=1.74)、吃快餐(OR男=1.37,OR女=1.11)、喜食甜食(OR男=1.85,OR女=1.52)、饮含糖饮料(OR男=1.64,OR女=1.33)及睡眠时间短(OR男=1.56,OR女=1.69);视屏时间长与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OR=1.18).与中学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主要有父母肥胖(OR男=1.29,OR女=1.23)及喜食甜食(OR男=1.44,OR女=1.51);与中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还包括早餐不规律(OR=1.51)、吃快餐(OR=1.22)、饮含糖饮料(OR=1.75)及视屏时间长(OR=1.15).结论 家庭行为因素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存在关联,且影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家庭行为因素有所不同.应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干预方式,做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了解武汉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其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为中学生肥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2所中学共1 01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将中学生分为体重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男生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享受做体育活动、把水果或蔬菜作为点心代替炸薯条或糖、朋友鼓励不要长时间久坐不动等均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体育活动以及膳食习惯对肥胖的发生有影响,同伴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扬州市初中生睡眠行为现状及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青少年健康管理相关政策及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抽取扬州市区2所初中学校1 589名在校学生,调查并分析睡眠时间、就寝时间、社会时差及睡眠习惯情况。结果 1 589名初中生中,上学期间睡眠不足率为64.38%,就寝过晚率为86.78%,46.51%的学生社会时差≥1 h, 37.44%的学生每天午睡(包括节假日)。社会时差时长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7),女生[(0.95±0.65)h]高于男生[(0.76±0.59)h](t=6.19)(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周末就寝时间晚、周末唤醒时间晚及睡眠行为不良与初中生超重肥胖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0,1.14,1.04,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随年级增长睡眠时间减少、就寝时间更晚,周末就寝时间和唤醒时间、不良的睡眠行为与初中生超重肥胖风险独立相关。需指导家长和学校关注青少年睡眠健康,开展青少年睡眠健康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10.
胡媚  孙贵龙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737-1738
探究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制定关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以鄂伦春族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为研究资料,对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筛选,分析其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BMI均值均在超重值以下,但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35%,其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7.9%,14.2%,11.4%,21.3%,19.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7%,21.9%,28.5%,23.6%,22.4%,16.1%.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9.98,17.54,15.05,11.61,20.92,18.50,P值均<0.05).结论 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汪君民  龚腾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83-1687
  目的  探讨中度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久坐行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改善小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1—12月对广东省某市949名9~12岁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小学生划分为正常和超重/肥胖两组。实验对象24 h戴腕表式Gene active加速度计, 对MVPA和久坐时间进行区分和记录。由父母记录并提供小学生的屏幕时间。采用Possion回归分析MVPA、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与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独立关联。  结果  20.8%(197名)的小学生超重/肥胖。小学生符合MVPA推荐值比例为22.1%(210名), 上学日久坐时间(不包括睡眠时间)为60.8%(577名), 高达8.5 h/d。仅有12.3%(117名)的小学生屏幕时间≤2 h/d。与Q4相比, MVPA为Q1的小学生与正常组小学生相比, 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高出4.38倍(P < 0.01), 且与久坐时间无关。与符合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相比, 未达到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2.54倍(95%CI=1.59~3.77)。每天>2 h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每天≤2 h的小学生增加了1.87倍(95%CI=1.21~3.02)。  结论  MVPA时间越长, 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能达到MVPA时间要求的小学生比例偏低, 小学生的屏幕时间大多超出推荐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52 7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07%,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农村,住校学生高于走读学生,留守学生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44,155.77,35.29,19.15,P值均<0.05)。天津市中学生超重检出率为20.64%,肥胖检出率为22.13%,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49.5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率为33.64%,睡眠时间合格率为25.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睡眠时间合格、体质量指数(BMI)合格均与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其中睡眠时间合格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最低(OR=0.60,95%CI=0.57~0.6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暴力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中学生攻击行为总分在性别、学段、家庭类型、父母教育方式、居住地社会风气、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成绩的位置、朋友个数、自评外表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国初中学生肥胖患病情况,探讨影响其流行的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2016年三轮数据(分别为8 616、8 762、7 614人,11~18岁),计算中国初中学生超重/肥胖患病率并描述其流行趋势,使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初中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肥胖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6年中国初中生超重/肥胖患病率为15.3%(男:17.9%,女:12.6%)。2014-2016年,初中生超重患病率/肥胖患病率表现持续增长趋势。其中男生超重/肥胖患病率表现为先增长后稳定的流行趋势;女生的超重/肥胖患病率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2016年横断面研究显示,独生子女(β(SE)=0.23(0.10))、自我评价超重/肥胖(β(SE)=2.83(0.14))及户口为非农(β(SE)=0.23(0.11))是初中生BMI增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自我评价超重/肥胖(OR=4.20,95%CI:2.97~5.40)与初中生超重肥胖高度相关。  结论  2014-2016年中国初中生超重/肥胖患病率持续增加。尤其应当重视对独生子女、城市学生肥胖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与男女初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自我意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象为合肥市某中学181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用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值。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分析男女生及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男女生BMI与4个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21.5%和7.7%)显著高于女生(8.0%和2.8%)。体重正常组生活满意度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超重组抑郁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在女生中,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的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12和P=0.035),肥胖组自我意识评分低于体重正常组(P=0.014),超重组抑郁评分高于体重正常组(P=0.025)。结论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低于男生,但女生超重和肥胖者心理健康水平与体重正常者的差别较男生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征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为中学生NSSI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共3所中学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渥太华自伤量表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33.7%,其中初中生NSSI检出率(33.8%)接近高中生(3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7,P=0.940);男生NSSI检出率(31.2%)低于女生(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835,P<0.01).在与父母的亲缘关系上,中学生NSSI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养父母、继父母、没有父母、亲生父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在控制人口学特征后,父/母子信任和沟通减少NSSI的发生风险(OR<1),而父/母子疏离增加NSSI的发生风险(OR>1),且疏离程度越高,风险越大(P值均<0.05).结论 亲子依恋是中学生NSSI的影响因素,积极改善亲子依恋质量对NSSI的防控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