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傅颖  蒋骏  张晓龙  李云  王斐娴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781-1784
  目的  分析苏州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迟情况,为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2011—2020年苏州市登记管理的1 148例学生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迟的时间趋势,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入院特征与发现延迟的关系。  结果  调查的学生肺结核患者中,共有569例发现延迟,发现延迟率为49.6%,发现时长中位数为26(11~49)d。2011—2020年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4.62,P < 0.05),发现延迟率(51.2%,44.2%,33.9%,26.2%,65.8%,51.0%,43.2%,61.5%,55.0%,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9,P < 0.05)。发现延迟率随时间变化而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Z=-3.67,P < 0.05)。发现方式为因症就诊(OR=5.57,95%CI=1.91~16.27)、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OR=1.46,95%CI=1.14~1.86)均与发现延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苏州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迟情况不容乐观,因症就诊、病原学检查阳性是发现延迟的影响因素。针对日常学校结核病防控中的突出问题,多部门应联动合作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发现延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青海省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学生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青海省学生肺结核资料,分析流行特征,使用ArcMap 10.8绘制疾病空间分布图。  结果  青海省2016—2019年学生肺结核报告病例累计2 691例,各年报告发病率为46.10/10万、68.59/10万、73.49/10万、85.9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16.45,P < 0.01)。每年3—9月高发;患者以18岁及以上学生人群为主,女生多于男生,其中藏族学生报告病例最多;青海南部地区学生肺结核疫情最为严重,以玉树、果洛两地居多,但西宁市2018—2019年肺结核疫情上升迅速。  结论  青海省学生肺结核疫情较为严重,学校应该加强结核病预防宣传教育,重点关注青海南部地区与西宁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陕西省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学校防控结核病疫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9年陕西省登记的6 739例学生肺结核患者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6 739例学生肺结核患者中,就诊延迟患者共计3 040名,就诊延迟率高达45.1%,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为38(24~68)d。2015—2019年学生患者就诊延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5,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患者来源、诊断结果、区域学生的就诊延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4.19,26.75,24.12,P值均 < 0.05),追踪、结核病胸膜炎、陕北地区就诊延迟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为陕北(OR=2.74)、关中(OR=2.09)、陕南(OR=2.39)和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OR=1.84)、因症推荐(OR=2.81)、转诊(OR=3.28)、追踪(OR=6.07)与就诊延迟呈正相关,诊断结果为无病原学结果(OR=0.47)与就诊延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陕西省2015—2019年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区域、患者来源、诊断结果是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学生就诊延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武汉市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为科学制定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全市各类学校结核病防控相关数据, 参照《学校结核病防控自查表》, 修改形成最终问卷, 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7—2020年武汉市共报告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37起, 涉及28所学校, 其中大学24所, 高中4所; 报告肺结核病例176例, 其中病原学阳性39例, 利福平耐药17例; 单起聚集性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8(28, 368)d; 大学比中学更易发生聚集性疫情(χ2=75.27, P < 0.01), 聚集性疫情中罹患率男生较女生高(χ2=22.82, 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学生是否寄宿(OR=5.12)、新生入校是否进行结核病筛查体检(OR=3.27)、是否开展病因追踪登记(OR=7.28)、患病学生是否按时就诊隔离(OR=9.12)、寝教室是否经常通风(OR=4.97)、是否严格执行休复学管理(OR=4.68)是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学校应扎实落实新生入校结核病筛查体检工作, 严格执行学生病因追踪登记和患病休复学管理, 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 引导师生养成勤通风、讲卫生、有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和报告的良好习惯, 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2014—2020年贵阳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就诊及确诊延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贵阳市学生肺结核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0年贵阳市学生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就诊、确诊延迟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类延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20年贵阳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就诊延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0.70,31.03,P值均 < 0.05)。2014—2020年贵阳市共报告1 323例有效病例,发现天数中位数为16 d,发现延迟率为48.75%;就诊天数中位数是11 d,就诊延迟率为43.46%;确诊天数中位数为0 d,确诊延迟率为11.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流动人口与发现延迟呈正相关(OR=1.45),患者来源分类为其他(OR=0.19)、首诊单位级别是县级(OR=0.44)、首诊单位类型为综合医院(OR=0.58)与学生肺结核发现延迟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女生(OR=1.32)、流动人口(OR=1.38)与就诊延迟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流动人口(OR=1.51)、非重症(OR=5.99)、近城区(OR=2.76)、远城区(OR=4.30)与发生确诊延迟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女生(OR=0.65)、少数民族(OR=0.38)、学段为大中专(OR=0.53)、首诊单位类型为专科医院(OR=0.22)与确诊延迟发生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贵阳市学生肺结核发现、就诊延迟的情况较为普遍。应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降低学生延迟发生率,减少学校结核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部分临床特征,为新冠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爬虫技术爬取“今日头条”网站发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其活动轨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年1月8日-2020年2月16日,共收集到病例6 814例,省会及直辖市病例数占15.13%,地级市及县镇病例数占63.98%,农村病例数占比13.41%;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男性确诊患者数量较女性确诊患者数量多5.85%,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466,P < 0.001);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18~45岁分段人数最多,占44.35%;患者潜伏期中位数为8 d,潜伏期在1~14 d内的患者占86%,不同年龄段分组,男女潜伏期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符合一般病毒的规律。由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当,且传播风险期短,疫情的发展得到遏制。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新冠肺炎新一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在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中对于界定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的作用,为学校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9年8月广东省某中学发生肺结核疫情的高二年级与同期该校高一入学新生体检PPD试验结果,共1 553名学生,并评估高二年级学生PPD试验流行病学分布与肺结核病例分布之间的潜在关联。  结果  高二年级结核病疫情共确诊学生患者29例,其中7例病原学阳性,且菌株MIRU-VNTR基因分型相同。高一年级学生人群中PPD强阳性率为0.1%,PPD阳性率为34.3%;高二年级学生人群PPD强阳性率、阳性率分别为5.9%,52.0%,高二年级均高于高一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71,49.90,P值均<0.01)。在教学楼分布方面,疫情发源、病例集中的教学楼一层学生PPD强阳性率为19.4%,远高于教学楼其他楼层,PPD强阳性率逐楼层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1,P<0.01);各楼层的PPD强阳人数与学生病例数量呈正相关(r=0.99,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方面,病例所在的宿舍楼层学生人群PPD强阳性率、阳性率明显大于无病例的楼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4,64.9,P值均 < 0.01);各宿舍楼层PPD强阳人数、阳性人数与各层肺结核病例数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0.56,P值均 < 0.05)。  结论  PPD强阳性率可以良好地反映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人群结核杆菌感染和疫情扩散的情况,建议作为考量扩大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京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探寻防控重点地区,指导科学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4-2019年南京市报告的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利用简单季节指数法、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探索病例季节和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2014-2019年南京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 578例,中位数为214例(120~596例),报告发病率中位数为2.55 /10万(1.47/10万~7.06/10万),2014年以来报告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季节分布呈双峰特征,分别为11月至次年1月(季节指数为1.5、2.0、1.0)和4至6月(季节指数1.0、1.9、1.4)。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岁(0~43岁),6~10岁占61.4%,3~5岁占32.1%,0~2岁占4.0%;学生占51.2%,幼托儿童占39.9%,散居儿童占7.1%。江北新区和六合区报告发病水平远高于南京市其他地区,2019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7.78/10万(265例)和27.98/10万(212例),江北新区江北人民医院和六合区中医院分别诊断报告了南京市58.8%和12.2%的病例。2014-2018年时空聚集地区为江北新区(RR=19.4, P < 0.001),2019年时空聚集地区为江北新区、六合区和栖霞区(RR=9.5, P < 0.001)。  结论  建议加强对猩红热的防控,医疗机构开展猩红热诊治的培训并提高相应的实验室检测能力; 开展专题研究,调查医疗机构猩红热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武汉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登记的2011—2020年武汉市学生结核病病案信息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发病就诊时间、治疗转归情况的统计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武汉市登记学生肺结核患者4 337例,年均登记发病率为22.44/10万,年均递降率为7.86%;男女发病数比为1.76∶1,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χ2=184.18,P < 0.01);发病年龄以19~22岁组最高,占47.89%;每年报告发病高峰是3—5月和9—11月,发病低谷是每年1—2月和7—8月;学生患者主要集中在学校分布较多的洪山区、江夏区和武昌区,学校聚集性疫情频发于洪山区、东西湖区、武昌区和新洲区;学生患者发病至就诊求医时间M(P25,P75)为9(3,21)d,按地区、年龄、民族和患者来源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25,47.14,9.88,43.96,P值均 < 0.01);学生患者治疗与转归按年份、民族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武汉市学生肺结核疫情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年龄段以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集中发现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病例就诊时间和治疗转归各有区别。应根据各区县学生分布特点因时因地分类地制定防控策略,加强疫情监测、健康促进、主动发现和督导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COVID-19疫情改变了儿童生活方式,本文旨在探讨COVID-19疫情对儿童BMI的影响。  方法  基于苏州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监测项目,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40所小学,共计331 341人次学生BMI监测数据,比较2016—2020年BMI-Z评分和超重肥胖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平均每年监测人数为66 868人。2020年BMI-Z评分明显增高(0.580),高于2016—2019年的最高值(0.427),增高0.158(95% CI: 0.144~0.171, P < 0.001);男生的BMI-Z评分增幅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均有P < 0.001)。2016—2020年,随着年份增加,超重肥胖率增加,消瘦率降低(趋势性χ2=595.834, P < 0.001),2020年肥胖率明显高于2016—2019年最高值(15.9% vs. 12.9%, χ2=253.616, P < 0.001),不同性别和地区呈现相同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和2016年比,2017—2019年肥胖情况未呈现明显差异,2020年肥胖率明显升高(OR=1.323, 95% CI: 1.280~1.366)。  结论  COVID-19疫情加速了苏州市6~12岁儿童BMI的增加。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关注儿童持续增加的超重肥胖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嘉兴市学校肺结核流行趋势及特征,为推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2011—2020年嘉兴市学校肺结核病案信息,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嘉兴市累计报告学生和教师肺结核病例分别为436和46例,教师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10.70/10万)高于学生(6.16/10万)(χ2=13.06,P<0.05);学校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6.59/10万)低于全人群报告发病率(37.91/10万)(χ2=184.63,P<0.05);学校肺结核以3—5月发病居多,分别占比11.62%,11.00%,9.96%;2012年县级学校肺结核发病率较市级低,2017和2020年较市本级高(χ2值分别为4.61,5.72,4.02,P值均<0.05);15~19岁学生肺结核病例最多,男生肺结核病例数(90名)占比高于女生(75名);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比同学段院校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高(χ2值分别为24.34,14.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4―2020年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患者三类治疗延迟现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患者信息;趋势χ2检验分析率随时间变化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延迟因素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延迟天数将其分为三类:第I类(延迟>1 d)、第II类(延迟>7 d)和第III类(延迟>14 d)。  结果  2014―2020年贵州省登记的1 309例MDR-TB患者中第I、II和III类治疗延迟率分别为43.6%、30.0%和22.7%。三类延迟率均随时间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均有P<0.001)。但2019年12月―2020年延迟率较以往有所升高,其中2019年12月延迟率最高达47%;2020年总体延迟率较2019年上升。农民、有固定职业、来自毕节市诊疗机构、采用传统药物敏感性试验诊断、既往接受过抗结核病治疗和确诊时住院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延迟(均有P<0.05)。  结论  贵州省2014―2020年MDR-TB患者三类治疗延迟率均较高,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自2019年12月起延迟率较以往有所升高。职业、诊疗机构、诊断方式、抗结核病治疗史和确诊时治疗模式是患者治疗延迟的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以降低治疗延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青海省2014-2019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的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青海省2014-2019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影响因素。  结果  青海省2014-2019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率为49.6%,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患者就诊延迟率也均呈下降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5岁年龄组、患者来源中的因症推荐、追踪和治疗分类中的复治是发生就诊延迟的高风险患者。非农民职业患者发生就诊延迟风险低于农民患者。  结论  青海省2014-2019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率较高,呈现下降趋势。年龄、职业、患者来源和治疗分类是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关注发生就诊延迟高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湖南省入学新生结核病的筛查情况,为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8-2020年湖南省入学新生开展结核病筛查,并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8-2020年,湖南省在校学生肺结核发病率平均为20.90/10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x2趋势=89.45,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