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的脑干梗死(BS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新发孤立BSI患者出院时症状较重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ICAS)中在发病后7 d内、年龄18~80岁的新发孤立BSI患者共3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评估,分析孤立B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因素对于出院时神... 相似文献
2.
脑干梗死患者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脑干梗死以发病急、症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棘手、病死率高、预后差为特点,是脑梗死的少见类型.随着临床MRI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笔对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1998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32例脑干梗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脑梗死部位将19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大脑半球梗死组(128例)和脑干梗死组(65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症、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度、基底动脉弯曲分级、椎动脉优势的比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干梗死危险因素。结果与大脑半球梗死组比较,脑干梗死组年龄明显降低,吸烟、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明显增高,血低密度脂蛋白及HbA1c水平明显增高(P<0.05~0.01);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弯曲≥2级率及椎动脉优势比率明显增高(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糖尿病(OR=4.018,95%CI:1.796~8.992;P=0.0006)、基底动脉狭窄(OR=1.003,95%CI:1.018~1.048;P<0.0001)和基底动脉弯曲≥2级(OR=1.377,95%CI:1.008~1.059;P=0.0087)与脑干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伴有糖尿病、基底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弯曲度是脑干梗死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焕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73-74
目的 探讨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对中青年男性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中青年男性脑干梗死患者,其中合并重度SAS组30例,不合并SAS组2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改良Rankin量(modified rankin sale,MRS)评定2组患者发病24 h内及发病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残障程度.结果 重度SAS组和不伴SAS组患者在年龄、血糖、血脂、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发病24 h内NIHSS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重度SAS组NIHSS及MRS评分与同组24 h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非SAS组NIHSS及MRS评分与同组24 h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SAS组和不伴SAS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NIHSS及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中青年脑干梗死患者的预后,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差,残障程度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头颅MRI检查测定73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灶最大直径、动脉供血分布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头颅MRA或CTA评价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颈动脉彩超评价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出院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糖尿病发生率、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早期进展率、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增高,男性比率显著降低(P 0. 05~0. 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脑桥多发供血区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狭窄比率及梗死灶最大径显著升高(均P 0. 01)。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及基底动脉狭窄是脑桥梗死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OR=22. 137,95%CI:2. 563~191. 228,P=0. 005; OR=28. 552,95%CI:2. 347~347. 313,P=0. 009)。结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及基底动脉狭窄是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7.
急性脑干梗死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 本组平均年龄58岁,均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肢体瘫痪62例(81.6%),感觉障碍35例(46.1%),眩晕34例(44.7%),构音障碍23例(30.3%),吞咽困难20例(26.3%),复视10例(13.2%),意识障碍3例(3.9%),动眼神经麻痹3例(3.9%),外展神经麻痹6例(7.9%),面瘫16例(21.1%),舌瘫28例(36.8%),共济失调21例(27.6%),真性球麻痹13例(17.1%),Horner征8例(10.5%),临床表现符合脑干常见综合征25例(32.9%);所有患者MRI检查均发现脑干急性梗死灶,中脑梗死7例(9.2%),桥脑梗死40例(52.6%),延髓梗死20例(26.3%),桥脑延髓交界部梗死9例(11.8%);本组治疗后显著进步36例(47.4%),进步27例(35.5%),无变化4例(5.3%),恶化5例(6.6%),死亡4例(5.3%).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仅部分患者出现脑干交叉症状和体征,确诊依赖MRI检查,患者预后与梗死灶面积、部位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3):242-24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指导下的孤立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的CISS分型、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连续入组符合孤立皮质下梗死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结合CISS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对不同分型的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评估患者入院时及发病72 h的NIHSS评分,3 m后对患者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不同分型患者的预后。结果结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根据CISS(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6例,穿支动脉型30例,心源性栓塞型1例,其他原因型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孤立皮质下梗死高龄(P=0. 002)、高血压(P=0. 019)患者的比例以及脂蛋白a(P=0. 033)、糖化血红蛋白(P=0. 049)水平,显著高于穿支动脉型孤立皮质下梗死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P=0. 021)。与穿支动脉型患者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孤立皮质下梗死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早期临床症状的加重(P=0. 003);而两者的远期3 m临床预后(mR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立皮质下梗死的CISS分型主要为穿支动脉病变型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年龄是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孤立皮质下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穿支动脉型孤立皮质下梗死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患者早期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干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把入组的急性脑干出血患者分为生存和死亡2组,按统一标准分别整理2组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年龄、饮酒、出血量、出血部位、呼吸抑制或衰竭、意识程度、GCS评分、高血压史、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均与预后有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出血量、GCS评分、高血压史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因子.结论 影响脑干出血病人预后的因子很多,出血量、GCS评分、高血压史可作为评估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30d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21例),4—5分为预后良好(2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对有意义的连续性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判定其截断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出血量、出血部位(单/双侧)、急性脑积水、入院时GCS评分、瞳孔变化与预后有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出血量和入院时GC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出血量和入院时GCS评分的截断值分别为51.5岁、7.7ml和5.5分。结论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病人预后的因素很多,年龄、出血量和入院时GCS评分可作为评估预后的独立指标,年龄〉51.5岁、出血量〉7.7ml、入院时GCS评分〈5.5分的患者提示30d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2月-2016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
科就诊的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既往史、实验室
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随访并记录其眼肌麻痹的缓解时间,对眼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
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共入组126例患者,结果显示:①微血管缺血性(microvascular ischemic,MVI)病变为血管病
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的病因(81.7%),其次为脑干梗死(13.5%),动脉瘤、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海
绵窦动静脉瘘相对少见。MVI病变和脑干梗死患者中血管危险因素常见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
尿病和酗酒。②MVI病变累及眼球运动神经比例依次为动眼神经(57.3%)、外展神经(26.2%)、滑
车神经(16.5%);脑干梗死所致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核最常受累(70.6%)、其次为内侧纵束
(17.6%)。③49.5%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患者可伴有头痛或眼眶周围疼痛。④88.5%血管病
相关性眼肌麻痹MVI病变症状可以缓解,其中50%约在3个月内缓解,75%在6个月内缓解。
结论 MVI病变为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最常见病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酗酒是MVI
病变常见危险因素,治疗后大部分MVI病变患者可在半年内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型脑梗死出现进展性运动障碍(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
方法 连续入组经头颅MRI确诊的PAD型脑梗死病例,按是否出现PMD分为PMD组与非PMD组例,比
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病灶特点、实验室指标、3个月和6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
0~2分)率及脑梗死复发情况。进一步对PMD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判断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287例PAD型脑梗死患者,其中PMD组95例,非PMD组192例。与非PMD组相比,
PMD组男性患者(P =0.03)、吸烟(P =0.04)、糖化血红蛋白(P <0.001)、Hcy(P =0.02)和D-二聚体
(P =0.01)水平较高,脑梗死灶直径较大(P <0.001)。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出院时PMD组NIHSS评分高于非PMD组(7.69±1.87分 vs 2.13±0.49分,P <0.001);3个月随访PMD组
预后良好率较低(55.7% vs 70.8%,P =0.01),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无显著差异;两组3个月及6个月脑
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 1.083,95%CI 1.062~1.105,
P =0.03)和较大的脑梗死灶直径(OR 1.051,95%CI 1.030~1.073,P =0.01)是P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PAD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PMD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较重,3个月预后较差。糖化血红蛋白水
平及脑梗死灶直径可作为PAD型脑梗死患者PM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和1年不良预后[卒中复发(脑梗死和脑出
血)、预后不良(mRS 2~5分)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F对首发
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156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F组113例(7.2%),非AF组1451例(92.8%)。AF
组平均年龄[71.18±12.66岁 vs 63.25±12.46岁,P <0.001]、BMI[24.0(22.0~25.5)kg/m2 vs 23.4
(21.1~24.6)kg/m2,P =0.004] 、目前仍吸烟比例(11.5% vs 26.6%,P =0.002)、入院NIHSS评分
[7(3~12)分 vs 4(2~6)分,P <0.001]、继发肺炎比例(17.7% vs 3.7%,P <0.001)、入院48 h
不能行走比例(54.0% vs 32.9%,P <0.001)、吞咽障碍比例(14.2% vs 6.4%,P =0.001)、LDL-C
(2.44±0.71 mmol/L vs 2.65±0.86 mmol/L,P =0.016)、INR(1.21±0.52 vs 1.02±0.13,P <0.001)和
血小板计数[(164.91±47.55)×109/L vs(192.58±59.98)×109/L,P <0.001]等指标与非AF组相
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组患者的1年预后不良风险(OR 2.25,
95%CI 1.10~5.23,P =0.022)和死亡风险(OR 3.28,95%CI 1.48~7.28,P =0.004)较非AF组升高,两
组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4,95%CI 0.34~3.85,P =0.833)。
结论 西安地区伴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部分临床特征显著区别于非AF组,1年预后不良风险和死
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建议开展区域内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以规范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1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井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年龄、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其OR值分别是0.921、0.153和0.228,其95%可信区间分别是(0.864-0.981)、(0.063-0.374)和(0.116-0.449)。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年龄、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的增加,患者的预后明显愈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特点,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
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识别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
对象,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慢性脑梗死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BAEP的Ⅰ、Ⅲ、Ⅴ各波峰
潜伏期(peak latency,PL),Ⅰ~Ⅲ波、Ⅲ~Ⅴ波和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Ⅲ~Ⅴ波
/Ⅰ~Ⅲ波I PL的比值等指标的特点。
结果 研究共入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36例,慢性脑梗死组32例,健康对照组32例。急性脑梗死组
Ⅲ波、Ⅴ波PL较慢性脑梗死组(P<0.001、P =0.005)和对照组(均为P<0.001)均延长;慢性脑梗死组
Ⅴ波PL较对照组延长(P<0.001)。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Ⅰ~Ⅴ波I PL较慢性脑梗死组延长(P<0.001、
P =0.029);急性脑梗死组Ⅰ~Ⅲ波(P<0.001)、Ⅲ~Ⅴ波(P =0.006)和Ⅰ~Ⅴ波(P<0.001)IPL较对照
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波I PL(P =0.003)较对照组延长。慢性脑梗死组Ⅲ~Ⅴ/Ⅰ~Ⅲ波IPL比值
异常者有9例(25.0%),急性脑梗死组2例(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①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听觉感觉通路的电生理异常。
②急性脑梗死患者BAEP的Ⅲ波和Ⅴ波PL、Ⅰ~Ⅲ波和Ⅰ~Ⅴ波IPL均显著延长,以Ⅲ波PL、Ⅰ~Ⅲ波IPL延
长为主;慢性脑梗死患者BAEP以Ⅴ波PL、Ⅲ~Ⅴ波IPL的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结果 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 e,m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RS评分比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 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