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18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我所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内减张重建术,对比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IKDC、Lyshlom、Tegner评分和KT-2000差值。结果:保残内减张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后,膝关节IKDC、Lyshlom及Tegner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8.2分、51.9分和3.0分显著增加到术后的88.5分、92.9分和5.1分。术后膝关节KT2000差值(1.9 mm)显著小于术前(8.8 mm)。结论:最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牢固、减小手术创伤 ,能够早期功能康复 ,于 1997年 11月开展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至 1999年 4月共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 7例 ,近期观察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 ,骨道定位准确 ,能够做到等长重建。应用自体髌腱 (中 1/ 3)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 ,两端带有骨块 ,重建的韧带最终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 ,是较为理想的自体重建材料。根据实践 ,结合具体病例 ,介绍了膝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4.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重建技术是基于ACL解剖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手术技术。ACL解剖重建是根据ACL的解剖特点进行功能重建,恢复ACL原有的尺寸、韧带胶原走行方向和止点位置。解剖重建不仅包括双束和单束重建,而且包括以此理论为基础的ACL重建术后的翻修与加固。本文对ACL的解剖重建技术进行介绍,针对在关节镜下如何观察原ACL的止点位置,测量止点长宽,选择骨道位置,如何利用影像学进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并介绍了该技术目前的临床评价结果。同时,本文对ACL解剖重建和传统"经典"重建方法的区别进行了重点说明与解释,为提高国内医师对ACL解剖重建技术的认识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保留肌腱远侧附着点,在近侧腱肌交界处切断,对折成两股编织,转移到关节镜下重建PCL。隧道内口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股骨隧道外口加强固定。结果手术16例,平均随访23.5个月。Larson评分由术前58分提高到93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54分提高到90分,所有患膝术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仅2例抽屉试验弱阳性,l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结论(1)关节镜下使用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PCL较B-PT-B通过隧道时柔顺通畅。(2)隧道内口可吸收螺钉挤压固定,愈合后内口消失,可避免韧带撞击内口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弛。(3)隧道内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刚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采用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关节镜下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24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围手术期观察止血带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7.0个月(至少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膝关节IKDC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KT-2000膝关节后向松弛度检查。结果:手术平均止血带时间为92分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膝关节检查IKDC标准分级结果:A级8例、B级13例、C级3例;Lysholm评分平均89.8±2.8(85~95);双侧膝关节后向KT-2000差值为(2.1±1.3)mm。结论: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后向稳定性并获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体重建兔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后移植物止点的转归。方法: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切断其右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后即刻以自体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分别于术后第3、6、12、26、52周时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对移植物止点转归进行研究。结果:腱骨间愈合是骨壁-交界层-韧带的重塑过程。骨壁最初有新生骨形成,向骨道中间生长,渐渐成熟。交界层最初为肉芽组织,经过细胞和纤维有序化,最终变为止点结构。术后6周时可见Sharpey’s纤维形成,12周时可见止点处有纤维软骨形成,26周时可见潮线形成。术后同期在骨道内的不同部位所形成的止点成熟度不同,下骨道口处止点愈合较快。结论:腱骨间愈合与其所受应力有重要关系,其最终形成直接止点。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通过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和后外复合体损伤(posterolateralcorner,PLC)重建术后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动态评估重建术后的时间-距离指标、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住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16例(实验组)并进行异体跟腱重建后交叉韧带以及异体胫前肌重建腘腓韧带手术,术前行外旋拨号测试、术后1年行步态分析测试和外旋拨号测试。并与对照组(16例健康志愿者)的步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时间-距离指标和运动学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运动力学指标中患侧膝关节伸膝力矩占主导地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16例患者术前患侧外旋角度较对侧平均增大16.5±6.2度,重建术后1年,外旋拨号试验患侧较对侧外旋角度平均增大-4.4±7.8度,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建术后1年,实验组步态分析中膝关节最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14.1±15.7度,外旋拨号试验最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29.7±15.2度,二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9671,P<0.05)。结论:后交叉韧带以及后外复合体重建术后1年,除屈膝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外,患者步态基本达到正常。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实现导航目的。术中隧道规划方案为: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最大。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导航辅助下完成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5例,14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分钟。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位置和角度。14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快速定位,具有节省透视时间、准确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l ligament,PCL)的方法并观察其早期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8月,对10例PCL受损患者实施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术.其中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ACL;3例合并半月板后外侧角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角.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2个月,其中6例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患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0.3分,术后平均91.2分.客观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胫骨结节后沉,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所有患者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有3例病史较长(大于1年)的患者胫骨结节有轻度后沉.合并ACL损伤的2例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轻度受限(5°~20°).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可减少自体取材造成的损伤及相应的并发症;提前制作供材,软腱端容易通过骨道,缩短镜下操作时间,减轻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同期重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5年1月至2008年6月,关节镜下行双膝前交叉韧带同期重建手术的41名患者纳入研究.围手术期观察止血带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7年(至少2年),随访内容包括膝关节IKDC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KT-2000膝关节稳定性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绳肌腱结与骨栓嵌入固定法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 (PCL)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5月对 1 0例PCL损伤 ,取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进行重建。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建立隧道 ,股骨隧道的下 1 /3和胫骨隧道的直径为 5 -7mm ,股骨隧道近 2 /3段为 1 1 -1 2mm ,股骨隧道呈倒置的酒瓶状。肌腱预张力后中间打结并嵌入 1 2mm×6mm骨栓 ,将肌腱从股骨隧道经后关节腔牵入胫骨隧道 ,分 2束在胫骨隧道穿出 ,交叉打结缝合固定在骨桥上。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无受限 ,关节稳定性加强 ,抽屉试验阴性 8例 ,Ⅰ°阳性 2例。按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功能评估标准 ,优 6例 ,良 3例 ,可 1例。结论 :自体绳肌腱打结骨栓嵌入挤压固定重建PCL ,方法可行 ,疗效可靠。生物固定有利于肌腱与骨的愈合 ,免用高值耗材 ,不影响MRI检查。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模型研究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内口位置。方法:采用磁共振扫描建立10个正常志愿者的膝关节分别在0°、30°、60°、90°和120°时的三维模型,每个模型在股骨髁间窝外侧面标定35个点(A0、A15...A90,B0、B15......E90),在胫骨标定3个点(X、Y、Z),所有的股骨点与胫骨点分别进行组合,共可获得105个组合,测量每个组合的距离,并观察这些组合在膝关节从0°屈曲到120°时的距离变化量。最大变化值小于3mm的两点确定为等距点。结果:在105个组合中,共发现有13个组合的距离变化量没有超过3mm,分别为A0-X、A15-X、A30-X、A45-X、B0-Y、B15-Y、B30-Y、B45-Y、C0-Z、C15-Z、C30-Z、C45-Z和C60-Z。结论:股骨髁间外侧面与胫骨髁间隆突间不存在绝对的等距点,但是存在生理等距点,选择等距点时应该综合考虑股骨和胫骨的因素。B45-Y是推荐的重建韧带内口位置。  相似文献   

19.
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了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后早期重建物中生长因子 (EGF、FGF、TGF - β)的表达。发现在韧带重建早期生长因子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呈强表达。结果表明生长因子参与调节早期韧带重建物中细胞的分化、生长和增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