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凯洛欣(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1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中心随机方案分成2组:治疗组210例,给予凯洛欣静脉滴注(12ml/d,14d);对照组191例,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0ml/d,14d)。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7、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实验室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等指标及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4d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明显改善(NIHSS评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4.13±3.56分及6.27±8.52分,P<0.05;BI评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4.16±23.26分及66.48±23.47分,P<0.05)。90d治疗组(n=183例)有效率91.25%,对照组(n=147例)有效率82.99%,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90d的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1)。治疗前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未发现与凯洛欣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凯洛欣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 2 0 6例 AIS患者随机分为 A、B、C3组 ,并均在发病后 72 h内给予治疗。A组和 C组分别予生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 ,B组在 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洛汀新降血压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的血压变化、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的病例数。结果 治疗后 A组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 C组 (P<0 .0 0 1)。 3组患者治疗后的 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 .0 0 1) ,但 3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F=2 .6 34,P>0 .0 5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明显多于 A组 ,两组间差异显著 (χ2 =4 .972 8,P<0 .0 5 )。A、B、C3组总体不良反应分别为 33.3%、30 .3%和 33.8% ,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在 AIS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生脉注射液可减缓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 ,且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一样安全、有效。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鸡尾酒疗法”治疗时间窗6~12h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280例时间窗6~12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按区组随机化分成7组,分别为钙拮抗剂和脑复康组、钙拮抗剂和纳洛酮组、钙拮抗剂和胞二磷胆碱组、脑复康和纳洛酮组、脑复康和胞二磷胆碱组、纳洛酮和胞二磷胆碱组和对照组。入院后30min、24h和48h分别进行NIHSS量表评分,90天进行Barthel指数和修正Rankin量表评分。各处理组和对照组病情好转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以x^2分析进行显性检验。结果 钙拮抗剂联合脑复康、纳洛酮、胞二磷胆碱可显提高病情好转率,但仅钙拮抗剂联合脑复康可显提高预后良好率。结论 含钙拮抗剂的鸡尾酒神经保护剂疗法可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短期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施普善(脑活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施普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发病在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30 mL施普善(内含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连续14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指数)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IHSS评分、BI分值在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普善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卒中与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VonMonakow于 1914年首次提出“局部脑损害可以使结构正常的远隔部位出现短暂的功能抑制 ,且原发损害部位与远隔部位之间有解剖上的纤维联系” ,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神经功能联系不能 (diaschisis)”。但只是近 2 0年 ,由于神经网络概念和功能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才使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的概念被证实[1] 。尤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与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一些学者应用这些技术 ,通过对局部脑血容量 (LCBV)、局部脑血流量 (LCBF)、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 (LCMRglu)和局部脑氧代谢率 (CMRO2…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对缺血性卒中且不伴抑郁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且不伴抑郁的住院患者共1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入院48 h内缺血性卒中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 mg/d×1周,之后20 mg/d)治疗,治疗3个月,共观察6个月。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半个月、治疗3个月及入组6个月时分别进行Fugl Meyer运动量表(the Fugl Meyer Motor Scale,FMMS)、Montreal认知评估量表(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治疗3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FMMS、Mo 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15 d时两组患者FMMS、Mo CA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在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15 d及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HAMD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不伴抑郁患者中早期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且能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2例,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有CMB组(83例)和无CMB组(219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02例患者中,合并有CMB者83例(27.5%),其中年龄(t=3.67,P<0.001)、高血压(χ2=4.76,P=0.03)、卒中史(χ2=5.46,P=0.02)、纤维蛋白原(t=2.33,P=0.02)、腔隙性脑梗死数目(Z=-5.04,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Z=-7.8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比值比(odds ratio,OR)1.4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66~1.602;P=0.037]、腔隙性脑梗死数目(OR 1.636,95%CI 1.200~2.231;P=0.002)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 1.700,95%CI 1.502~1.98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MB的发生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CMBs与脑卒中病灶面积和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1-2015-12在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226例,据是否存在CMBs分为CMBs组(111例)和无CMBs组(115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对其CMBs、脑白质病变(WML)、陈旧腔隙性脑梗死(LI)、AIS病灶面积和部位进行评价,并采用Logistic回归、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3,95%CI:1.025~1.104,P0.01)、高血压史(OR=3.488,95%CI:1.113~10.927,P0.05)、WML(OR=1.282,95%CI:1.155~1.423,P0.01)及陈旧LI(OR=5.815,95%CI:1.539~21.973,P0.01)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级与WML分级(r=0.354,P0.01)、陈旧LI分级(r=0.394,P0.01)均呈正相关;不同脑卒中病灶面积患者间CMBs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878,P0.05),其中新发LI患者更易检出CMBs(χ~2=6.084,P=0.0090.017),且CMBs越严重,这种差异越明显(z=-2.832,P=0.0050.017)。结论年龄、高血压史、WML及陈旧LI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MBs严重程度随WML、陈旧LI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AIS患者CMBs检出率与梗死灶面积有关,在新发LI中更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对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以19岁~80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SS)评估神经功能,发病3个月及6个月时评定ADL(BI).结果 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ADL依赖率为19%;6个月时15%,SSS与ADL呈正相关(P<0.01),ADL依赖患者的入院SSS评分低于非依赖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SS是ADL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是患者ADL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对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因素及其与1年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根据NIHSS记分评价神经功能及患者1年后的预后。结果 72例患者23例在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年龄<60岁(OR1.9,95%CI 1.7 to 3.2)、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OR3.87,95%CI 1.9 to 9.2)与神经功能改善相关。结论年龄<60岁、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及轻中度卒中是静脉内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是1年后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动觉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探索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效的手功能训练方法。方法 前瞻性入组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诊疗的发病1个月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运动想象-动觉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组)。研究组每日分别进行1次运动想象-动觉治疗和1次常规康复,治疗时间均为30 min,每周5 d,持续4周。对照组每日进行2次常规康复,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周5 d,持续4周。在治疗前对患者采用MoCA评定认知功能,采用混乱运动想象评估(chaotic motor imagery assessment battery,CMIA)和运动觉及视觉想象问卷(kinesthetic and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KVIQ)评定患者的运动想象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患者是否存在抑郁。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Wolf上肢运动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进行手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研究共入组67例患者,对照组33例,脱落1例,研究组34例,脱落3例。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FMA-UE量表[50(40~58)分 vs. 37(24~56)分,P=0.017]、WMFT量表评分等级[53(41~64)分 vs. 42(32~57)分,P=0.013]、ARAT量表[45(35~50)分 vs. 35(16~48)分,P=0.005]、ADL量表[80(70~85)分 vs. 65(60~85)分,P=0.008]均高于对照组,但WMFT上肢运动量表中的作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聪杰  李虹  郑丽  刘珊  卢海丽  陈娜  张斌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0):1044-1049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 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对照组不进行静脉溶栓,长期口服阿 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单抗组在rt-PA静脉溶栓(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基 础上长期单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双抗组在溶栓后单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 (75 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21 d后改为阿司匹林长期单抗治疗。随访3个月,有效性指标 为3个月时NIHSS 0~1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95~100分和mRS 0~1分的比例,3个月时缺 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安全性指标为治疗24 h出血转化和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另外比较三组间 基线和3个月时血清hs-CRP和IL-6的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对照组28例,溶栓+单抗组28例,溶栓+双抗组29例,全部患者均完 成3个月随访,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随访时NIHSS 0~1分比例分 别为46.43%、78.57%和93.10%,BI 95~100分比例分别为53.57%、82.14%和89.66%,mRS 0~1分 的比例分别为50.00%、82.14%和93.10%,三组上述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 示,溶栓+双抗组高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 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时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32.14%、7.14%和3.4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三组均无出血转化事件。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 个月时的hs-CRP水平分别为11.92±3.58 mg/L、9.04±2.85 mg/L和6.04±2.65 mg/L,IL-6水平分别为 26.18±4.65 ng/L、16.11±6.93 ng/L和12.84±2.57 ng/L,三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其中溶栓+双抗组低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低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 者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 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 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 mg(100 mL),疗程14 d。主要安全性 终点为(90±7)d的全因死亡,主要有效性终点为(90±7)d的mRS评分,次要有效性终点为(7±2)d、 (14±2)d的NIHSS评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2月全国74家中心的2771例患者(全分析集),其中男性 1890例(68.21%),女性881例(31.79%)。2672例受试者(符合方案集)完成90 d随访,脱落率3.39%, 剔除率0.18%。全分析集(2771例)中,安全性终点分析:90 d全因死亡率为1.08%,研究者判定与研究 药物有关及无法判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8%。有效性终点分析:治疗前、治疗第90天的mRS评分 0~1分的比例分别为23.29%和63.80%,治疗前后差值均数为(1.36±1.32)分,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 意义,P <0.00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15.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一直是 急性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影像评估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由于多模态MRI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生理学 参数,在IP临床评估中具有良好前景。本文对各类MRI成像策略对于IP评估的特点与局限进行介绍,重 点介绍了新型技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APT通过对脑缺血区域细胞内pH 值的精确判断,能够准确评估IP。虽然目前APT临床应用尚少,但随着其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望成 为辅助决策AIS患者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U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根据血UA水平进行三分位数分组:低分位数组(3.85~298.80)μmol/L、中分位数组 (299.80~398.00)μmol/L和高分位数组(402.30~702.10)μmol/L。多因素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 患者中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层分析不同人群U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 的关系。 结果 227例入组患者中,UA低分位数组75例、中分位数组72例,高分位数组80例。调整混杂因素后, 相比低分位数组,UA高分位数组患者入院NIHSS评分下降2.16分(β=-2.16,95%CI -3.53~-0.78, P =0.002),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下降60%(OR 0.40, 95%CI 0.16~0.97,P =0.042)。分层分析发现,在男性和既往无卒中史的患者中,随着UA水平升高,入 院NIHSS评分降低,END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UA水平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能降低END;其对男性和新发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的保护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乐婷  娄萍  路青山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32-1236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按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桥接血管内治疗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主要疗效结局为治 疗后3个月mRS评分,次要疗效结局为24 h、3 d和30 d的NI HS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其他部位出血、1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入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60.77±12.72岁,男性35例(62.5%)。单纯静脉溶栓组39例,桥接 治疗组17例。桥接治疗组3个月mRS评分≤2分比例高于单纯静脉溶栓组(88.2% vs 56.4%,P =0.021)。 两组治疗后24 h、3 d和30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 d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其他部位出血 率、1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自动ASPECTS评分法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影像评估中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连续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收集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上由RAPID软件评估的基于CT的自动ASPECTS评分,以DWI高信号作为梗死核心标准获得DWI ASPECTS评分,将自动ASP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 匹配对照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 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从而比较溶栓后早期抗栓与标准 抗栓治疗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和良好预后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11项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匹配对照和5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82 例患者,早期抗栓组有1219例(58.5%),标准抗栓组有863例(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标 准抗栓组相比,接受早期抗栓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1,95%可 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1.73,P =0.001)],而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OR 1.08, 95%CI 0.63~1.86,P =0.78)和90 d死亡率(OR 1.13,95%CI 0.81~1.57,P =0.48)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与标准抗栓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早期抗栓治 疗的90 d功能预后更好,并且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日间嗜睡及急性期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探索日间嗜睡与急性缺 血性卒中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6月-201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住院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入院时及发病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入院时日间嗜睡量表[爱波沃斯嗜睡量表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等,回顾性评估患者发病前一个月的ESS评分,分析其与患者基线 特点、入院NIHSS评分、入院ESS评分、发病14 d NIHSS评分、发病14 d与发病时NIHSS评分差值(△NIHSS) 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发病前ESS评分将患者分为嗜睡组和无嗜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NIHSS、发病 14 d NIHSS、△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①发病前E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 14 d NIHSS评分及入院时ESS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99、0.276及0.407,P值分别为 0.041、0.004及<0.001;发病前ESS评分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9,P =0.042; ②嗜睡组28例,非嗜睡组78例,嗜睡组入院时NIHSS、发病14 d NIHSS及入院时ESS评分明显高于非嗜 睡组,P值分别为0.033、0.043和<0.001。嗜睡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非嗜睡组,P =0.046。 结论 发病前存在日间嗜睡的患者在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入院时及发病14 d病情更加严重,短期 预后更差,并且卒中后日间嗜睡程度会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