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null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N-prRLN,右颈VI-2亚区)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2015年收治的右侧或双侧PTC患者40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LN-prRLN转移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408例PTC右颈V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9.02%,其中右VI-1亚区(右颈中央浅层)为46.32%,右VI-2亚区为16.67%。单因素分析右VI-2转移与性别、年龄、右侧癌灶大小及数目、被膜侵犯、右VI-1转移及转移灶大小、右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 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右VI-2转移与右侧癌灶大小、被膜侵犯、右颈VI-1转移、右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 均<0.05)。ROC显示:年龄<35.5岁、右侧癌灶>0.85 cm、右颈VI-1亚区转移淋巴结>1.5个、右颈VI-1亚区淋巴结转移灶>0.45 cm、右颈侧区转移淋巴结>0.5个来预测LN-prRLN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585、0.787、0.788、0.725、0.719。结论 当患者是男性、年龄<35.5岁、右侧癌灶>0.85 cm、被膜侵犯、右颈VI-1亚区转移淋巴结>1.5个、右颈VI-1亚区淋巴结转移灶>0.45 cm、右颈侧区转移淋巴结>0.5个时,需常规行LN-prRLN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 自右颈中央区浅层(右颈VI-1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何时需行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1ymph node behind the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LN-prRLN)清扫术。方法 自2014年3月~2015年9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306例右侧或双侧PTC患者,分析右颈VI-1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个数、转移灶大小对LNprRLN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右颈VI-1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转移灶大小对于预测LN-prRLN转移有统计学差异,当右颈VI-1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为1.5个,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43%及76.65%,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13;当右颈VI-1区淋巴结转移灶大小为0.45 cm时,其敏感度为90.20%,特异度为48.90%,其AUC值为0.726,具有诊断价值。结论 双侧或右侧PTC患者,当右颈VI-1区淋巴结转移个数≥2个且转移灶>0.45 cm时,需行LN-prRLN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AA-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的高危特征以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初次手术的108例CAA-PTC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LLNM与CAA-PTC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LLNM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108例CAA-PTC发生LLNM共71例,转移率为65.74%(71/108)。单因素分析,LLNM与CAA-PTC患者的年龄、双侧累及、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以及腺外侵犯有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14岁)、病灶大小(≥2.5 cm)以及腺外侵犯是CAA-PTC发生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均<0.05),这三项高危特征构建的数学模型预测LLNM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21~0.892,P <0.001),高于单项特征,预测的敏感性为71.80%,特异性为75.69%。结论 年龄(<14岁)、病灶大小(≥2.5 cm)以及腺外侵犯是CAA-PTC发生LLNM的高危特征,三者构建的的数学模型对预测CAA-PTC患者LLNM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的差异,开发和验证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18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中均进行了功能性或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将符合条件的136例纳入本研究中,按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为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46例)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9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切缘阴阳性、喉癌分型、会厌前间隙是否受侵、软骨是否受侵、前联合是否受侵等危险因素,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由此建立一个可以预测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 (P)=0.262+1.010×X1+1.624×X2+1.205×X3-1.153×X4-2.270×X5(X1=前联合受侵,X2=肿瘤大小>4~6 cm,X3=肿瘤大小>2~4 cm,X4=中分化,X5=高分化);计算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准确度;利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验证,用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用校准图评价模型的一致性。结果 前联合受侵、病理分级低分化、肿瘤大小(>2~4 cm)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UC为0.767,95%CI为(0.679,0.854),予以bootstrap法内验证:AUC为0.757,95%CI为(0.661,0.841),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接近,可认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一致。结论 前联合受侵、肿瘤大小(>2~4 cm)、病理分级低分化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评价和验证后,得知此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nilater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u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的临床高危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行甲状腺全切及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36例uPTC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Cont-CLNs转移与 uPTC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Cont-CLNs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136例uPTC 患者中,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率48.53%(66/136),Cont-CLNs转移率19.85%(27/136),Ipsi-CLNs未转移而Cont-CLNs转移(跳跃性转移)为5.15%(7/136)。单因素结果表明,Cont-CLNs转移与 uPTC 患者的性别、病灶部位、肿瘤最大径、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有关(P <0.05),而与年龄、病灶数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及侧颈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 >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男性)、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是Cont-CLNs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该模型预测Cont-CLNs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95% 置信区间为0.658~0.871),当取约登指数最大时,其预测的敏感性为59.26%,特异性为83.49%。结论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男性、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等高危特征时应警惕Cont-CLNs转移,可考虑行Cont-CLNs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手术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的风险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6月~ 2020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初次手术的145例MTC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LLNM与MTC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前外周血指标的相关性,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价值。结果 145例可手术M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7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LNM与性别、多灶特征、双侧病灶、被膜侵犯、腺外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病灶大 小、降钙素(calcitonin,Ctn)、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相关(P 均<0.05)。多因 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被膜侵犯、Ctn>303.10 pg/ml以及CLNM是可手术MTC发生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均 <0.01),这4项风险因素构建的数学模型(Y=-4.953+1.548×性别+1.634×被膜侵犯+2.911×Ctn+2.133×CLNM)预测 LLNM的曲线下面积为0.939,敏感性为80.65%,特异性为97.59%。结论 性别(男性)、被膜侵犯、Ctn>303.10 pg/ml 及CLNM是预测可手术MTC发生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系统。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PTC且合并CLT的患者429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CLNM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建立CatBoost、XGBoost及LightGBM预测模型。结果 年龄、肿瘤直径、病灶数目及腺外侵犯是合并CLT的PTC患者发生CLNM的预测因素(P <0.05)。训练集中,3种模型的AUC分别为0.884(95%CI 0.836-0.932)、0.811(95%CI 0.748-0.874)、0.816(95%CI 0.749-0.883),准确度分别为92.33%、83.67%、85.00%;测试集中,3种模型的AUC分别为0.852(95%CI 0.795-0.909)、0.803(95%CI0.742-0.865)、0.795(95%CI 0.726-0.864),准确度分别为91.47%、80.62%、83.72%。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3种预测模型中,CatBoost模型的性能更优,在CLT合并PTC中预测CNM的发生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具有关键调控预测作用的功能性靶基因。方法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7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和9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T1级)PTC肿瘤样本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并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验证,寻找早期PTC淋巴结转移潜在分子标志物。结果 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出180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1049个,下 调756个。经过GO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主要聚类在细胞代谢、黏附、分裂增殖等集合中(P <0.05);KEGG数据库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癌症途径通路、黏附作用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中(P <0.05)。分别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和随机森林后,发现差异表达基因FN1、ADCY7、LDLR、NOS1和GNA13既处于互作网络核心区域同时在随机森林分类中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特征选择价值。TCGA数据库验证发现差异基因FN1在伴淋巴结转移早期PTC中显著低表达(P <0.001),LDLR(P <0.001)、NOS1(P <0.05)、GNA13(P <0.05)在伴淋巴结转移早期PTC中显著高表达,且通过绘制ROC曲线和计算曲线下面积发现这4个基因对早期PTC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伴/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早期PTC在整体基因表达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差异表达基因FN1、LDLR、NOS1和GNA13具有作为早期PTC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222-3p(miR-222-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121例PTC及甲状腺良性疾 病患者血清中的总RNA,采用qRT-PCR方法检测miR-222-3p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对PTC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血清miR-222-3p在PTC患者中的中位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2.2188 vs0.7022,P <0.05)。血清miR-222-3p的表达水平与PTC的肿瘤最大径、双侧累及、病灶数量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等密切相关(P 均<0.05),但与性别、年龄、被膜侵犯及TNM分期等无关(P 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222-3p诊断PTC的AUC为0.717,灵敏度为79.75%,特异性为61.90%。结论血清miR-222-3p在PTC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能反映PTC的进展情况,并对PTC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BRAFV600E突变比值(The Ratio of BRAFV600E expression),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234例PTC患者,采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法检测病理石蜡标本BRAFV600E突变比值,分析突变比值与PTC患者LNM的相关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PTC患者伴有LNM者的BRAFV600E突变比值显著高于无LNM者(P <0.01),ROC曲线显示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7.7%、91.0%、73.3%、58.5%、0.581。结论 利用PTC病理石蜡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PTC颈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前下部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lymph node between sternocleidomastoid and sternohyoid muscle,LNSS)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PT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计数LNSS数目,计算该组淋巴转移率,测定转移淋巴结最长径。对性别、年龄、甲状腺肿瘤最长径、原发灶侧别、肿瘤部位、多发癌灶、颈前带状肌侵犯、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等7个因素与颈前下部LNSS转移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出现该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4.3%;转移淋巴结共29个,平均最长径(0.5±0.12)cm。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比较,LNSS转移的患者同时发生颈中央区及颈侧区多发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P﹤0.05),肿瘤侵犯颈前带状肌较常见(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长径大小、原发灶侧别、肿瘤发生部位、多发癌灶比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和带状肌侵犯的PTC患者易同时发生LNSS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34βE12、Galectin-3及HBME-1的表达状况,并探讨其在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甲状腺良性结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TM两步法检测352例患者中34βE12、Galectin-3及HBME-1的表达水平,分析这3个蛋白标记物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34βE12、Galectin-3及HBME-1在PTC病灶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中的表达水平,且这3个蛋白标记物在PTC不同性别、年龄、病灶数目、肿瘤大小、包膜是否突破、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4βE12、Galectin-3及HBME-1对鉴别PTC与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6、0.915、0.898,灵敏度分别为94.3%、95.5%、91.1%,特异度分别为81.1%、71.7%、83.0%,准确度分别为90.3%、88.4%、88.6%。结论34βE12、Galectin-3及HBME-1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与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早期(T1、T2,N0M0)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合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CLND)的并发症发生率,为早期cN0 PTC的PCLND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54例早期cN0 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统计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男性、年龄≤45岁、直径>1 cm、砂砾体/微钙化形成是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Logit(P)=-1.735-0.717×性别+0.442×年龄+1.245×肿瘤直径+1.349×砂砾体/微钙化形成。与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PCLND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建立的早期cN0 PTC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及实用价值。术前可使用此模型计算隐匿性中央区转移的概率,P值越大,淋巴结转移风险越大,越应该行PCLND。本次研究术后暂时性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可见规范的手术步骤及良好的手术技巧可提高PCLND的安全性。由于早期cN0 PTC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较高(本研究为33....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及PET-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学变型的临床意义,明确PTC颈淋巴转移微生态系统(microecosystems)中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并评价PET-CT在甲状腺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PTC病例505例,按WHO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重新分型,结合病例的临床特征,研究各组织学变型的生存率及颈淋巴转移情况.针对PTC淋巴转移高发的特性,利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对PTC颈淋巴转移微生态系统中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多因素研究分析,其中包括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水解酶、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ar,CAM)、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多方面指标.此外,研究中将PET-CT显像技术应用于1组甲状腺癌患者的对照总结.结果为便于临床应用,按照颈淋巴转移发生率的高低差异可将所有变型分为高转移变型组(高细胞型、弥漫滤泡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中转移变型组(滤泡型、嗜酸性细胞型、实体状变型、筋膜炎样型、透明细胞型、典型PTC)和低转移变型组(大滤泡型、乳头状微癌),3组的颈淋巴转移率分别为83.0%,55.5%及34.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资料完整的248例统计,3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3%、95.8%、100.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年生存率分别为31.2%、80.3%、87.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研究显示ECM、蛋白水解酶、CAM、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各指标在转移灶中阳性率为51.6%(整合素-β1)~98.3%(组织蛋白酶D).在原发灶中阳性率为46.7%(纤维粘连蛋白)~98.3%(细胞间黏附分子),其中E-钙黏蛋白(83.3%)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细胞(P<0.05);其余指标皆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细胞(P<0.05).PET-CT结果显示,其对原发灶检查灵敏度100%,特异性85.7%.结论不同组织学变型的PTC侵袭转移能力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危险分层并细化外科处理原则.基础研究显示ECM、蛋白水解酶、CAM、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PTC肿瘤细胞的转移,部分指标可作为今后PTC研究的重点.此外,PET-CT对原发、转移及复发甲状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临床一次性完善分期并明确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可行性,并评估BRAF V600E突变对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ARMS法检测并比较1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11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BRAF V600E突变状态,计算BRAFV600E突变对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各项诊断指标,分析BRAF V600E突变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ARMS法检测甲状腺病灶组织中的BRAF V600E突变方法可行,结果可信。BRAF V600E在PTC中的突变率为82.68%,而在良性组织中的突变率仅为1.7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68,P <0.01)。利用BRAF V600E突变判定甲状 腺结节性质的诊断敏感度为82.68%,特异度为98.26%,准确度为88.76%,约登指数为0.8094。BRAF V600E突变与PT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双侧病灶、腺外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结论 ARMS法检测BRAFV600E突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其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气管切开是否影响喉癌并发喉梗阻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并探索潜在的原因。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695例T3~T4级喉癌患者,喉梗阻需先行气管切开再予喉癌根治性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和随访数据,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去除混杂偏移因素,按照1∶1选择气管切开组(简称气切组)患者和对照组。Logistic模型分析与喉梗阻气管切开相关的变量,Cox模型分析影响喉癌OS和DFS的变量。结果 本组男性674例(97.0%),女性21例(3.0%),平均年龄60.9岁。142例(20.4%)患者因喉梗阻行气管切开,T3级气管切开比例为12.9%,低于T4级的45.1%。PSM校正数据后,气切组5年、10年的OS分别为47.5%和36.4%,5年、10年的DFS分别为43.4%和34.4%。对照组5年、10年的OS分别为59.7%和45.8%,5年、10年的DFS分别为52.4%和42.6%。气切组OS和DFS较对照组降低。气切组肿瘤直径和肿瘤面积大于对照组(直径:3.6 cm vs 2.8 cm;面积:10.4 cm2 vs 6.9 cm2)。较晚T分级、较大肿瘤直径和肿瘤面积三个变量和喉梗阻存在相关性,是需要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喉梗阻行气管切开是影响OS的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局部区域复发、T分级、肿瘤直径、肿瘤面积四个变量均是影响喉癌患者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因喉梗阻行气管切开的喉癌患者生存率下降,较晚的T分级与较大的实体肿瘤均和喉梗阻相关,是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气管切开仅作为解除喉梗阻的治疗方案,不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004—01—2012—05期间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地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结果:85例患者均接受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同侧中央区清扫者66例,双侧中央区清扫者19例。3例同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3例(38.8%)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例(3.53%)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大于5mm、甲状腺外侵犯、多中心病灶、双侧病灶及术中探及中央区可疑阳性巴结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大于5mm(OR=3.862,P〈0.05)、甲状腺外侵犯(OR=3.885,P〈0.05)是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直径大5mm和(或)甲状腺外侵犯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增加,有必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乏氧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 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88例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HIF-1α、ERα和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三者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HIF-1α、ERα和MMP-9三者阳性率(70.45%,62.5%和84.1%)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PTC组织中HIF-1α、ERα和MMP-9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在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Ⅲ~Ⅳ期病例3者阳性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I~Ⅱ期病例(P<0.05或P<0.01);ERα阳性率在直径>2 cm的病例高于直径≤2 cm者(P<0.05);HIF-1α与ERα、HIF-1α与MMP-9阳性率呈正相关(均为P<0.01);ERα阳性率与MMP-9也呈正相关(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HIF-1α、ERα高表达可能通过MMP-9参与PTC的临床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认识Ⅵ区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转移中的地位及PTC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为PTC的颈部淋巴结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97例病变局限于一侧腺叶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术前检查为cNO,25例为cN+;32例原发灶长径≤1 cm,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术中常规取Ⅲ、Ⅳ区淋巴结做冰冻病理检查,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肿瘤原发灶大小及位置决定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Ⅲ、Ⅳ区淋巴转移患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伴有肿瘤包膜外侵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患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双侧Ⅵ区清扫.结果 97例患者行Ⅵ区清扫122侧,45.1%(55/122)发生淋巴转移.72例cN0患者45.8%(33/72)发生Ⅵ区淋巴转移,25例cN+患者76.0%(19/25)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0,P=0.009).10例原发灶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65.0%(13/20),87例无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41.2%(4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3,P=0.047).32例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行患侧Ⅵ区清扫,43.8%(14/32)发生淋巴转移,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69.2%(45/65)有患侧Ⅵ区转移,23.1%(15/65)有双侧Ⅵ区转移,两组间同侧Ⅵ区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3,P=0.016).结论 Ⅵ区为FTC较早发生淋巴转移的区域,伴有原发灶包膜外侵犯者易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可发生同侧Ⅵ区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者可发生双侧Ⅵ区转移.PTC颈淋巴转移可单独或同时发生在Ⅵ区或侧颈区的任何一个区域.术中应常规做Ⅲ、Ⅳ区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Ki-67增殖指数在评估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1年9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初治并手术的86例MT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TC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分析Ki-67增殖指数与M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评价其在MTC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结果 86例MTC中淋巴结转移51例(59.30%),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增殖指数与MTC病灶数目、病灶大小、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各参数、淋巴结结外侵犯以及TNM分期相关(P均<0.05),而与MTC患者的性别、年龄、被膜侵犯、脉管侵犯以及是否达到生化治愈无关(P均>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向前LR法)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与Ki-67增殖指数密切相关(P=0.001)。本组患者随访6~1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出现复发或转移14例,死亡5例,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9.7%,5年总生存率为93.2%。采用Kaplan-Meie法分析生存数据显示,Ki-67增殖指数与MTC预后(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