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人口特征、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餐次(早餐、午餐、晚餐)的在外就餐情况。方法从北京市参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人群中,选取18岁及以上参加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率为34.2%,男性高于女性;18~29岁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未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文化程度越高,在外就餐率越高;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早、午、晚餐率分别为20.0%、28.2%和11.3%。结论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与是否选择在外就餐有关。居民在外就午餐率高于早餐和晚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行为现状.方法 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过去7天在外就餐行为数据,共纳入150 682名调查对象,其中2015年80 703名,2016-2017年69 979名.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5-2017...  相似文献   

4.
减肥要有方法,可以根据体型来进行,餐后再配合适当的运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为需要减肥的不同体型的女性介绍一些相应的方法,不妨来试试……  相似文献   

5.
峰旭 《自我保健》2009,(8):30-30
对于常去餐馆就餐的人来说,点菜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点菜来筛选出更健康的莱肴,这样在既饱了口福同时,同时也保住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大学生在外就餐的现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抽取某医科大学本科生71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44.4%)的在外就餐频率为2~3次/月,其中女生在外就餐频率稍高于男生,生活费更高的学生在外就餐频率也更高。学生在外就餐的主要原因是朋友聚会,最受欢迎的就餐地点是火锅店。学生考虑在外就餐地点主要原因为食物的口味,较少学生考虑卫生条件和营养价值。大部分学生在外就餐时存在食用过量的现象,73.5%的学生在外就餐时喝饮料,肉类食物占在外就餐食物的一半以上。结论 大学生在外就餐现象比较普遍,86.2%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营养知识,学校应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在校就餐。  相似文献   

7.
1.菜色浅一点 过分艳丽的菜色难免加了色素。以鲜榨果蔬汁来说,100%果蔬原料榨出的汁,颜色不会很鲜艳,很快会氧化变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方法整群随机抽样调查选取北京市公立一级一类全日制幼儿园3~6岁儿童1550名,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追踪调查4个月在外就餐情况,计算在外就餐能量及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分析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的相关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单餐摄入的能量均低于RNI水平,男童仅达到RNI的(53.36±12.68)%,女童为RNI的(64.81±16.28)%,较大年龄的儿童能量摄入逐步接近RNI水平。从饮食结构看,谷薯类、蔬菜以及蛋白质摄入量与BMI呈负相关关系,而油脂摄入、脂肪产热比、碳水化合物产热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对于男童而言,3~4岁谷薯类摄入、脂肪产热比及碳水化合物产热比以及5~6岁谷薯类摄入、蔬菜类摄入,6~7岁脂肪产热比与BMI的相关关系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女童而言,3~4岁油脂摄入,4~5岁油脂摄入和脂肪产热比,5~6岁肉蛋禽鱼类摄入、油脂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产热比,6~7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产热比与BMI的相关关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摄入量与超重、肥胖发生率密切相关,正确的饮食指导对于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在饮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外就餐的比例都在不断上升。然而在外就餐的膳食结构普遍存在高能量、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等问题,这增加了超重、肥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积极探索并研究开发适合的营养评价工具,对在外就餐的饮食进行营养评价和科学指导,预防摄入过量或营养不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职业人群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身体活动水平等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海淀区和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选取35~60岁的非重体力劳动职业人群,以食物频率表回顾性调查过去一年中蔬菜水果的消费情况,以全球体力活动问卷收集身体活动信息。蔬菜水果摄入充足指平均每天合计蔬菜水果摄入量≥400 g,身体活动达标指平均每天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150MET-min。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周在外就餐次数与上述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35~60岁职业人群3209名。其中,蔬菜水果摄入充足率为43.22%、身体活动达标率为55.65%,仅28.65%的调查对象同时具备上述两种健康生活方式。有68.53%的调查对象每周至少在外就餐1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每增加1次,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身体活动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风险分别增加3.4%、4.4%和5.7%。结论职业人群在外就餐行为较为普遍,并可能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有必要开展深入性的研究及相关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在外就餐已经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的一种饮食行为[1]。研究表明,餐馆菜肴中含较高的食盐[2],且在外就餐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正常状况下,人体摄入的钠约98%从尿液排出,可以用测定尿钠排出量来评价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游凯  张月  赵红叶  王静雷 《职业与健康》2013,(22):2990-299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就餐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调查15—79岁居民1人。结果该区77.5%的居民经常吃自制早餐,食堂是在外就餐的主要地点,午餐、晚餐、夜宵经常在外用餐的居民其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9%和56.6%的居民经常吃蔬菜和水果,56.9%的居民极少或不食用奶或奶制品。结论该区居民就餐行为不够合理,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以促使居民养成健康的就餐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居民的就餐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包括每日就餐次数、就餐地点、每日在外就餐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和二餐的比例相差不大,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29.3%)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3.2%),18~44.9岁年龄组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3.5%),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12.6%)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男性(18.6%)高于女性(11.0%)。结论:我国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情况,初步探索适合在外就餐的营养干预模式。方法在天津市选取1家综合型餐厅作为干预场所,对餐厅内就餐者进行膳食调查,并对就餐者和餐厅从业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性营养干预。通过收集干预前后就餐者的点菜清单,统计分析干预前后就餐者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人群在外就餐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较高,蔬菜类摄入适宜,水果、奶类、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不足;午餐能量摄入不足,谷薯类和豆类摄入较低,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晚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较高。干预后,调查人群午餐能量摄入增加,豆类、水果、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增加,脂肪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晚餐能量摄入减少,豆类、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减少,各类营养素摄入减少。结论天津市部分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不合理,干预后膳食结构得到改善。应加强对居民的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其在外合理就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我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个城市选取17 234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和就餐行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不同地点就餐频率和次数信息,分析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状况,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地点的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比较就餐次数差异。结果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为55.6%,平均在外就餐2.8次,36.0%的人群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就餐,19.8%的人群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男性、18~44岁、文化程度高和家庭年人均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次数较高。学生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比例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18~44岁的青年群体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和次数较多。与其他场所相比,人群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态度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155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营养认知的调查,采用Logistic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频率与其体型(超重或肥胖)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多数喜欢在外就餐(852/1430,59.6%),在外就餐时父母多数喜欢为孩子搭配饮食(994/1498,66.4%),但多数父母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儿童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199/1498,80.0%)或没有带孩子参加相关的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330/1498,88.8%)。在外就餐选择中餐的家庭高达49.6%,选择西餐的较少(5.9%)。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经常选择在外就餐。不仅仅是城市居民,在外就餐的儿童、青少年和农村居民的比例也呈不断增长趋势。在家外制售的食物能量密度高,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蛋白质、胆固醇、添加糖、钠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高,隐含了诸多不利于健康的膳食营养风险因素。在外就餐时会不自觉地进食过量,选择食物较为随意不够理性,由于社交的需要,伴随在外就餐的饮酒行为也更为频繁。因此,经常在外就餐者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增高。本文就在外就餐行为与超重、肥胖及其相关指标(BMI、体脂、体重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