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 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与1年死亡、预后不良(mRS>2分)及卒中复发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996例,年龄22~98岁,平均64.83±11.28岁,男性2481例 (62.09%);青中年组1214例(30.38%),老年组2782例(69.62%)。老年组男性比例、文化水平、过 量饮酒、糖尿病、住院期间静脉溶栓治疗比例低于青中年组,舒张压、空腹血糖、TG、TC、LDL-C、白 细胞计数、压疮评分低于青中年组;老年组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颈动脉狭窄比例,住 院期间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以及收缩压、HDL-C、Hcy、胱抑素-C、 纤维蛋白原、入院NIHSS评分、跌倒评分高于青中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 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1年死亡风险(OR 2.770,95%CI 1.479~5.189,P =0.001)、预后不良 风险(OR 1.721,95%CI 1.301~2.275,P<0.001)及卒中复发风险(OR 1.396,95%CI 1.011~1.927, P =0.043)均显著升高。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老年组1年死亡、预后不良及卒中复发风险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老年急性 脑梗死患者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以降低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和1年不良预后[卒中复发(脑梗死和脑出 血)、预后不良(mRS 2~5分)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F对首发 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156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F组113例(7.2%),非AF组1451例(92.8%)。AF 组平均年龄[71.18±12.66岁 vs 63.25±12.46岁,P <0.001]、BMI[24.0(22.0~25.5)kg/m2 vs 23.4 (21.1~24.6)kg/m2,P =0.004] 、目前仍吸烟比例(11.5% vs 26.6%,P =0.002)、入院NIHSS评分 [7(3~12)分 vs 4(2~6)分,P <0.001]、继发肺炎比例(17.7% vs 3.7%,P <0.001)、入院48 h 不能行走比例(54.0% vs 32.9%,P <0.001)、吞咽障碍比例(14.2% vs 6.4%,P =0.001)、LDL-C (2.44±0.71 mmol/L vs 2.65±0.86 mmol/L,P =0.016)、INR(1.21±0.52 vs 1.02±0.13,P <0.001)和 血小板计数[(164.91±47.55)×109/L vs(192.58±59.98)×109/L,P <0.001]等指标与非AF组相 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组患者的1年预后不良风险(OR 2.25, 95%CI 1.10~5.23,P =0.022)和死亡风险(OR 3.28,95%CI 1.48~7.28,P =0.004)较非AF组升高,两 组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4,95%CI 0.34~3.85,P =0.833)。 结论 西安地区伴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部分临床特征显著区别于非AF组,1年预后不良风险和死 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建议开展区域内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以规范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 方法 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 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 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 结果 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 c irculation i nfarct,ACI)梗死 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 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 (均P <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 <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 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 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96~0.718,P<0.001]、 3个月(OR 0.592,95%CI 0.472~0.744,P<0.001)、6个月(OR 0.636,95%CI 0.516~0.785,P<0.001)、 1年(OR 0.719,95%CI 0.591~0.876,P =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 险高于PCI 组(OR 1.272,95%CI 1.075~1.505,P =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 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 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2019年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Lp-PLA2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详细记录患者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通过患者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其短期预后,分析LP-PLA2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Lp-PLA2(OR=1.016,95%CI:1.011~1.021,P0.01)、LDL(OR=1.574,95%CI:1.137~2.178,P=0.006)、Hcy(OR=1.044,95%CI:1.008~1.082,P=0.017)、年龄(OR=1.071,95%CI:1.041~1.101,P0.01)、吸烟(OR=0.256,95%CI:0.139~0.471,P0.01)为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饮酒、高血压史、糖尿病史、HDL、LP(a)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OR=1.03,95%CI:0.986~1.067,P0.01)、吸烟(OR=0.397,95%CI:0.16~0.984,P=0.046)、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OR=0.04,95%CI:0.009~0.167,P0.01)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除传统的吸烟、LDL、Hcy、年龄危险因素外,Lp-PLA2亦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影响脑梗死患者的预后。Lp-PLA2或可作为标志物用于预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连续性急性脑梗死163例,发病1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变量,0=mRS 0~2,1=mRS 3~5;急诊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TOAST分型。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NIHSS评分、GCS评分、TOAST分型、合并症[感染、心肌梗死(MI)、心衰(HF)]、是否合并MS为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为多分类时采用变量哑化技术。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性别(P <0.05)、吸烟史(P<0.05)、NIHSS评分(P <0.01)、GCS评分(P <0.01)、TOAST分型(P <0.01)、感染(P <0.01)、HF(P <0.05)、MS(P <0.01)对早期预后(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S(OR 3.869,95%CI 1.542~9.711,P <0.01)、NIHSS评分(OR 19.699,95%CI 2.107~184.134,P <0.01)、TOAST分型(OR 0.188,95%CI 0.067~0.525,P <0.01)、感染(OR 2.950,95%CI 1.202~7.238,P<0.05)对mR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S、NIHSS评分、TOAST分型、感染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价、对MS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水平的患者功能预后与 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观察对象来自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浆oxLDL水平,通过计算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对患者进行分 层,并在卒中发生后1年随访患者,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析不同 肾功能水平患者中oxLDL与不良预后(mRS≥3分)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84例患者,其中877(26.71%)例患者功能预后不良,根据肾功能分组后,正 常组1241例,轻度异常组924例,中重度异常组242例,其中预后不良患者分别为正常组344(21.70%) 例、轻度异常组371(28.65%)例和中重度异常组162(40.10%)例。在肾功能正常和轻度受损分组中, 血浆oxLDL水平对患者1年后mRS评分有显著影响:肾功能正常组,oxLDL每增加一个标准差,mRS评分 增加0.12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05~0.19,P =0.0009], 预后不良风险增加20%(OR 1.20,95%CI 1.02~1.40,P =0.0271);肾功能轻度受损组,oxLDL每增加 一个标准差,mRS评分增加0.16分(OR 0.16,95%CI 0.07~0.25,P =0.0007),预后不良风险增加21% (OR 1.21,95%CI 1.03~1.41,P =0.0190);但在肾功能中重度受损的分组中,血浆oxLDL水平并未对 mR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 结论 肾功能正常和轻度受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oxLDL水平升高与卒中发病1年内不良预后 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与孤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72 h内的孤立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采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估WMH严重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和1年时的神经功能结局,根据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的基线指标、WMH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指标、侧支循环评级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卒中进展、发病90 d和1年卒中复发,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MH与发病3 d内卒中进展、随访90 d和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17例患者,男性74例(63.2%),平均60.6±9.9岁。90 d随访时,60例患者预后良好,57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612,95%CI 1.245~2.087,P<0.001)、入院时NIHSS(OR 1.215,95%CI 1.025~1.440,P=0.025)、侧支循环不良(OR 3.111,95%CI 1.188~8.142,P=0.02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年随访时,86例患者预后良好,31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495,95%CI 1.083~2.065,P=0.014)、入院时NIHSS(OR 1.725,95%CI 1.359~2.193,P<0.001)、侧支循环不良(OR 4.217,95%CI 1.218~14.598,P=0.023)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H与卒中进展及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WMH与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高Fazekas总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不良可作为评定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特征及1 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老年AIS (年龄≥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临床特征;登记随访1年的结局 事件(包括卒中复发、死亡和预后不良),通过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 年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老年AIS患者1239例,其中伴心房颤动者133例(10.7%)。与不伴心房颤动组相比, 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年龄大([ 77.7±6.3)岁 vs(74.0±6.1)岁,P=0.019]、出院mRS评分高(2.0 分 vs 1.0分,P <0.001)、出院NIHSS评分≥14分比例高(16.5% vs 3.1%,P <0.001)、合并肺炎患者比例 高(21.1% vs 5.8%,P <0.001)、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高(63.0% vs 36.1%,P <0.001)、空腹 血糖水平高[(6.3±3.0)mmol/L vs(5.8±2.0)mmol/L,P =0.037]、LDL-C水平低[(2.4±0.7)mmol/L vs (2.5±0.8)mmol/L,P =0.031]。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率高(15.8% vs 5.9%,P =0.020)、 死亡率高(32.3% vs 9.2%,P <0.001)、预后不良率高(51.9% vs 25.9%,P <0.001)。校正相关混杂 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是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45, 95%CI 1.26~4.78,P =0.008),但不是1年卒中复发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相比不伴心房颤动组,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年龄更大、卒中所致残障及神经功 能缺损更重、合并肺炎和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较高;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显 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与TC/HDL-C比值的关系。 方法 利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数据库的36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231例(6.40%)患者90 d卒中复发,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 1.02,95%CI 1.00~1.03,P =0.011)、糖尿病史(OR 1.44,95%CI 1.00~2.07,P =0.048)是卒中复发的 危险因素,住院期间服用降脂药物(OR 0.60,95%CI 0.40~0.90,P =0.012)则是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TC/HDL-C比值不是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 结论 TC/HDL-C比值不能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相关性。 方法 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确诊的轻型脑梗死患者。 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ALP水平,并按照四分位数分组法分为四组。研究的终点事件为患者1年内卒中复 发(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评估血清ALP 水平与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895例轻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3.52±12.31岁,男性572例(63.9%),入院NIHSS 评分中位数为2分,1年卒中复发为26例(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每升高1 U/L, 轻型脑梗死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OR 1.02,95%CI 1.01~1.04,P =0.030);每升高10 U/L, 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19%(OR 1.19,95%CI 1.01~1.41,P =0.030)。高水平组(Q2、Q3与Q4组)与最低 水平组(Q1组)间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分组间1年卒中复发风险升高趋势无统 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ALP可能是轻型脑梗死患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ASPECTS评分的大面积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endovascular treatment key technique and emergency work flow improv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GEL-ACT)中筛选接受血管内治疗,且ASPECTS/后循环ASPECTS(post-circulation ASPECTS,pc- ASPECTS)<6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效性终点为术后90 d预后良好 (mRS 0~3分),安全性终点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 和术后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男性89例(73.55%),中位年龄62.0(54.0~72.0)岁,失访6例,纳 入统计分析的共115例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53例(46.09%),基线低NIHSS(OR 0.908,95%CI 0.841~0.980,P =0.0130)和闭塞血管再通成功(OR 13.676,95%CI 1.396~134.004,P =0.0247)是术 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4 h内发生sICH 21例(18.26%),穿刺至再通时间长(OR 1.009, 95%CI 1.002~1.017,P =0.0163)和病变血管合并串联狭窄(OR 4.202,95%CI 1.457~12.119,P =0.0079) 是术后24 h内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90 d全因死亡23例(20.00%),基线高NIHSS(OR 1.089, 95%CI 1.014~1.170,P =0.0186)和术后24 h内sICH(OR 4.688,95%CI 1.382~15.898,P =0.0132)是术 后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大面积梗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虽然风险较高,但术前严格地筛选低 NIHSS患者,术中尽量获得闭塞血管再通成功能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stress ulcer bleeding,SUB)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SUB的发生时间及临床特点,评价卒中并发SU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急性卒中病例,调查其发病14天内SUB情况,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合并SUB和无SUB患者的90 d预后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 共入选216例急性卒中患者,诊断并发SUB患者40例,发生率18.5%;入住神经科加强医疗病房(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ICU)(OR =23.582,95%CI :6.287~88.458)和丘脑部位卒中(OR =11.389,95%CI:4.5~28.828)是急性卒中并发SUB的独立危险因素;SUB多发生在卒中后7天内(92.5%);住院期间,40例并发SUB的卒中患者死亡20例(50.0%),未并发SUB的176例卒中患者死亡12例(6.8%),二者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7,P <0.01)。90 d随访,并发SUB组预后不良(mRS4~6分)者29例(72.5%),对照组176例患者中预后不良51例(28.9%),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5,P <0.01)。结论 急性卒中的病变部位位于丘脑及入住NICU可作为急性卒中并发SUB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急性卒中并发SUB,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关键词】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stress ulcer bleeding,SUB)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SUB的发生时间及临床特点,评价卒中并发SU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急性卒中病例,调查其发病14天内SUB情况,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合并SUB和无SUB患者的90 d预后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 共入选216例急性卒中患者,诊断并发SUB患者40例,发生率18.5%;入住神经科加强医疗病房(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NICU)(OR =23.582,95%CI :6.287~88.458)和丘脑部位卒中(OR =11.389,95%CI:4.5~28.828)是急性卒中并发SUB的独立危险因素;SUB多发生在卒中后7天内(92.5%);住院期间,40例并发SUB的卒中患者死亡20例(50.0%),未并发SUB的176例卒中患者死亡12例(6.8%),二者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7,P <0.01)。90 d随访,并发SUB组预后不良(mRS4~6分)者29例(72.5%),对照组176例患者中预后不良51例(28.9%),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5,P <0.01)。结论 急性卒中的病变部位位于丘脑及入住NICU可作为急性卒中并发SUB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急性卒中并发SUB,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贫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2年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在北京市老年病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 征,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NIHSS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随访患者 2年预后、复合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其中预后采用mRS量表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 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复合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卒中、脑出血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Logistic回 归分析贫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2年预后和死亡的影响。 结果 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患者年龄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重,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 外周血管病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贫血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预后不良(OR 5.063,95%CI 1.887~13.590)、死亡(OR 13.266,95%CI 1.364~128.993)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入院时合并贫血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较大,共存疾病较多,神经功能缺损较重。贫血 是卒中后2年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 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 内住院。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发病90 d时临床预后,良好预后 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男性46例(41.1%),年龄45~92岁,平均76.23±9.02岁。其中良好预 后患者53例(47.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1.632,95%CI 1.185~2.250, P =0.03)、高血糖(OR 1.360,95%CI 1.052~1.758,P =0.019)、高Hcy水平(OR 1.702,95%CI 1.133~2.557,P =0.010)是影响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Hcy是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成人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急性梗死病
灶的分布特征。
结果 入组27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7.1±11.9)岁(49~84岁),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67.5±18.5)g/L(33~107 g/L)。该组患者具有如下特点:13例(48.1%)患者卒中危险因素≤1,13
例(48.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16例(59.3%)患者表现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brain
infarction,AMBI),12例(75%)的AMBI累及1个以上循环。13例(48.1%)在2周内有卒中复发并加重。
结论 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少,但急性期内复发率高,出现意识障碍及AMBI患者比例
较高,累及1个以上循环的AMBI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中国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收治的现况,并探索卒中单元对改善卒中医疗质量绩效 指标及患者在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按照是否进入卒中单元,将 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组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和在院预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 分析与卒中单元相关的KPI及卒中单元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269 4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63 548例 (23.6%)患者纳入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与较高比例的rt-PA静脉溶栓(OR 1.48,95%CI 1.43~1.53)、 早期抗栓治疗(OR 1.13,95%CI 1.10~1.17)、深静脉血栓预防(OR 1.19,95%CI 1.16~1.22)、吞 咽功能筛查(OR 1.36,95%CI 1.32~1.39)、康复评估(OR 1.31,95%CI 1.28~1.34)、出院抗栓治疗 (OR 1.12,95%CI 1.08~1.15)、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OR 1.13,95%CI 1.08~1.19)、戒烟宣教 (OR 1.22,95%CI 1.20~1.25)独立相关,与较低的在院卒中复发率(HR 0.79,95%CI 0.75~0.82)和 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率(HR 0.80,95%CI 0.77~0.84)独立相关(均P <0.001)。 结论 进入卒中单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医疗质量KPI完成较好,在院卒中复发率及联合血管事 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 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 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 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 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15 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 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 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 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 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 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 =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 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 HR 1.42,95%CI 1.12~1.80,P =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 危险因素。 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 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cerebral artery stenosis,MCA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51例急性脑梗死合并MCAS的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记录1 y内复发的脑梗死事件、采用改良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卒中神经功能。结果 151例患者中,大剂量组患者80例,小剂量组患者71例,1 y内再发脑梗死事件大剂量组4例(4/80,5%),小剂量组12例(12/7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随访1 y后,两组mRS评分及mR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更能减少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 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 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 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 (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 vs 35.48%,P =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 =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 =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 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 =0.008)与院 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 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