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975名(51.4%),城市儿童24634名(90.6%),独生子女17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铜陵市11所幼儿园2 40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2 184份。SDQ困难总分和5个因子异常检出分别是252人(11.5%)、1 052人(48.2%);男童的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女童(P<0.05);各年龄组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有:父亲吸烟半包以上、性别是男童、胎儿窘迫、非核心家庭。母亲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儿童年龄越小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越大。结论 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6~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睡眠现状,探索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的参与者开展线上调查。由家长完成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父母教养压力问卷(PSI-SF),纳入同时完成两份问卷且父母教养压力问卷由母亲回答的1 136对小学一年级学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联。  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睡眠问题发生率为78.52%,有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教养压力问卷得分(86.66±17.31)高于无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78.59±17.75)(t=6.42,P < 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没有教养压力的母亲相比,母亲有教养压力时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2.52,95%CI=1.55~4.11,P < 0.01);在以PSI-SF中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一步分析时,结果显示, 相比母亲在育儿压力、困难儿童2个维度没有压力的小学生,母亲有压力的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66,1.76,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以减少母亲教养压力的发生,可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 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 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 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5.5%, 并同时伴有睡眠持续时间障碍(70.0%)、睡眠阻抗(64.2%)、入睡延迟(38.7%)、睡眠焦虑(15.5%)、白天嗜睡(10.1%)等多个维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短等睡眠问题, 母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夜醒等睡眠问题呈负向关联(P值均<0.05);父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 母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焦虑、夜醒、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父母均较高的敌意强制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呈正相关(OR=2.19, 95%CI=1.12~4.28, P=0.02)。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高, 父母支持性参与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正面影响, 而父母敌意强制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低龄儿童独生子女和大孩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为促进低年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共734名3~9岁独生子女和大孩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父母的一般情况及儿童社会性评定。  结果  大孩情绪症状异常检出率(27.8%)高于独生子女(17.6%)(χ2=9.45,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率均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独生子女发生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的风险低,发生同伴交往问题的风险高(P值均<0.05)。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方面均为女童的亲社会行为好于男童(OR值分别为1.70,2.85,P<0.05)。对于独生子女,主要带养人为父母时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祖辈等为主要带养人低(OR=1.63,P<0.05);对于大孩,核心家庭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三代家庭低(OR=2.14,P<0.05)。独生子女男童出现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2.24,1.70,P值均<0.05),出现情绪异常的风险低于女童(OR=0.57,P<0.05)。不同年级间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亲社会行为异常风险低(P<0.05)。  结论  较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但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也应避免过多的物质与精神宠爱。父母应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社会化教养水平,对待子女一视同仁,提高亲子陪伴质量,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家长参与和儿童良好用眼行为形成的相关性,为更精准的近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4—5月,选择温州市鹿城区3所学校2 726名小学生及其家长。通过眼部测量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眼部参数、儿童用眼行为、家长特征和家长参与情况。  结果  家庭经济水平、家长学历程度、家长是否近视与家长参与行为有关(P值均 < 0.05)。儿童近视风险较低与家长总是/经常参与睡眠和户外活动行为管理有关(P值均 < 0.01)。家长总是/经常参与儿童用眼行为管理对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OR=1.95,95%CI=1.31~2.90)、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0.78,95%CI=0.65~0.93)、每天睡眠时间>8 h(OR=0.52,95%CI=0.40~0.68)、每天持续读写时间<1 h(OR=1.33,95%CI=1.30~1.56)、读写时距离桌面距离>30 cm(OR=0.57,95%CI=0.34~0.95)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家长参与性高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降低近视患病率。自身患有近视的家长参与度更高,且家长参与度与家庭总收入和家长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贵州省12~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8—12月选取贵州省贵阳、都匀、凯里3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市的12所中小学校的3 217名12~16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儿童青少年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60%,其中男生为14.41%,女生为18.6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身边同龄人关系一般或较好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呈负相关;非父母为主要看护人、孩子每天屏幕时间为1~2 h、孩子每天屏幕时间>2 h、无体育爱好、父亲教养方式为溺爱型或忽视型、母亲教养方式为溺爱型、父亲有不良生活嗜好、父亲偶尔生病、母亲偶尔生病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0.25,0.16,1.44,1.47,2.75,1.36,1.85,2.01, 2.12,1.69,1.30,1.38,P值均<0.05)。结论 贵州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与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有关。家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厦门市低年级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筛选厦门市2所小学的82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性别角色量表(CSRI)调查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通过简化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获得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态度和行为.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为情绪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6—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芜湖市3个区县的12所托幼机构3 012名学龄前儿童。使用问卷星方式调查其家庭及儿童基本情况、儿童情绪行为发展、母亲生活经历、母亲情绪症状等,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GLS法评估母亲情绪症状在母亲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困难与长处问卷(SDQ)中的困难因子得分为(10.08±4.05)分,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6%,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5%。母亲不良经历总分与SDQ困难总分以及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儿童SDQ困难总分与母亲抑郁、焦虑、压力情绪得分均呈正相关(r=0.17~0.71,P值均 < 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等情绪在母亲不良经历总分与儿童SDQ困难总分间的中间效应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2.6%,15.2%,17.1%。  结论  母亲童年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受到母亲情绪症状的影响。关注母亲早期生活经历和心理健康,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取1所小学,纳入4 922名6~12岁小学生。问卷收集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分析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结果  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37.5%,平均每天ST≤2 h的学生占87.7%。与低水平MVPA组(< 60 min/d)相比,高水平MVPA组(≥60 min/d)学生在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2.80,2.47,2.56,-1.97,P值均 < 0.05)。与高水平ST组(>2 h/d)相比,低水平ST组(≤2 h/d)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各维度得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3.18,3.35,3.70,3.80,-3.21,4.97,P值均 < 0.05)。低水平MVPA和高水平ST的联合暴露会增加儿童品行问题(OR=1.45,95%CI=1.02~2.05)、同伴交往(OR=1.93,95%CI=1.11~3.36)、亲社会行为(OR=1.55,95%CI=1.08~2.23)和困难总分(OR=1.73,95%CI=1.12~2.68)发生风险。  结论  MVPA和ST独立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且MVPA不足和ST较长的联合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