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肺癌按解剖学部位分为中央型与周围型,本文通过分析9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相关性,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43例,年龄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特征,提高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影像特征;57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均经手术、痰检、纤支镜或穿刺病理证实。结果:57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中,男54例(94.7%)。病理类型为腺癌28例,鳞癌23例,小细胞癌4例,大细胞癌2例;中央型肺癌11例,周围型肺癌46例,空洞及囊腔类肺癌10例。53例患者先出现肺结核后出现肺癌;活动性肺结核合并肺癌43例,稳定结核合并肺癌14例。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及漏诊,对影像资料的动态追踪尤为重要,CT在诊断中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肺门大血管的MSCT征象.方法 收集101例经病理、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资料,此前均行MSCT增强扫描,结合常规增强横断面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邻近血管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有以下3种征象:"手握球征"、"枯树征"、"残根征".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侵犯肺动脉CT征象不同,"手握球征"多见于鳞癌(占88.89%),"枯树征"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85.7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侵犯肺静脉CT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在右侧的中央型肺癌中上腔静脉受侵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71.43%)且CT征象均为管腔狭窄或包埋截断.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客观地判断中心型肺癌侵犯血管的影像特征,从而可以为临床制订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鼻咽癌在适形放疗(CRT)和调强放疗(IMRT)不同模式放疗后1周18F-FDG PET/CT显像早期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CRT组21例及IMRT组19例患者放疗后1周进行PET/CT显像评估,分别进行目测分析及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与两年临床随访结果及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RT组患者2年临床随访无肿瘤残留,IMRT组17例患者活检结果无残留、2例活检结果为阳性;放疗前PET/CT显像CRT组与IMRT组的SUVmax分别为9.57±4.33、9.40±3.3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132);放疗后CRT组与IMRT活检阴性组的SUVmax分别为2.38±0.34、3.10±0.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P=0.002).CRT组目测诊断准确率为76.2%,目测假阳性率为23.8%;IMRT组目测诊断准确率为63.2%,目测假阳性率为36.8%.结论 放疗后1周作为18F-FDG PET/CT对鼻咽癌CRT后评估时间点是可行的;放疗后1周IMRT组的SUVmax较高,不是PET/CT的最佳评估时间点.  相似文献   

5.
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首过期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来描述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和肺部转移瘤的灌注特征.资料与方法 92例肺部肿瘤患者(包括48例周围型肺癌,31例中央型肺癌,13例单侧肺转移瘤)接受检查.注射对比剂同时屏气,在固定层面连续扫描30层(1层/s).分别以整个肿瘤、肿瘤富强化区、肿瘤少强化区取感兴趣区来评价其时间密度曲线.通过Miles最大斜率法计算灌注值和强化峰值,依据肿瘤大小、位置(中央型/周围型或转移瘤)及病理类型的不同进行比较.结果 大的肿瘤(直径>4cm)的灌注值及强化峰值明显低于小的肿瘤(直径≤4c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不考虑大小因素,中央型肺癌的灌注值与周围型肺癌的灌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者的强化峰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型肺癌与转移瘤灌注值及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周围型肺癌与转移瘤灌注值及强化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上述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灌注值及强化峰值与肿瘤大小位置有,但与病理类型无,可以对不同大小、位置的肿瘤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 T表现及分型。方法观察30例小细胞肺癌其胸部螺旋C T 表现及分型特点。结果30例中,4例中央肺门型(13.3%),15例中央合并纵隔型(46.7%),2例周围型(6.7%);4例周围合并纵隔型(16.7%);2例沿淋巴管扩散型(6.7%),2例胸膜多发转移型(6.7%),1例肺叶型(3.3%)。结论 CT能清楚显示SCLC的特征及转移范围,CT分型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央型肺癌X线胸片与CT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为临床提高此类患者诊断正确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4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均进行X线胸片与CT医学影像检查,将两种检查所得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4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经X线胸片检出率仅为75.51%,经CT检查诊断率为93.88%(P〉0.05),提示CT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较高。结论应用CT诊断中央型肺癌可获得满意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医师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王亚军  李胜  余永桂   《放射学实践》2013,28(1):47-5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判断中央型肺癌(CLC)对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侵犯中的价值。方法:75例经纤支镜或病理确诊的CLC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运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与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的关系。结果:肿瘤对气管、支气管的侵犯表现为管外压迫型38例(50.7%),CT表现为肿瘤压迫并侵犯支气管,管腔内呈不均匀狭窄;管壁浸润型(28例,37.3%)CT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呈向心性狭窄;管内增生型(9例,12.0%)CT表现为肿块突入管腔,支气管管腔呈偏心性狭窄。肿瘤共侵犯117支肺门血管,其中95支(81.2%)CT可见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12支(10.3%)CT可见肿瘤环绕血管生长;10支(8.5%)CT可见瘤栓形成。结论: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肺门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其与中央型肺癌肿块的空间关系,对判断中央型肺癌侵犯气管、支气管、肺门血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56例确诊的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植入125I粒子,定期复查,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达76.78%,肺不张复张有效率为90.90%。结论125I粒子经纤维支气管镜植入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有效,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支气管镜引导下冷冻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导致的气道内狭窄及阻塞的疗效以及其安全性。方法经支气管镜对30例中央型晚期肺癌进行48例次冷冻治疗并与治疗前比较,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原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消退,气道重新疏通。完全缓解15例(占50.0%),部分缓解14例(占46.7%),无效1例(占3.3%),总有效率达96.7%。结论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气道腔内生长的中央型肺癌,瘤体缩小,阻塞性肺炎得以控制,呼吸困难和咯血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支气管镜下介入冷冻治疗气道内狭窄及阻塞的中央型肺癌是一种无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为肺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非均整器(FFF)模式和均整器(FF)模式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深吸气屏气(DIBH)动态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中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DIBH放疗的16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7~61(43.5±5.7)岁。对同一患者分别设计FFF和FF模式的VMAT计划,给予计划靶区(PTV)相同的处方剂量50 Gy/25次,在达到相同的剂量归一条件下,比较靶区剂量学、危及器官受量及机器执行效率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2种模式下靶区PTV的D2%、D50%、D98%(Dx%表示x%靶体积的受照剂量)、适形指数、平均指数及梯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19~1.644,均P>0.05);FFF模式的心脏V5 Gy、V30 Gy(Vx Gy表示≥x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及平均剂量(Dmean),患侧肺V5 Gy、V10 Gy及Dmean,全肺V5 Gy、V10 Gy、V20 Gy及Dmean,患者受照剂量的V5 Gy均优于FF模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41~?2.156,均P<0.05);FFF模式机器跳数是FF模式的1.32倍[(1073.41±143.79)MU对(815.70±87.69) MU],但执行时间却减少为FF模式的88.9%[(128.00±11.64) s对(144.75±11.45) 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65、?4.373,均P<0.05)。 结论 2种模式下靶区剂量相似,FFF模式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更低,并且可显著缩短DIBH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3种调强放疗技术在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例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年龄32~50(42.4±6.8)岁。分别设计基于固定角度适形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VMAT)和切线弧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t-VMAT),并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参数以及治疗效率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3种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3DCRT+IMRT和t-VMAT两种计划相比,3DCRT+VMAT的靶区剂量学指标适形性指数(0.84±0.05对0.74±0.06对0.79±0.06)和均匀性指数(0.10±0.03对0.14±0.03对0.13±0.03)最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1~6.47,均P<0.05);3DCRT+IMRT对患侧(左)肺的V5[(35.92±8.01)%对(49.33±12.05)%对(60.58±12.94)%]、V10[(25.50±6.91)%对(26.92±7.23)%对(41.25±10.37)%]、Dmean[(10.14±2.43)Gy对(11.07±2.88)Gy对(14.52±3.32)Gy]和健侧(右)肺的V5[(0.50±1.45)%对(2.17±3.76)%对(3.00±4.94)%]、Dmean[(0.55±0.21)Gy对(1.79±0.58)Gy对1.75±0.70)Gy]及健侧(右)乳腺的V5[(0.17±0.58)%对(1.92±4.10)%对(8.25±8.61)%]、Dmean[(0.86±0.38)%对(1.65±0.45)%对(2.46±0.86)%]的保护最好。3DCRT+VMAT的心脏V30[(4.50±2.88)%对(5.00±3.25)%对(8.42±2.78)%]、V40[(2.50±2.11)%对(3.25±2.53)%对(4.58±2.07)%]明显优于3DCRT+IMRT和t-VMAT,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1~3.45,均P<0.05)。3DCRT+IMRT的平均机器跳数最小(280.90±52.18),t-VMAT的治疗时间最短。 结论 3DCRT+IMRT在低剂量区(<20 Gy)对健侧肺、患侧肺,健侧乳腺等危及器官的保护比较好,3DCRT+VMAT在提高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性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在高剂量区(>20 Gy)对患侧肺及心脏保护更好,t-VMAT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下单纯腔内治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腔内+插植)治疗技术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并探讨HR-CTV是否存在阈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63岁,中位年龄51岁。根据后装治疗技术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腔内治疗组(45例)、腔内+插植治疗组(55例)。按患者每个计划的HR-CTV大小分为6个体积范围进行分析,即HR-CTV≤40 cm3、40 cm380 cm3。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种后装治疗技术在不同体积范围内的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 结果 当HR-CTV≤40 cm3时,单纯腔内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90、D100)、靶区覆盖度(V100)及靶区高量(D50、V150、V200)均高于腔内+插植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6~3.927,均P<0.05),但靶区适形指数(CI)、OAR膀胱和直肠D2 cm3(2 cm3的OAR体积接受的最低照射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6、1.871、0.258,均P>0.05)。当70 cm380 cm3时,腔内+插植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90、D100)、靶区覆盖度(V100)、CI、OAR直肠和膀胱D2 cm3剂量均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72~3.782,均P<0.05),而2种治疗技术的靶区高量(D50、V150、V200)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3~1.918,均P>0.05)。当40 cm390、D100)、靶区覆盖度(V100 )以及直肠D2 cm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59~0.710,均P>0.05),但腔内+插植治疗组的CI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90、?4.577、?3.144,均P<0.05)。 结论 对于小体积靶区(≤40 cm3),单纯腔内治疗技术在不增加OAR剂量的情况下能更好地提高靶区剂量和靶区内高剂量体积;当靶区体积较大特别是>70 cm3时,腔内+插植治疗技术能在显著提高靶区处方剂量和适形度的同时更好地保护O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植入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放疗患者靶区勾画和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超声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18~65 (43.7±6.9)岁。放疗前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的关系。 方法 收集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放疗科收治的宫颈癌根治术后行全盆腔IMRT的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骨髓进行限量的IMRT(BMS-IMRT)组[共56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3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25例),年龄(43.03±4.49)岁]和未限量的IMRT组[共53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2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32例),年龄(42.72±5.23)岁],2组均在放疗计划系统勾画照射范围内的骨髓,包括腰骶椎、髂骨、坐骨、耻骨及近端的股骨。观察2组患者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情况、骨髓照射体积与剂量及放疗过程中骨髓照射体积、剂量与骨髓抑制程度的关系。2组间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骨髓抑制程度、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宫颈癌患者术后IMRT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体积、照射剂量相关,BMS-IMRT组与IMRT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20~2.923,均P>0.05),在2组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对比中,骨髓的V20(≥2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40(≥4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直肠V45(≥45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D2%(近似最大剂量)及小肠D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96~2.917,均P< 0.05)。2组间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8、6.813,P=0.035、0.033),血小板、RBC及血红蛋白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0.006、1.419,P=0.825、0.938、0.492)。对于行单纯放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9,P=0.008),而对于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无论是在行单纯放疗还是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中,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741、1.523,P=0.093、0.217),2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1.845、1.158、0.610,P=0.544、0.398、0.560、0.558)。 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在行全盆腔IMRT的过程中,WBC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呈正相关,在行IMRT时应对骨髓进行保护及限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5野调强放疗(5F-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并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放疗的5F-IMRT计划,按相同的剂量限制对每例患者行单弧VMAT和双弧VMAT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危及器官剂量及加速器跳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单弧VMAT和双弧VMAT均能满足靶区处方剂量的要求,在靶区最大剂量、平均剂量、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上,双弧VMAT与5F-IMRT计划相当,单弧VMAT计划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02、13.710、5.919、11.045,均P < 0.05);靶区最小剂量比较,3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23,P>0.05)。单弧VMAT和双弧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明显少于5F-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138,P < 0.05)。对于小肠、直肠和膀胱的参数最大剂量,双弧VMAT与5F-IMRT计划相当,单弧VMAT计划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69、7.521、13.966,均P < 0.05)。对于膀胱的参数V20、V30和V40(V表示受照剂量体积百分比),5F-IMRT优于单弧VMAT和双弧VM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2、20.095、7.387,均P < 0.05)。对于左股骨头参数V20和V30,单弧和双弧VMAT优于5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7、16.040,均P < 0.05)。对于右股骨头参数V30和V40,单弧和双弧VMAT优于5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73、7.791,均P < 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放疗,双弧VMAT计划在靶区剂量学参数上与5F-IMRT计划相当,单弧VMAT计划较差。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3种计划各有优势,但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明显减少,可以提高治疗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tangential field IMRT using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 and to compare dosimetric parameters with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Twent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comparison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based treatment plan with 3DCRT. Inverse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 employing the Eclipse® Planning System (version 7.1.59, Varian, Palo Alto, CA). The dosimetric parameters compared were V95 (the percentage of target volume getting ≥95% of prescribed dose), V105, V110, and dose homogeneity index, DHI (percentage of target volume getting between 95% and 110% of prescribed dose). The mean V95, DHI, V105, and V110 for target volume for IMRT vs. 3D were 90.6% (standard deviation [SD]: 3.2) vs. 91% (SD: 3.0), 87.7 (SD: 6.0) vs. 82.6 (SD: 7.8), 27.3% (SD: 20.3) vs. 49.4% (SD: 14.3), and 2.8 (SD: 5.6) vs. 8.4% (SD: 7.4), respectively. DHI was increased by 6.3% with IMRT compared to 3DCRT (p < 0.05). The reductions of V105 and V110 for the IMRT compared to 3DCRT were 44.7% and 66.3%, respectively (p < 0.01). The mean dose and V30 for heart with IMRT were 2.3 (SD: 1.1) and 1.05 (SD: 1.5) respectively, which was a reduction by 6.8% and 7.9%,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3D. Similarly, the mean dose and V20 for the ipsilateral lung and the percentage of volume of contralateral volume lung receiving > 5% of prescribed dose with IMRT were reduced by 9.9%, 2.2%, and 35%, respectively. The mean of total monitor units used for IMRT and 3DCRT was about the same (397 vs. 387). The tangential field IMRT for intact breast using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 wa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the clinic. We have now treated more than 100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this technique. The dosimetric data suggest improved dose homogeneity in the breast and reduction in the dose to lung and heart for IMRT treatments, which may be of clinical value in potentially contributing to improved cosmetic results and reduced late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PTW 729电离室矩阵不同验证方法用于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验证的结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至12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的10例女性患者的放疗资料。患者年龄44~69岁,中位年龄59岁,均采用七野均分方式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在4.2 cm厚的固体水+电离室矩阵+5.0 cm厚的固体水组成的RW3固体水模体图像上生成二维射野角度归0°验证计划(V1),在PTW Octavius 4D模体图像上生成二维射野角度归0°验证计划(V2)、二维实际射野角度验证计划(V3)和三维实际射野角度验证计划(V4)。在加速器上实测后分析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不同验证模体(V1 vs. V2)、二维射野角度归0°和二维实际射野角度验证(V2 vs. V3)、二维和三维验证(V1、V2、V3 vs. V4)的结果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1)V1的计划验证通过率高于V2[(99.72±0.44)%对(94.95±6.13)%,t=2.621,P<0.05],而评估点数低于V2(311±50对392±61,t=?6.992,P<0.05)。(2)V2的 180°和232°射野的单野验证通过率均高于V3[(96.86±3.79)% 对(95.72±3.56)%,(98.50±2.28)%对(92.98±5.04)%,t=2.294、4.052,均P<0.05 ]。(3)V1、V2、V3的计划验证通过率显著高于V4 [(99.72±0.44)%、(94.95±6.13)%、(94.72±6.43)%对(86.91±2.63)%,t=17.912、6.645、5.962,均P<0.05],而评估点数显著低于V4 (311±50、392±61、391±60对726 034±61 656,t=?37.244、?37.253、?37.252,均P<0.05)。 结论 PTW 729电离室矩阵不同验证方法获得的调强放疗计划验证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180°和232°的单野验证结果。评判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是否通过验证需结合所采用的验证方法并对剂量差异区域的评估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浸润性肺腺癌磨玻璃结节(GGN)危险程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市中心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随访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89例,年龄30~79(60.2±8.9)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其中50例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后经手术切除肺孤立性GGN,按腺癌生长模式分为2组:含有贴壁为主型腺癌(LPA)和(或)腺泡为主型腺癌(APA)和(或)乳头为主型腺癌(PPA)病灶的患者归入低危组;含有实体为主型腺癌(SPA)和(或)微乳头为主型腺癌(MPA)病灶的患者归入高危组。分别测量或记录患者以下信息: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径线、密度、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双时相显像滞留指数(RI)、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SUVmax的比值(T/N)、基于SUVmax的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的比值变化率(ΔT/Nmax)及多层螺旋CT征象。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其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143例患者中,低危组(117例)与高危组(26例)的病灶径线[(14.33±4.18) mm对(17.61±4.48) mm]、SUVmax(1.32±1.07对2.00±1.25)、SUVmean(1.07±0.85对1.66±1.11)、双时相显像RI(0.01±0.36对0.20±0.07)、分叶征[76.1%(89/117)对92.3%(24/27)]、胸膜尾征[39.3%(46/117)对69.2%(18/2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2~?2.392,χ2=4.773、6.766,均P<0.05)。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的50例患者中,低危组(40例)与高危组(10例)的延迟显像SUVmax(1.18±0.63对2.85±1.82)、延迟显像SUVmean(0.92±0.43对2.72±1.69)、延迟显像T/N(2.55±1.33对5.84±3.8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7、?3.359、?2.678,均P<0.05);SUVmean、病灶径线和胸膜尾征为鉴别诊断低危组和高危组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SUVmax=1.625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鉴别诊断低危组与高危组的灵敏度为57.7%(15/26)、特异度为78.6%(92/117)、准确率为74.8%(107/143);当SUVmean=0.845时,AUC为0.698,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43.6%(51/117)、准确率为50.3%(72/143);当病灶径线=13.765 mm时,AUC为0.716,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54.7%(64/117)、准确率为59.4%(85/143);与单独诊断比较,SUVmax+SUVmean+病灶径线+胸膜尾征+分叶征联合诊断鉴别二者的效能最高。 结论 18F-FDG PET/CT有助于对浸润性肺腺癌GGN危险程度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综合评估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预测胶质瘤患者对替莫唑胺(TMZ)治疗的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的17例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手动勾画肿瘤的感兴趣体积(VOI)并进行纹理分析。通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分析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根据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分将患者为甲基化组和未甲基化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之间各个影像组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 17例胶质瘤患者中,9例(52.9%)MGMT基因未甲基化、8例(47.1%)MGMT基因甲基化。甲基化组与未甲基化组比较,患者的年龄和肿瘤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1、?0.016,P=0.806、0.198);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P=0.031)。MGMT基因甲基化组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最大肿瘤与正常组织摄取率(TNRmax)显著高于MGMT基因未甲基化组(SUVmax:18.83±7.77 对 9.66±4.13,t=?3.095,P=0.007;TNRmax:2.37±0.87对1.20±0.52,t=?3.402,P=0.004)。 结论 18F-FDG PET/CT图像的SUVmax和TNRmax可能是评估胶质瘤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键指标,或许可用于预测TMZ化疗患者的临床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