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剂量火箭液体推进剂偏二甲基肼(UDMH)和四氧化二氮(N2O4)吸入性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性作用.方法42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毒物暴露组(暴露组)和毒物暴露+NAC治疗组(NAC干预组).制模动物在静式染毒柜中染毒,UDMH和N2O4质量浓度分别为0.98 mg/L和0.19 mg/L,均染毒10 min.NAC干预组染毒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射NAC150 mg/kg,3 h后再次补充50 mg/kg NAC腹腔注射;另两组均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各组动物均于实验后6 h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血浆丙二醛(MDA),并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大鼠肺W/D、BALF中蛋白和LDH以及血浆MDA等均明显增加,而肺组织SOD、GSH-Px活性则明显降低;NAC干预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暴露组大鼠有明显憋喘症状,病理学表现为明显的肺泡内渗出和肺间质水肿;而NAC干预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肺W/D与肺组织SOD和GSH-Px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62和-0.707(P均<0.01).结论NAC对大剂量UDMH和N2O4吸入性ALI有保护性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防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刘松  俞森洋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2):861-863
目的 研究吸入大剂量火箭液体推进剂偏二甲基肼 (UDMH)和四氧化二氮 (N2 O4)引起急性肺损伤 (ALI)的表现以及抗氧化系统酶与过氧化损伤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静式染毒柜中UDMH和N2 O4浓度分别为 4 0 0ppm和 5 0ppm。受实验大鼠自主呼吸 ,染毒时间均为 10min ,在毒物暴露前及暴露后的 2、6、12、2 4、4 8h分别处死 14只动物。测定大鼠肺组织湿 /干重比 (W /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 (LDH)等肺损伤指标以及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丙二醛 (MDA)和血浆MDA等抗氧化系统酶和脂质过氧化指标。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大剂量UDMH和N2 O4吸入后 ,肺组织W/D、BALF蛋白和LDH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肺组织SOD、GSH -Px和MDA等有不同程度降低 ,血浆MDA明显升高。其峰值多出现在吸入后 6~ 12h。肺组织W/D与肺组织SOD和GSH -Px活性之间均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r分别等于 - 0 .6 0 4 (P <0 .0 1)和 - 0 .6 4 9(P <0 .0 1)。结论 大剂量UDMH和N2 O4吸入可引起ALI,其原因可能与该物质破坏机体的抗氧化系统酶 ,造成机体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氨酸对液体火箭推进剂四氧化二氮 (N2 O4)中毒鼠肝、肾、心等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以寻找可以救治四氧化二氮中毒致伤的药物。方法 LACA雄性小鼠 ,18~ 2 2g ,共 3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中毒未治组、精氨酸治疗组。模型制作 :经过预实验后 ,将小鼠放置在染毒柜中 ,使用微量注射器定量抽取液态N2 O4,注入 12 0L染毒柜中 ,维持染毒柜内 [N2 O4]=30× 10 -6g/m3 ,染毒时间 15min ,制备小鼠的吸入性中毒损伤模型。分组 :对照组不予处理 ;模型组同法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 .1mL/只 ,3次 /d ,共 3d ;治疗组于染毒后给予腹腔注射精氨酸注射液 0 .1mL/只 ,3次 /d ,共 3d。结果 染毒模型组小鼠的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较对照组明显变化 ,治疗组小鼠的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有较大程度的改善。结论 精氨酸可以保护N2 O4中毒致伤小鼠的脏器功能 ,对于救治N2 O4中毒损伤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探讨纳洛酮联用盐酸异丙嗪对火箭推进剂偏二甲基肼(UDMH)中毒鼠的救治效果,以探讨简便易行的UDMH中毒防治的新途径。方法 LACA雄性小鼠,18-22g,共45只。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盐酸异丙嗪组、纳洛酮组、纳洛酮+盐酸异丙嗪药组、维生素B6组。模型制作:取0.25LD50 UDMH剂量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纳洛酮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纳洛酮(0.12mg/kg)0.2mL/只;盐酸异丙嗪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盐酸异丙嗪(7.5mg/kg)0.2mL/只;联合用药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及盐酸异丙嗪各0.1mL/只;维生素B6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维生素B6(9.01mg/kg)0.2mL/只,中毒后15min、1h分别腹腔内注射上述药物共2次。注射完毕后观察小鼠的表现和存活情况。结果 5组实验动物中,纳洛酮、盐酸异丙嗪组的存活率分别为33%和44%,高于对照组(11%);以纳洛酮+盐酸异嗪联合用药组的存活率为最高(56%);但都低于维生素B6组的存活率(78%)。结论 纳洛酮联合盐酸异丙嗪可明显推迟UDMH中毒小鼠痉挛的发生,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探讨纳洛酮联用盐酸异丙嗪对火箭推进剂偏二甲基肼(UDMH)中毒鼠的救治效果,以探讨简便易行的对UDMH中毒防治的新途径.方法LACA雄性小鼠,18~22g,共45只.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盐酸异丙嗪组、纳洛酮组、纳洛酮+盐酸异丙嗪联合用药组、维生素B6组.模型制作取0.25LD50UDMH剂量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纳洛酮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纳洛酮(0.12mg/kg)0.2mL/只;盐酸异丙嗪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盐酸异丙嗪(7.5mg/kg)0.2mL/只;联合用药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及盐酸异丙嗪各0.1mL/只;维生素B6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维生素B6(9.01mg/kg)0.2mL/只,中毒后15min、1h分别腹腔内注射上述药物共2次.注射完毕后观察小鼠的表现和存活情况.结果5组实验动物中,纳洛酮、盐酸异丙嗪组的存活率分别为33%和44%,高于对照组(11%);以纳洛酮+盐酸异丙嗪联合用药组的存活率为最高(56%);但都低于维生素B6组的存活率(78%).结论纳洛酮联用盐酸异丙嗪可明显推迟UDMH中毒小鼠痉挛的发生,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CO中毒后大鼠脑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聚集情况,为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NS)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后1、3、7 d组和高压氧(HBO)治疗7 d组,每组10只.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及MCP-1表达、单核/巨噬细胞聚集情况.结果 对照组MCP-1表达极低,染毒后1 d,MCP-1表达迅速增加,染毒后3 d达到高峰,染毒后7 d表达有所减少,HBO治疗组MCP-1表达较染毒后7 d组显著减少 (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仅有极少量单核/巨噬细胞出现,染毒后1 d,阳性细胞数量增多,染毒后7 d达到高峰,HBO治疗组单核/巨噬细胞数量较染毒后7 d组显著减少(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CP-1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聚集可能参与CO中毒DNS的发生,HBO可通过减少MCP-1表达和阻止单核/巨噬细胞聚集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上有3%~30%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出现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损伤机制,及高压氧对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卫生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5只,高压氧组35只,后2组又分为染毒后6h、1,3,5,7,14,21d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方法:①模型组:将大鼠放入染毒罐中熏吸入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60min,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500×10-6,制备急性CO中毒动物模型。②高压氧组:同模型组造模,染毒后3h开始行高压氧治疗,压力0.2MPa,氧的体积分数保持在0.90以上熏整个过程共115min,染毒后前3d2次/d,之后1次/d,每周休息1d。③正常对照组不干预。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大鼠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②通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等方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观察急性各组大鼠脑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造模后大鼠死亡率约为10%。①模型组大鼠脑内发生广泛的病理损伤,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等部位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其中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损伤较重。苏木精-伊红、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表明大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凋亡,凋亡神经元从染毒后第3天开始显著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穴P<0.01雪,以后逐渐减少。②高压氧组:与模型组相比,脑内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减轻,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损伤均轻于模型组;凋亡神经元数目减少,尤以中毒后5和7d明显(P<0.01)。高压氧促进模型大鼠海马区Bcl-2蛋白表达熏尤以CO暴露后3,5d明显(P<0.01)。结论: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出现广泛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迟发的神经元坏死和凋亡。②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变性坏死神经元熏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熏从而抑制神经元坏死和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冲击波复合四氧化二氮 (N2 O4 )染毒致冲毒复合伤大鼠对血气变化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和c fos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复制冲击伤、N2 O4 中毒复合效应动物模型 ,于伤后 3,6 ,1 2 ,2 4 ,4 8及 72h活杀 ,进行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检查 ,血气分析并采用H&E及SP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肺组织损伤病变特点及c fos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三组动物PaO2 均在伤后 3~ 6h内显著下降 ,冲毒复合伤组动物伤后PaO2 下降最为显著。三组动物的主要病理形态学均有改变 ,以冲毒复合伤组的损伤最重 ;免疫组化显示c fos蛋白于冲击伤和N2 O4 组表达均明显增加 ,而于冲氮组表达持续呈强阳性。结论 N2 O4 冲毒复合伤对血气的影响极及显著。另外 ,三组动物的主要病理形态学均有改变 ,以冲毒复合伤组的损伤最重 ;结果表明c fos蛋白表达参与冲毒复合伤对肺损伤的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金声  常耀明  李清波  谢小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205-208,I0004
背景:临床上有3%~30%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出现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损伤机制,及高压氧对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卫生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4-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O只,模型组35只,高压氧组35只,后2组又分为染毒后6h、1,3,5,7,14,21d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 方法:①模型组:将大鼠放入染毒罐中,吸入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60min,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500&;#215;10^-6,制备急性CO中毒动物模型。②高压氧组:同模型组造模,染毒后3h开始行高压氧治疗,压力0.2MPa,氧的体积分数保持在0.90以上,整个过程共115min,染毒后前3d2次/d,之后1次/d,每周休息1d。③正常对照组不干预。 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大鼠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②通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等方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观察急性各组大鼠脑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情况。 结果:造模后大鼠死亡率约为10%。①模型组大鼠脑内发生广泛的病理损伤,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等部位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其中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损伤较重。苏木精-伊红、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表明大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凋亡,凋亡神经元从染毒后第3天开始显著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P〈0.01),以后逐渐减少。②高压氧组:与模型组相比,脑内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减轻,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损伤均轻于模型组;凋亡神经元数目减少,尤以中毒后5和7d明显(P〈0.01)。高压氧促进模型大鼠海马区Bcl-2蛋白表达,尤以CO暴露后3,5d明显(P〈0.01)。 结论: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出现广泛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迟发的神经元坏死和凋亡。②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变性坏死神经元,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坏死和凋亡。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病理改变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乌司他丁(utinastatin,UTI)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病理学改变的作用研究,探讨乌司他丁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三组,中毒组、乌司他丁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及乌司他丁组用百草枯120mg/kg灌胃,一次性染毒;乌司他丁组从染毒后2h开始,腹腔内注射乌司他丁7.5万U/kg,1次/d,至处死前;中毒组及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1次/d,至处死前。分三个不同时间点(6、24、72h)处死大鼠(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并取肺组织制备标本后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中毒组大鼠肺的病理学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损伤,表现为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隔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乌司他丁组大鼠的病理学改变为局灶性肺泡隔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Ⅰ型上皮细胞完整,Ⅱ型上皮细胞也无明显损伤,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从病理学角度观察,乌司他丁对百草枯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与微循环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用单片脑组织TTC染色定位方法确定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结果缺血3h和再灌3h边缘区即可见正常组织和缺血组织交错存在。缺血6h以后中心区与边缘区分界尚不清,脑组织的损伤和水肿进一步加重。缺血12h后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分界明显,呈裂隙状改变,并在中心区可见片状出血灶。结论神经细胞和微循环的缺血性改变发生在缺血3h,缺血3h边缘区可见以小血管为中心的缺血小区,正常组织和缺血组织交错存在。缺血12h缺血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可见中心靠边缘区小血管出血。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后继发水肿及其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与出血后继发水肿及多种神经损伤机制有关,是一个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认识其相关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多种机制,为脑出血的康复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3-12期间的文章,检索词为"hemorrhagic stroke,cerebral hemorrhage,brain edema,nervous systeminiHry"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2004-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脑出血,脑水肿,神经系统损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筛,筛出与研究目的无关的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动物或人,包括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及神经损伤机制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重点选取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相关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文献85篇,其中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22篇,间接相关的文献18篇,排除重复性文献9篇,共31篇文献用于资料的综述.资料综合对于选取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和综合.结果显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继发水肿及神经损伤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脑出血后继发水肿及神经损害有多种因素参与,血肿形成过程中的流体静力压和血凝块的回缩、凝血瀑布的激活、凝血酶的产生、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的毒性、补体的激活、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的破坏、血肿周围继发缺血、血肿周围组织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结论针对脑出血后继发水肿及多种病理生理过程采取保护措施,有望改善脑出血后神经系统的损伤并改善其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备的脑缺血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线栓组(12只)、血栓结合线栓组(12只)。线栓组大鼠用尼龙栓线阻塞MCA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血栓结合线栓组由颈外动脉插入改良的内置尼龙套线聚乙烯导管,插管成功后栓线退出一定长度,血液在导管内自凝后拔出套线,经导管推入凝血酶,血栓形成后再次插入套线,根据套线标记的长度向前推进血栓,使之阻塞大鼠MCA制备MCAO模型。术后6h,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评分;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线栓组和血栓结合线栓组均较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增高,脑组织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P均〈0.01),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与线栓组比较,血栓结合线栓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病理损伤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鼠MCA可引起神经功能损害、脑组织水肿,造成脑组织明显的病理损伤,该法制备的MCAO模型可使血栓阻塞在期望血管(MCA)并可进行脑缺血/再灌注研究,防止血栓模型制备过程中及区域动脉溶栓治疗后再出血等,具有阻塞位置确切、梗死范围恒定、模型易于操作及可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高压氧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谢芹  尤春景 《中国康复》2004,19(2):75-77
目的 :观察高压氧 (HBO)对脑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HBO组 ,用尾状核胶原酶注射法制造大鼠脑出血模型。HBO组给予 5dHBO治疗。治疗后比较各组大鼠脑含水量、脑组织Na 、K 浓度及SOD和MDA含量 ,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HBO组的脑含水量、Na 浓度低于对照组 (P <0 .0 1) ;K 浓度及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MDA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病理检查见HBO组脑组织损害轻于对照组。结论 :HBO对脑出血大鼠有保护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大多数脑缺血是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病变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构建高脂血症复合脑缺血大鼠模型,研究基础性病变对脑缺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复合脑缺血大鼠模型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高脂血症病理因素对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实验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然后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 3,7 d,采用 TTC 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部位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边缘区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边缘区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结论:TTC 染色结果显示高脂+脑缺血 7 d 组大鼠的脑缺血部位体积明显减小。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所有脑缺血模型都呈典型的缺血性改变,脑缺血 7 d 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比 3 d 的明显减少,高脂+脑缺血7d 相对于 3 d 的变化更明显。超微结构显示所有脑缺血模型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核膜皱缩,线粒体嵴基本完全消失,内皮细胞线粒体减少,神经突触的突触小泡大部分溶解,缺血 7 d,尤其是高脂+脑缺血 7 d 的上述损伤减轻,神经元变性、坏死减少,线粒体损伤恢复,线粒体嵴也明显增多,神经突触的突触小泡明显恢复。说明高脂血症促进了脑缺血损伤的恢复,其原因可能是高脂血症因素激活了体内某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缺血致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脑缺血10min后不同再灌注时间内海马组织NF—κB的活性,TNF—α含量变化,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同时观察用PDTC治疗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海马组织中NF—κB活性、TNF—α含量,脑组织水含量显著升高(P〈0.05和P〈0.01)。使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治疗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损伤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出现NF—κB的表达且活性增高,同时伴有炎性细胞因子TNF-α含量增加,脑水含量增加,提示NF-κB的活化参与了脑缺血神经元的损伤,应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能减轻脑缺血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实验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延迟发生脑梗死3例)和7例对照组病人进行CT灌注成像,比较各脑叶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有10例病人在灌注图上发现肉眼可见的低灌注区,CT平扫未见低密度改变。CBF值在实验组中发生延迟脑梗塞组为21.35±3.42,不发生组为23.37±2.29,对照组为26.59±2.47,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TS值延迟脑梗塞组为32.26±12.08,无延迟脑梗塞组为19.14±4.88,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灌注参数在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缺血后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异常和神经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紊乱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钠通道激活引起的去极化是脑缺血损伤的始动环节.目的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持续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分析氟哌利多是否对脑缺血损伤产生保护?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2-04/2003-04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实验室完成.选择出生10~14 d未断乳的SD大鼠14只,每只鼠各选择2个海马CA1区细胞,共28个细胞,随机分为4组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 μmol/L组、氟哌利多10 μmol/L组、氟哌利多30μmol/L组,7个/组. 方法酶消化法急性分离全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通过低氧和无糖法制备神经元缺血模型.选择贴壁良好、呈三角形或星形、胞体较亮,折光性良好、突起明显、胞浆均匀一致、核仁明显的细胞用于实验.采用"Y-tube"系统快速给药,氟哌利多3,10,30 μmol/L组各自给予氟哌利多3,10,30μmol/L,缺血对照组不给药.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以及缺血3 min和5 min时钠通道电流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结果实验选用14只大鼠脑海马CA1区的28个细胞,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dCl2 0.5 mmol/L及钾通道阻滞剂TEA 20 mmol/L,在钳制电压-105 mV、刺激电压-30 mV下给予长为400 ms的方波刺激,可记录到一个较小的、激活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向电流,经河豚毒素阻断证实为持续性钠电流.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缺血对照组缺血3 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1.60±0.21)倍,缺血5 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2.87±0.45)倍,差异显著(P<0.05).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10,30 μmol/L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分别是(77.42±15.17)pA,(87.44±21.56)pA,(84.13±20.06)pA,(80.22±19.30)pA,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5min后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持续性钠电流分别为(105.36±17.16)pA,(94.74±18.88)pA,(84.88±13.94)pA,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218.31±29.34)pA.结论在钳制电压-105mV、刺激电压-30mV条件下,脑缺血损伤时持续性钠电流增加,氟哌利多可能通过抑制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在急性全脑缺氧缺血的病理作用机制。方法 :用硝酸还原酶特异性还原一氧化氮 (NO)产物的方法 ,测定大鼠前脑缺血模型中海马、皮层一氧化氮释放量的异常变化及离子通道拮抗剂氯胺酮对这些变化的影响。结果 :①急性脑缺血后海马、皮层胞内一氧化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呈先升后降的趋势。②预先腹腔注射氯胺酮 ,大鼠海马、皮层NO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5 0mg/kg的给药量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一定量的离子通道拮抗剂氯胺酮能部分抑制缺血性中枢神经元一氧化氮的异常释放 ,且早期脑缺血诱生一氧化氮的异常升高很可能是脑组织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及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浆MMP-9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病例中脑出血为30例,脑梗塞60例;将脑梗塞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东菱迪芙治疗组30例,采用ELISH方法监测各组入院时,治疗5d末的血浆MMP-9含量。结果(1)急性脑梗塞患者MMP-9在发病24h内迅速上升,发病5d末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脑出血患者5d内MMP-9含量明显高于脑梗塞组,与脑水肿体积大小呈正相关。(3)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5d末的MMP-9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9含量在脑梗塞的早期即开始升高,其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血浆MMP-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严重程度。动态测定MMP-9可以预测在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