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降脂治疗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法检测 39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和 31例无心肌梗死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应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 ,将 39例AMI受试者随机分为单纯常规治疗组和加服辛伐他汀 5mg/d或 10mg/d治疗组 ,治疗 2个月后复测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然后交叉 ,即单纯常规治疗组加服辛伐他汀 5mg/d或 10mg/d ;原服辛伐他汀治疗组停用 ,仅接受常规治疗 ;第 4个月再次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 AMI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n =39,(2 .44± 3.31) % ]较对照组 [n=31,(8.13± 4.77) % ]明显降低 (P <0 .0 0 1)。AMI患者服用 5mg/d辛伐他汀 (n =19)治疗 2个月后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4 .2 9± 2 .91) %与治疗前基础水平 (2 .5 4± 2 .5 2 ) %、常规治疗后 (2 .89±3.71) %相比差别无显著性 ;而服用 10mg/d ,辛伐他汀 (n =2 0 )治疗 2个月后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6 .2 4± 4.14) % ]与治疗前基础水平 [(2 .35± 3.92 ) %P <0 .0 1]、常规治疗后 [(2 .5 7± 3.5 7) %P <0 .0 5 ]相比 ,有显著性改善。同时还观察到 ,与常规治疗相比较 ,辛伐他汀 (5mg/d或 10mg/d)治疗后血总胆固醇水平有明显降低。结论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C对吸烟者慢性内皮功能失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抗氧化剂治疗能否改善吸烟者的内皮功能,将46例健康男性吸烟者随机分为维生素C组(n=23)和安慰剂组(n=23).维生素C组口服维生素C 1 g/d,连续30天,服药期间不中断吸烟.选择11例健康男性非吸烟者作为对照组.于基础状态及治疗后30天测定受试者血浆抗坏血酸浓度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结果发现,与非吸烟者比较,健康男性吸烟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下降,且血浆抗坏血酸浓度降低(P<0.01).经维生素C治疗后,维生素C组血浆抗坏血酸水平升高(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增加(P<0.01),而安慰剂组抗坏血酸水平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均无明显改变.提示健康吸烟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抗氧化剂维生素C治疗能够改善吸烟者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1岁,因乏力伴肌肉酸痛、腰痛20余天,于2013年3月18日入院.患者发病后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肌炎,用甲泼尼龙160 mg冲击治疗2次,疗效不明显,症状渐加重.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2℃,P 100次/min,心率16次/min,BP 170/118 mmHg.颈部双侧可扪及质韧肿物,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00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右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存在.双上肢肿胀,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4+级.双侧肱二、肱三头肌腱反射引不出,双侧膝腱反射引不出,左侧跟腱反射弱阳性,病理征未引出.  相似文献   

4.
培哚普利及美托洛尔对中心动脉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分别同步测量145例高血压病或(和)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单药降压治疗二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培哚普利组(4 mg/d,62例)、美托洛尔组(25 mg/d,39例).结果 升主动脉收缩压高于袖带加压法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9.6 mm Hg(P<0.01),升主动脉舒张压低于袖带加压法肱动脉舒张压2.0 mm Hg(P<0.01),升主动脉脉压较肱动脉脉压大11.6 mm Hg(P<0.01).虽然培哚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相同,但是培哚普利组的升主动脉收缩压低于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 升主动脉压与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虽然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降低肱动脉压效果相似,但培哚普利降低升主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左心功能改变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左室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 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EH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肱动脉充气后血管内径和加压后血流量的变化,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后壁厚度(L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舒张早、晚期二尖瓣峰值速度之比(E/A)。结果(1)EH患者肱动脉加压前后血管内径和加压后血流量均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2)EH患者LVST、LPWT、LVMI高于对照组.E/A低于对照组。结论 EH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左室结构、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评价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基础FMD及最大血流速度(Vmax).予以口服氯沙坦50mg/d,8周后复查FMD及Vmax,同时观测血压变化.结果口服氯沙坦8周后肱动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而FMD由(4.64±3.72)%增大到(7.68±6.12)%,加压前Vmax、加压后Vmax较服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MD的增大与血压降低并无相关性.结论肱动脉FMD可以作为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有效方法;口服氯沙坦8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且这种改善与血压降低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型肌肉硬度评估系统(Myoton PRO)量化肱二头肌不同收缩状态下张力变化。方法经过培训的评估人员A、B采用Myoton PRO评估系统分别对11名受试者进行肱二头肌应对评估。测试者A、B分别在放松体位及50%最大力收缩状态下进行评估。对所得数据进行测试者间信度分析,计算最小可检测变化值(MDC);并对比放松体位与50%最大力收缩状态下肱二头肌硬度的差异性。结果 测试者A、B采用MyotonPRO评估系统测量患者放松体位下肱二头肌硬度的信度为好(ICC=0. 86),MDC为13. 33 N/m。肱二头肌在放松状态下与50%最大力收缩状态下硬度分别为186. 21 N/m和472. 54 N/m(P 0. 05)。结论MyotonPRO评估系统评估肱二头肌有较好的测试者间信度,且可以用来检测在放松状态下与50%最大力收缩状态下的肱二头肌硬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C对吸烟者慢性内皮功能失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抗氧化剂治疗能否改善吸烟者的内皮功能 ,将 4 6例健康男性吸烟者随机分为维生素C组 (n =2 3)和安慰剂组 (n=2 3)。维生素C组口服维生素C 1g/d ,连续 30天 ,服药期间不中断吸烟。选择 11例健康男性非吸烟者作为对照组。于基础状态及治疗后 30天测定受试者血浆抗坏血酸浓度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结果发现 ,与非吸烟者比较 ,健康男性吸烟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下降 ,且血浆抗坏血酸浓度降低 (P <0 .0 1)。经维生素C治疗后 ,维生素C组血浆抗坏血酸水平升高 (P <0 .0 1)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增加 (P <0 .0 1) ,而安慰剂组抗坏血酸水平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均无明显改变。提示健康吸烟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抗氧化剂维生素C治疗能够改善吸烟者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桡动脉波定量硝酸甘油降低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的效应 .方法:19名志愿者,年龄54±7岁,无严重器质性疾病,试验前停用所有心血管药物至少3天,试验当天禁食.先测基础仰卧位肱动脉血压和桡动脉脉搏波,随后随机贴上安慰剂或5 mg硝酸甘油贴剂,每隔半小时以同样的方式记录血压和脉搏波,共5个小时后撕去贴膜,再记录2小时.动脉脉搏波分析仪实时把桡动脉脉搏波换算为中心动脉脉搏波,显示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AUG)和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指数(AI).结果:安慰剂组(9例),用药前后比较,心率(HR),射血时间(ED),肱动脉收缩压(PSP),肱动脉舒张压(PDP)和肱动脉平均压(PMP)及计算的中心动脉波增压、增压指数、中心动脉收缩压等各项参数均无显著变化.5 mg硝酸甘油贴剂组 (10例)用药前后比较,射血时程、中心动脉波增压、增压指数、中心动脉收缩压在用药后半小时即显著下降,至3.5小时达高峰,撕去贴膜后2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但心率、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和肱动脉平均压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分析桡动脉脉搏波,可以定量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阐明硝酸甘油的作用,显示其起效、维持、撤除的动态变化,同时也阐明了硝酸甘油的有益效应伴随外周血管波反射降低所致的动脉脉搏波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两种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3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及培哚普利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及氢氯噻嗪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血压达标后3个月时(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Hg)分别测量患者肱动脉压及应用桡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获得中心动脉压.结果 治疗后两组药物对患者外周肱动脉压的影响无明显不同(P>0.05);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进一步下降4.5 mmHg(P<0.05).结论 虽然两种降压方案对外周肱动脉压影响相似,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同侧肱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16 153例介入手术中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用经股动脉、肱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患者141例,其中股动脉组83例,肱动脉组58例,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住院时间。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2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肱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手术时长与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35±40.55)vs(104.33±43.57)min, 95.2%(79/83)vs 91.3%(53/58);P0.05]。但肱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5.17%(3/58)vs 10.84%(9/83),P0.05]、生活质量改善[(46.15±15.34)vs(33.00±18.01)分,P0.05]、焦虑程度更低[(51.22±30.11)vs(35.00±27.18)分,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74±1.25)vs(2.52±1.09)d,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经肱动脉较股动脉入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改善,不影响复杂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突发持续性胸闷痛1天"于2008-07~06入院.病人持续性胸闷痛伴胸部紧缩感,向背部放射,无撕裂样胀痛.体格检查:左上肢血压180/100mmHg,右上肢血压186/102 mmHg,下肢血压192/104mmHg,两侧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朋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心率86次份,心律整齐,心音正常,心瓣膜区、锁骨下、肾动脉区均未闻及杂音.辅助检查:血清CK-MB 2u/L,肌钙蛋白阴性.  相似文献   

13.
血管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18岁.因发热伴四肢关节疼痛半年,双下肢疼痛,麻木10天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膝关节疼痛,伴双下肢红斑、浮肿、发热,当地医院按下肢静脉炎给予青霉素和复方丹参治疗,浮肿消退,症状缓解.3个月后再次出现发热,伴肩肘关节、掌指关节及踝关节疼痛,但经上述治疗无好转,以后出现间断发热,四肢远端皮肤反复红斑,压之褪色,以胫前和足底明显.10天前出现双下肢剧痛、麻木,无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查体:T37.5℃,P80次/min,Bp112/75mmDHg(1mmDHg=0.133kPa)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颅神经检查(-).四肢远端肌力差,双足伸屈受限,无肌萎缩和肌束颤动.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反射减退,膝反射及踝反射消失.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浅感觉减退,足底、足背、胫前皮肤有青紫色斑,形态不规则,压之退色.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未引出.腓肠神经活检示神经外膜内多个血管及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核细胞浸润,有两条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动脉壁增厚呈纤维化,约50%的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诊断为血管炎继发性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脂餐后甘油三酯(TG)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38例EH患者和20例健康人禁食10~12h后,采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超声、以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反映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随后进行标准脂肪负荷试验,以TG8h曲线下面积(TG-AUC)和TG峰反应(TGPR)作为标准脂肪负荷后TG反应水平的指标.结果(1)EH组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10.36±3.43)%比(15.48±4.36)%P<0.05];(2)EH组餐后TG水平的TGPR[(4.68±1.74)mmol/L比(1.84±0.67)mmol/L]及TG-AUC[(23.59±6.48)mmol/L比(9.49±3.47)mmol/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O.05);(3)EH合并餐后TG代谢障碍组(n=26)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较EH餐后TG代谢正常组(n=12)有明显降低[(10.98±1.32)%比(13.14±1.09)%,P<0.05].结论68.4%的EH患者伴有脂餐后TG代谢障碍和消除延迟,餐后TG代谢异常会加重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停用辛伐他汀对健康男性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H  Ren JY  Liu X  Wu B  Qiao ZG  Zhang FF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117-120
目的 观察停用辛伐他汀对Tc水平正常健康男性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6例健康青年男性服用20mg辛伐他汀4周后停药,分别检测停药前后不同时间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并测定血管活性物质--NO、血浆内皮素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以及血脂参数的变化.结果 健康男性服用辛伐他汀4周后,在停药第1天观察到FMD较停药前明显降低,甚至低于未服药时的基线水平(P<0.05).停药后血清NO水平较停药前和基础值亦明显降低,其变化与FMD的变化一致.停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6-keto-PGF1α水平降低.血清LDL-C在停药后最初2d内无明显改变,其变化与FMD无明显相关.结论 健康男性服用辛伐他汀后突然停药,不仅使该药对肱动脉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迅速消失,而且还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该不良影响可能与循环中NO水平降低有关,是非TC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fosinopril)对原发性高血压肱动脉血液动力学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n=42)和吲哚帕胺组(indapamide,n=38)分别于治疗前、后4周和8周进行血压测量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作为反映动脉功能的指标.结果分别接受福辛普利和吲哚帕胺治疗的2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周后血压均得到满意控制,福辛普利组肱动脉内径、CSC和VD均增加,阻力指数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结论福辛普利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肱动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拉西地平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拉西地平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拉西地平(4~8 mg/d)降压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并观察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 拉西地平治疗12月后,降压疗效明显,颈动脉IMT明显减低,从(0.94±0.07)减低到治疗后的(0.85±0.07)mm(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拉西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颈动脉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重合并高血压患者服用奥利司他治疗前后血压和超声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超重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超重高血压组)服用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orlistat,商品名赛尼可 )120 mg,每日3次,共12周,服药前后诊所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并行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15例非超重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超重高血压组治疗前加压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平均增加(9.6±1.7)%,流速增加(29.7±3.05)%,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超重高血压组奥利司他治疗12周后,加压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增加达(14.2±2.0)%、流速增加达(56.7±4.14)%,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1).超重高血压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减重5.3 kg,腰围减少6.3 cm,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13.3/5.7 mmHg(1 mmHg=0.133 kPa),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0.01).结论奥利司他能降低超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体重,并能改善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动脉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7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BCA)组278例,采用经右侧肱动脉穿刺途径.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FCA)组144例,采用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途径.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穿刺插管及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94.2% 与100% 及92.3% 与94.3%,两组间P>0.05.两组并发症分别为5.8%与5.6%,P>0.05.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0与(11.4±4.6)h,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安全、有效,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社区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3月至8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239名,分析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将人群中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结果血管硬化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显著高于非硬化组(3.67×109/L对3.44×109/L,P=0.0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计数、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P均0.05)。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OGTT 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17.71,P0.0001)。将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 cm/s定义为血管硬化,校正了除血压外的因素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最高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最低四分位组,血管硬化的患病风险增加39%(OR=1.39,95%CI 1.02~1.88,P0.05)。然而,在校正动脉血压后,其相关性消失。结论在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血管硬化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血管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种相关性不独立于动脉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